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漾水注》考略(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经.漾水注》考略(1)
卷二十
○漾水
A1
△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
常璩《华阳国志》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
《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
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迳葭萌入汉。
始源曰沔。
按沔水出东狼谷,迳沮县入汉。
《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
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
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
刘澄之云,有水从沔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穴,暗通冈山。
郭景纯亦言是也。
冈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
庾仲雍又言,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迳至关城合西汉水。
故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至葭萌入汉。
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经》云漾水出氐道县东至沮县为汉水。
东南至广汉白水。
诊其沿注,似与三说相符,而未极西汉之源矣。
然东西两川,俱受沔、汉之名者,义或在兹矣。
班固《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汉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嶓冢山。
阚骃云:汉或为漾。
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
又言,陇西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出,南入广魏白水。
又云:漾水出獂道,东至武都入汉。
许慎、吕忱并言漾水出陇西獂道,东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氐道。
然獂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诸川,无水南入,疑出獂道之为谬矣。
又云:汉,漾也,东为沧浪水。
《山海经》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
然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者也。
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
其犹濛耳。
而常璩专为漾山漾水,当是作者附而为山水之殊目矣。
余按《山海经》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丑涂之水。
《穆天子传》曰:天子自舂山西征,至于赤乌氏。
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
曹奴之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
天子使逢固受之。
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膜
拜而受。
余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狄人犹有此献。
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
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地理潜閟,变通无方,复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
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故俱受汉、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
川共目殊,或亦在斯。
《华阳国志》,晋常璩撰。
十二卷。
璩字道将,江原(今四川崇庆)人。
曾仕成(汉)李势散骑常侍,降晋后被任为参军。
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广采博搜,于东晋永和十年(354)而成此书。
巴蜀之地原曰华阳故以名书。
但所述亦不限于巴蜀,兼及今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
书分巴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
刘二牧、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等十二篇。
据有关传说、注史录、陈寿《益都耆归传》、南裔志等。
旁参见闻,载上古迄东晋年间巴蜀地理、人物、文化传统等。
记载详尽博杂,为我国早期方志佳本。
作者认为一士之行,一民之谣,皆有不可没者,除历史上重要人物如刘先主(刘备)、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李特等设有专章。
士女可书者达四百人,兼及蜀郡、南中少数民族地区人物、风俗、物产、传说。
如《巴志》中所载大禹治水事迹,《蜀志》所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以及蜀王杜宇(望帝)的传说,《南中志》中竹王(竹中人)的传说等,为研究古代文化、民俗、传说、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
此书将地理记载、历史编年、人物传记合为一编,而以人事为主,益以传闻资料,颇具文学价值,对后世方志编纂亦有深广影响。
西汉水,按《甘肃省志》(1998年版)第二十三卷水利志:西汉水,在地质年代曾是汉江源头,后来由于四川盆地水系溯源侵蚀,切开西汉水与川水的分水岭,将汉江(汉水)上游的西汉水袭夺为嘉陵江上游。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地质专家在勘查宝成铁路略阳和宁强段地形时,就注意到那里的古河道遗迹是连接汉水和西汉水的故河床,汉水的发源地应该是西汉水的源头甘肃省天水境内的嶓冢山。
按照史学家和地质学家分析推测,西汉水和汉水分流的年代大约在南北朝,分流的原因有三种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是战争割据中人为改道,使得西汉水流
入嘉陵江;第二个可能更久远,专家推测是地质结构中岩石浸溶凹陷导致发生河床改道;最后的可能则是地震裂隙造成断流改道。
漾水,漾一作养、瀁。
指汉水上源。
古人以西汉水为汉水之源,按如上西汉水条,此系古代实际情况,汉水上承西汉水处在今陕西宁羌县西北阳平关,六朝时因地质变迁抑或人为原因导致东西二汉水始隔绝不通,故《汉书·地理志》以西汉水某一支流为养水,《水经》径以西汉水上源为漾水。
陇西氐道县,在天水放马滩地图1号图中,有一个带框的地名为“邸”。
李学勤先生认为:邸是县道一级地名,即后来的氐道,在今天水西南,属陇西郡。
曹婉如先生亦主此说,并经考证认为“邸”的位置当在今嘉陵江上源永宁河上游花庙河与高桥河会合的谷地,即今陇南徽县的太白镇。
日本学者藤田胜久对曹婉如所定“邸”的方位提出异议,他根据文献记载认为氐道与西县相邻,均离蟠冢山较近且都位于西汉水上游,据《水经注》卷40所载“冢山,在陇西氐道县南”,可知氐道在蟠冢山北侧与西县相接的西汉水上游,而不在嶓冢山东侧永宁河上游花庙河与高桥河相会的谷地。
然此论未见有相应考古依据。
而后文有漾水支流(杨廉川水)“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的描述,但未见有迳氐道县故城的明确记载。
故此颇疑氐道县故城虽亦在漾水上源一带,但并未在漾水流域内。
潘守正则认为氐道不会设在蟠冢山附近,《秦城区志》建置沿革载:“(西)汉初,……西汉水源地属氐道(治今齐寿乡南,一说治宕昌北)”早在《水经》中,即有“漾水出陇西氐道县蟠冢山”之说。
为此,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经据典,作了辨误。
后来其说仍有遗存,如前述《天水地区历代辖县沿革考略》中,就称氐道在今秦州区平南一带。
西汉陇西郡,统有西县和氐道。
唐人颜师古对《前汉书·地理志》中西县和氐道所作的注文已明述了两地方位。
西县下注:“《禹贡》蟠冢山,西汉(水)所出。
”氐道下注:“《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所注明确指出,皤冢山(今齐寿山)即区志所称“西汉水源地”,时为西县地。
而氐道境内养水则指发源于今宕昌县东部的良恭河。
其河东南流,人礼县南部,从雷坝附近汇入西汉水。
时武都郡治设今西和县西南,距雷坝不远,因称“至武都为汉”。
故氐道辖域和
治地均不会在今秦州区。
古代有些史事,往往众口不一。
但如前述氐道在西汉水源地之说,由于西汉水上源为西县地已见于《水经注》和颜氏对《前汉书》注文,只要稍加考析,不难排除其中误说。
图表2摘自战国时秦的领域形成和交通路线&〔日〕藤田胜久著,李淑萍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编,秦文化论丛第6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07,第371页
嶓冢山, 按“嶓冢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学界多认为此处嶓冢山即今齐寿山。
西汉水古称漾水,发源于嶓冢山(今齐寿山),这在今天既不大又很平常的一山一水,却是先秦时代很出名的山水。
《山海经》《尚书》等典籍即有对漾水和嶓冢山的记载,《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嶓”即蟠冢山.又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可见,嶓冢山和西汉水在先秦被作为西方著名的山水而受到重视。
常璩《华阳国志》:“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氏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迳葭萌入汉”常氏是将今嘉陵江上源又一支流永宁河作为漾水的。
《汉中纪》又说:“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
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
”雍际春认为所论完全符合实际,说明今永宁河与西汉水均以嶓冢山即齐寿山为分水岭,今永宁河发源于齐寿山东麓,而西汉水则发源于其西麓。
按天水放马滩地图原图所绘,西汉水源头两水相会后由南北上,在东岸汇入第二条支流,这一段应是西汉水的源头区。
上图摘自雍际春著,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06,
A3
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幕历,津注而已。
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馀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徐吾来渊之异,故因名焉。
《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
即是水也。
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
又西流入西汉水。
西汉水又西南流,左得兰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铁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并出南山,扬湍北注。
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飞波南入西汉水。
雍际春认为上述郦注“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冪历,津注而已”的流向及涓涓细流、泉溪津注的状况与今西汉水源区水文环境完全一致。
这段源头区水流在天水放马滩地图6号图被称为“井溪”,它源出今礼县齐寿乡政府所在的廖集寨东南。
当古井溪折而西流处,汇入第三条支流,此即《水经注》马池水,又名龙渊水。
西汉水折向西流后,又有第四条支流从南岸注入,此即《水经注》兰渠溪水,以
上诸水都是西汉水源头区的溪水小流,这段河流及支流今统称为鲁家沟水。
据地方学者考证西汉水自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齐寿山出发,一路向西,在平南镇吸纳了平南河后,沿途又接纳了很多河流:源自大门烽火山的大门河(古称兰渠溪水,自天水镇汇入)、源自汪川大山梁的汪川河(古称山黎谷水,自汪川镇万家庄附近汇入)、源自牡丹咀头的双闫河(自天水镇龙头寺附近汇入)、源自牡丹王家大山的稠泥河(古称资水,在天水镇刘家磨村汇入)、源白杨家寺乡芦子滩的峁水河(古称杨廉水,在盐关十字路入),这些河流均加入了西汉水。
西汉水不鄙弱小,广泛吸纳,博收众河,走完了26公里流程,波及面积801.75平方公里。
后进入礼县境内,经盐官镇、祁山乡、永兴乡、城关镇后折转向南,流经石桥镇、江口乡、龙林乡、于雷坝乡急转向东,然后进入西和县,成县,在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9569平方公里。
(摘自王锐,杨维俊主编,魅力天水·生态田园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01,第120页)
上邽,秦改邽县置,属陇西郡。
治所即今甘肃天水市。
东汉属汉阳郡。
西晋为天水郡治。
北魏避道武帝珪讳,改名上封。
隋大业初复名上邽县,仍为天水郡治。
唐为秦州治,天宝末为吐蕃所占,大中时收复,改为镇。
因地处渭水上游,又当陇山外围,自古为秦陇地区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
兰渠溪水,地方学者认为即今南河(古名兰渠溪水),系西汉水南支,又称大门河,发源于大门乡东部峰火山(海拔2017米),自东南流向西北,经大门、徐家峡,至天水村西汇入西汉水。
又西南,资水注之。
水北出资川,导源四壑,南至资峡,总为一水,出峡西南流,注西汉水。
资水,地方学者认为即今稠泥河,古名资水,自篆咀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发源于秦州区王家大山,自东北流向西南,经草川、牡丹,至篆咀与西支合。
西支为主流,发源于杨家寺乡北部簸箕湾梁南麓白家沟,由西北流向东南,至篆咀与东支合,经大柳树村、白家村至天水乡境内的刘家磨村汇入西汉水,主河长26公里,流域面积164.4平
方公里。
西汉水又西南得峡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黑谷。
三溪西南至峡石口,合为一渎,东南流,屈而南注西汉水。
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
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
秦庄公伐西戎,破之。
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邱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
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
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
广死,嚣愁穷城守。
时颍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
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
城未没丈馀。
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
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邽。
但广、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讹为杨廉也,置杨廉县焉。
杨廉川水,地方学者认为峁水河即《水经注》杨廉川水。
源头有二支:北支(北河)源于秦州区杨家寺乡芦子滩北芦子沟,自北向南流经史家河、彭家庄、宋家庄,至杨家寺村与西支汇合。
西支(西河),即《水经注》认定的杨廉川水源头,一般行政地图不载。
)源于杨家寺乡刘家大庄西部山沟,自西向东经土盆子、马河湾、田家庄,至杨家寺村汇入峁水河,南流经中川,至士子村附近出境入礼县红河乡,向东南流会花石河(源于该乡霍家川),二水合流经小高家村峡谷。
1958年在此建水库一座,回水岳家村,形成一个库容12512万立方米的红河水库,节制流量,蓄水灌溉。
又东南流经草坝乡课寨村,又会马河乡刘家沟河(始该乡八庙沟),再向前流5公里入西汉水,全长37.5公里,流域面积244.1平方公里。
秦州区境内主流长15.5公里,流域面积92.75公里。
A4
西县故城,秦于故西犬丘地置。
治今甘肃天水市西南。
晋废。
三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屯兵西县,及街亭败后,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按《晋书地道记》曰:天水始昌县,故西城也”比对文物地图,颇疑西县故城与西汉水南岸的礼县盐官镇新集遗址有关联。
(备注:按《甘肃文物地图集》:新集遗址(盐官镇新集村新石器时代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暴露
有灰坑、墓葬、窑址和房址。
采集有大地湾文化泥质红褐陶和夹砂灰褐陶片,器形有夹砂灰褐陶三足深腹钵、罐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网状编织纹、绳纹、附加堆纹及施黑彩宽带纹、圆点勾叶纹,器形有盆、钵、重唇口尖底瓶、罐等。
另采集有残石刀等石器。
(P288 D3))
162上
又东南流,右会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东北流,迳戎邱城南。
吴汉之围西城,王捷登城,向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罢,请自杀以明之。
遂刎颈而死。
又东北流,注西谷水,乱流东南,入于西汉水。
茅川水、戎邱城,地方学者赵文汇认为:茅城谷即《水经注・漾水篇》中的茅川水所经之地。
“天水县茅城谷”即今礼县红河水库下游课寨、草坝、唐家河口,套边一带。
汉代戎邱城遗址在此附近。
(摘自:天水“家马鼎”考释&赵文汇,礼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礼县文史资料第3辑,1997,第74页)
西汉水又西南,迳始昌峡,《晋书地道记》曰:天水始昌县,故西城也。
亦曰清崖峡。
西汉水又西南,迳严备戍南,左则严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
右则盐官水南入焉。
水北有盐官,在嶓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
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
始昌县,西晋置,属天水郡。
治所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后废。
《水经·漾水注》:“西汉水又西南径始昌峡。
《晋书地道记》曰:天水始昌县,故西城也。
”详西县故城。
西县盐官,秦封泥有“西盐”印。
按方位比对文物地图,颇疑西县之盐官与礼县盐官镇郑家磨遗址有渊源。
(备注:按《甘肃文物地图集》:郑家磨遗址,位于礼县盐官镇新中川村,系新石器时代遗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1米,暴露有灰坑、窑址。
采集有泥质、细泥红褐、橙黄陶和夹砂灰色陶片,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宽带纹、弧线纹、弦纹、勾叶圆点纹、变体鱼纹,可辨器形有钵、盆、罐、瓶等。
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
西县故城与西县盐官推测图,底图截自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下),测绘出版社,2011年,第288页
其水东南迳严备戍西,东南入汉水。
汉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穷溪,北注汉水。
又西南,兰皋水出西北五交谷,东南历祁山军,东南入汉水。
汉水又西南,迳祁山军南,鸡水出南鸡谷,北迳水南县西,北流注于汉。
鸡水,大柳河,《水经注》称鸡水,发源于西和县大柳乡傅家山庄,由南向北于长道乡宁家村注入西汉水。
全长17.17公里,流域面积64.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
,多年平均流量。
.1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07.66万方米。
年平均输砂量23,294万吨,平均侵蚀模数3639.64吨/平方公里。
(摘自西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和县志: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97: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