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术科技竞赛研究方向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学术科技竞赛研究方向参考
第一篇:2010年学术科技竞赛研究方向参考
重点方向:
1.科学发展观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社会医疗保险
5.“三农”问题6.环境保护与发展7.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8.和谐社会建设9.食品安全 10.社会公共安全
一、哲学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3.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4.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5.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调查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7.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9.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10.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1.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12.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13.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14.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哲学分析
15.科学发展观落实制度和机制研究
16.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二、经济类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
3.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调查研究
4.积极利用外资油画外商投资结构调查
5.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研究
7.农业产业化研究
8.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经营发展研究
9.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10.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研究
11.农民赋税负担问题调查
12.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13.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14.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15.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16.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17.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查研究
18.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19.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
20.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
21.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22.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24.债市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25.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26.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
27.商业保险问题研究
28.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2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与实践研究
30.失地农民的现状调查
31.社会大众食品消费安全意识调查32.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调查
33.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34.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35.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36.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37.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3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39.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40.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41.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三、法律类
1.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究
3.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
4.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
5.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构想
6.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7.中国反垄断法的力量与实践
8.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9.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
10.律师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法问题
12.宪法监督与宪法解释研究
13.法律赔偿执行难问题研究
14.知识产权法研究
15.信息安全法研究
16.电子商务法研究
17.政务公开制度研究
18.文化法制研究
19.法律援助的实践
20.公益诉讼
21.新世纪新时期推进我国行政法制的力量与实践问题研究22.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23.“三农”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四、社会学类
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
4.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
6.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9.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
10.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11.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公众的影响
12.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14.家庭保姆问题研究
15.社区服务问题研究
16.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17.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研究
18.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19.当代社会变迁中的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
20.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其发展原因分析21.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22.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的调查
23.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以其成因调查
24.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25.城市中农民工现状的调查
26.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向及原因分析
27.社会公益捐赠行为调查分析
28.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29.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30.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31.城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改变及其社会意义
五、教育类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2.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查研究
3.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研究
4.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5.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6.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
7.加入WTO后留**和教育的改革开放研究
8.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9.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10.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11.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12.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
13.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14.第八轮课改的跟踪调查研究
15.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16.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17.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18.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新模式和效果分析
19.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0.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1.关于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调查
22.扶助弱势学生模式的研究
23.关于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
24.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应对
25.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27.高校后勤社会化调查分析
27.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28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学习与传授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
2.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3.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4.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5.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
6.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7.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8.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调查与分析
9.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10.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11.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12.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典型调查
13.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4.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变的研究
15.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调查研究
16.非营利组织的法制化、规范化研究
17.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18.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19.村民自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加入WTO后商会(企业家协会)现状调查业分析
21.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2.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3.服务型政府建设个案研究
24.城市社区发展调查与研究
25.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26.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27.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28.富二代问题
第二篇:作物学责任教授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
作物学责任教授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
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责任教授简介
何朝族,男,1962年10月生,广东省普宁市人,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物学学科责任教授。
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0年)、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0年)。
《植物病理学报》副主编(2001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起)。
主要教学与科研情况:1983年7月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3年7月至1992年6月,先后任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其中1984年9月至1985年10月在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进修。
1992年7月至1996年8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植物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6年9月至2000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院博士后,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
2000年5月至2010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0年9月起,任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
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20 篇,IF3.0以上10篇,IF10以上1篇;论文SCI他人引用300次以上。
近年来先后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2项、“863”项目1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项、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
近年5次受邀在国际学术大
会上作报告,并为6种国际专业杂志审稿。
已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1项。
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庄南生,男,1962年3月27日生,教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
热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位点负责人。
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省政协委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员。
1984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专业,主要从事《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工程》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20余年,是海南省“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备坚实的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础理论知识,对甘蔗、橡胶、木薯热带作物的细胞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等具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植物种质创新研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著作共3部,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4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4项。
杨重法,男,1962年4月5日生,博士研究生学历,Ph.d.学位,教授;现任海南大学农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热带作物栽培与耕作研究方向带头人。
2005年毕业于日本岐阜大学生物环境科学专业并获Ph.d.学位。
先后在荆州市荆州区土肥站、日本信州大学农学部和海南大学农学院从事作物生产的技术推广、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
构建了第一个基于生理生态的“气象-作物”物质分配数学模型并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
先后获日本作物学会和我国部、省级科技奖各1项。
主要研究方向:作物栽培、作物生理、植物营养。
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3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2项。
袁潜华,男,湖北省孝感市人,现任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副院长、海南大学香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1984年9•月考入西南农业大学攻读农学专业水稻生理生态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年8月进入湖北农科院粮作所和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1996年被聘为副
研究员。
2000年10 调入海南大学农学院从事杂交水稻和优质水稻育种研究与教学,2003年12月被聘为研究员。
先后参加863-101-01专题新育成不育系联合鉴定(1995~2000),863计划长江流域不育系繁种基地选址预备试验(1995~1996),863计划中试开发项目两系法杂交稻试验试种和示范(1995~2000),光敏核不育水稻数据库的建立(1997~2000),长江流域超级杂交水稻选育(863计划,1998~2000)等科研项目,合作主持863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2000~2001)、863超级杂交水稻新种质创建与育种新途径研究以及水稻突变体库的创建项目(2001-2003)。
主持完成863转基因水稻南繁的环境与安全性评估项目(2002-2005)。
目前承担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及相应数据库”。
项目,主持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1项,同时开展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以及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工作。
参与实施的“国家863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植物海南研究开发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了863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植物海南研究开发基地,针对“转基因作物南繁的环境与安全性”问题,主持完成了863“转基因水稻南繁的环境与安全性评估”研究课题。
作为主要撰写人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论文,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合作出版专著4部。
获得海南大学“两吴”科研奖二等奖(2002)、中国科协2004学术年会(海南)优秀论文奖(2004)、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2004)、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等,选育了4个水稻品种参加全国区试和海南省区试。
合作出版的学术著作两部被认定为“863生物高技术丛书”,被学术界公认和引用,对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对经济建设有较重要的意义,一部著作被确定为“全国科技兴农重点图书”,著作《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的研究成果被多家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缅甸和菲律宾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
先后入选“湖北省农科院123人才
工程中青年科技骨干”、“海南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等。
黄东益,男,1969年出生,云南宣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海南515人才。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年,曾在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做访问学者2年,曾任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以及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曾任天津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长期从事研究生、本科生的《遗传学》、《分子标记》、《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等教学工作,获2008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长期从事热带作物的分子标记育种与分子细胞遗传学,以及微生物学研究;主持参与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多项,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以及海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4部。
刘国民, 男,1955年生,湖南祁东县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6年9入云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7月毕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1989年10月入湖南农学院攻读博士研生,1992年10月毕业并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3年2月被分配到海南大学农学院工作, 历任海南大学副教授、教授、农学系主任、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所长、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海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点负责人、海南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重点学科及硕士点负责人等职。
现任海南大学教授,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所长,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海南省博士·院士产业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通报》编委等职。
近年来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化学及特种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过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渠道的多项科研课题;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在苦丁茶种质保存与创新利用、
苦丁茶栽培与加工技术、苦丁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子标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苦丁茶的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符文英,女,1962年5月生,海南省万宁市人,汉族,硕士,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海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海南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南万维生物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20多年来符文英教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
主讲“普通遗传学”(为海南大学精品课程)、“遗传育种学”、“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生课程)”等课程。
符文英教授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讲课程深受学生好评,曾4次获得海南大学“最受欢迎教师”称号。
1次获得农学院公开教学比赛“一等奖”,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获海南省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
符文英教授在作物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领域颇有造诣,科研成果颇丰,曾4次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主持和参加科研立项13项;出版专著1部25万字;参编专著1部;撰写论文数十篇;编写教材2册共10万字;编写农业标准多项。
莫饶,男,1963年9月生,海南省定安县人,汉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海南省兰花协会理事,热带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
多年来承担本科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 以及硕士研究生的“高级作物育种”等课程。
指导硕士硕士学位论文“基于远缘杂交技术的海南野生兰花种质创新研究”评为海南省2008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方向是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主要从事海南原生兰花及海南龙血树资源的收集及遗传改良的研究。
主持各级科学研究课题有11项,已完成的有8项目,在研的3项:(1)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石斛兰新引进品种育苗关键技术研究及栽培示范和推广”;(2)973计划子课题专题“化学试剂诱导木薯孤雌生殖的技术研究”;(3)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海南龙血树种质评价”。
主编《高级作物育种》(中国农业
大学出版社,2006)、《热带植物组织培养》(科学出版社,2006)和《主要热带作物染色体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副主编)等3部专著;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
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唐树梅,女,1956年3月生,重庆市江津区人,汉族,学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南大学农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主任、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教学名师。
自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特别是对热带地区的土壤与植物营养的教学具有较多的积累。
多年来承担研究生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承担本科生骨干课程多门。
1997年参加编写《热带作物营养与施肥》本科教材,2006年主编《热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教材,共出版教材5本。
多年来先后参加院、省、部各项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参编和主编出版专著十余本,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和优秀论文奖。
吴蔚东,男,1963 年生,江西永新人,汉族,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1984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0 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一直从事土壤肥力、土壤资源、土壤生态、水土保持、以及土壤质量与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项、参与完成973 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主持或参加完成省重点项目十余项、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项目2 项。
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专著1 本,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2 等奖1 项。
第三篇:盛玉麒研究方向及学术专长2011624
盛玉麒研究方向及学术专长(2011-6-24)
一、研究领域
文字学、词汇学、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语料库知识挖掘
二、学术兼职:
山东省语言学会会长、山东省社联委员、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国家语委标准化委员会语汇分标
委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汉字信息技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残疾人言语康复协会理事、国际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理事、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员、新加坡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会员、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会员。
三、主讲课程 1.本科生课程
①现代汉语(上、下)(基础课)②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选修课)③普通话应用与测试(全校通选)
2.硕士生课程
指导硕士专业研究方向:
(1)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字(信息工程);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习得与测试。
①语言理论②人文科学方法论③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④语料库语言学专题研究⑤中文信息处理平台研究⑥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研究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⑧前沿讲座
3.博士生课程
指导博士研究方向:
(1)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字学方向;(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语言理论、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
①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②语料库语言学专题③应用语言学专题④中文信息平台专题研究⑤前沿讲座
四、科研概况
1986年以来担任负责人或为主参加研制并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20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4项、省部级10项、横向课题4项、自选项目2项),出版教材和著作等成果21种(包括主编或参编的教材、词典、论文集、电视教育片、专利等)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国际学术会议论文38篇)。
五、获奖情况
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三万词语集》山东省社联一等奖(1987)教育部(1985-1995)人文社科优秀二等奖葛本仪、盛玉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