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_爷爷奶奶,你们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假想导入:
师:同学们,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我们也在一天天长大。
你们想过没有,有一天,当你们变老了,会是什么样子呢?(指生回答)
师:的确。
当我们老了的时候,也许腿脚失去活力,也许脸上布满皱纹,也许眼睛失去光彩,也许白发苍苍。
(课件出示:老人图片)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谁?
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问候一声:爷爷奶奶,你们好!
二、感受真爱
1、夸赞爷爷奶奶
师:同学们,虽然爷爷奶奶现在已经老了,但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过,努力过!
谁来夸夸我们的爷爷奶奶呢!(学生带着照片,上台夸爷爷奶奶)
生交流。
师小结: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轻的时候,从事的工作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老人们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为家庭,为社会付出了血汗,付出了青春。
2、爱要大声说
(出示图片)教:还记得在你们小的时候,爷爷是怎么教你们走路的吗?我会紧紧的抓住爷爷的手,左一脚,右一脚,一步步,就这样我学会了走路。
可是后来爷爷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了,在爸爸妈妈的精心照顾下,爷爷的病好了许多,可他就是不愿意走路,怎么办呢?怎样关心爷爷呢?
1、认真看图听故事,想想他怎样做爷爷的小拐杖呢?
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难受吧!
3、帮助爷爷,自己也非常快乐,让我们一齐读一读他给我们带来的儿歌。
过渡:爷爷奶奶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老了,有的已经退休了,本来可以好好休息了,可他们却仍然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爷爷奶奶也一定给了你们很多关心和照顾吧!试试看!把你的爱说出来,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你会怎样做呢?(课本23页)
三、回报真情
1、明白心愿
过渡语:你们的这些举动虽然不大,我相信一定会让你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感到高兴的!有了他们的呵护,我们的童年才充满光彩,充满快乐。
他们的笑容里有
种阳光的味道,暖暖的。
可在生活中,面对他们,我们有时不够耐心,有时不够关心,常常在不经意之间伤害着他们。
让我们一起来看个生活片段演示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
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谈)我很伤心……我很难过……我很惭愧……
师:是啊,老人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饭菜,盼望能和儿孙们吃上顿团圆饭,可等来的却是一个个“我很忙”的电话,等来的却是老人僵在了脸上满面的笑容;老人们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着无聊的电视,直到屏幕上布满雪花,熟睡的心却还等待着……
过渡:当我们这些小生命正在蓬勃生长的时候,他们却一天天地老去了。
让我们想一想,爷爷奶奶最需要什么?(学生自由谈)
是啊,爷爷奶奶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和儿孙们一起欢聚一堂,共享一次温馨的晚餐;儿孙们为他们抚去头上的银丝,给他们捶捶背,和他们聊聊天;送上一句贴心的问候,这就是爷爷奶奶最大的快乐。
这些,虽然平凡,虽然简单,可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做。
关心爱护老人从生活中做起,进门时向老人问声好,出门时说声再见,抽空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爷爷奶奶该有多高兴。
2、请让我来帮助你
过渡:现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龄都比较大了,他们每天都在照顾我们,其实生活上有好多事情也需要我们的帮忙,如果遇到下面的事情你改怎么做呢?(小组交流):
1、外婆到我家,爸爸妈妈不在,我该怎么做?
2、奶奶做针线活,穿针有困难,我该怎么做?
3、爷爷退休了,一个人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好。
有什么好办法让爷爷开心?
师:是呀,小时候,是老人抱着我们,牵着我们。
现在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他们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你平时帮助过爷爷奶奶吗?
A、学生回答。
B、出示童谣:《爷爷奶奶笑哈哈》:
爷爷奶奶年纪大,驼背弯腰眼睛花。
我给爷爷捶捶背,我给奶奶倒杯茶。
我给爷爷读读报,我给奶奶唱首歌。
爷爷奶奶笑哈哈,都夸我是好娃娃。
四、延续真爱
师:同学们在家要关爱爷爷奶奶,如果在外面、在公共场所我们不认识的爷爷奶奶就不需要帮助了吗?
A、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真有爱心,这么小,就懂得关爱老人)
B、在公共场所,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场景。
这个小姑娘是怎样做的?课件出示《让座》师:同学们,只要每一个人,都从孝敬自己的爷爷奶奶做起,关爱身边的每一个老人,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像这夕阳一样灿烂美好。
五、真情祝福送给您
师:所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了不起!他们含辛茹苦地培育了我们的爸爸妈妈,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使我们的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
千般感动,万般感激,都化成了一个心愿,那就是:我们都希望爷爷奶奶们能过得幸福美满。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爷爷奶奶或身边的老人说些什么呢?说说你们的祝福吧。
让我们一起祝愿:(课件:全天下的老人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做个爱心小天使,从小事做起,把爱心送给我们可亲可敬的老人们!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明显看出大部分的学生都长大了,从不同的方面都能表现出来,尤其是个人的理解问题及懂事程度上都有较大提高。
虽然是这样,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
行规方面、纪律方面、学习生活方面都有待常规化。
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并教育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为集体服务,以树立集体荣誉感。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体验生活,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收获,能乐纳自己并能真诚地对待别人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必须形成的态度。
在过去的一年里,班级中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们面对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必须自己面对周边人,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而人与人相处之道在于真诚,人在社会生存之道在于诚信,
所以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一群真实的社会人,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语言应该真实。
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课后反思:
新课程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尝试,从而达到德育内化的效果。
1、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灵活地处理教材,把多种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如《常回家看看》公益广告和歌曲《最美不过夕阳红》等。
通过重组教材,多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2、创设充满渲染力的情境。
为了唤醒、培养学生关爱老人的情感,我联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充满渲染力的教学情境,充分运用歌曲、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利用短片《常回家看看》《夕阳红》等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共鸣,创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围,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我和孩子们一起回味老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和一生的辛劳与付出,体现人生的伟大与沧桑,从而体会老人对自己的付出,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明白老人需要我们的关爱。
无论是了解贡献到看录像谈感受,再到参与活动,整个过程我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只有努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激荡,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所倡导的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
本课的教学设计完全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
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让他们在亲情对话、自主感悟中自育自悟,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机地融合。
教材分析:
《爷爷奶奶,你们好》是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中的第二个主题,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爱自己的家,能用自己的方式爱亲敬长”的内容。
旨在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导孩子尊敬和关心老人,培养爱心、孝心,做文明有礼、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本教学设计遵循《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课程理念,将爷爷奶奶请进课堂,力图使孩子们既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又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并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力求避免说教和灌输,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情感的源泉永不枯竭,从而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活动达到预设的目标。
测评练习:
从小事做起,用心关注我们身边每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滚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
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活动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
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1.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欣赏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
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
如观看多媒体作品
4.讲故事
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
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
故事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
5.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
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