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七一中学滕加平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由此来变的社会新变化。
教师试图通过两个主要的探究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由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归纳观点、分析原因、评判历史问题,再辅助以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达到落实新课标和全面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优势:高一学生已经学过了宋元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基本概况,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一定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基础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高一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敢质疑,善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较高。
劣势:高一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知识有限,知识碎片化,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相关知识较少,甚至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重点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差。
三、教学目标
在了解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对宋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进行探究;分析史料,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宋元社会的新变化;能够对宋代社会的新特点进行论述,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史料,透析宋元时期中华民族高度发达的文明和社会风貌,提高史料实证能力,感受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1、探讨宋代人们生活状况。
2、用史实论述宋元的时代风貌。
五、教学资源
图片、文字、微课、ppt,学案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沈括对唐朝《富贵曲》的评价,导入主题。
【环节一北宋经济发展】
一、农业(解决吃穿问题)
由北宋人口的增长表引入到农业发展的两大表现:
1、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2、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棉花)
二、手工业(解决“用”的问题)
1、制瓷业
重点关注五大名窑和元青花(结合本校研学的相关内容)
2、煤炭开采
运用苏轼的词作为史料,了解煤炭的使用情况
出示北宋采煤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从图中了解当时的煤炭开采技术
3、印刷业
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享受,
通过宋代印刷的通俗读物,了解当时的印刷技术。
三、商业和城市
出示宋元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几张图片
让学生概括宋元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最后由老师按市场扩大、贸易量增加、城市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梳理
探究问题一:综合本课所学,为什么说宋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经济重心南移
南北方人口数量的变化
引出经济重心南移,具体解释经济重心南移这一概念
出示史料: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相分离,如何去解决呢?
引出大运河
出示两张大运河的图片,观察变化?
出示古代名人的分布图,得出文化重心南移这一影响。
【环节二社会变化】
教师先通过一些诗句对重点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探究问题二:许多史学家用三个词来形容宋朝社会的变化,分别是繁荣富足,公正平等,宽松和谐,你能根据书中67-68页和这节课的知识来论证这一观点吗?
繁荣富足:经济发达,人民富庶,物质丰富
公正平等:科举制改革,门第观念淡化,贱民阶层减少
宽松和谐:人身束缚减少,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懈,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抑商政策松动
小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
——陈寅恪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
(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与中国革命相关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
说明: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
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信息二: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工农联盟为主体。
说明:国共关系发生变化。
及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不同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28-1930年工人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农民所占比例上升,可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进行回答;从1927年4月中共五大的成分组成到1928-1930年以工农为主体结合所学从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阐述。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
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
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的“资本主义萌芽”。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
”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
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
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
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
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了。
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机遇延误论”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是正确的。
(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
我同意这一观点。
)
阐述: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镇化程度高(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市民文化兴盛;出现一些带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家;西学东渐,中西同期文明有很多相似的现象;但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
19世纪中期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中国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机会。
升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机遇延误的主因(或者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谈也可以)。
示例二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不成立。
(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
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
阐述: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展开论述,(如迁都与面向海洋并无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其影响等)说明明代中国并无走向现代的可能,并不存在历史机遇;
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制度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领导集体、指导思想等层面论证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
升华: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角度展开;或从历史全局性综合分析的角度展开也可。
【解析】
【详解】
阅读材料,提出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是正确的。
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同意这一观点。
阐述: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是时代背景,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兴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出现、西学东渐等说明出现近代化趋势,但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失去了一次近代化机遇。
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说明中国又失去了走向现代的机会。
最后总结升华,说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化即历史机遇延误的主要原因。
(其他论题言之成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也可。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的校训,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校训。
【答案】示例:
古代:背景: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发展,书院的盛行。
评价:校训体现了“修齐治平”的思想,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利于培
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近代:背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由外国人办校到中国人自主办校。
评价:校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重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的培养,反映了近代以来教育的近代化。
现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评价:校训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
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解析】
【详解】
以古代为例。
背景:根据材料中白鹿洞书院校训“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可以看出理学的影响;根据友教书院的校训“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可以看出,宋代科举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是国策,直接影响了书院的办学宗旨。
评价:根据友教书院的校训内容“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可以看出,古代书院的办学宗旨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先进对古老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在谈及鸦片战争时指出:“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请说明鸦片战争时,相对于东方的“古老”,西方的“先进”有何体现?
【答案】经济:相对于东方的自然经济而言,西方的经济是一种开放的、极具活力的商品经济(或表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手工劳作与机器大生产);政治:相对于东方的专制集权制度而言,西方建立起民主制度;思想文化:相对于东方以儒学为核心的经学而言,西方兴起近代自然科学,并且因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得到普及;外交:相对于东方的闭关锁国外交政策而言,西方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表现出开放开拓进取态势;军事:相对于东方的冷兵器而言,西方是船坚炮利(或火器)(或表述为旧式军队与新式军队)。
(说明:政、经、军、文、外五方面任意回答四个方面即可获得满分,即每一方面计,若从观念等角度叙述(如大陆观与海洋观),言之成理,亦可适当赋分)
【解析】
【详解】
体现: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化思想、外交政策和军事实力等方面一一对比,从而得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西方欧美国家的不同,找出差距,并指出其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