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
游东田
谢眺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②,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③,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悰(cóng):快乐。

②陟(zhì)累榭:登上多层的台榭。

③阡阡:通“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写出全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的变化。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8.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9.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15.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16.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1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18.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19.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

(6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

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刚刚、刚才。

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
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20.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鱼儿追逐嬉戏,触动了水中新荷;鸟儿四处飞散,摇动了树枝,枝上的余花纷纷飘落。

诗人的情感从愁苦(忧愁)到快乐(愉悦)。

2.(1)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

①用典“ 骊山四顾,阿房一
炬”运用的是《阿房宫赋》中的典故;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 是设问,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对草、水的描写,蕴含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④借古讽今,作者对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以及历朝历代的亡国的感叹,其实也是对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的讽刺。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 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

小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揭示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在内容表达上前几句写景,引发诗人怀古感伤,最后发表议论,揭示诗歌的主旨: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⑵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注意平时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句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3.(1)同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

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2)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3)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

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

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
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

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富魅力,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借对喇叭的咏叹,实际是对那些官宦的描写,写出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在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些句子通俗易懂,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社会黑暗现实,讽刺性强。

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

此曲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每到一处,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目睹宦官的种种罪行,写下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生活黑暗现实。

诗人抓住喇叭“ 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本事小来头大”的特点,找到两者的共性,作者实际是比照宦官的嘴脸咏喇叭: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愤,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同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

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⑶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

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

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

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力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主旨、内容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语言提示的能力。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明快、含蓄。

简洁、沉郁顿挫、通俗易懂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情感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的感情。

4.B
解析:(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
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解析】【分析】⑴BC项,B项中“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词中诗人并没有劝嫦娥喝酒。

下片是词人运用想象、典故、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们的报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⑵本题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词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结合词题可知,词人南归十二年,为收复中原,词人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在当时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的主张并未采纳,因此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心愿。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结合词的下片意思的理解。

在这里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们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指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因此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据此可以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首先要明白浪漫主义的概念,结合诗词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如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运用比喻和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故答案为:⑴BC
⑵“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一切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注意本词的特点,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激化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