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书写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zào访大地,但它变得
更lìn啬了。

它既不倾盆瓢pō,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二、选择题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要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优秀经典?
B.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C.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金穗高粱成熟期参差不齐,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

B.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C.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见异思迁。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物或事物的,如“凌乱”“苍白”“悠闲”等词语都是形容词。

B.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伟大”“挖掘”“慈爱”等词语都是褒义词;“愚蠢”“丑陋”等词语都是贬义词。

C.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以称为同义词,如“请求”和“恳求”,“时代”和“时期”等词语。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

如“令尊”中的“令”属敬辞类,而“鄙人”中的“鄙”属谦辞类。

三、默写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②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写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_。

下面一张图片是晓华收集的,图片中的情形在《朝花夕拾》中的
《________________》有具体描述。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

B.《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子路负米”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
文”的动因。

D.《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有爱心、关怀孩子健康成长的农村妇女,她不允许我们冬天吃冰块,不允许我们站在原地打旋,都是有力的证明。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你能介绍两种读书的方法给同学们吗?
(2)小明同学不爱文学阅读,如果你是“我爱文学”读书活动的组织者,你如何从“开卷有益”的角度,劝说他积极参与文学阅读活动?
(3)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六、诗歌鉴赏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小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选自《初一语文校本作业·阅读感悟》)
(1)这首词是词人中年所作,诗人借_____(时节)之景象,表现词人内心之苦闷。

上阕中“________”和
“________”两个外在行为形象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去数十步 ( ) ②意甚仓皇( )
③狼闻声四顾 ( ) ④跑号如前状(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
A.僵卧,久之不动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跟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八、现代文阅读
1.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选段,完成小题。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

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

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他用非常正常、安
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

这个你能做到。

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

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

“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

“看到了。

”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

这就是你要做的。

它就在你下面一点。

你能做到。

不要担
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

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

”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

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

这就是你要做的。

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
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1】请你写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15字以内)
【2】第一段中,划线句标点符号从“!”到“?”的变化,有着怎样的作用?
【3】选段中的父亲有哪些处事智慧最值得你赞赏?试简要陈述。

2.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①唯有书香能致远。

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的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

一位网友这
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
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

”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

著名学者余
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
断的可能。

”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
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
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

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
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

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

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

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

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⑦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全民阅读得以实现。

我们的阅读会出现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改编)
【1】本文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余秋雨的话和第④段张鸣教授的话分别是为了说明什么?
【3】作者对健康阅读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点概括。

(每一点不超过15字)
3.阅读孙君飞的《满》,完成小题。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

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
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

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

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

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

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
的耳朵。

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

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

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
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
更满些。

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根据提示补全情节和“我”的心理的变化过程。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些难过→母亲用丰
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我_________________→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
入睡,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3】选文第⑧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方法刻画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性格?
【4】选文第⑨段划线处和《秋天的怀念》中的这一段文字在描写类型上有何共同之处?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九、其他
请以“与相处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500字以上,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书写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zào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啬了。

它既不倾盆瓢pō,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答案】莅造吝泼
【解析】不写错字、别字、形似字。

写时还要注意汉字笔画的条理清晰,书写要规范、美观。

不写繁体字。

二、选择题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要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优秀经典?
B.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C.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

【答案】A
【解析】A句是陈述句,不当疑问句。

所以要把第一个问号改成逗号,把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金穗高粱成熟期参差不齐,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

B.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C.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见异思迁。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答案】B
【解析】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不齐。

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见异思迁,迁:变动。

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不求甚解,甚:很,极。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此成语不能做状语。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
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物或事物的,如“凌乱”“苍白”“悠闲”等词语都是形容词。

B.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伟大”“挖掘”“慈爱”等词语都是褒义词;“愚蠢”“丑陋”等词语都是贬义词。

C.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以称为同义词,如“请求”和“恳求”,“时代”和“时期”等词语。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

如“令尊”中的“令”属敬辞类,而“鄙人”中的“鄙”属谦辞类。

【答案】B
【解析】“挖掘”是中性词。

中性词,是一种通用词,褒贬之间通用,主要是根据,一句话和一件事情的程度和结果,来判断是褒义还是贬义。

中性词是针对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言的,不仅仅是形容词,动词、名词都可以,它专指褒义、贬义词语之外不能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词,即中性感情色彩的词语。

三、默写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②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①夜发清溪向三峡②乡书何处达③落花时节又逢君④我寄愁心与明月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清”等字词的书写。

四、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写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
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_。

下面一张图片是晓华收集的,图片中的情形在《朝花夕拾》中的
《________________》有具体描述。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

B.《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子路负米”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有爱心、关怀孩子健康成长的农村妇女,她不允许我们冬天吃冰块,不允许我们站在原地打旋,都是有力的证明。

【答案】(1)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2)C
【解析】(1)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

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讲义事件”不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

“幻灯事件”也就是“电影事件”才促使鲁迅“弃医从文”。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你能介绍两种读书的方法给同学们吗?
(2)小明同学不爱文学阅读,如果你是“我爱文学”读书活动的组织者,你如何从“开卷有益”的角度,劝说他积极参与文学阅读活动?
(3)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答案】(1)示例:要有选择性的读书;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读书时可以做摘要和写
读书笔记。

(2)小明,读书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一本好书,一篇美文,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使平凡的生命变得高尚。

让我们积极参与这次文学阅读活动,体验美妙的读书之旅,好吗?
(3)例1.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
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2.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
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解析】(1)考查对学习方法的把握。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要把你认为最实用且理解最深的学习方法介
绍给大家。

最好能写出这种方法给你带来的益处。

(2)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
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开卷有益”这一劝说主题。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

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

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

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

谈论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的利弊时,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做好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

六、诗歌鉴赏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小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选自《初一语文校本作业·阅读感悟》)
(1)这首词是词人中年所作,诗人借_____(时节)之景象,表现词人内心之苦闷。

上阕中“________”和
“________”两个外在行为形象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暮春倦梳头泪先流(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分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解析】(1)考查对诗歌重要内容的提取能力。

“风住尘香花已尽”是说时令已是暮春。

主人公的外在行为可从“日
晚倦梳头”提取“倦梳头”;从“欲语泪先流”提取“泪先流”,这两个外在行为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答此题理解好诗
句内容是关键。

(2)赏析重要诗句。

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

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

“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这是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手法外,还要答
出人物的情感。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