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仪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礼仪制度
古代有很多礼仪制度流传了下来,西周也不例外,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西周礼仪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1]。
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王朝对夏商礼制加以损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赞为“郁郁乎文哉”[2],是我国奴隶社会礼制史上的鼎盛时期。
西周灭亡后,其礼仪制度的主体和精神被儒家学者所继承,并随着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学说的广泛传播而备受重视,影响极为深远。
西周之所以能在礼制建设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圣贤的制礼作乐之功外,完善、有效的礼仪教育制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西周实现“以礼治国”目标的重要条件。
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除一些教育史著作中略有提及外,学术界尚无专文论及。
笔者不揣浅陋,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西周礼仪的发端
在西周时期,“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抽象的,是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及社会共识构成的,既作为人际交往时应遵守的伦理道德标准,又作为社会的一种观念和意识,约束着人们的言谈举止。
而‘仪’则是‘礼’的具体、有形的表现形式,严格遵循和依据‘礼’的规定及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完整的程序和形式”,“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
周人的礼仪教育,早在灭商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在豳(今陕西旬邑县西)“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尝到甜头的熏育又来进攻,“欲得地与民。
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此举实际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礼让教育”,其结果是“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
之”。
于是,古公亶父“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而且古公亶父还“作五官有司”,以处理政务,教化百姓。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
文王继位后,“笃仁,敬老,慈少。
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人即在此时投奔周。
由于文王公正廉明,连诸侯们也“皆来决平”,即请文王评理。
如“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
’遂还,俱让而去。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
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
’乃相与朝周。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
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二国君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
’乃相让所争地以为闲原。
”文王礼仪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武王即位,“祭于毕”,“观兵至于盟津”,又先后举行了泰誓与牧誓,这些既是盟誓礼典,同时也是对民众的礼仪教育。
而灭商之后的大规模献俘礼和分封诸侯,更是声势浩大的礼仪演示会。
当时,周人按照名位、官阶品级制定了一整套礼仪等级制度,相应配套有一系列的礼节规范和仪礼容态,统称为礼数。
正如《左传?庄公十八年》所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
二、西周礼仪的形式
(一)家庭教育
周人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
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教育的主体是父母、祖父母及兄长、家庭教师等。
对于这类教育活动,《礼记?内则》有详细记载,书中说:“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
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
‘俞’;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
对青少年在家中的日常行为礼仪也有明确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
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
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
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
”“凡男拜,尚左手。
……凡女子拜,尚右手。
”
女孩的教育与男孩相比有很大不同。
《内则》云:“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
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
”这里,“十年”是指十岁,“姆”是指女教师。
郑玄注《仪礼?士昏礼》云:“妇人五十无子,出不复嫁,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
”“婉娩听从”之类就是所谓的“妇道”,后世更明确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行为修养、性格脾气、语言谈吐、穿着打扮到生活操作等方面都对女性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周人还注意到胎教的重要性。
如文王之母大任,“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以胎教也”[4];成王之母“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不踞,虽怒不詈”[5];孟子之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6],等等。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和学习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注意的焦点。
在礼仪方面,家长遵礼守仪,孩子才会遵礼守仪。
《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及日中又至,亦如之。
及莫(暮)又至,亦如之。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应者曰:‘诺。
’然后退。
”这里,“末”犹“勿”,原即“再”。
“末有原”,即不要把剩下的食物再进献给王。
受文王身教的影响,“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
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
养”。
句中“说”通“脱”。
由武王的做法,足见文王身教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礼记?内则》载:“(子生后)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于子室。
”三个月后,父亲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然后“子师辩告诸妇、诸母名”。
这里,辩通“遍”,“师”即家庭教师。
此外,家庭中经常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如冠、婚、寿、丧、飨以及节庆、祭祀等,也都是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
(二)学校教育
1. 西周的学校
文献记载,三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如《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史记?儒林列传》载:“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教、序、庠都指的是地方学校。
《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
”
夏代的学校,尚未得到实物证实。
至于商代的学校,则“不仅有文献上的记载,而且得到地下出土文物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佐证。
商朝的学校名称,除‘庠’、‘校’、‘序’以外,还出现‘学’、‘大学’、‘瞽宗’等称谓”。
关于“学”,这在甲骨卜辞中已得到了证实,该字的构形意义是师生双方“在特定的房屋——‘介’中进行有关筹算知识——‘爻’的教学活动”。
此外,卜辞中还发现了“大学”二字[7]。
西周的学校教育在商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
当时,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小学分两种:一种是设在宫廷附近的贵胄小学,另一种是设在郊区的一般小学。
西周时期的“大盂鼎”等青铜器上都有关于宫廷小学的记载,证明《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的说法不无道理。
西周的大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周天子都城所设的大学,称为“辟雍”,又叫“学宫”、“射庐”、“西雍”等,建于京城南郊(一
说西郊)的开阔地上,四面环水,在中间岛形陆地上建学宫。
学宫的四面还有4座教学建筑: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北为上庠,南为成均。
这些建筑都在辟雍的四门,所以又叫四门学,是辟雍的组成部分。
大学同时是养老、祭祀和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
天子有时也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又叫“射庐”或“大池”。
另一种情况,是诸侯国都城中所设的大学,称为“泮宫”,即《王制》所说的“诸侯曰泮宫”,形制与辟雍相同而略小。
关于西周的乡学,有多种说法。
如《周礼》提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间有塾”;《礼记?学记》提到“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而《孟子》只提到“周曰庠”。
无论历史的真实情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时期在天子、诸侯国都和郊区都设有各级学校。
2.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主体——教师
西周时,由于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教师均由官员兼任。
“国学中的教师由大司乐、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大师、小师、龠师等官吏担任。
”[7] (P139)如《周礼?地官司徒?师氏》称“师氏掌以美诏王”,同时“以三德教国子”。
乡学的教师,主要由各级行政长官兼任,包括大师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等,而致仕居乡的乡老、乡先生等人,则可能带有专职教师的性质。
3.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客体与教育内容
西周时期的各级学校,基本上都是供贵族子弟读书学习用的,也就是说,教育的客体主要是贵族子弟(包括所谓的世子与国子),以及部分平民子弟。
有时,天子也要到大学“承师问道”[5]。
奴隶们没有进学校受教育的权利。
世子,指周天子及诸侯国的太子;国子,即“公卿大夫子弟”。
郑玄注《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而合国之子弟焉”曰:“国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当学者,谓之国子。
”这里的“学”是指大学。
《周礼正义》云:“大司乐通掌大小学之政法,而专教大学,与师氏、保氏、乐师教小学,职掌互相备。
”又云:“周制,大学所教有三:一为国子,即王太子以下至元士之子,由小学而升者也。
二为乡遂大夫所兴贤者能者,司徒论其秀者入大学……三为侯国所贡士。
此三者,皆大司乐教之。
”[8] (卷42)
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师氏》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又言:“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
凡国之贵游子弟皆学焉。
”郑玄《注》云:“中,中礼者也。
失,失礼者也。
”《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乃教之以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其中,“射”也是一种礼仪。
“五礼”,即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
《王制》说:“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
”“六礼”,即冠、婚、丧、祭、飨、相见六种礼仪。
教授礼仪知识的还有国老(大夫以上退休者)和庶老(大夫以下退休者)。
行礼离不开乐,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礼记?文王世子》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乐师系统的官员如大司乐、大胥、小胥等人,都负有在学校教国子乐舞的职责。
如《大司乐》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上述这些都是大学教师。
掌管小学教育的是乐师。
《春官?乐师》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郑玄《注》云:小舞“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
关于入学年龄及学习内容,《礼记?内则》说:“(儿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
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
”可见,儿童在最初几年学的是一些简单的知识技能和礼仪,13岁以后就要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乐舞等较难的内容。
先秦时期,15岁是“成童”的年龄,因而学习的内容有所加重,到20岁行冠礼之后,才开始学习吉、凶、军、宾、嘉等专门的礼仪制度,同时继续学乐,还要做到“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这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学习内容、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大戴礼记?保傅》对入学年龄有不同说法:“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朱熹解释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9] 又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扫洒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10] (卷6)可见,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少年儿童学会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懂得一些事君、事父、事兄、处友之道,了解一些礼仪之则、衣服之制、饮食之节以及简单的文化基础知识。
这种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所谓“履小节”,就是学习和实践洒扫、应对、进退等待人接物的礼仪,这种做法是正确而有效的。
除了礼和乐之外,《诗》、《书》、射、御等也都是国子们必须学习的内容,学习时也须循序渐进。
世子学习的内容与方式与国子相比有所不同。
《礼记?文王世子》说:“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
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
天子每年一度要到学宫中举行视学之礼,其目的一是检查世子、
国子们的学习进度,二是举行释奠养老之礼。
乡学的教学内容与国学差不多。
毕业时达不到要求的,须受到一定的惩罚。
4. 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
西周的学校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教学场所,学制又长达10年左右,而且还要定期考核学业,显然须有比较正规的课堂教学。
早在商朝时,甲骨文中的“学”字,反映的就是课堂上师生相对进行教学的情景,西周当然不会例外。
《礼记?王制》曰:“(乐正)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学记》曰:“大学始教……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幼学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箧”是书箱,这里指打开书箱发给学生教材、书籍。
初入学者还应多听少问。
(2)实践教学
在西周的各级学校中,要讲授礼、乐(含舞)、射、御、书、数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学员必须进行大量剉 a h r e f = " / / w w w . x u e x i l a . c o m / f a n w e n / s h i x i / " t a r g e t = " _ b l a n k " b d s f i d = " 1 5 6 " > u b d s f i d = " 1 5 7 " > 瀃`N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