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食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食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了解文中所介绍的“家乡食品”,感受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家乡的深深
的爱恋。

2、感受文章朴素简洁又饱含申请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

家乡的食品,不一定是最美味的,但肯定是最最令人动容的。

二、作者介绍
叶风灵(1905-1975),江苏南京人。

原名叶蕴璞,笔名叶林丰、L·F、临风等。

少年时曾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

1925年加入创造社,开始文学创作。

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幻洲》半月刊和《现代文艺》,是创作社后期的重要成员。

他不仅创作文学作品,还擅长绘画,多兼任上述刊物的美编,还与穆时英合编过《文艺画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到广州。

1938年广州失守后到香港。

从此在香港定居。

在港的30多年,叶灵凤一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还编过《立报·言林》《万人周刊》。

1957年曾一度回内地观光,应邀回北京观礼、参加招待会及到各地旅行访问数次。

叶灵凤是个情趣多样的文人,晚年在香港,过着比较纯粹的书斋生活,读书,写稿,编报纸副刊,贯穿他最后的二十多年生活。

1975年病逝。

三、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从新得的“香肚”写起,引出对“家乡食品”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介绍家乡的“欢喜团”、“炒米粑粑”、灶糖、除夕吉祥菜、“洪福齐天粥”、发糕等家乡的节令美食。

第三部分(第13—22自然段):写家乡的酱菜,并引出对家乡生活、民俗风貌的介绍。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这是本文的缘起。

文章一开始写道“尝了新自我的家乡运来的香肚”,于是就从这一作物写起,说家乡的香肚的做法,说家乡的香肚为什么比别的地方好吃。

顺便说明故乡在食材加工上的特色,不管哪个地方的畜禽,只有经过特殊的饲养,味道立刻变好。

而真正让作者写作的原因就是家乡的食物“一吃到嘴里,就获得了这种家乡食品所特有的滋味。

”这就点出了食物与家乡的文化意义。

第二部分:写家乡的节令食品。

中国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其中一点是随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其中诞生出节令饮食,这方面的饮食一方面反引出自然的更迭,更附加了许多心理、宗教、民俗的内容,而在加工时也慢慢将这些内容形式化、艺术化。

做好看的形状、起好听的名字,在饮食中表达对生活的期望,吃的与其他许多文化内容就结合到了一起。

这些内容作者都用许多具体的事物加以说明,说得非常仔细,足见作者对故乡食物了解之细,记忆之真,感情之深。

第三部分:写家乡的酱菜。

由节饮食进而又写到日常生活的饮食,并且单说一种酱菜,
由此也可以看出故乡食物的丰富多样。

这部分内容作者写得更加生动,有对自己少年生活的回忆,有对自己家族的记忆,有对传说与趣闻的叙写,而这些都与不同的酱菜联系在一起,作者并没有因写故事,写掌故,而忘了写食物。

本文就是在这样,通过对家乡食物的书写,写出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也展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写出了对家乡的赞美和一片思乡之情。

五、写作特点
一是自然,质朴,如行云流水,从新尝到家乡的香肚写起,因为时令之故再过渡到对家乡节令食物的描写,然后单独拎出酱菜来写,如苏东坡所说,达到了行之所当行,至于锁当止。

二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相结合,使得作品既具体生动,又充满感情,而且有知识,有见解。

三是引用。

作者引用了好多内容,都是关于作者家乡的食品的。

这说明家乡的食品传统悠久,地位很高,使得作者所言更加可信。

六、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