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上海建平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测试(专题培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
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
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D
解析:D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冰是液体水形成的固态物质;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的冰变成水蒸气;冰棍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冰,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属于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在AB段是气态
C.海波在BC段需吸热,温度升高
D.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4min D
解析:D
【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把整个图像分成3段,首先是固体吸热升温;然后一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可以看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熔点及熔化所用的时间;最后是晶体完全熔化完后继续吸热升温的过程.
A.由于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即是晶体,故A错误;
B.据熔化图像可知,海波在AB段是固态,故B错误;
C.据熔化图像可知,BC段是熔化过程,故该过程中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D.据图像可知,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4min,故D正确。

故选D。

3.下面关于人体各个数值不合理的是()
A.一个人正常的体温约为37℃
B.手掌的宽度约为1dm
C.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C
解析:C
A.人的正常体温在37℃,变化幅度很小,故A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B.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左右,即1dm,故B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符合题意;
D.人的心脏正常1min跳动75次左右,所以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D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故选C。

4.由于疫情的影响,寒假期间出行的人们优先选择自驾出行,小明发现车载空调温度设置过高,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不一会儿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雾出现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
B.水雾消失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C.对玻璃吹热风,只用了升高液体的温度方法来加快蒸发
D.空调制冷时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制冷剂汽化A
解析:A
A.冬天,车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附在挡风玻璃的内侧,故A正确;
B.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导致水雾消失,故B错误;
C.对玻璃吹热风,水滴表面的空气流速增加了,表面温度也升高了,故C错误;
D.空调的制冷剂,气态由压缩机压入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又变为气态,发生汽化,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在室外的热交换器中,气态制冷剂通过压缩体积又变为液态,发生液化。

故D错误。

故选A。

5.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
解析:D
A.由图知,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第6min时熔化结束,故在该物质在第6min时,处于液态,故A错误;
B.由图知,该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B错误;
C.由图知,该物质在CD段是液态,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等,故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故D正确。

故选D。

6.如图所示,加热-4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段表示当前物体的状态仍是固体
B.在0℃时,物体的状态为固、液共存
C.冰在熔化过程中,冰的质量在减少,温度不变,内能在减少
D.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B
解析:B
【分析】
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水在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AB.在0℃时冰达到熔点,BC段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是熔化过程,物体是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B正确;
C.冰在熔化过程中,冰的质量在减少,水的质量增加,温度不变但持续吸热,内能在增大,故C错误;
D.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但沸腾要不断吸热,内能不断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7.如图,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中盛有乙液体,持续加热烧杯中的甲液体,能使试管中乙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A.甲液体的沸点低于乙液体的沸点
B.甲液体的沸点等于乙液体的沸点
C.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
D.持续加热乙液体一定能沸腾C
解析:C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所以要用甲液体来加热使乙液体沸腾,条件是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故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C
解析:C
A.从图中可看出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故A错误;
B.CD段该物质处于液态,故B错误;
C.由图可看出BC段温度不变,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从图中可看出该物质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第10分钟结束,熔化时间为6分钟,故D 错误。

故选C。

9.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
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
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
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
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D
解析:D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物质在凝华时要放热。

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是因为干冰先升华吸热使罐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大约为4℃
C.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90dB-100dB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D
解析:D
【分析】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计算,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A.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2次,频率在1.2Hz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大约为-7℃,故B不符合题意;
C.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级在30dB-40dB之间,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夏天把大块冰放在玻璃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在冰变成了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将______(填“不变”或“升高”)。

(2)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0.3~0.4nm,那么
0.4nm=______m。

(3)移动天平标尺上的游码作用是相当于向天平______盘里加小砝码不变4×10-10右
解析:不变4×10-10右
(1)[1]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即冰水混合物,温度会保持在0℃不变。

(2)[2]因为
1nm=10-9m
所以
0.4nm=4×10-10m
(3)[3]向右移动天平标尺上的游码作用是相当于向天平右盘加小砝码。

12.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共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__。

温度计
解析:温度计
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时间和温度,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温度计。

13.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
水蒸气______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______所致。

液化蒸发吸热
解析:液化 蒸发吸热
[1]夏天开着空调室内温度较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眼镜,在镜片表面液化成小液滴,眼镜的镜片变模糊。

[2]液体蒸发需要吸热;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吸热,人会感觉到有点冷。

14.小红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______(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
(2)小红用质量为1m 的水做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出图乙中的a 图线,由a 图线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_;
(3)若换用初温相同的,质量为m 2(m 21m >)的水做实验,得到的图线是图乙中的______(选填“b”“c”或“d”)。

由下到上不变c
解析:由下到上 不变 c
(1)[1]在该实验中,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且便于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避免温度计液泡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2)[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3]换用初温相同的质量为()221m m m >的水做实验,水质量较大,水的沸点不变。

根据Q cm Δt =可知,水沸腾需要的热量变多,而加热装置不变,故加热时间会增大,所以得到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c 。

15.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

热胀冷缩D-2238
解析:热胀冷缩D-2238
[1]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2]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液泡应完全浸入液体但不能与杯壁、杯底接触,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D。

[3][4]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分度值为1℃,测量冰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大,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下,那么冰的温度是-22℃;测量水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小,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上,水的温度是38℃。

16.(1)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测温液体的______原理制成的。

我国地域辽阔,同一天南北不同地方温度差别很大,如图(A)、(B)分别是十二月某一天同一时刻在三亚和北京观测到的温度计的示意图。

由图可知,三亚此时温度为______℃,北京此时温度为______℃;
(2)北方的冬天,最低气温可低至-50℃,根据下表的数据可知,此时应选用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来测量当地的气温,原因是______。

物质凝固点/℃沸点/℃
酒精-11778
水银-39357
解析:热胀冷缩19-7酒精酒精的凝固点低于当地的气温,不会凝固
(1)[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玻璃泡内装有的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在玻璃管中的液柱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19℃。

[3]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的温度在零下,示数是-7℃。

(2)[4][5]当地的最低气温低至-50℃,因为水银的凝固点是-39℃,若选用水银温度计,水银会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117℃,低于当地的气温,所以不会凝固。

17.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
小冰晶,它们被上升的气流托起,这就形成了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如果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雪。

如果温度高于0℃,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加下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几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________。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

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_________。

液化凝华熔化熔化随手关紧水龙头不开着水龙头刷牙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等合理即可
解析:液化凝华熔化熔化随手关紧水龙头不开着水龙头刷牙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等合理即可
(1)[1][2]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由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

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由气体直接变为固体,是凝华。

[3]小冰晶变成小水滴,由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

(2)[4]熔化过程是需要吸热的。

(3)[5]合理即可,如:随手关紧水龙头;不开着水龙头刷牙;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等。

18.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

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白气”实质是___。

其中_____位置的“白气”较浓、(选题a或b)
小水珠a
解析:小水珠a
[1]水烧开后,壶嘴周围的“白气”是高温的额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飘在空气中形成的。

[2]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b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发生液化现象,“白气”较淡;a处温度较低,水蒸气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白气”较浓。

19.小明在课堂上观察老师演示“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时,发现碘锤浸入热水中后,慢慢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这个过程要不断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回家后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根据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因为钨丝先______后______的结果。

吸热升华凝华
解析:吸热升华凝华
[1][2][3]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是固态碘到气态碘的升华过程,这个过程要不断吸热;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成钨蒸气又凝华成固态钨的过程,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

20.该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
________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的熔化过程需_________热。

汽化液化凝华吸
解析:汽化液化凝华吸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吸收热量汽化变成水蒸气。

[2][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

[4]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

所以小冰晶变成小水滴是熔化,此过程需吸热。

三、解答题
21.同样气温,为什么一个人觉得热,一个人觉得冷?如果有风甚至冷得打颤?
解析:因为从游泳池上岸,身上沾着一些水,而水蒸发吸热,有制冷的作用,所以即使同样的气温,身上沾水的人感觉冷;如果有风,加快身体表面水的蒸发,相同时间从身体吸
收更多的热量,所以会冷的打颤.
【解析】试题分析: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等.
答:因为从游泳池上岸,身上沾着一些水,而水蒸发吸热,有制冷的作用,所以即使同样的气温,身上沾水的人感觉冷;如果有风,加快身体表面水的蒸发,相同时间从身体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会冷的打颤.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汽化现象的知识,解题时要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会灵活应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问题.
22.认真观察该题图片,酒精灯给一试管加热,管塞飞出的情景
根据范例找出两组”图片信息与物理知识”对应项.
范例:试管夹-------压力、摩擦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水沸腾-----热传递(2)管塞飞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解析】试题分析:酒精在使用时将化学能转化水的内能,水吸收热量,然后沸腾,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水蒸气产生,试管内气压变大,水蒸气对管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管塞的机械能,水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在试管口有“白气”产生
考点:内能的利用
23.21.夏天游泳时从泳池中出来,感到很冷,风一吹感到更冷;北方寒冷的冬季,松花江两岸的树枝上形成雾凇奇观.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以上两种现象,要求说明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解析: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吸热的物态变化: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凝固、液化、凝华.
答: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身上沾的水由于蒸发会从身上吸热,所以人会感到冷;有风吹来,会加快身上水的蒸发,从而加快吸热,人会感到更冷;
松花江两岸树枝上形成的雾凇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汽化和凝华现象的知识,解题时要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会灵活应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问题.
24.小明家浴室柜里有一面除雾镜,镜面背后有连接的电路,接通电源一会后,就可以清除附着在镜面上的“白雾”,使镜面保持清晰明亮.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释镜面上“白雾”的形成过程与消除过程.
解析:浴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使镜面出现雾气.通电后镜子温度升高,小水珠吸热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使镜子又清晰明亮.
浴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使镜面出现雾气.通电后镜子温度升高,小水珠吸热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使镜子又清晰明亮.
25.小明和小亮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在加热的最初几分钟发现: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水不断吸热,温度计的示数一直在升高,于是小明就得出结论:只要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就会升高,小亮不同意他的观点,并且只利用如图的装置,用实验证明了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请简述小亮的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解析:见解析
根据题意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即可,所以小亮继续对水加热,至水开始沸腾,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1,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2,发现
t1=t2,说明水在吸热后温度没有升高,就可以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点睛】
本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某个结论的正确与错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多做此类题来提高综合能力。

26.炎热的夏天,小明从冰箱中拿出冰棒,发现冰棒“冒”“白气”。

如图所示,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为什么?
解析:见解析
“白气”是向下落的。

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27.物理课上研究物态变化时,王老师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人易拉罐中,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气”,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外壁结了一层霜。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白气”和霜的成因。

解析:见解析
易拉罐中的干冰发生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罐体和周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当水蒸气碰到温度极低的罐体,水蒸气就会直接凝华为霜。

28.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电冰箱
有些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
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在距地面20~50km 的高空有一层叫做臭氧的物质,它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由于电冰箱总有一天会损坏,其中的氟利昂最终将散到大气中,破坏臭氧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1987 年在世界范围内签署了限量生产和使用这类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现在己经研制出氟利昂的代用品如R134a、环戊烷等.我国在1991 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在全面落实议定书中的条款.
××××型电冰箱主要技术参数
气候类型5T
总有效容积(L)305
冷冻食品储藏室总有效容积(L)70
总输入功率(W)170
除霜功率(W)140
冷冻能力(kg/24h)10
耗电量(kW•h/24h) 1.6
防触电保护类型1
电源(AC)220V/52HZ
制冷剂R134a,140g
冷冻室星级****
外型尺寸(mm)599×702×1653
外包装尺寸(mm)654×799×1768
重量(kg)75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试简要说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2)上述电冰箱会破坏臭氧层吗?
(3)小明发现自己家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有质量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为什么?
解析:见解析
(1)电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在冰箱外液化放热的原理工作的.电冰箱利用了致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了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在这里蒸气变成液体并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的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冰箱内带来的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