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赋》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关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讲读课《雄关赋》。
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册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序列的第五个单元,在前面的四个单元中,已经重点学习了记叙文中的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等内容。
这一单元重点是学习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结合课文了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雄关赋》是很具代表性的。
作者巧妙地将记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感情。
本文在整个单元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阅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和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②学习课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①品味文中巧妙的构思。
②理解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学会在阅读中展开联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激情,理解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才是真正的“雄关”这个深刻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整体阅读要求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为:①学习课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②联想和想象。
③巧妙的构思。
(四)说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两遍。
第一遍,默读。
着重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结构,继续平时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训练,要学生用铅笔圈点勾画。
第二遍,人人朗读。
第二课时,重点讨论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讨论文中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二、说教法
1、整体感知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2、朗读法
根据本文浅显易懂且富有感情等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法进行本课的教学。
预习时可让学生自行朗读;课堂上可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也可师生体会情景,交换轮读;也可边读边议,议议读读。
3、设疑讨论法
此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效果甚佳,本课的重点难点——“学习课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宜用此法。
三、说学法
对讲读课文来说,其特点是讲授与读书相结合,在读的基础上讲,在讲的指导下读。
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即学法指导。
讲授这篇课文,我准备指导学生运用速读法、跳读法、划读法、答疑讨论法进行学习。
这几种方法的选择既是根据《雄关赋》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可用释题法导入:山海关,又称榆关。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
明代大将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关在山海之间而得名。
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
登临其上,南眺渤海,波涛浩淼,北望长城,蜿蜒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为之气壮。
而“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它盛行于汉魏六朝。
现代人用“赋”作题目写文章,是借传统赋体长于铺陈描写的特色来表明文章的风格,题目中的“赋”含有歌颂、赞美的意思。
新课导入部分可由教师导入,也可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介绍导入。
通过释题,可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从整体入手,速读全篇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思考三个问题:①本文共写了几道雄关?②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③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读后思考,教师试着指名学生回答。
全文共写了三道雄关:思慕中的雄关,现实的雄关,心中的雄关。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爱国主义激情的抒发。
作者的思路是:向往山海关——终于看到了山海关——对“雄关”含义的思考。
2、跳读,思考并回答。
①写此关到彼关都有过渡句,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过渡句。
(第2、11、34小节)。
②思慕中的雄关在作者儿时脑海中是怎样的印象(模糊的印象)。
③眼前的雄关作者又是怎样写法?如何描绘的?(总分,雄伟壮观)。
④心中的雄关是什么?它是怎样的坚固。
(固若金汤)
这一步主要让学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设疑讨论
①作者放下对眼关雄关的描写而描述这种从儿时就形成的对雄关的长久思慕之情,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让读者在“见到”雄关之前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受到感染,这仿佛是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预热和加温〕
②“穿戎装拍照”与雄关有什么联系?拍照背后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作者抓住了拍照这一通常不为人们重视的小事,把它们联系起来,引申出拍照背后所
包含的深刻含义。
作者从戎装拍照想到了雄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
在这里,儿时的梦和穿戎装拍照便成了连接眼前雄关与人们心中的雄关的纽带。
〕
③固若金汤的雄关存不存在?什么才是“真正的雄关”?课文多次提到“这才是真正的雄关”有什么表达作用?
〔不存在。
对社会主义,对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意在强调“信念”是真正的雄关这一中心主旨。
〕
这一步的设计,可用幻灯显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亦可学生提问,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再归纳整理。
这种答疑讨论法,它把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具有研究讨论的性质,它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较好。
(四)重点理解: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形散”得益于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试找出文中想象和联想的片断,掌握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回答。
①童年之梦——想象②历史陈迹——联想③戎装拍照—花木兰、穆桂英——联想
从而得出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联想是由甲事物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也是一种表达手段。
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想象是指在已掌握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新形象。
朗读联想和想像的片断,体会它们的特点及区别。
(五)重点掌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讨论题: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全文的一个重点。
请大家找出文中以记叙为主和以议论为主的几个片断,说说这里的记叙、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自己圈划,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文中的记叙文字跳跃性很大,不求完整,记叙的内容不是按照事情的过程,而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来按排的。
文中的议论不像在议论文中那样经过充分论证,而是就事而论,对记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揭示含义,都比较简短精练,有的甚至富有哲事性。
文中的抒情,有的直接抒情,情感的抒发更为浓烈,有动人心魄的地方,有的借事抒情,把情感融入到叙事之中,使事情的叙述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感情的抒发也更为自然。
(六)、整体朗读重点语段,体味作者的爱国情怀。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以爱国为主题,举三个以上事实为例子,写一段文字。
五、说课小结
1、讲授本文启发式提问贯穿始终,它开启了学生智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释疑讨论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3、默读、速读、朗读、跳读,让学生品味文章内涵之丰富,语言之优美,感情之厚重,效果甚佳。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作用和地位
《故乡的榕树》是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文章由住所左近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
) 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职高语文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系列的第五个单元。
在前四个记叙文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单元则是重在了解和掌握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结合课文了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这一单元的学习将为学生完成大纲里对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在记叙文单元阅读能力训练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让学生能从本文中领略文中像图画一般的美丽意境,着重训练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让学生懂得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对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作用,编者要求教师安排2课时,我设想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之中,受到感染,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把握课文,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并尝试写作。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能指认课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段落,体会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
2、情感目标:能理解课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所抒发的思乡之情。
3、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由眼前的景物展开联想的写法,在阅读中学会引申和联想。
(三)重点难点
1、记叙文中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展开联想的方法
3、理解“思乡情”的普遍性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善于寻找课堂中的源头活水”,只有抓住活水源头,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传统教学意义上师生面对面的单一的讲授,对改善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而言,显得越加力不从心了。
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是课堂互动的活水,因此,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拟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法、朗读法、揭示法。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较长的记叙文(散文),文章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用诗人的语言绘声绘色,抒发感情,创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
为体现以上特点,拟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通过适当的切入方式引导他学,采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渲染浓浓乡情的氛围,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从朗读中体味把握课文,然后将阅读、讨论和写作结合起来。
学习由此及彼的联
想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说课前准备
(一)教师的工作
“要使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全面、细致的备课工作。
包括吃透教材、教参,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结合本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还需写作一篇下水作文《故乡的……》供学生参阅,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工作还包括下列操作性较强的工序
1、设计课件,包括音乐《秋天的落叶》,表达思乡情的歌曲《那就是我》,画面(符合课文内容的闽东特有的风光,提示文字以及配乐朗颂的录音。
)
2、布置预习作业
(二)学生的课前准备
1、对照阅读提示,熟读课文,掌握注释里的字词,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出好的句子和段落。
2、思考问题(问题1、课文开头是如何触景生情的?2、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人和事?为如何要选择这些材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营造氛围。
(播放思乡歌曲《那就是我》“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
(二)导入课文
1、(音乐)“秋天的落叶,排箫声”情景导入
引子:人生的道路崎岖漫长,起点站是童年。
无论走到哪里,乡土的情结是永远不会褪色的。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两棵苍老的榕树竟撩起了祖籍福建的香港作家黄河浪无尽的思乡之情……现在让我们一起任思绪翻飞,飞向作者那故乡的榕树,一起重温童年的温馨。
2、屏幕显示课题:《故乡的榕树》背景音乐《那就是我》。
简介:1979年本文曾荣获香港首届中文文学散文组冠军,被海内外+余家报刊转载。
(三)检测预习
多媒体显示字词,要求注音及解释,
(四)讲授新课
1、在音乐中分组自读第一部分
(1) 低声朗诵1-3段,准备回答:课文由眼前的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请找出文中眼前景和故乡情相互联系的段落和其中起主要联系作用的词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A眼前的景有哪些?
B如何触景生情?
C师朗读描写两地榕树的两段文字,同学默读,注意停顿,重读,体会作者对两地榕树的感情。
D示范朗读后,学生讨论语言的美
[提示:朗读要注意什么?a .重读修饰性词语。
b.停顿c.感情基调,浓郁的思乡之情。
]
(2)[集体朗读][音乐·排箫]“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
(3)师生小结:(1—3)运用联想,由此及彼,由住所左近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开始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
2、分析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讨论、揭示掌握该部分内容(这一步骤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展开联想与文章中心之间的关系)
(1)作者的思绪已飞落在故乡的榕树上,作者除了描绘大榕树外,还围绕着故乡的榕树写了哪些景物?学生抢答(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能否删去景物前的修饰词,为什么?(不能具体、形象、动人)。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闽东特有的风光)。
(2)围绕着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很多景物,还写了哪些人和事,对照课文与多媒体展示的五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5—10段内容,并说说选择这段材料有何作用?
(3)小结,5—10段,回忆了在树上划船、蛇精、折榕树条、夏日乘凉等往事。
作者选择了这么多材料,都与榕树有关,同时,写景、状物、记事、写人,紧扣中心,写出了故乡的淳朴可爱可亲,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
3、在背景音乐中学生阅读最后部分(11—13段),师生共讨: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通过对榕树的回忆来表现的。
课文为什么要以榕树为中心来写?文章以“故乡的榕树呀……”这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有什么作用?(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寄情于物的写作特色)。
以故乡的榕树为记叙的中心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作者从美好的回忆回到现实中来,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游子思乡,情深意浓。
最后一声呼唤,照应了题目,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省略号,把未写的千般怀念,万般情思包容进去了。
[背景音乐]作者在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擅长绘画,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用如诗如画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又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抒发了浓浓的乡情,请你在课文中找出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或段落各一,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小组内朗读,选一段优美的抒情语段,派代表朗读(目的是围绕本文训练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并体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其他组作评价,再齐读1—2个优美名句段。
4、归纳小结及文章结构、写作特色,“思乡情”的普遍性意义。
(1)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黄河浪)
①文章结构
一、(1、2)写眼前引子:吹哨音→乡愁
二、(3—10)写过去物—事—情,围绕中心
三、(11—13)写眼前篇末点题,情思不尽
游子爱乡思乡的触发点:榕树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2)写作特点
a、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b、诗一般的语言,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c、善于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
d、联想
(3)“思乡情”的普遍性意义:从《诗经》开始,一曲曲缠绵凄婉的乐章便荡起了不绝的回音。
在当代,“乡愁”更是港台作品的一个突出的主题,作者把这种感情的抒发放置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之下,表现出本文所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既体现了炎黄子孙传统的民族感情,又蕴含了当今港澳同胞的现代意识。
5、作业
本文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借物抒情,前后呼应,浓浓的乡愁已融化在长长的省略号里,说不完道不尽这篇文章写得这么好,那么就让我们也来写一写,忆一忆故乡吧!请同学们课后以《家乡的……》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①运用由眼前景物展开联想的方法。
②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尤其是描写和抒情。
(巩固所学,学以致用)③不要写成一般的说明文〔发下讲义,看看老师所写的下水作文〕。
[屏幕显示]以榕树为背景,配以思乡歌曲《那就是我》
五、说课小结: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带动学生学习情绪,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与小组评议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体现文章浓浓的思乡情。
通过适当的切入方式,引导他学会怎样学,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多方面多方质疑,分析综合学会联想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和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作用和地位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职高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文章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
话题,但作者并没有明说,而是顺着时间顺序,向读者叙述了一个30多年前的故事。
文章不长,却能使人一下子就怦然心动,更使人长久地穆然沉思。
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职高语文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序列的第五个单元。
在前四个记叙文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单元则是重在了解和掌握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结合课文了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为学生完成大纲里对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在记叙文单元阅读能力训练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让学生掌握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理解课文运用引申和联想,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了解这文章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曲悲歌,编者要求教师安排2课时,让学生在“读”和“议”中受到感染,加深理解。
通过这个例子的学习,通过红柳这一高原上的“精灵”,这离太阳最近的绿树,感悟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万物的生存发展是相依相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点。
2、运用引申和联想,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三)重点难点
1、引申和联想
2、叙事和描写融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和写法
这是一篇耐人咀嚼的文章,文章不长,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好象听到了作者深沉的咏叹,使人有心灵的震动。
一篇好课文本身是活生生的东西,文质兼美,具有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的丰富内涵,只有亲自去领略和感受才能获得。
如果只凭教师作概念化的讲解,干巴巴的分析,那还有什么味道呢,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师的点拔和启发下,口心并用,优化阅读过程。
朗读和吟诵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能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
教学时拟结合目标呈现法,诵读法、阅读法、采用设疑提问师生互动讨论法。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希尔在他与斯通合著的《人人都能成功》一书中认为:“积极的心态和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核心因素”。
这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学什么的问题,一上课就亮出目标,二是学生目标,即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恰当的切入方式引导他学会怎样去学,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还要注意知识等级的问题,设置问题注意有层次,有梯度,有难题、中、容易题,将学生大致分为好生、
中生、差生,可以让差生回答容易题,或中等难度的题,以此类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跳一跳能够够着,从而培养起积极探寻新知识的心态,更可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与阅读目标相关的问题记录到笔记本上,然后围绕本课目标自由提问,师生互答,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使每种层次上的学生都在这种思考、发问、求解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发展思维的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此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师生互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说课前准备
(一)教师的工作
教师不仅要备教材,阅教参,收集有关资料,设计所有与课文有关的问题,难中易分等级有梯度,而且要备学生,将学生亦分为好中差三级,估计哪些问题是好生能答出的,哪些问题是差生能答出的,哪些问题通过点拔,学生跳一跳能答出,还有哪些问题是学生有可能提出来的。
作好充分准备,上课才能灵活机动,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以教学目标,要求通读全文,并围绕目标质疑、自答。
(二)学生的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质疑字词
3、围绕教学目标及练习课后设疑、自答。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情导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渴求,引发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它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的绿树,当代作家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也是一曲悲歌。
(二)讲授新课
1、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
①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作者怎么描写它?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以下几小问题)
A、文章的主人翁是“红柳树”作者歌颂了它的什么?体现在哪些地方?
〔歌颂它顽强的生命力。
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廖”“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它们如盘卷的全局,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象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
B、为什么说“微笑”一词生动表现了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