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具及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等制度规范方面的与烟相关的文化都可算作烟文化。

再次是行为的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具有鲜明的地方民风民俗特点和民族地域特色。

烟草及烟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用途都可归为烟文化。

最后是心态的表现,即是彻底的意识层面的文化,是文化最为核心的表现形式。

人的思维方式、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这部分同样也是烟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各民族围绕烟具的长期使用所衍生的艺术审美、道德及礼仪观念。

杨国安先生在《中国烟业史汇典》中对烟文化给出了比较贴切的定义:“烟文化是人类社群活动中创造的独特形态的复合体,包括物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


烟文化也有观念载体形式之别,譬如,烟草、烟具、烟标、烟谱、烟草志及烟草报刊、诗画集等等皆为有形物质,都可成为烟文化的载体,而本文仅限于研究附着于烟草、烟具以及吸烟习俗中的烟文化。

本文认为,烟具虽是个体,但从烟具的材质却可以看出人们的生存环境,从烟具的制作生产可以看出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知识技能,从烟具的造型和花纹图案可以看出信仰和审美情趣,从吸烟敬烟等礼节可以看出习俗等等,所以烟具是人们生产生活知识技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是烟文化的物质载体。

第四节烟具的历史变迁
数百年来,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烟具记录了烟草及烟文化的历史,也记录了与之相对应的民俗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踪迹。

烟具的形成及其发展,既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手工艺人和艺术家审美发展的结晶。

1.4.1烟草传入中国初期
最早人类接触烟草,可能并不借助工具,就像早期人类食用其他食物一样,而且烟草的功能可能是被当做一种特殊的食物用于充饥,也被作为药品涂抹用来止痒。

在人类对火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烟草可能才被用于燃吸。

十五世纪左右,人类早期的烟具开始出现。

∞相对于人类发展史上其他同类事物而言,烟具的出现并不能算早。

早期的烟具多为竹筒、木盒和皮革制品,这是由烟草的易变味、易破碎、易干燥的特征决定的。

①郑天一:《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26页。

皮革表面均匀涂抹湿的燕麦面,然后将皮革捆扎好,放置发酵,最后用齿形的钝刀反复鞣刮,直到把皮子洁净柔软,才算将皮子处理好。

在北方民族的烟具皮革工艺中,又以赫哲族的鱼皮工艺最为独特。

赫哲族居住的地区处于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三江交汇的平原地带,江中盛产的大马哈鱼是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基础。

灵巧的赫哲族将体大的大马哈鱼皮熟好,用鱼线缝制各种各样的烟具如鱼皮的烟荷包。

鱼线的色彩多样,用天然的花草汁液等植物性染料染就,色彩绚丽而持久。

扣子则用鱼骨或各种美丽的贝壳磨制,与鱼皮制品浑然一体。

用鱼皮制作的烟荷包美观耐用,有一种就地取材的自然之美。

2.2.3褡裢
褡裢是用于装鼻烟壶的口袋,蒙古族多使用这种烟具。

大体为八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的长方形,一侧中部有开口。

佩戴时插进腰带的左前侧垂挂,前短后长,这样褡裢正反面的刺绣都可以露出来,外侧一端用来装鼻烟壶。

褡裢大部分用青色、紫色、棕色、绿色等绸缎或布缝制,两头和腰部用库锦镶边缝合,并刺绣山水、花草、蝴蝶、鸳鸯等寓意吉祥的花纹,美观大方。

2.2.4烟盒
烟丝需要盛装之物,才方便人们携带并吸用,于是产生了装烟的烟盒和烟袋。

这里介绍富有特点的桦树皮烟盒和皮烟袋。

东北地区盛产桦木,因而在东北居住的民族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桦木、桦树皮工艺,在学界称之为“桦树皮文化”。

例如,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民族中,都有使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具的历史,包括桦树皮烟盒。

桦树皮烟盒的装饰纹样独特,主要有几何纹、动物纹、花草纹三种。

装饰手法以多层次组合运用为主,形成独具风采的装饰带和纹样,显得花纹繁密,意趣甚佳。

装饰技法多为压花、刻花、划花、画花和点刺画为主。

过去,雕刻花纹的工具有犴、鹿骨,后来都用钢刀制作。

刻好图案后,再施以颜色,能用几十年。

制作桦树皮烟具的步骤为:
第一步是剥取树皮作为原材料。

通常将剥取桦树皮的时问选在农历的五、六月间,因为这时期的桦树水分涵养充足,树皮比较容易剥离。

剥取树皮的方法是:选取适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