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五册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第五册单元测试二姓名: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3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或将成语补充完整。

(5分)
畸.形()páng大()淀.粉()jì祀()()编三绝
充pèi ( ) 花卉.()裨.益()chú形()一视同()
2.选择题(10分)
①为画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 ) (2分)
窗外有两株梧桐,三星期前,树上的叶子是还没有银元大的疏疏朗朗的几许红叶,如今已是密丛丛一树肥大的绿叶了。

玻璃上也映出一层暗绿色来。

假使在盛暑烈日如火的时候,我坐的一个位置真是清凉仙境呢!梧桐两旁各有一行冬青树,________________。

A. 好长时间园丁没有来修剪,已长得很高了。

B. 只怪园丁贪懒没有来修剪,已长得有些参差不齐了。

C. 感谢园丁贪懒没有来修剪,已长得很高了。

D. 因为园丁贪懒没有来修剪,已经长得很高了。

②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A.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 北京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C. 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③下面一则轶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请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
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

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A.表现诗人的反击艺术。

B.表现诗人高雅风度。

C.表现诗人宽宏大量。

D.表现诗人自命清高。

④符合题意的一组成语是()(2分)
啄木鸟要想吃到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而它却飞到刚刚架好的电线杆上,其结果是永远吃不到虫子,这正是
A、粗心大意见异思迁
B、并行不悖徒劳无力
C、碌碌无为痴心妄想
D、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⑤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同自然界作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这次是跟浩翰的大洋打交道。

(递进)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转折)
C、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选择)
D、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因果)
3.名句填空。

(10分)
(1)千里之行,。

(2) ___ ,只欠东风。

(3)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经过许多磨练,其目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
“,。


(7)古诗词中有很多实写山水花鸟的句子,各写一句。

(2分)
山:________________水: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__鸟: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3分)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朝赵翼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和,“风骚”原来是指《》
里的《_》和《》里的《》。

5.语言运用(2分)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

(2分)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
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6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5分)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
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2分)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2分)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

(14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呼尔而与之.
A.甚 B.之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行道.之人弗受
C.已 D.道
则久已.病矣得道.者多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⑴一箪.食⑵于我何加.焉
⑶蹴.尔而与之⑷乞人不屑.
3.翻译下面句子:(3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举例论证时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2分)
5.联系全文,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5分)
①文中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②孟子认为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失其本心”以后会产生什么后果?
③“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13分)
〔甲〕3000年以前,在我国出现的刻有甲骨文的龟片和骨片,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正式的书籍,是在2000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

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至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

这种书叫做帛书。

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

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

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乙〕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甲骨文——龟策(同册),是我国最古的书。

我们从“册”字的象形,可以看到甲骨书的装帧形态。

《说文解字》曰:“册,像其杠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二形。

”殷虚出土的甲骨,有贯穿的,有套札的,有叠放的,其中有3片、4片、5片的,都长短不齐,与“册”所象之形合。

它是殷先民在甲骨上穿孔,
然后用一根绳子或皮带,一片一片缀编而成的。

它是我国书籍装帧之始。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了竹书,它是由若干支竹片组成。

每片一般写20或40多字,最少的也有写3—4个的。

写成之后,一片一片依次排列,然后用麻绳、皮绳或丝绳编连起来,谓之策(册)。

书成,以最后一简为中轴,自左向右收卷,卷成一束,用绳子捆紧。

然后用一种柔软的丝织品如帛之类作褒装起来。

竹书的装帧,于此完成。

与竹书同时或稍后的还有木书。

一块木板谓之版,版上写字谓之牍。

一尺见方的牍谓之方。

木书多为官府文书、名册、布告、通信、图画之类。

195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仪礼》就是一部木书。

其木片的两端,均经过刮削,平整、光滑而四面棱角分明。

与居延发现的《永元兵器薄》及武威旱滩坡出土的医简,都是用麻绳连成为一册,《汉书》说司马相如有木简“为书一卷”,称为“一卷”,可证木书的形态与竹书同。

春秋战国时代的丝织品布帛、缯、素等,写在这类丝织品上的书,统称帛书。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帛书,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共10多种,12万多字。

出土时,大都叠成长方形,装在一个长方形漆奁下层格子里,小部分压在一两卷竹卷下面。

可见帛书除了“___”的形式,还有“___”的形式,其装帧也更加精美。

1.甲文在说明我国古代书籍的演变时,主要突出了它由________到_________
的特点。

(2分)
2.根据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乙文
中画线句子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汉语中以“卷”称书,甲文认为源于______,乙文认为源于___,
因为这种书写成以后是“_____________”的。

(3分)
4.甲乙两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文所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4分)5.联系甲文相应部分的内容,可知乙文末段中说明帛书形式的句子中两个引
号里空缺的字应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分)
(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 13分)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最初,人类以为只有自己才配有喜怒哀乐这样高级的情感。

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少动物也具有这样的情感。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

所有植物都是喜好颜色的。

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着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

近年来,农业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

所以,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具体的生产需要,农作物种植可以给植物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

同样,在培育观赏植物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

一些生物学家开始研究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并由此形成了一门叫“光生物学”的科学。

植物①喜好颜色,②喜好声音。

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可以对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出不同的反应。

如果植物伴随着音乐成长,根系和叶绿素都会增多。

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

不同的植物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很挑剔的,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菜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

有些植物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

比如玫瑰这种训雅的植物在听到摇滚乐的4个星期后就完全死亡。

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

美国某一研究中心曾经用植物做了一些有名的情感实验。

实验之一,科学家把活的小虾从一个容器中缓缓倒入滚烫的开水锅中,再把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叶片和测试仪连接起来。

当小虾快掉入开水锅时,植物
“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

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的“情感曲线”突然上升,好像被吓了一跳似的,也好像人类悲痛的表现。

实验之二,在有两株植物的房间里进入了6个人,其中一个人掐断了一株植物,然后6个人离开,研究者把测试仪和没有“被害”的植物叶片连接起来。

过了一会儿,6个人分别在不同时期进入房间,那5个没有掐断植物的人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表现平静。

当掐断植物的“罪犯”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的“情感曲线”出现大的波动,就像人们发怒一样。

关于植物的情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

首先,这些发现
....提示了所有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外,这些发现
....还告诫人类要尊重所有生命,因为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情感。

如果过分掠夺植物资源,植物可能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报复人类,所以人类要尽力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

1、从内容上看,第2段的第①句与②③两句是怎样的关系?(2分)
2、第3段横线上填写的关联词语应是:①_____,②_____。

(2分)
3、科学家认为植物有同情心的两个例子是什么?请概括叙述。

(2分)
第1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中的两个“这些发现”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共15分)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

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

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

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

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

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

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

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

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

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

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

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

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

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

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

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

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

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考,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

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空格中,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2分)
3.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4.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文中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2分)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6.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2分)
“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增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三、作文(60分)(含卷面书写5分)
明天——充满着希望。

也许我们对明天有过无限的憧憬,也许我们对明天的事情有过种种设想,也许我们曾为美好的明天作过种种努力;也许我们对明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也许我们会对明天的科技发展产生无穷的遐想……
请以“明天”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要求:①思想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jī庞diàn 祭韦沛huìbì雏仁
2.(1)C (2)B (3)A (4)D (5)B
3.(1)始于足下(2)万事俱备(3)下笔如有神(4)春风又绿江南岸(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李白杜甫诗经国风楚辞离骚
5.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你和我就各有两种思想了
二.阅读分析
(一)分析:这是一个古代词鉴赏题。

第1题是从基础知识方面考查,A项考作者,错在辛弃疾应为宋代人,不是唐代;B项中“西江月”应为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D项“见”应读为“xiàn”是通假字,应为“现”。

正确选项是C。

第2题从句子意思方面考查。

做题的关键是结合横线后面内容的提示而理解,这些内容包括:乌云密布和增加画面美感。

而词中明确写到雨的是“两三点雨山前”,但与提示结合不太明显,只有“七八个星天外”,用星星的远和少暗示乌云的浓密而迫近。

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第3题的横线上应填“丰收景象”,正是因为看到、闻到“稻花香”,预感到“丰年”即将来临,作者才能在暴雨即将来临之时心中还充满了喜悦。

答案:1.C 2.七八个星天外3.丰收景象
说明:对古诗词的欣赏,考生应予以重视。

因古诗词意境丰富、语言又含蓄,而且具有跳跃性。

做这类题应整体感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准确地欣赏古诗词。

(二)
1.A
2.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加:好处蹴:践踏屑:值得,这里指接受
3.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呼尔”“蹴尔”的施舍,现在为了让所认识我的那些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吗?
4.嗟未之食
5.①本心:指本来就有的善恶廉耻之心或者指人生下来而固有的善的本性。

②“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操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为物欲所蔽。

“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舍义取利,成为一个不仁不义的人。

③“义”字是“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又是善性的组成部分,那么,“本心”丧失,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了。

反之,只有操守“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三)
1.笨重轻便2.韦编三绝帛书3.帛书竹书卷成一束4.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时间顺序5.卷叠
(四)
1、②③两句对第①句进行了解说。

2、不但而且
3、小虾遇难,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变化。

见到掐断植物的“罪犯”,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大的波动。

4、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或:植物也有情感)
5、喜好颜色喜好声音有(强烈的)同情心
6、联系文章内容,从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这两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

语言表达清楚明白。

(五)
1.依次是“盎然”“酣然”“依然” 2.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3.铺垫 4.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5.D 6.“有所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性和容颜(意思对即可)“有所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

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意思对即可)
7.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意思对即可)
三.作文略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