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020年新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六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三角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离岸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三角形的特性。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重难点这设置: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难点: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能够正确区分锐角、直角、趸交,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但这些标准有的并不科学、并不合理。
从性格特点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究,喜欢动手参与,愿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从思维水平上看,四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不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
总之,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很多关于三角形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
可能这些基础还无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无法用数学方式来表达,但已经成为学生知识的一部分了。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哦站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
是180°(36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3、联系实际生活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充分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谭穗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教学中,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景,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四)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
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本单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教学时,要本着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1、三角形的特性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一)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二)
2、三角形的分类
一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二课时四边形的内角和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主备人:东宋门小学赵福君
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小数混合运算以及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具体编排如下表: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难点:小数加、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明白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的道理。
小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继续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经常用到的。
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要达到不写竖式,直接就能说出或写出得数的程度。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就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主动探索和发现小数的简便算法,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法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积累数学计算的经验。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2、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要讲清只有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要突出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然后区分与整数不同的地方,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客服思维定式的影响,突破小数计算中的难点。
4、加强估算练习,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5、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6、使学生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体会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1、小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一般的小数加、减法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如果求一共要花的钱数,
第二课时特殊的小数加、减法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根据给出的线段图,谁能说说付出的钱数、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一课时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