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弼:被遗忘的中国近代美学学人

合集下载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六)试题及答案.pptx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六)试题及答案.pptx

〃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台湾人三部曲》的作者是(BLeabharlann 。A.白先勇B钟肇政
C.陈映真
D.李昂
“浪涛腾跃成千古/太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 吊古"出自余光中的(B)。
A.《乡愁》
B.《大江东去》
C.《水仙操——吊屈原》
D.《白玉苦瓜》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写出了《回答》、《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 》、《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的诗人是(八)。 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斫 《创J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B)。 A.李月辉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梁三老汉 《仓U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⑻。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 A.《正红旗下》 B.《车站》 C.《绝对信号》 D.《野人》 莫言的成名作是(八)。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 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B)。 A杨朔 B刘白羽 C.秦牧
D.吴伯箫 受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 作者是(八)。 A.阎连科 B.刘醒龙 C.周大新 D.关仁山 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是《如果林秀雄》、《将军碑》的作者(d A七等生 B.王文兴 C.张大春 D.朱天文 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原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的作家是(C)。 A.白先勇 B钟肇政
D.《不谈爰情》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D)。 A.《白毛女》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红色娘子军》 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谱》 高阳的历史小说主要有(AC)等。 A.《慈禧全传》 B.《绝代双骄》

萧朗先生的教学艺术——怀念萧朗先生

萧朗先生的教学艺术——怀念萧朗先生
体 系、 教 学 规 范 和 画 理 画 法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倡 导 学 生 “ 多读 书 , 以 明礼 仪 ; 早 誉 , 以期 远 道 ; 心 地 ,以消 俗 虑 : 风 雅 ,以正 体 裁 ” 却 清 亲 。
的优长,怎样 从程 式化规律 性的学习发 展到突破程式 的艺术创作 的 阶段 ,怎样 从师前辈、师古人、师自然前进到表现 自己的艺术个性, 进 而 形 成 自己 的绘 画 面 貌 ,这 些 都 是 本 人 在 长 期 教 学 与 创 作 中思 考
◇ 颜 宝臻 Y nB o hn a a ze
萧 朗 先 生是 当代 卓 有 艺 术 成 就 和 学 术影 响 的中 国 画 家 ,是 花 鸟 画 领 域 的 一 代 宗 师 , 一 位 德 高 望 重 和 深 受 师生 爱 戴 的 美 术 教 育 家 。 是 萧 朗 先生 倾 毕 生 心血 致 力 于 花 乌 画 创 作 与 教 学 ,对 完 善 和 发 展 当代 中国 画 教 学 体 系、 培 育 高 质 量 艺 术 人 才作 出了历史 的贡 献 。 萧 朗 先 生 ,名印 鲸 ,宇 朗 ,别暑 萍 香 阁主 人 ,1 1 9 7年 生于 北 京 。 的 重 大 贡 献 。现 在 我 们 学 习萧 先 生 的 艺 术 ,应 当注 意 对 这 些 手稿 画
稿进行研究 ,这些 资料 都是他几十年教 学实践经验 的总结 ,宇里行 间、画里画外都倾注着 他对教学 的一片热情 和心血 ,体现 出对学 院 中国画教学的一种深 厚情感 。
萧 先 生作 为 资 深 教 育 家 ,为 人 非常 的 谦 逊 ,从 不 称 自己是 大 师 ,
从2 O世 纪 3 O年代起 ,先后在齐自石、陈半丁处习画,随花鸟画家 王雪涛研 习书画达十余年。画风凝 练、秀润 、清雅 ,格调高逸 ,擅 长创构诗 意盎然的灵境 ,画面富于 书卷 气息和诗意 的美感。萧朗先

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创获——评谭玉龙《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创获——评谭玉龙《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9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创获——评谭玉龙《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唐莎莎(重庆邮电大学 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摘 要】 萧公弼著述及其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文史价值,谭玉龙的新著《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不仅解开了萧公弼生平的神秘面纱,还对其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创造性地总结了萧公弼的美学思想,为我国美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萧公弼;……著述整理;……美学思想;……现实意义【作者简介】 唐莎莎,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中国美学史理应包含中国古代美学史和中国现代美学史两大部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萧公弼、吕澂等人在中国古代美学基础上,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文献不足”,萧公弼的美学著述以及对他美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弱,未能给予他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发掘他美学思想的当下价值。

近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谭玉龙副教授的《萧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学思想研究》正是力求解决此问题的新著。

一、严谨细致的探索发掘该著的研究对象是萧公弼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萧公弼留下了10余万字的著述,涉及美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他与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一道,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美学的确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可是,学界对萧公弼美学思想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还十分薄弱。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开展萧公弼美学著述的发掘、整理、研究,就有发现与填补学术空白点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我们从萧氏身上进一步研究“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等问题,还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巴蜀美学史提供了新材料。

此书上编“萧公弼美学思想研究”,涵盖了萧公弼的里籍、生平、著述的考证以及对萧公弼美学思想的探讨,是作者通过广泛搜集材料、考证,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整理出来的,有理有据。

例如,在考证萧公弼里籍之时,作者对《世界观》杂志加以研究,猜测萧公弼很有可能是一位川籍学者,又从其萧氏文章如《鬼学哲理》《森林经营法》《我之学校预科实习谈》皆称四川为“吾川”可知,萧公弼的确为四川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汪荣祖教授访谈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汪荣祖教授访谈录

汪荣祖,1940年3月7日在上海出生,祖籍皖南。

1961年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71年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萧公权先生。

汪教授勤于著作,至今已出版中英文专著几十种,代表作有《晚清变法思想论丛》《康章合论》《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史学九章》《诗情史意》等。

纪欣(以下简称“纪”):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中西史学史专家,又能吟诗、善古文,请问您是怎么养成这么多本事的?在您的治学过程中有哪些人对您产生了重大影响?汪荣祖(以下简称“汪”):我不敢自称专家,也许对文史有比较广泛的兴趣。

兴趣来自一些体制外的机缘,就是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1949年来了许多安徽老乡,他们常来我家聊天,其中有一位吴博全先生,他是前清翰林许承尧的弟子,旧诗做得很好。

我跟他学到一些做旧诗的窍门,有时也学他吟诵。

近年叶嘉莹教授很重视吟诵的重要,觉得此一宝贵的传统不应消失。

她九十岁生日时,我正好在南开大学访问,寿宴时她鼓励大家吟诵。

我吟诵了吴老师教我的郭登《送岳季方还京》,叶先生听后说“很有古风”,才知道吴老师的吟诵有谱。

之后又与叶先生同在南开的一场慕课上吟诵旧诗词。

吟诵时想起吴老师,他曾送我一本赵松雪的帖,并题诗相赠:“新安书道本堂皇,两百年前有二汪。

荣祖谊承先世业,便当勤研十三行。

”我很惭愧,没把书法练好。

吴老师启蒙之后,读大学时,遇到痛恨新文化运动摧残传统的徐子明先生,他在系里很受排挤,很少学生选他的课,我选读他的西洋中古史,大教室只有我一个学生,但一师一生一年没缺一堂课。

之后他不再教西洋史,以救世的心情改教古文,他家学渊源,能以古韵朗读《诗经》,我听他讲解《左传》《战国策》《世说新语》等书,不放过一个字,令我获益良多。

出国留学后,又遇到“寄踪万里”的萧公权先生,哈佛杨联陞教授称萧先生为“海外中国学者第一人”,我有机缘入其门,何等幸运。

自1980年后,又有幸认识钱锺书先生,承其不弃,得到他的教诲与指点。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最终五篇)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最终五篇)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1、陈寅恪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2、王国维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3、严复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4、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5、梁启超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第二篇:著名教育思想家思想总结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相同点:1.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

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

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萧公权被遗忘的一代大家

萧公权被遗忘的一代大家

萧公权被遗忘的一代大家他兼通中西,兼通史学、哲学、政治学,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全面发展。

他以探讨政治学理论主流的博士论文在西方一举成名,返国后又以少时的国学典籍功底和严格的社会科学训练功底,对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思想史进行了开创性的梳理和总结;即便晚年去国离乡从事中国研究时,也以独特的视角和功底带给美国的中国研究一片新气象……有那么一个教授,曾经为老川大写了校歌,但现如今川大已没几个人知道他;他的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一出版就是剑桥学术名著,轰动西方——那时他才岁,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无人超越。

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名院士中,仅有两名政治学学者,其中一位就是他,另一位是钱端升。

但如今不要说学界或四川大学,哪怕在政治学界,也少有人晓得他。

曾有人撰文《寂寞钱端升》。

但钱端升终究做过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自有相当的知名度。

那个少有人知晓的政治学院士,身后才是彻底的寂寞。

他,就是萧公权。

萧公权(~年),生于南安(今江西大庾县),原名笃平,字恭甫,自号迹园,笔名君衡。

早年就读清华学堂,年夏季赴美留学,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先后修习新闻学和哲学,硕士毕业后入康乃尔大学,年以论文《政治多元论》获得博士学位。

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政治系教授职,讲授“政治学概论”、“比较政府”、“法理学”等课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四川大学、光华大学任教,并兼职于国立编译馆。

年,应顾毓琇校长之邀在国立政治大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和“西洋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萧的主要著作是《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宪政与民主》()。

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年萧公权赴台湾讲学,旋即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中国政治思想”和“中国社会制度”等课程,先后出版《中国乡村》()、《帝制中国的和解》、《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翁同龢与戊戌维新》()。

年代,由著名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k Mote)花费多年功夫翻译的多页《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英文本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书出未久即被美国学者购买一空。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现代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现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影响下被动地创立的。

这一认知无疑有其道理,因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并非中国本有的,而是经由日本从西方引入的。

关于西方美学具体的引入过程乃至美学这一名称的由来已经一些学者考定,不需本文重述。

但对于中国现代美学被动生成的牢固观念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得以引入本土并产生影响都离不开适合的本土文化环境,也必然受到本土接受者个体化的接受心态和期待视野的制约。

不可否认,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接受心态是被动型的,表现为急切的吸纳引入而缺乏本土化的阐释,更谈不上融汇创新以建构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真正中国化的新美学。

此种印记,我们在现代美学的一批奠基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吕澂等身上都可见出。

尽管他们都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借用某些传统美学概念和命题阐释西方美学问题,但其总体倾向仍是以西释中式的。

即使像《人间词话》这样采用传统美学表述体例的着作也并未实现中西美学的根本性融合。

当然这样的要求对于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型学者而言是过于苛刻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从中国现代美学的创立之初就有传统美学的自觉介入,而且这种介入随着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历程的展开而得到了不断强化。

由王国维到宗白华而逐步完善的具有本土品格和现代特性的意境理论的形成就是典型代表。

可以说,一批现代美学家在不断探索中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美学资源在现代美学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性并努力将之与以西方美学为主的外来美学资源融合,从而对撞生成具有新的生命力的美学思想。

萧公弼就是这一建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美学家。

一、萧公弼及其创作概况关于萧公弼的生平资料很少,仅从有限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他曾为《寸心》杂志编辑部成员并曾与彭举等人一起创办《世界观》杂志。

《寸心》杂志由何海鸣于1917 年1月创办于北京,以文艺为主,兼及政论、时事等,同年7 月停刊。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作者:祁志祥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1期摘要:“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最早确立,集中体现在1920年代问世的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的三部《美学概论》中。

三部专著都坚持“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的学科定义,认为美学应当研究“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

吕著、范著提出“美”是一种关乎主体生命、人格、情感的积极价值,陈著认为美是具象的、直观的、可以给人带来超实用功利快感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三书对“美的规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作出了初步探索。

回顾这段历史,对当下盛行的反本质的美学研究具有温故知新的反思、启示意义。

关键词: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美学概论;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168-14作者简介:祁志祥,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教授,教育部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201701)在晚清现代美学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五四”前后诞生了萧公弼的长篇论文《美学·概论》和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编写的三部教科书《美学概论》,标志着“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界的最初确立。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是为计划中的《美学》专著写的概述性论文,1917年在《寸心》杂志上连载,不仅先声夺人,而且极富理论价值,笔者已著专文评析①,但该文尚不是《美学概论》专著,影响也有限。

而吕澂在1923年,范寿康、陈望道在1927年出版的《美学概论》都属于比较系统、更为详实的专著,它们作为美学教科书在1920年代的集中出现,宣告了“美学”学科在中国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后世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史发展的基础。

然而遗憾的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现有中国现代美学史或20世纪中国美学史论著几乎看不到对美学学科在中国诞生之初的这三部《美学概论》著作基本构架和主要观点的完整评述。

因而,以这三部论著为个案来详细梳理、剖析中国美学学科最初确立之际的状况,确有弥补学术史缺失的重要价值。

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

国美学史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研究“美学是伴随世界史的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一个引进、传播、发展及创新的过程。

1、美学在中国的引进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

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

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2、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浅说》、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徐庆誉的《美德哲学》),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种(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学的基础》)。

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3、美学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

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

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他,没有一张文凭。

史学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吴宓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被清华学校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仅35岁,又被公认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学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大神”级的存在,他的风骨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火炬和标杆。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先生因病离世。

怀念陈寅恪先生,不仅是在瞻仰他的学识,更是在纪念他的精神。

大师简介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

梁启超由衷地佩服道:“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著名历史教授姚从吾说:“陈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大师语1.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2.小穷,则以诗相勉。

索居,则以诗相慰。

同处,则以诗相娱。

3.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大师范一、留洋不求文凭的学问大家1902年,12岁的陈寅恪开始了海外留学生涯:先是以自费生身份留学日本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4年后因病回国;1910年开始,他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就读。

但直到游学结束,他也没拿到一张文凭。

美学原理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局限_评王朝闻主编的_美学概论_章辉

美学原理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局限_评王朝闻主编的_美学概论_章辉

美学对接;第二阶段,在这一对接中发现各本土美学资源的特色;第三阶段,在多元文化的诸本土美学资源的比较中,达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全球性美学。

从这一角度看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演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美学在对本土资源的发掘以及将其在理论层面上与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理论的对接上,做得是不够的。

中国现代性以来,从萧公弼、吕澂、朱光潜等人开始,就形成着美学原理著作,但完全是西方美学原理型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原理,也还是西方型的。

虽然,在中国美学重建的过程中,运用中国经验一直是中国学人的一种努力。

朱光潜在整体运用西方美学的时候,也尽量使用中国的例子,只是这种努力成为了用以中证西(用中国的例子来证明西方的理论)的方式让中国化入世界。

宗白华一直在世界文化比较中突出中国特色,只是这一突出中国的工作还只限于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未能打通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因而未能形成一种美学原理体系。

改革开放后,李泽厚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和中国古代美学的梳理,一直力图把中国资源引进美学原理的建构之中,只是他那种由马克思加康德的构架太强,阻碍了中国资源在理论层面的进入,因此他的《美学四讲》基本上还是西方式的体系,甚至没有达到他自己要求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标准。

叶朗提出了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贯通,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融合,然而,从其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来看,中国思想并未在其美学原理中从理论上立起来。

在全球化时代里,当中国重新思考中国整体性和世界整体的时候,把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结合起来,把结合着古代与现代的中国与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汇通起来,成为中国学术和中国美学的一种新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唤着一种全球化中的本土美学,这种本土美学不仅与古代中国相联,与100多年的中国现代性相联,更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整体相联。

在这三种关联中,不是要用哪一方和哪两方去证明另一方,而是在三方的合力中对三方的超越,在这种超越中达到一个新体系的产生。

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盘点与评估

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盘点与评估

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盘点与评估作者:祁志祥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11期内容提要“中国美学史学科体系研究”笔谈对李泽厚、叶朗、敏泽、陈望衡、王文生、于民、张法、王振复、许明、陈炎、朱志荣等学者独著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做了客观的盘点和评估,并刊发袁济喜教授对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一书的评骘和夏锦乾编审对当下学界所倡导的风气之建议,对读者了解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历程和状况,综合评判各种著述的特点与得失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美学史人物与成果盘点与评估[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11—0033—19中国古代美学有美无学。

有美有学的现代美学学科是“五四”前后从西方引进的,其标志是萧公弼1917年在《寸心》杂志上连载的《美学·概论》、吕潋于1923年出版的《美学概论》、范寿康与陈望道于1927年先后出版的《美学概论》。

美学在这个时期被视为“美之学”。

“美”被深通西方美学的朱光潜解释为主客合一的“意象”。

宗白华将“意象”改造为“意境”学说,并以此分析中国古代美学,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写出了《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1940)、《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等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美学史方面的拓荒者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掀起了一场美的本质在物还是在心的美学大讨论。

1962年,当讨论尘埃落定,大学文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

当时列入编写计划的高校美学教材有3部:一部是《美学概论》,由王朝闻主编;一部是《中国美学史》,由宗白华主编;另一部是《西方美学史》,由朱光潜独撰。

《西方美学史》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出版,《美学概论》也在1981年正式出版,但《中国美学史》没能完成,只交出了《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卷,分别由于民和叶朗负责编选(后来由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

1979年,宗白华先生发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表达了他沉潜中国美学史多年的基本思考。

中国近现代十位人文类学术大师

中国近现代十位人文类学术大师

中国近现代十位人文类学术大师中国近现代是一个大师云集、伟人辈出的时代。

大师实在太多,我只就我个人的看法,评出这十位人文类学术大师来。

不好再分出他们才学、成就上的座次高低,那就只好按年龄大小来排序吧。

另外,要说我的理由,那也非常多。

可惜实在太忙,暂时罗列名字和资料,以后再慢慢分析吧。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祖籍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在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还是杰出翻译家。

曾获13个博士学位,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

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

他第一个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中国札记》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

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文学、文字学、医学等等,著述甚丰,著名的有邹容《革命军》序、《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儒术新论》、《订孔》、《章太炎先生论伤寒》,以及神奇的《訄书》、大量名人的墓志铭、《章太炎全集》等,总字数400余万字。

早年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长期流亡日本。

他还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晚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

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黄侃、刘文典、沈兼士、鲁迅、周作人、易培基、吴承仕等均为其弟子。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公权(1887-1962)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政治思想家、学者、历史学家。

萧公权生于晚清,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变迁。

萧公权以其出色的学识及其独特的政治观点,坚定地主张中国应以现代的文明进步为核心,实现中华民族的起死回生。

萧公权在学界享有较高知名度,被称为“以文明变革推动新中国”的思想家,而他独特的思想又为近代中国文明改革
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萧公权主张在完善宪法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增进当代政治制度的创新,促进民族文明构建及正义正确的历史发展,他还提出保留古代文明精髓,倡导新旧文明宽恕与融合,力推中国
文明的强大发展。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萧公权的一些重要思想在近现代中
国的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其中尤以“萧克解放思想”最为著名。

这一思想旨在
引导中国传统和现代文明打破传统的社会隔阂,通过文明改革实现中国的民族复兴。

以上就是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简介。

萧公权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新中国进步的政
治思想,而且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
普适性,仍有重要的社会及科学意义。

高三试卷语文-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入学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试卷语文-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入学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年级2022年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2022年8月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覃斌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

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正是出现于此时。

但苏轼的文人圈子,把这种现象追溯到唐代,那时的诗人由杜甫领衔,画家由王维居首。

而同时代的画家常被赞许为像是诗人,与苏轼同时代的宗室画家王诜就备受称道,因为他能描写“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皆词人墨卿难状之景”。

黄庭坚在描写其友人李公麟时,说他“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而李公麟本人的名言经常被人引用:“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惰性而已。

”更重要的是,一些往昔的绘画被欣赏为可视的诗篇。

对苏东坡等人来说,典型的诗意画是点缀有落雁凫鸭的宁静河景。

这是一类与作为诗人的杜甫、作为画家的王维,以及时代更为切近的僧人画家惠崇(的965—1017年)有关的绘画。

苏东坡和北宋后期其他文人写了很多诗篇,赞美惠崇“小景”。

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鹚,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萧丽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黄庭坚有诗云:“惠崇笔下开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

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人不见”一语很好地指出了这类画的特征:一方面,诗意画带给观者强烈的情感,使之升华;而另一方面,其表现效果取决于画面上观看者的空缺。

人们从外部来注视景象,没有想象的介入,也没有和画中人物的密切联系;诗人画家和观者都只以抽象的、沉思的状态在场,他们注目的景色也被不完全地表现出来;部分地隐藏在雾色中,开启了山水中有意选择的片段,即“小景”。

视觉的连续性,在同一时期巨嶂式山水大师那里,可以融入画面上的层峦叠峰之中,成为可游、稳定、最终能够被理解的一种表现;而在迷蒙的“小景”中,其表现十分隐匿,仅为此理由,它被看成是有诗意的,因为它在观众那里激起了种种反应。

萧友梅办学轶事

萧友梅办学轶事

萧友梅(1880-1955),原名萧明湖,字友梅,江苏省现代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他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祖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萧统,父亲是国学大师萧维鑫。

萧友梅曾就读于上海公立学校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学习期间,他受到了西方教育的启发,并对中国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909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国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私立学校——上海公学。

这所学校采用了西方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并引入了科学实验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实践性知识。

萧友梅还致力于改革中国教育体制,提倡自由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萧友梅还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化人,他的著作《自由教育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萧友梅办学的轶事也很多,例如,他曾经在上海公学开设了早期的美术课,让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还曾经在学校里设立了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萧友梅的办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教育,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研 究 。 于 以上 情 况 , 文 欲从 萧公 弼 《 鉴 本 美学 ・ 概论 》 中 。 其美 学 要义 , 举 阐其幽 微 , 略尽 表彰 先生 之责 。

始 . 形成 着 美学 原 理 著 作 . 完 全 是 西方 美 学 原 理 就 但 型 的” “9 7年 开始 在 《 心 》 志连续 5期连 载 萧 ; 1 1 存 杂
萧公弼 : 遗忘 的中国近代 美学学人 被
谭 玉龙
摘要 : 萧公 弼 是 中 国近 现 代 研 究 美 学 且造 诣 颇深 的奠 基 人 之 一 。 由于 其 论 著 晚 出 , 但 以致 于 中 国近 现 代 美学 的 学 者 几乎
没有人提及他 , 即使 提 及 他 , 只 轻 描 淡 写 , 深入 发 掘 其 关 学观 点和 独 特 的论 述 风 格 。 美 学? 论 》 萧公 弼 的 关 学 力 也 未 《 概 是 作 , 介 绍 了 西方 代 表 性 的 美 学 家 和 美 学观 点 外 , 借 佛 学理 论 阐发 了他 自 己的 美 学观 点 , 忘 关 之 境 、 除 还 如 美与 丑 、 与 淫
作 者 简 介 : 玉龙 (9 6 ) 男 , 川 乐 山人 , 川 师 范 大 学 ( 川 成 都 6 0 6 ) 学 院 硕 士研 究 生 。 谭 18 - , 四 四 四 10 6 文
收 稿 日期 :0 1 2 6 2 1 —1 —1
2 0世 纪初 是 中国激 烈 的变革 时期 当时 . 国 的 中 思想 领域 发生 了中西二 学 的大 碰撞 和大 融合 . 出现 了 新思 潮 、 理 论 和新 学 科 . 学 作 为 其 中一 门新 兴 学 新 美 科 突 显 出来 . 它为 我 国 固有 之学 术 注入 了新 血液 这

此 论 著介 绍 了西方 具有 代 表性 的美 学家 和美 学理 论 . 如柏 拉 图 、 德 、 本华 、 普斯 等 。萧先 生 对西 方美 康 叔 立 学 史的“ 理 ” 达 到 了 当时 无人 企及 的高 度 但 笔 者 梳 . 不 同意一些 学 者 片面地 认 为萧 先生 的《 学 . 美 概论 》 完 全 是西 方 美学 原理 型 的或者 只 是一部 西 方美述 略 萧
萧公 弼 《 学 . 论 》开篇 论 述 了审美 发 生之 问 美 概
萧先 生 的《 学 ・ 美 概论 》 载于 《 连 存心 》 杂志 (9 7 11 ) 第一 、 、 、 、 期 上 , 中国近 现代 美学 史 上最 早 二 三 四 六 是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4 02 期
Ju a o hnq g U i rt o c neadT cnl ySc l c ne dtn N . 02 or l fC ogi n e i fSi c n eho g(oi i csE i ) n n v sy e o aSe i o o4 2 1
出 版 社 ,0 0 2 11
美” 之境 ,淫 与 色 ” “ “ 、 内美 与 外 美 ” 的 美 学理 论 , 等 而
他 的阐述 是建 立在 中国传统 文 化之上 的 . 多引 用佛 他
语 解 释美 之 现象 由此见 出 . 公弼 欲建 构 中国美 学 萧
原理 . 其论 述 特色 为“ 以佛 释美 ”
如“ 中国现 代 性 以来 , 以萧 公 弼 、 吕潋 、 朱光 潜 等 人 开
时 期 出现 了大家 耳熟 能详 的 美学 大师 —— 梁 启 超 、
蔡 元 培 、 国维等 , 萧公 弼却 不在 他们 之 列 也许 是 王 但 因 为其美 学论 著 晚 出 . 当代 学者 根本 未重 视 此人 及 或 学说 . 在大 家 已经逐 渐遗 忘 了这 位 中国 近现代 美 学 现 理论 的奠 基 人 . 这也 使 得 部 分学 者 在 研 究 “ 国近 现 中 代美 学史 ” 只轻 描淡 写地 介 绍 了此人 及论 著 而未 深 时
色、 内美 与 外 美 等 , 论 述 特 点 是 以佛 释 美 其 关 键 词 : 代 美 学 ; 公 弼 ; 学? 论 : 佛 释 美 近 萧 美 概 以
中图 分 类 号 : 2 . K8 5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9 9 2 1 )4 13 2 1 7 —1 9 ( 0 2 0 —0 4 —0
公弼《 美学 》 是继 10 , 9 7年 《 震旦 学报 》 登 出的 《 世 所 近
美学》 之后 的又一 部较 为 系统 的西方 美学 著 作 。” ] [尽 3
管 萧公 弼 《 学? 美 概论 》 绍 了许 多西 方美 学 学者 及 美 介
学 理 论 , 并 不 能说 明《 学 ? 论 》 是一 部 西 方 美 但 美 概 只 学 著作 . 不 能认 为他 的美 学理 论完 全是 西 方美 学 原 更 型的。 《 在 美学 ? 概论 》 , 中 萧先 生 除介绍 了西方美 学 家 及 学 说外 , 详细 阐述 了 自己关 于 “ 还 审美 之发 生 ” “ . 忘

萧公弼及 其《 美学 ・ 概论》 介 简
萧公 弼 。 表字不 详 , 生平 至今 未 明 。 存 心 》 其 据《 杂 志 . 知他 为 该 杂志 的 编辑 . 略 曾与有 “ 中大儒 ” 誉 蜀 之 的彭举 ( 8 7 16 ) 1 8 — 9 6 在成 都创 办 《 世界 观 》 杂志 从 彭 举 先 生 的交友 情况 来看 , 先 生恐 与李 劫人 、 寿康 、 萧 范 梁 漱 溟 、 用彤 等学 者 有所 往来 。萧 先 生除 有美 学 论 汤 著传 世 外 ,还有 篇 国学 文 章—— 《 学 国学并 重 论 》 科 ( 文 收 录 于 桑兵 编 著 的《 该 国学 的 历史 》国家 图 书 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