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https://img.taocdn.com/s3/m/7f4e3df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9.png)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数目众多且具有特殊功能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自组织通信方 式,互相传输信息,协同地完成特定功能的智能无线专用网络。
一个完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是由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群)、sink节点(汇聚节点, 主要负责传感器网络与外网的连接,可看作网关节点)、公用网络(Internet或移动通信 网)和用户界面(控制中心)共同构成的。
图8-6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结构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常见的有: 点对点拓扑 点对点网络用于两个终端之间的连接。
星型拓扑 一个sink节点和若干个传感器节点 总线型拓扑 所有节点连接在同一根总线上
图8-7 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示例
网状型拓扑 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部连接网状型结构(所有节点均与其他 节点相连),另一种是部分连接网状型结构。
传感器网络特别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 项技术和协议一般都以节能为前提。
目前的节能策略主要有休眠机制、数据融 合机制、冲突避免和纠错机制、多跳短距离通 信机制。
此外,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自主 节点和网络的管理和配置算法、传感器节点的 耐久性、传感器的生物相容性、数据的隐私及 所有权等。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
1.安全
2.功耗
传感器网络中的安全目标是保护单个传感 器节点和防止出现在网络内外部的恶意攻击。 安全的关键在于帮助维护网络的完整性,保证 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预防最基础的手段就是 加密机制
目前的密钥管理方案主要有对称密钥管理 机制、非对称密钥管理机制和混合管理机制3 种。
图8-5 传感器网络结构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分析与研究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分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ca7388d4d8d15abe234ed5.png)
作 者 简介 : 启 明 (9 4 , , 士 , 程 师 , 究 方 向 t 息 安 全 、 周 17 一) 男 硕 工 研 信 无线 网 络.
5 O
湖南 工程学 院学 报 1 4 水 下 AP . S定 位 系统
点( 通常称 之为 信标 节 点 ) 的距 离 , UWS 因 Ns的环
境特 征 , 种方 法不适 应 UWS . 与距离 相关 的 这 Ns 在 平 面 定位算 法 中 , 主要 考 虑 是 如何 测 量 节点 与 节点 之 间的实 际距离 , 在测距 的方 法 中有 T 0A、 OA、 TD
取得 与 位置相 关 的有 用 信 息 必 须依 赖 于定 位 , 另外 在水 下 地理路 由[3 1 中也要 应 用 到位 置 信 息 . 目前 3 而
相关 研究 相之 甚少 .
的有 差别 的 G S位 置传送 给 控制 与显示 单元 . P 由于
收 稿 日期 :0 1 1 1 2 1 —0 — 7
周 启 明
( 南 科 技 大 学 计 算 机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潭 4 10 ) 湖 湘 1 2 1
摘
要 :位 置对 于水 下无 线传 感 器 网络 来说 十分 重要 , 由于水 下独特 的环 境 和水 下通信 方式 , 得原 但 使
有 的定位 算 法 已不适应 , 了研 究 水下 无线传 感 器 网络 定 位 算 法. 析 了水 下无 线传 感 器 网络 的特 点 , 为 分 介 绍 了 已有 的水 下无 线传 感器 网络 定位 算 法和测 距方 法 , 出新 的算 法应 主要 考 虑在 节能 方式 下 的迅 提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控制机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控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42bea87a0116c175f0e48fe.png)
1 引言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 传感器节点是体积很小的微型嵌 入式设备, 采用能量有限的电池供电, 它的计算能力和通信能
力十分有限 , 以节省节点能量 , 长网络的生存 时问是 目前 所 延 的研究热点 。 中 , 其 一个重 要 的基础 性研究 方 向是 网络拓 扑 控制的研究 [ , 1 它为路 由协议 、 C协议 、 ] MA 数据 融合 、 间 同 时 步和 目标定位等很多方 面奠定 了基础 。 目 , 网络协议 分 前 在 层 中没有 明确的层次对应 拓扑控制 机制 , 但大 多数 的拓 扑控 制算法是部署于介质访 问控制层( C 和路由层 ( O T MA ) R U — I G 之 问, N ) 它为路 由层提 供足够 的路 由更 新信 息 , 由表 的 路
水下无线传感网讲解
![水下无线传感网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0d84035cfc789eb172dc8fd.png)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摘要: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包括声、磁场、静电场等的物理网络,它在海洋数据采集、污染预测、远洋开采、海洋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将在未来的海军作战中发挥重要的优势。
描述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几种典型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并针对水下应用的特点,分析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中面临的节点定位、传感器网络能量、目标定位等诸多难题,最后根据应用需求提出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定位1.引言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使用飞行器、潜艇或水面舰将大量的(数量从几百到几千个)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随机布放到感兴趣水域,节点通过水声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接收者。
近年来,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关注,正在被广泛用于海洋数据采集,污染预测,远洋开采,海难避免,海洋监测等。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传统传感器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1]:传感器网络是由密集型、成本低、随机分布的节点组成的,自组织性和容错能力使其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在恶意攻击中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分布节点的多角度和多方位的信息融合可以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并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传感网络使用与目标近距离的传感器节点,从而提高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因此能提高系统的检测性能;节点中多种传感器的混合应用使搜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地反映目标的特征,有利于提高系统定位跟踪的性能;传感器网络扩展了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的覆盖能力;借助于个别具有移动能力的节点对网络的拓扑结构的调整能力可以有效地消除探测区域内的阴影和盲点。
因此,传感器网络能够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
在军事领域,通过多传感器系统的密切协调,形成空-舰-陆基传感器构成的多传感器互补监视网络,对目标进行捕获、跟踪和识别。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应用环境的特殊性,要考虑海水盐度、压力、洋流运动、海洋生物、声波衰减等对传感器网络的影响,使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比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更难,对硬件的要求更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优化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1511bc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3.png)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优化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分布在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相互连接,协同工作,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监测和数据采集。
然而,要确保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效运行,拓扑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包括能耗、通信效率、覆盖范围、可靠性等。
一个良好的拓扑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网络能耗,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特点。
传感器节点通常具有体积小、能量有限、计算和存储能力较弱等特点。
由于这些限制,节点的能耗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数据传输、处理和通信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优化拓扑结构以降低能耗是首要任务。
能耗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优化中的核心关注点。
传感器节点的能量主要消耗在数据传输上,传输距离越远,能耗越大。
因此,通过合理的拓扑结构设计,减少节点之间的通信距离,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
例如,采用聚类的拓扑结构,将网络中的节点划分为不同的簇,每个簇内选举一个簇头节点负责与其他簇头或汇聚节点进行通信,从而减少了普通节点的通信能耗。
通信效率也是拓扑优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个高效的拓扑结构能够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丢包率,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在设计拓扑结构时,需要考虑节点的分布、通信链路的质量以及网络的负载均衡等问题。
通过优化路由算法,选择最优的通信路径,可以提高通信效率。
覆盖范围是衡量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要确保网络能够对监测区域进行全面、有效的覆盖,同时避免节点的冗余部署。
通过合理的拓扑控制,可以调整节点的工作状态和发射功率,实现覆盖范围的优化。
可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在一些关键应用场景中,如环境监测、医疗监护等,网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水下无线传感网讲解
![水下无线传感网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0d84035cfc789eb172dc8fd.png)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摘要: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包括声、磁场、静电场等的物理网络,它在海洋数据采集、污染预测、远洋开采、海洋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将在未来的海军作战中发挥重要的优势。
描述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几种典型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并针对水下应用的特点,分析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中面临的节点定位、传感器网络能量、目标定位等诸多难题,最后根据应用需求提出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定位1.引言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使用飞行器、潜艇或水面舰将大量的(数量从几百到几千个)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随机布放到感兴趣水域,节点通过水声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接收者。
近年来,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关注,正在被广泛用于海洋数据采集,污染预测,远洋开采,海难避免,海洋监测等。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传统传感器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1]:传感器网络是由密集型、成本低、随机分布的节点组成的,自组织性和容错能力使其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在恶意攻击中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分布节点的多角度和多方位的信息融合可以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并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传感网络使用与目标近距离的传感器节点,从而提高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因此能提高系统的检测性能;节点中多种传感器的混合应用使搜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地反映目标的特征,有利于提高系统定位跟踪的性能;传感器网络扩展了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的覆盖能力;借助于个别具有移动能力的节点对网络的拓扑结构的调整能力可以有效地消除探测区域内的阴影和盲点。
因此,传感器网络能够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
在军事领域,通过多传感器系统的密切协调,形成空-舰-陆基传感器构成的多传感器互补监视网络,对目标进行捕获、跟踪和识别。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应用环境的特殊性,要考虑海水盐度、压力、洋流运动、海洋生物、声波衰减等对传感器网络的影响,使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比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更难,对硬件的要求更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控制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e40d0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8.png)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控制技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它在环境监测、工业控制、医疗保健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拓扑控制技术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络。
然而,由于节点的能量有限、通信范围有限以及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等因素,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拓扑控制技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降低节点的能量消耗。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供应通常是有限的,而且更换电池往往是不现实或者成本极高的。
因此,通过合理的拓扑控制,减少节点的通信开销,降低能量消耗,对于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通过控制节点的发射功率,使得节点之间的通信距离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从而减少能量的消耗。
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网络的连通性和覆盖范围。
要确保网络中的数据能够有效地传输,就需要保证节点之间的连通性。
同时,为了实现对监测区域的全面覆盖,拓扑控制技术需要对节点的分布和工作状态进行合理的调整,避免出现监测盲区。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拓扑控制技术。
其中,基于功率控制的方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这种方法通过调整节点的发射功率来控制节点的通信范围,从而形成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
例如,在一些对通信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节点的发射功率,减少与其他节点的通信,从而节省能量。
而在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传输时,可以适当提高发射功率,保证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层次型拓扑控制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将网络中的节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层次型的网络结构。
通常,处于底层的节点负责采集数据,然后将数据传输给上层的节点,上层节点再进行数据的融合和转发。
这种分层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的传输量,降低能量消耗,同时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展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b4d3d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1.png)
研究成果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水下环境监测、深海探测、军 事领域等方面。
在水下环境监测方面,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参数的实时 监测和数据传输,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例如,美国伍兹霍尔海 洋研究所部署了一套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监测马尾藻海的环境参数,为研 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
研究现状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其节点被部署在海洋环 境中,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自组织的网络系统。近年来,水下无线传感器 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优化能效、提高网络寿命、增强数据融合等 方面。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节点部署困难、能量受限、信号传播距离短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和应用。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 展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研究现状 04 研究成果
引言
随着海洋探测和监测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UWSN)已成为 研究的热点领域。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在水下环境中实现对各种参数(如温 度、压力、生物量等)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为海洋科学研究、水下考古、海 底资源开发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次演示将介绍水下无线传感器网 络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成果,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感谢观看
研究方法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建模、仿真和实验。建模方法通过 数学模型对网络性能进行预测和评估,仿真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网络运行情况, 实验方法则通过实际的水下环境试验来验证网络性能。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 范围也不尽相同。
建模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网络的拓扑结构、路由协议和数据传输机制等方面的 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对网络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从而为网络的 优化设计和协议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支持。然而,建模方法通常需要一些假设条 件,且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进行精确建模比较困难。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应用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145e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1.png)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水下传感器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正逐渐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海洋科学研究、水下资源勘探,还是海洋环境监测和国防安全等方面,水下传感器网络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水下传感器网络,简单来说,就是由多个部署在水下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
这些传感器节点能够感知、采集和传输水下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如水温、水压、水流速度、水质以及水下物体的运动等。
要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水下传感器网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得考虑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
由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性,这些节点必须具备良好的防水、抗压和耐腐蚀性能。
同时,为了保证长时间的稳定工作,它们还需要具备低功耗的特点,毕竟在水下更换电池或者进行能源补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在能源供应方面,太阳能在水下可没法使用,所以一般会采用电池供电或者利用海洋中的能量,比如潮汐能、温差能等。
但这些能源的获取和转化技术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
通信问题也是水下传感器网络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难题。
在水下,电磁波的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声波则成为了主要的通信手段。
但声波在水下传播时,速度较慢、衰减较大,而且容易受到多径效应和噪声的干扰。
因此,如何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是研究人员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有效的通信,通常需要采用合适的通信协议和算法。
比如,在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上,要考虑节点的分布和连接方式,以确保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数据压缩、纠错编码等处理,以减少数据量和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除了硬件和通信方面的设计,软件算法也同样重要。
比如,如何对传感器节点进行有效的定位和时间同步,如何进行数据的融合和处理,以及如何实现网络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等,这些都需要精心设计的算法来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水下传感器网络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收集海洋中的各种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环流等现象。
基于满Steiner树问题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愈合算法研究
![基于满Steiner树问题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愈合算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0cc122915f804d2b16c1dc.png)
Ab ta t T eU S (n ewa r i ls sn o e r mo e w s o s u t , n e o oo yrc v r rbe s c: h W N u d r t r e s e s r t k) d l a n t c d a dt p lg o eyp o l r ew e n wo c r e h t e m
wa e c b d f r l . h o o o y r c v r r b e wa p e n o t e f l Se n rt e p o lm n mah ma i s sd s r e o ma l T e tp l g e o e y p o lm sma p d i t u l t i e e r b e i t e t . i y h r c An a p o i t p l g e o e l o t m sp o o e rti r b e . e s i b em o e n fa t n mo sa - p r x maet o o y r c v r ag r o y i h wa r p s d f sp o lm Th u t l v me t u o o u n o h a o d r t rv h c e a o n y r c v rt e t p l g u lo i r v e tr eso e a d e e g o s mp o . e e wa e e il sc n n to l e o e o o o y b tas h mp o e t g t fd l y a n r y c n u t n Th h a n i smu a i n e p rme t u g s e a g rt m r p s d C b a n a we l o s u td t p l g , ih h sl we ea , i lt x e o i n s s g e tt l o h p o o e a o ti l c n t ce o o o y wh c a o rd ly h i n — r l s n r yc n u t n a d l n e e se e g o s mp i , o n gr o UW S l ei . N f t i me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通信协议设计与性能分析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通信协议设计与性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7e86d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8.png)
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通信协议设计与性能分析一、引言水下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传感器网络,用于监测和收集水下环境中的数据信息。
与陆地传感器网络相比,水下传感器网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水下信道特性、能量限制等。
为了实现高效可靠的通信,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设计合适的通信协议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通信协议设计与性能分析问题。
二、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设计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通信协议的设计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构建、节点间通信机制和能量管理等方面。
(一)网络拓扑构建网络拓扑构建是指如何部署和布置水下传感器节点以建立网络连接。
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传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或网状结构并不适用。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针对水下环境的拓扑构建方法,如基于声波传播的拓扑构建、动态分簇拓扑构建等。
这些方法在考虑水下信道特性的同时,充分利用节点能量,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生命周期。
(二)节点间通信机制节点间通信机制是指节点之间如何进行传输和接收数据。
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由于水下信道的传输特性,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引入中继节点,利用中继节点进行多跳传输,提高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此外,还可以采用自适应调制技术、多路径传输技术等来提高传输效果。
(三)能量管理能量管理是指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资源。
由于水下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量有限,所以需要设计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来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
一种常用的能量管理策略是基于混合式动态睡眠调度算法,通过灵活调整节点的休眠时间和唤醒时间,以充分利用节点能量。
三、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性能分析为了评估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的性能,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指标,如网络覆盖率、能耗、传输延迟、数据吞吐量等。
(一)网络覆盖率网络覆盖率是指网络中被有效覆盖的区域所占的比例。
高网络覆盖率可以保证数据的高质量采集和传输。
通过合理的网络拓扑构建和节点部署策略,可以提高网络的覆盖率。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d6ba3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7.png)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大量分布在空间中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一种自组织、自适应的网络系统。
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农业、医疗等领域。
而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面拓扑结构平面拓扑结构是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在二维平面上的分布方式。
常见的平面拓扑结构有: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和混合网络。
规则网络是指节点按照规则的方式在平面上分布,节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或者相差较小。
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对称性和均匀性,易于维护和管理,但是对于节点密度变化较大的场景不适用。
随机网络是指节点在平面上随机分布,节点之间的距离没有规律可循。
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适用于节点密度变化较大的场景,但是由于节点之间的距离没有规律,容易导致网络中存在大量冗余和死区。
混合网络是指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的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得网络在保持规则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随机性。
这种结构综合了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的优点,能够在保证网络性能的同时满足节点密度变化的需求。
二、层次拓扑结构层次拓扑结构是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按照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
常见的层次拓扑结构有:星型网络、树型网络和网状网络。
星型网络是指所有的节点都直接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中心节点负责协调和管理整个网络。
这种结构具有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但是中心节点成为了网络的单点故障,一旦中心节点发生故障,整个网络将无法正常工作。
树型网络是指节点按照树形结构进行组织,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和若干个子节点。
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扩展性,节点之间的通信通过父子节点之间的传输实现,但是节点之间的通信距离较远,会导致能量消耗较大。
网状网络是指节点之间相互连接,没有中心节点的限制。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研究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705408bed5b9f3f90f1c77.png)
0 引 言
水 下无线 传感 器 网络 有 广泛 的应 用前 景 , : 如 海 洋 资 源探测 与开 发 , 环 境 的污 染监 控 , 水 自然灾 害 预
也受 限 , 因此研究 水下无 线传感 器 网络信道 仿 真模 型
具有 重大 实际意 义 。H rs和 Zm 提 出使 用 N 2仿 ar i oi S 真软 件对 水 下 无线 声 信 道 进 行 建 模 J 主要 包 括 物 ,
2 1 年第 1 01 O期 文 章 编 号 :062 7 (0 1 1 -100 10 -4 5 2 1 )00 2 - 3
计 算 机 与 现 代 化 J U NIY I N A H A I A J U XA D IU S
总 第 14期 9
水 下 无线 传感 器 网络 信 道研 究
因此在设计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时需要综合考虑多径时延多普勒频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图5多普勒频移因子与时间的关系图4结束语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传感器网络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发和设计实际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成本高部署困难绝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仿真阶段因此本文研究了水下声信道的射线声学模型噪声多径干扰多酱勒效应等不同因素对水下声信道性能的影响针对传输衰减误比特率时延多普勒效应等多种因素给出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tlab仿真结果以及性能评价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识别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识别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4b68d9e3856a561252d36f5c.png)
A src:Ifr ai f rl s esrN tok( N oooyi s n cn e okpann n aae et b t t nom t no e s no ew r WS )tplg i i a tont r lnigadm ngm n. a o Wi e S s gf i t w
No e o o o y i f r n e ag rt m o r l s e o t r v lt p l g n e e c l o ih f r wiee ss ns r newo k
ZHANG iy n , HU a g mi Zh — o g Gu n — n
( e a oaoyo r d adO ta i rTa s so n o u i t nN tok, KyL brt r fBo bn pi l b rnmiina C mm n ai e r a c Fe s d c o w s U i rt l t n c nea dTcnl yo hn ,C eg uScu n6 0 5 ,C ia nv syo Ee r i Si c n ehoo C i ei f co c e g f a hnd i a 10 4 hn ) h
Ke o d :Wi l s esr e ok( N ;ntoktm gah;dt agea o;t lg frne yw rs r e no t r WS ) e r or y aa g gt n o o i eec esS N w w o p r i o p y n
0 引言
F rte W S b s d o h aa a ge a in c mmu ia in p rd g o N a e n t e d t g r g t o h o n c t aa im,te a t o sp o e h t h o d t n lp o a i t fd t o h u h r r v d t a ec n i o a r b b l y o aa t i i ls fo e n d smi i m i e h t h aa o e p r n o e wee s c e su l r n mi e o t e sn . B s d o h s o so n o e wa n mu g v n t a e d t ft a e tn d r u c s f l t s t d t h i k t h y a t ae n ti c n l s n a n v l lo t m o i e S o oo a r p s d h lo tm sc p l fc p u n c u ae tp lg o cu i , o e g r h t n rW N t p lg w s p o e .T e ag r h wa a a e o a t r g a c r t o o o o a i f y o i b i y frW S o N.I u e n — — n a u e n s a d d d n ti c ra y a d t n lb r e n t e n t r .NS 2 smu ai n rs h t s d e d t e d me s r me t n i o n u n d i o a u d n o h ewo k o i - i lt e u s o s o h t h r p s d ag r h h sh g c u a y h w t a e p o o e o t m a ih a c rc . t l i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与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624359767f5acfa1c7cd89.png)
◆处理单元:是一部简单的嵌入式 计算系统,由低功耗的CPU芯片、 内存和容量不大的存储芯片组成。 由电源装置提供能量,与感知单元 发生信息交互,并通过无线通信装 置收发数据。
◆功能:控制节点的行为,如信息 采集工作、运行有关算法并和其他 节点通信、协作。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设计
硬件设计
◆电源装置:有专门电路负 责电压转换,为不同模块供 电。 ◆移动装置:保证节点自主 行动,功耗较大。 ◆通信模块:即信号收发模块, 将二进制数据转化为无线电波 发出,或将接收的电波转为二 进制码。 ◆定位系统 ◆辅助供电装置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设计
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的原则
◆功耗:各模块工作、休眠、待机状态功耗都应合理分配,尽量 降低不必要的消耗。
◆成本:大量布置必须考虑成本因素
◆处理性能:性能与功耗达到平衡 ◆集成度:花小钱多办事儿 ◆储存能力:满足运行需求即可 ◆通信能力:根据需求选择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设计
典型硬件
MicaZ系列节点特点
分层模型的弊端
◆分层模型将问 题分成了一个个 小部分,每个部 分只根据自身情 况优化,只是局 部优化,很难达 到全局优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跨层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跨层设计
跨层设计定义:相对于特定的分层结构, 不符合分层结构的协议设计就是跨层设计。
◆不符合分层结构的 例子包括创建协议层 间新的接口,重新定 义协议层的边界,基 于另外一个层设计的 细节来设计一个协议 层,以及联合调节跨 层参数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 的体系结构与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包括4类基本实体对象:目标、传感节点、观测节点(即 汇聚节点)和感知视场。大量传感节点随机部署,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 网络,协同形成对目标的感知视场。传感节点检测的目标信号经本地简 单处理 后通过邻近传感节点多跳传输到观测节点。用户和任务管理节点 通过外部网络,比如通信网络或Internet,与汇聚节点进行交互。观测节 点向网络发布查询请求和控制指令,接收传感节点返回的目标信息。
水下无线传感网络
![水下无线传感网络](https://img.taocdn.com/s3/m/b69a980ecc17552707220875.png)
十.水下无线传感网络水下无线传感网络水下无线传感网络与陆地无线传感网络的不同特点的具体表现水下无线传感网路通信技术水下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组成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水下无线传感网络的定位水下传感器网络部署在极其复杂可变的水下环境中,主要利用水声进行通信,有着许多与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水下信道具有高时延、时延动态变化、高衰减、高误码率、多径效应、多普勒频散严重、高度动态变化以及低带宽等特点,被认为是迄今难度最大的无线通信信道;第二,水下节点和网络具有移动性特点;第三,水下节点使用电池供电,更换电池更为困难。
另外,节点发送信息耗能比接收信息往往大很多倍;第四,由于水下节点价格昂贵,水下网络具有稀疏性的特点.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不能直接应用于水下,必须研究适应水下网络特点的新协议.1.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1).无线电波通信:无线电波在海水中衰减严重,频率越高衰减越大.水下实验表明:MOTE节点发射的无线电波在水下仅能传播50~120am因此,无线电波只能实现短距离的高速通信,不能满足远距离水下组网的要求.2).激光通信:蓝绿激光在海水中的衰减值小于0.01dB/m,对海水穿透能力强.水下激光通信需要直线对准传输,通信距离较短,水的清澈度会影响通信质量,这都制约着它在水下网络中的应用.不过,它适合近距离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3).水声通信:目前水下传感器网络主要利用声波实现通信和组网.最早的水声通信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水下模拟电话。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取代模拟系统的数字频移键控技术以及后来的水声相干通信技术.20世纪90年代DSP芯片及数字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水下声学调制解调器的问世,为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下声学传播特征:高时延和时延的动态变化;水声信号衰减大,通信信道带宽低;多经效应严重;传输误码率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076e1d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3.png)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往往面临着信息获取困难、监测成本高昂等问题。
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出现为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分散部署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具有感知、处理和通信能力,能够采集环境信息,并将其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传感器节点之间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交换,形成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网络。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 水质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指标,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决策支持。
传感器节点可以分布在水库、河流等水源地,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到数据中心,实现对水质的全面监测和分析。
2. 水位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水位变化,提供准确的水位数据。
传感器节点可以布置在水库、河流等水源地的不同位置,通过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对水位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对于防止洪水、干旱等水灾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 水资源分配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传感器节点可以布置在不同的农田、城市等地方,通过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合理分配。
这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4. 水环境保护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水环境的变化,提供环境保护的数据支持。
传感器节点可以布置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通过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对水环境的全面监测和评估。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优势1. 实时性高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采集和传输数据,提供准确的实时信息。
这对于快速响应水资源管理需求、及时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与优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39887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c.png)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与优化一、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由大量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这些节点可以感知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将其传输给汇聚节点。
拓扑控制与优化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可以提高网络性能、延长网络寿命以及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方法以及优化算法。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控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拓扑控制是指通过调整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来改变网络的结构和特性。
拓扑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1. 节点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通常是自组织的,节点之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状态和周围环境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分布和连接。
通过自组织能力,节点可以根据网络的需要来主动调整网络的拓扑结构,以提高网络性能。
2. 网络密度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网络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节点数量。
网络密度过高会导致能耗增加、网络拥塞以及传输延迟增加等问题,而网络密度过低则会导致无法满足网络覆盖和通信需求。
通过合理控制网络密度,可以平衡能耗和网络性能。
3. 节点分布均匀性优化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分布均匀性对于网络的性能至关重要。
均匀分布的节点可以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节点部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节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等因素,从而实现节点的均匀分布。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优化是指通过算法和策略来调整网络的拓扑结构,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1. 路由选择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路由选择是指在网络中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来传输数据。
合理的路由选择策略可以减少能耗、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常见的路由选择优化算法有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算法以及最小剩余能量算法等。
2. 簇头选择优化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通常会将节点划分为多个簇(cluster),每个簇由一个簇头节点(cluster head)负责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2期V ol.28No.12控制与决策Control and Decision2013年12月Dec.2013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文章编号:1001-0920(2013)12-1761-10何明1,梁文辉1,2,陈国华1,陈秋丽1(1.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南京210007;2.解放军61345部队,西安710004)摘要: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之一.水下复杂环境以及传感器节点移动特性使得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具备了动态演化性,同时,水声通信也对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归纳分析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剖析了水声通信对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的影响;然后凝炼出3个科学问题,重点论述了拓扑生成、拓扑愈合及拓扑优化;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关键词: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水下机器人;自移动节点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志码:ATopology of mobile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HE Ming1,LIANG Wen-hui1,2,CHEN Guo-hua1,CHEN Qiu-li1(1.College of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s,PL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Nanjing210007,China;2.61345Armies,PLA,Xi’an710004,China.Correspondent:HE Ming,E-mail:review paper@)Abstract:Mobile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MUWSNs)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all over the world.The complex underwater conditions and the mobility of the underwater sensors make MUWSNs evolve dynamically.On the other hand,the underwater acoustic communication effects the reliability of MUWSNs’topology.Firstly,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MUWSNs are clarified.The impact of the underwater acoustic communication on MUWSNs’topology is analysed.Then three scientific problems of MUWSNs’topology are summarized.And topology generation,self-healing and optimization are analysed emphatically.Finally,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is presented,which provides a clear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field.Key words:mobile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MUWSNs);underwater robots;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0引言在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之前,一般使用有线网络感知、探测和收集水下数据,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辅助且代价高昂[1-2].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对海洋等水下空间环境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员投入到对水下传感器网络(UWSNs)的研究,大量适用于水下环境的传感器节点被布置在监测水域,节点间通过声通信方式协同工作,表现出了极高的灵活性.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动态组网,受水流等因素影响容易形成监测盲区或网络失效[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MUWSNs)[4-5]应运而生,它将水下机器人与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紧密结合,由大量普通节点和自移动节点(AUV)自组织构成水下声通信网络,为水下环境监测、海洋数据收集、海底资源开采、污染监控、灾害预测、海难搜救等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6-8].我国正在制定海洋强国战略,以MUWSNs为组成部分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高可靠、低时延、低能耗的MUWSNs能够满足人们对海洋科学研究、商业开发及水下军事活动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对MUWSNs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MUWSNs的研究.文献[7]采用OSI层次结构对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各层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没有将移动节点引入其中;文献[9]提出了MUWSNs的体系架构,收稿日期:2013-03-20;修回日期:2013-07-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20319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1124,BK2012326,BK2010129).作者简介:何明(1978−),男,副教授,博士,从事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等研究;梁文辉(1986−),男,硕士生,从事水下移动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的研究.1762控制与决策第28卷对比分析了MUWSNs与常规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区别,但对节点移动特性以及动态组网方法的阐述较少;文献[10]在文献[7,9]的基础上较为充分地考虑了MUWSNs的移动特性,以点、线、面的思路分别从水下节点设计、节点互联和动态组网3个层次对MUWSNs进行了阐述,但没有涉及网络拓扑愈合与优化;文献[11]从安全方面分析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讨论了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但同样没有引入移动节点及网络拓扑愈合与优化机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对MUWSNs的研究多侧重于网络能耗、网络协议和路由算法等,而对网络拓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MUWSNs处在水下三维环境中,其网络拓扑受水下复杂环境的影响而具备了动态演化性,为保证MUWSNs的高可靠性和鲁棒性,研究其网络拓扑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对MUWSNs网络拓扑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于进一步研究MUWSNs拓扑控制算法,构建高可靠性的MUWSNs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分析水声通信对MUWSNs 网络拓扑的影响;然后提炼出MUWSNs网络拓扑急需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并分别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MUWSNs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1研究现状及进展1.1国外研究现状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耗巨资建设了庞大的水声监视系统(SOSUS),该系统于1991年在美国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VENTS 计划中进行了海洋环境的持续监测;1993年,美国海洋研究署和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水下声学网络应用概念,联合开发了一个以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s作为移动传感器平台的智能水下采集网络—–自主海洋采样网(AOSNs);1999∼2004年,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提出的Seaweb计划,是美国比较成功的水下网络.另外,美国多所大学成立了课题组专门进行水下传感器网络相关研究,如: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实验室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采用仿生推进系统的机器金枪鱼,此后出现了许多采用仿生推进系统的水下移动平台[12-13];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的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 Lab对水下传感器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9];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John Heidemann研究组提出了密集型水下传感器网络的概念,设计了具有接收信号能量检测和功耗控制功能的水声通信系统[8,14].欧盟在海洋科学技术项目(MAST)III计划的支持下,拓展了一系列的水下声通信网络研究的计划和工程,如表1所示.表1欧盟水下声通信网络研究计划计划名称研究内容LOTUS长距离水声通信网络[15]浅水域中水声通信网络长距离、高数据率并ROBLINKS具有鲁棒性的通信算法[16]SWAN浅水域中水声通信网络的通信协议算法[17-18]通过海洋观测传感器网络实现海洋多学科、多ESONET要素的综合研究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对采用水声通信的多机器人交互及水下组网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结合、静态节点与自主机器人结合的水下传感网络架构[19-20].目前,国外学者主要在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策略和节能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21-23],并已开发出用于实践验证的MUWSNs 测试床[24-25].国外一些长期致力于开发水声组网产品的公司,开发了很多MUWSNs组网产品.例如,创办于1998年的美国LinkQuest公司主要从事海洋电子仪器的研发和制造,该公司基于尖端宽带水声扩频技术研制的UWM系列水声Modem,具有高速水声调制解调功能,主要用于载人潜艇、环境检测、AUV高速数据链和水声数据上传等水下声学通信领域,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应用.该公司的TrackLink系列水声定位产品,是集成了高速水声通信系统的USBL跟踪系统,为水下传感器节点的定位提供了有效手段.冰岛Hafmynd公司自主研发的水下自治机器人(AUV)GA VIA,具有很好的深水工作能力和超远距离水面通信的能力,能够提高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增强动态组网能力,可用于军事、科研以及商业等领域,该产品已销往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图1是一些常见的AUV产品样式.图1几种常用的AUV节点图示1.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水下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有很多机构正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见表2).第12期何明等: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1763表2国内水下传感器网络研究情况研究单位实验室名称研究内容及成果物理海洋教育部OceanSense [26]项目;AUV 水下中国海洋大学重点实验室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国家级水声技术水声信道仿真;多频编码;哈尔滨工程大学重点实验室QPSK 调制;自适应均衡[27-28]水声通信与海洋厦门大学信息技术教育部基于格型编码调制技术(TCM)重点实验室的水声通信系统香港科技大学−OceanSense[26]项目南京大学−设计了水下声信号的检测模型对水声通信网络数据链路东南大学−传输协议进行了仿真研究多进制相移键控调制解调中国科学院−系统和水下多载波调制通声学所信系统[29-30]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国科学院−水下多微小型机器鱼群体自动化所协作与控制相关研究[31]中国船舶重工亚洲最大的消声水池;研制了集团715所−“水下DGPS 高精度定位系统”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重大基金项目,针对传感器节点对水下环境的感知和对监测目标的识别,重点研究了水下移动传感器节点的设计与运动控制,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与信息处理以及拓扑自组织构建与空间分布控制等.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蔡绍滨等[32]提出了水声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及其支撑验证系统;南京邮电大学的刘林峰等[33]构建了面向海洋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德英等申请的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水下传感器网络设计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的郭忠文等申请的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水下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进行了研究;东南大学的李霞等申请的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基于簇结构的水声通信网络拓扑算法”进行了研究.这些成果对MUWSNs 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MUWSNs 的研究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围绕通信[34]、网络协议[35-36]、安全性[37]、传感器布置[38-39]、拓扑覆盖[40-42]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以及面向高可靠性的MUWSNs 拓扑生成、愈合与优化的相关研究尚不完善,而且国内没有专门致力于生产MUWSNs 组网产品的公司,所用到的组网产品基本都是从国外购买,或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等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用于实验的产品.1.3研究进展由于水下声学通信的信道带宽低、通信时延高、信号衰减大以及多径效应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无线传感器节点间的通信质量和MUWSNs 网络可靠性.为使MUWSNs 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近几年在水声通信速率、MAC 层协议以及水下自治机器人(AUV)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1)对于水下信号的调制解调,原有的非相干调制技术受多普勒频散和多径效应影响严重.在脉冲之间增加一个时间段可以防止干扰,但会降低通信速率.相干调制技术虽未增加时间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信速率,但需采取复杂的信道均衡补偿,以适应水下通信信道的动态变化.近几年,人们对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43]以及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44]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水下信号的调制解调,使通信速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根据OSI 层次结构模型[7],数据链路层的MAC 子层是制约MUWSNs 网络通信性能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MAC 协议对有限的水声信道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可以实现在不可靠的通信链路上完成数据的可靠传输.近几年,针对水下传感器网络MAC 协议的研究较为集中,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文献[45-47]针对端到端时延、传输误码率、网络吞吐量等性能指标对原有的MAC 层ALOHA 、CSMA/CA 等协议进行了改进,使MUWSNs 网络通信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3)水下自治机器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海洋勘测及军事领域有所应用,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AUV 在能量携带和耗费、自主移动定位以及下潜深度方面存在很多局限性.这几年,各国在AUV 设计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目前AUV 的下潜深度最深可达数千米,依据不同深度能够提供几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并能够与水面基站进行超远距离通信,达到完全自治,易于投放且投放成本较之前降低很多.2水声通信对MUWSNs 网络拓扑的影响MUWSNs 不同于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48-50],基于应用环境及通信方式的不同,具有应用环境复杂图2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764控制与决策第28卷性、节点能量有限性、通信方式低效性、网络拓扑动态性等特点.图2为MUWSNs通信系统结构,可分为水底监测系统、水中监测系统和水面监测系统3层.2.1水下环境的影响1)水下环境复杂恶劣,传感器节点很容易被腐蚀或因污垢而影响其灵敏度,从而导致传感器节点感知范围及通信范围缩小,甚至出现节点失效,影响网络拓扑的连通性,造成拓扑分割及局部拓扑失效,而水下环境也不利于对传感器节点进行维护.因此,为适应复杂恶劣的水下环境,水下传感器节点必须更加坚固,不易损坏.2)洋流及水下生物会对MUWSNs网络拓扑产生作用力,使传感器节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导致MUWSNs拓扑动态演化,可能出现声通信链路时断时通,局部拓扑失效等现象,严重影响网络拓扑的可靠性.2.2水声通信的影响1)水声通信会受水媒介的温度、盐碱度、密度等化学属性和船舶航行所产生的环境噪声等物理属性的影响,连同水声信道的多普勒效应,产生声学信道的时-空变化,使通信性能不稳定,为水下传感器节点的组网和拓扑稳定性维持增加了难度.2)由于水下传感器节点所携带能量有限且能量补给困难,采用合适的路由算法是降低MUWSNs网络节点间通信能耗的主要办法.MUWSNs也是一种多跳网络,当信息通过多跳路径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传输时,通信能耗会大幅度减小[51].但是,多跳网络的局限性在于处理、等待、传播等各类时延,水声通信的高时延特性为MUWSNs网络通信造成了严重影响,是MUWSNs网络组网时必须考虑的问题.3)在水声通信系统中,水声信道具有路径损耗的特点,功率受收发节点间距离长短和信号频率的影响,吸收损耗随着频率、距离的增长而增多,带宽也受到严格限制.MUWSNs网络连通性与可承受跳数相关,若节点密度太小,则网络连通性会因覆盖范围受到影响;若节点密度太大,则网络连通性又会因干扰受到影响.能够支持完全互连的节点密度范围依赖于节点发射功率和工作频率的选取.2.3MAC层协议的重要性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是水声通信系统链路层的一项重要协议,也是MUWSNs的一项关键技术.主要任务是控制共享信道的接入,保证MUWSNs高效通信,对MUWSNs网络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适合水下通信环境的MAC协议,为MUWSNs网络拓扑的生成提供了通信保证,确保了通信链路的存在,是其通信系统的底层结构.它将有限的水声信道资源分配给水下传感器节点,使传感器节点间能够占用水声信道进行通信,确保节点对信道资源的公平竞争,从而构成网络,并尽可能地降低MUWSNs信道时延、能量耗费,提高网络吞吐量.因此,MAC协议是MUWSNs拓扑生成的基础协议.3MUWSNs网络拓扑研究内容MUWSNs网络拓扑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领域,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不仅为传感器节点布放、网络拓扑生成造成很大困难,而且导致MUWSNs拓扑动态演化,严重地影响了网络的可靠性.因此,网络拓扑是MUWSNs研究的关键[52-55].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较MUWSNs具有如下特点:1)由于网络部署区域的高度远远小于长度和宽度,一般情况下主要对二维拓扑进行研究;2)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好后节点位置相对固定,在研究其网络拓扑时不考虑外力作用产生的节点移动;3)通信带宽、时延和误码率等网络性能较MUWSNs好很多.因此,MUWSNs拓扑生成算法要充分考虑洋流和水下生物对网络拓扑带来的动态演化性,地面传感器网络的节点随机部署算法无法应用于MUWSNs;在水下环境中节点通信能耗大、能量补充及节点更换困难,MUWSNs的拓扑愈合与优化算法也远比地面传感器网络复杂.通过以上分析,提炼出MUWSNs网络拓扑亟待研究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如何生成MUWSNs三维拓扑结构;如何愈合MUWSNs网络拓扑失效;如何进行MUWSNs网络拓扑优化.下面分别对这3个科学问题进行阐述.3.1拓扑生成方法将传感器投放到在水中形成有效覆盖网络的整个过程称为MUWSNs拓扑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节点的初始能耗、节点间的通信链路以及整个网络的覆盖范围已经确定,对网络覆盖效率和生存时间会产生重要影响.文献[56]在能耗优化方面进行了拓扑控制研究,但没有考虑节点失效等因素;文献[57]引入类似于AUV的特殊节点Mules来优化网络拓扑,试图提高连通性和覆盖率;Pompili等[48]对水下传感器节点的三维布置进行研究,提出Bottom-grid算法, Akkaya等[58]在该算法的基础上提出Self-deployment 算法,通过持续调整节点深度,进一步减少了相邻节点之间的重复覆盖,提高了对监测区域的覆盖率,但这两种算法都需掌握节点全局信息;Golen等[59]通过求解极小极大博弈矩阵,依据水下各子区域内事件发生概率来计算各区域内应分配的节点数,但该方法并第12期何明等: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1765未涉及具体的节点部署方案.因此,如何合理部署传感器节点,生成MUWSNs三维拓扑,并达到用最少的水下传感器节点对监测区域的无缝覆盖,是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下面从3个方面对MUWSNs拓扑生成理论进行研究.3.1.1定义MUWSNs有效覆盖性能评价指标MUWSNs拓扑应覆盖所需要的感知范围和通信范围,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水流影响以及声通信的限制,MUWSNs拓扑有效覆盖范围会产生变化,从而产生监测盲区.为此,应首先制定一套MUWSNs有效覆盖性能评价指标,对MUWSNs拓扑生成效能进行评价.现有的MUWSNs有效覆盖性能评价指标采用了连通性、覆盖率等[60],但对环境敏感的MUWSNs拓扑而言,环境中任意事件都可能促使网络拓扑发生变化,影响网络的有效覆盖范围,因此仅用连通性、覆盖率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MUWSNs的网络覆盖性能.近年来,学术界用“熵”来度量网络可靠性,我国学者谭跃进等[61]引入了网络结构熵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测度网络异构性的指标,其定义为E=−n∑i=1I i ln I i.其中:I i=d i/n∑i=1d i,d i表示第i个节点的度.对于MUWSNs拓扑的改变,当减少网络边时,新的网络连通可靠性不变或者减弱;当增加网络边时,新的网络连通可靠性不变或者增强.因此,网络结构熵同样适用于MUWSNs,将网络结构熵与网络连通性、覆盖率一起作为MUWSNs有效覆盖性能评价指标,可有效反映MUWSNs拓扑生成效能.3.1.2建立三维MUWSNs网络演化模型针对MUWSNs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建立水下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演化模型应综合考虑海浪冲击、洋流以及海水的不规则运动等多种移动因素.通过采集到的海洋水流数据模拟出的洋流模型来改进传感器节点部署,利用建模仿真技术研究MUWSNs网络演化模型,预测网络移动演化情况.MUWSNs网络演化模型主要包括以下3个子模型.1)节点部署模型.三维空间覆盖最优部署方式为体心部署,普通节点采用在垂直方向以锚固定的方式部署,形成体心立方格结构;移动节点部署在体心位置,对移动节点的部署应考虑移动节点移动后的覆盖补偿问题,即节点移走后邻居节点应迅速覆盖移动节点的原覆盖区域,同时要考虑能量消耗均衡因素.2)节点移动能量消耗模型.水平移动时节点的能量消耗与节点移动速度、介质密度、移动距离及阻力等因素相关,利用洋流模型能够有效降低能耗.节点在垂直方向的移动可以利用重力和浮力两个有利因素,从而使节点在垂直方向的移动消耗能量与水平移动不同,垂直移动消耗能量的计算主要根据节点及网络特性进行计算.3)AUV节点移动状态模型.AUV节点在水下共有3种移动状态,分别是利用水流的随水流运动、重力方向和水平面方向的移动以及AUV节点在获得洋流等环境信息后受虚拟力牵引进行移动.根据AUV 节点受力情况对移动状态进行建模,得到AUV节点适当的布放位置,掌握AUV节点运动信息,方便网络拓扑改变时对AUV节点的选取,从而及时调整网络拓扑结构,保证MUWSNs有效覆盖范围.3.1.3MUWSNs三维拓扑生成算法传感器节点被投放到预定水域后,利用自身搭载的定位终端完成自身位置的定位,并回传位置信息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收到各个传感器节点的平面位置信息后,根据任务需求利用三维拓扑生成算法确定各个传感器节点需要下潜的深度;将各个传感器节点需要下潜的深度信息广播给各个传感器节点,后者收到深度信息后下潜到预定深度.因此,MUWSNs三维拓扑生成算法是MUWSNs网络拓扑生成的关键.合理、高效的拓扑生成算法应具有如下特性.1)节点移动能耗低.水下传感器节点所带能量有限,且不便于进行能量补充,因此,在拓扑生成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节点移动产生的能耗,延长传感器节点寿命.2)链路通信延迟小.由于水声通信带宽等因素的限制,通信距离较短,延迟较长,采用三维拓扑生成算法生成的网络拓扑应尽可能缩短两传感器节点间的通信距离或路由,降低通信延迟.3)覆盖网络效能高.由于监测覆盖区域是有要求的,三维拓扑生成算法应采用最少的传感器节点覆盖所有要求的感知范围和通信范围,不能留有监测死角.4)网络拓扑可靠性高.水下的复杂环境会对MUWSNs产生很多影响,使MUWSNs动态变化,采用三维拓扑生成算法所生成的MUWSNs应尽可能具有高可靠性,能够及时应对网络拓扑发生的改变.3.2拓扑愈合机制MUWSNs处于复杂环境中,水流、水下生物触动等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使传感器节点位置发生迁移,从而改变原有网络拓扑,可能造成局部网络失效,出现网络分割,甚至导致网络瘫痪.因此,当出现局部拓扑失效时,如何及时高效地进行拓扑愈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