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学案(定稿;校级公开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方法】
阅读《诫子书》,你有什么收获?
劝告别人时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我们要聆听师长的教导,修身
养性,明确志向,珍惜时间。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我们要保持淡然的内心,不浮
躁、不骄傲,才有可能成才成长。
【讨论】
活动一
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告诫儿子成才有哪些条件?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
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或: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活动二
试讨论,诸葛亮写《诫子书》有什么用意?
为了告诫儿子、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
险躁。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
二、理解性作业
1. 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品读文章,体会诸葛亮的感情。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这封家书中,殷殷教诲,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2. 找出《诫子书》中的千古名句,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演变成两个成语: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是如果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
(2)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课题:《诫子书》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语言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学案
【预习】
一、基础性作业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ì yuǎn (致 远) yínmàn (淫 慢) lì jīng (励 精 )
xiǎnzào (险 躁) 年与时 chí (驰)suì 成枯落(遂)
悲守穷 lú (庐)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词语。
修身:修养身心明志:明确志向。
治性:陶冶性情。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3.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诸葛亮(181 — 234 ),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事迹或品质: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无以广才(增长才干)(4)无以成学(学有所成)
(5 )淫慢(放纵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
(6 )险躁(轻薄浮躁)则不能治性(修பைடு நூலகம்性情)
2. 翻译以下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悲哀地坐守在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才德的人的品行操守,用屏除杂念和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是要靠宁静专一的,才干是要靠学习的。
3. 理解文意,默写句子。
(1)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方法】
阅读《诫子书》,你有什么收获?
劝告别人时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我们要聆听师长的教导,修身
养性,明确志向,珍惜时间。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我们要保持淡然的内心,不浮
躁、不骄傲,才有可能成才成长。
【讨论】
活动一
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告诫儿子成才有哪些条件?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
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或: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活动二
试讨论,诸葛亮写《诫子书》有什么用意?
为了告诫儿子、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
险躁。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
二、理解性作业
1. 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品读文章,体会诸葛亮的感情。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这封家书中,殷殷教诲,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2. 找出《诫子书》中的千古名句,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演变成两个成语: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是如果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
(2)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课题:《诫子书》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语言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学案
【预习】
一、基础性作业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ì yuǎn (致 远) yínmàn (淫 慢) lì jīng (励 精 )
xiǎnzào (险 躁) 年与时 chí (驰)suì 成枯落(遂)
悲守穷 lú (庐)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词语。
修身:修养身心明志:明确志向。
治性:陶冶性情。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3.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诸葛亮(181 — 234 ),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事迹或品质: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无以广才(增长才干)(4)无以成学(学有所成)
(5 )淫慢(放纵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
(6 )险躁(轻薄浮躁)则不能治性(修பைடு நூலகம்性情)
2. 翻译以下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悲哀地坐守在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才德的人的品行操守,用屏除杂念和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是要靠宁静专一的,才干是要靠学习的。
3. 理解文意,默写句子。
(1)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