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眉山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悼念/船棹业绩/污渍估量/量体裁衣
B . 芜杂/怃然诅咒/狙击给予/自给自足
C . 诽谤/绯闻坚韧/发轫空闲/填补空白
D . 辟谣/偏僻濒临/频繁累赘/果实累累
2. (2分)(2017·绵阳模拟)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冠冕。
很早以来,为防止雨水淋湿版筑墙,屋顶多采用较大出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采用屋角反翅和屋面举折的结构做法,因而屋顶出现了式样繁多的艺术形象。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和攒尖等形式,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丁字脊、十字脊、拱卷顶、盔顶、盘顶、圆顶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演化而成的各种复杂的艺术形体。
A . 但室内采光的需要使得出檐不能过深,所以从汉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状。
B . 但因出檐过深,妨碍室内的采光,所以从汉代起反曲状的屋檐就出现了。
C . 但室内采光的需要使得出檐不能过深,所以从汉代起反曲状的屋檐就出现了。
D . 但因出檐过深,妨碍室内的采光,所以从汉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状。
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为了避免楼市调控不陷入尴尬的局面,各地方政府须继续“给力”限购政策,切实调整供应结构,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和供应的力度。
B . 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 . 近日,北京市消协对商场出售的服装进行随机抽检。
众多知名的外国品牌被检出甲醛含量超标、易褪色等问题,不合格率超四成以上。
D . 4月18日,伦敦奥运会进入倒计时100天,伦敦奥组委在皇家植物园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并发布了新的奥运口号:“激励一代人”。
4. (2分)《红楼梦》的异名下列哪个不是?()
A . 《石头记》
B . 《风月宝鉴》
C . 《太虚幻境》
D . 《金陵十二钗》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5. (6分) (2017高三上·赣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化交流的整体态势上看,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贸易渠道得到了扩展,但这一扩展在戏曲领域并不明显。
戏曲出口作品结构仍然单一,多以海外旅居华人为主要消费群体。
从交流路径上看,目前我国的戏曲院团大多仍然沿用文化交流的出口渠道,而非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进入外国文化市场。
从品牌建设上看,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占领国际市场的戏曲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戏曲产品。
对于传统艺术来说,我们不能片面地以贸易中的经济数据来评价。
作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文化艺术产品本身就有超越物质以外的影响和作用。
传统艺术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符号性象征,积淀体现着国家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产品的贸易水平也可以是衡量一种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被观众接受的直接标准。
从文化贸易的内容来说,戏曲艺术是一种现场表演艺术,不同于影视文化这样的大众文化产品,现场表演艺术很难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大众化的复制传播。
从文化经济学角度看,作为现场表演艺术,它又存在“成本疾病”,其创作成本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降低。
最重要的是,文化经济学认为,在文化贸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贴现。
文化贴现,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降低。
相对于大众文化产品,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对外传播活动中的文化贴现更加明显。
对戏曲来说,文化贴现来自三个层面的差异:首先,是审美经验的不足造成的欣赏障碍。
大部分戏曲的声腔与表演都是程式化的艺术,并反映在字韵、服饰、化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难懂的语汇系统,中国观众尚不能完全理解,外国观众的理解障碍就更大了。
第二,传统审美节奏和现代观演节奏的差异。
戏曲艺术强调给演员和观众以足够的审美世界和空间,例如昆曲的一唱三叹,是一种“慢”的艺术。
相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观众必须调整自己的观赏节奏才能体会其美学意味。
第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极为有限的外国观众,其本质是东方与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
因此,戏曲作品要尝试进入文化贸易领域,无论在艺术样态还是成本考虑上都不适合使用大众文化产品的方式。
对戏曲来说,我们需要探索一种适用于这种我国传统舞台艺术特点的文化交流贸易形式。
(摘编自胡娜《中国戏曲进入文化贸易的路径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近年来海外旅居华人仍然是我国出口戏曲的消费主体,且很少戏曲文化产品是以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出口。
B . 文化艺术产品有超越物质的影响和作用,文化产品的贸易水平可直接衡量一种文化被外国观众接受的程度。
C . 戏曲艺术从文化贸易的内容上说都是程式化的现场表演艺术,语言较难懂,外国观众理解起来有较大障碍。
D . 从艺术样态与成本考虑看,戏曲作品不宜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即大众文化产品的形式进入文化贸易的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着重从文化经济学角度,较为深入地论述了我国戏曲艺术当前对外贸易中存在文化贴现的现象及原因。
B .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外国观众与我国传统观众在理解戏曲方面的差异,彰显了立足解决问题的世界视野。
C . 文章以当前我国戏曲贸易的现状为引论,分析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D . 对于我国的文化贸易在戏曲领域中的不足,文章先交代背景,之后逐层分析,最后展望未来,提出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外国观众与中国观众不存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我国戏曲在对外文化贸易活动中就不会出现文化贴现。
B . 如果我国拥有被人们广为接受且占领国际市场的品牌性戏曲产品,那么我国的戏曲贸易渠道就会得到明显扩展。
C . 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看,所有的文化贸易都会出现文化贴现,不过戏曲作品比影视作品的文化贴现更为明显。
D . 只有分析我国传统舞台艺术的特点,探索适合其特点的贸易形式,我国戏曲才可能更顺利地进入外国文化市场。
6. (23分) (2019高三下·和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
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井水令一代一代建水人信任大地,安居乐业。
生生之谓易,送水人不会怀疑,跟着祖先送水就行了。
这一眼,令他成了一个保守派。
破旧立新、怀疑旧物是这个时代的风气,改天换地,人们已经不再信任大地,不再道法自然了。
送水的人必须守旧,大地之水是旧的,从来没有进步过一滴。
这个时代的目标是“先富起来”,送水的人像井一样,天然地自甘落伍。
送水只能维持温饱,年复一年地送水,做这个活计更得不为所动。
但是,只要水在,他就不会失业,也不必担心成本。
人们信任他,只要他的马车一到,各家各户就提着桶走出来,仿佛他是一个大地派来施水的使者。
井水维系着这座小城中人与人之间的“信”。
建水的送水人诚实地信任着祖传的井,就像祖先们信任大地之水、开始之水。
他通过日复一日运送这口唯一的井里的水,立其诚。
送水的人像写诗一样,送的是大地的现成,大块假我以文章。
这个工作微不足道,没有技术含量,有力气就能干。
但是,必须有人干,不能须臾或缺。
他的职业精神,就是每一次送水都要恭恭敬敬的,忠实于一口井。
看建水人如何取水,送水人站在马车上,用瓢将桶中的水慢慢舀出,车旁的人双手捧着盆,捧至眼前,瓢里的水跃入盆中,如天地孕育出的精灵。
送水人与取水人不说话,但凭借青色的一缕完成了最神秘的交流。
偶尔,水沾湿额头,有一点凉,这是确定无疑的,大地之凉。
说实话,大板井的水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没有多少区别,如果用技术检测的话,成分也不会有多大差异。
但这是一种“信”,这种“信”非常古老,这是对起源、开始的“信”。
人们迷信的是这个开始,通过对开始之水的迷信,人们永远记着祖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定居。
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迷信。
科学只看到水的分子构成: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
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科学不知道这种“信”来自时间、经验、细节,井是文明照亮的,水不是一般的水。
水中有“信”,是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态度,水井唤起的是感激和敬畏。
大板井的旁边不仅有龙王庙,还有无数的传说、诗歌,无数来自祖母们的自生自灭的箴言……没有人会为自来水公司建一座庙,虽然它的有无也生死攸关。
人们喝水管里的水只是因为契约、抵押、担保、制度,所以不会对一个水表、一份供水合同恭恭敬敬。
人们提心吊胆,担心着毁约。
大地不会毁约,大地就是诚实。
人们与大地的关系是“信”,不是契约。
黎明,马蹄嗒嗒响起,送水的人来了,这是一个喜讯。
有部电影叫作《都灵之马》。
大风,灰沙弥漫,疯狂之马,最后几颗土豆,一群吉普赛人在荒野中找到一口干了的井。
在整个世界上,井越来越少,一口接一口地少下去,现在,井就像诗一样卑贱而金贵。
许多井已经不被信任,封了填了。
有一次我在苏轼老家的井边跪下去,像信任他的诗那样信任着,捧起一口来喝掉,旁边的导游大喊:“喝不得!”他不信了。
大地藏着毒药,不再信任井,这是一种新的觉,人类从来没有如此觉过,耶稣、佛陀、庄子、老子等的觉都是:井是好的,井就是诚实,可以信任、依靠。
井藏着毒药,这种可怕的想法已经萌生。
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
建水城可以信任,看啊,送水的马车来了!
马车从我身边经过,我坐在燃灯寺前,像五百年前的杨慎一样,端起茶碗,品着井水,品着“信”的滋味。
(选自于坚《建水记》,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文描写了云南小城建水,以井为主体,让读者感受到了小城的传统与淳朴。
B . 文章引用民谣“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说明了大板井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建水城的重要作用。
C . 作者强调人与井的关系是感激和敬畏,而人与自来水的关系是契约,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作者对当下契约文明的反对。
D . 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如将井水与自来水作比较,将建水人对井水的信任与导游对苏轼老家井水的怀疑作比较,使主题更加明确,引人深思。
E . 作者用一部电影中的场景来写水井干涸带来的绝望,他认为环境恶化使井越来越少,使人们丧失了对世界万物的信任。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你如何理解倒数第二段中“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这句话。
(5)作者结尾说“品着‘信’的滋味”,“信”包含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二上·汕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承矩字正则。
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
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
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
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
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
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
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
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
”太宗嘉纳之。
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
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
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
淳化四年,擢知雄州。
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
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
秩满,召还,拜引进使。
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
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
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
”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
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三年卒,年六十一。
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
禀进止/
D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 “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
“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 . “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 . “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
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何承矩作战勇敢。
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 . 何承矩爱惜百姓。
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C . 何承矩善于谋划。
为了增加水田,他建议掘开河道,同时可以遏制契丹骑兵;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D . 何承矩熟习政务。
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让他谋划重要事务,即使朝廷大臣弹劾他私自改动诏书,也不予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
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②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8. (5分)(2017·贵港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为赤壁怀古诗词,苏轼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英雄形象,而在杜牧的《赤壁》中,却用“________ ,________”,讽刺了周瑜赤壁之战中成功的侥幸。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特立独行,粉身碎骨也不悔改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
(3)在《出师表》中,作者直呼国家危在旦夕,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句子是“________。
”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9. (7分) (2019高三上·汕头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指洛阳。
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10. (4分) (2020高三上·大庆期末) 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请在下列场所后填入对应的楹联序号。
A.满室鼎彝罗秦汉一堂图画灿云霞
B.故作轩窗挹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
C.法云广萌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
D.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E.龙蛇蜿蜒归梨枣鸟兽飞腾入简笺
①文庙________
②刻印社________
③书院________
(2)请为书画社拟写下联。
上联:粉黛染山川秀色
下联: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20高三上·临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兴盛,不少人为了引起关注,吸引“粉丝”,无所不用其极,有人攀爬城市高楼,做出各种惊险动作,以赢得点击;有“14岁荣升宝妈”的少女,靠展示自己的肚皮,获得打赏;9岁女孩发抖音哭诉视频,“今天妈妈火化了,我再见不到她了,求求你们,就给我一万个赞可以吗?”;有农村青年靠直播生吃青蛙、老鼠,被转发;有父亲虚构家庭困境,靠“卖惨”为重病女儿筹款……一个比一个奇异,一个比一个惊悚。
看到互联网催生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些网民就认为应加强网络自媒体的素养、责任和义务。
还有网友认为人生价值不是只体现在视频里。
还有网友认为要通过正确渠道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关注和肯定。
也有网友认为应该理智对待网络信息。
对互联网所催生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从网友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5-1、
5-2、
5-3、
6-1、
6-2、
6-3、
6-4、
6-5、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8-1、
8-2、
8-3、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9-1、
9-2、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10-1、
10-2、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