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
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信息化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水平是民办高校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中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学活动主要承担者,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民办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举足轻重。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形式,对传统教学方式与手段、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教师角色等多维度进行着挑战,同时也对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能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
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民办高校要实现这些目标,提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加。
那么目前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中遇到哪些问题?影响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哪些?民办高校应该如何解决信息化环境下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诉求?教师自身又该如何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等,值得我们的研究和探讨。
(2)课题的界定
1)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要素上设计与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
2)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
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3)TPACK框架:本研究基于TPACK框架下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4)中青年教师:本课题将中青年教师界定为45岁以下的教师群体。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在提升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机制,并且对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政策研究。
通过政策、法规、议案等形式确保了国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投入和推进工作。
美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遵循着通过信息化技术变革教学的目标,强调教师培训,鼓励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英国教育信息化ICT,即信息通信技术。
政府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
术能力的发展,一直以来都通过资金支持、资源平台、制定标准、培训等方式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教学能力的构成研究。
日本提出了面向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培养的改革策略,指出教师应具备信息运用能力、操作计算机的能力;通过应用力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芝加哥大学曾通过调查提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特征:利用信息技术,精心规划和安排课程,按流程展开课程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上活动,捕捉学生是否对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的能力。
第三,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
美国高校采取设立教师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实行校对校的教师合作进修项目、注重教育技术的培训等方式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教师采取学程模式、集成模式、三阶段模式的培训来锻炼教师教学能力。
学程模式是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来提高教师的知识与创造能力。
集成模式指不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框架,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将相关材料和经验进行整合,掌握教学方法和对策。
三阶段模式即:学习、发展和参与。
2)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整理国内相关文献,发现许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和维度进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从研究的内容上看,集中探讨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关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研究。
莫甲凤认为MOOC 时代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关键是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口;赵峰、张娅萍提出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创建关于发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王华英指出应该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
第二、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量化研究。
蒋建新建立了信息化社会教师具有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信息能力的四维能力结构空间模型,并据此提出了教师能力培训的基本举措;陈大伟、孟晓莉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调查,对客观数据进行分析;王燕、李琼通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关键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三、从不同学科、主体等视角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的研究。
例如英语、金融等学科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职前、师范类或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探讨、教师博客、视频案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对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等。
3)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综述、结构上的探讨。
近年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开始朝着专业化、结构
化、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将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科发展、课程建设等主题相结合进行研究,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现有研究缺乏从信息化教学理论框架视角下,分析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和构成要素。
第二、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脱节,研究者往往只是依据某一学科进行主观性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忽略了高校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知、评价、和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
第三、现有研究缺乏对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
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缺乏认识。
(4)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信息化教学原理等理论知识,对比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基于TPACK理论框架,分析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对目前民办高校的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为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第一、教师层面,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能力的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提供帮助。
第二、学校层面,
为民办高校制定行之有效的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提供建议和参考。
(5)研究价值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实证调查方法,了解信息化背景下湖北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基于TPACK理论框架,分析影响信息化环境下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并提出提升策略。
为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建议与参考。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基于TPACK理论框架,分析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和构成。
2)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标下,提出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2)研究内容
1)梳理国内外关于TPACK理论及相关概念、内涵和特征,基于TPACK理论框架,分析信息化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对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的差异,界定研究维度。
2)通过文献、问卷、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选取湖北多所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因素及结构,结合教师群体在性别、职称、学科、工作年限上的认知差异,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中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的现状及不足。
3)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策略。
(3)研究重点
1)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2)基于TPACK理论框架下的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4)创新之处
第一、从信息化视角出发,基于TPACK理论框架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研究对象为湖北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
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了解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知、评价和发展需求进行研究。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围绕理论分析→现状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思考→应用实践的路径展开。
1)理论分析。
通过研究TPACK理论框架,分析信息化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的差异,界定研究维度。
2)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多所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目前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影响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3)对策建议。
综合理论分析和调查数据,提出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了解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最新进展,整理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
2)问卷调查法。
采用“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
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3)访谈法及观察法。
完成问卷调查后,通过非结构性访谈部分学生以及教师,并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观察、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弥补问卷不足。
(3)实施步骤
2019.10-2019.12: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相关资料;
2019.12-2020.4:调查阶段,选取湖北多所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学生、专家、学校负责教学质量管理相关领导进行调查;
2020.4-2020.9: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完成研究报告;
2020.9-2021.3:将相关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申请结题。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本课题主要参加者共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5人;学校信息化网络实验中心主任1人,学院教学院长2人,系主任2人,教师1人;年龄结构为34-53岁。
课题组成员均在民办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多年,且5人为中青年教师,其中包括长期从事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任1人。
主要参加者对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课题主要参加者研究方向涉及面较广,能够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参加者长期从事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等相关研究,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5项,发表文章多篇,具备课题研究能力。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著作:
1)《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概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12
课题:
1)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院,2017,已结题;
2)基于“社会创业”理论的民办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模式探索,湖北省教育厅,2018,在研
论文:
1)“互联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河南高教(高教)》2018.10
2)高校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科技视界》2016.1
3)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3
4)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17.3
(3)核心观点
中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和教学活动主要承担者,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民办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举足轻重。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目标。
这对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能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等。
民办高校要实现这些目标,提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
因此,通过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信息化教学原理等理论知识,对比信息化环境与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的差异,基于TPACK理论框架,调查目前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分析影响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是为本课题的核心观点和首要任务。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6(6):47-56.
[2] 钟秉林.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 4 个新挑战: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上的致词[EB/OL].(2018-01-30)[2018-09-
10]./a/220297369_38710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2018-09-10]./ 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4] 靳晓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就[N].光明日报,2017-09-03(4).
[5] 莫甲凤.MOOC 时代如何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9-140.
[6] 赵峰,张娅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教育,2017(16):173.
[7] 王华英.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J].江苏高教,2015(2):89-90.
[8]蒋建新.信息化社会教师能力结构维度分析[J].远程教育论坛,
2016(4):13-15.
[9] 陈大伟,孟晓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17(9):44-48.
[10] 王燕,李琼.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J].科教导刊,2017(5):128.
[11] 黄露.兰州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
[12] 蔡敬新,邓峰.“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研究:最新进展与趋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9-18.
[13] 张凤娟,林娟,贺爽.大学英语教师 TPACK 特点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
[14] 王琦.外语教师 TPACK 结构及其技术整合自我效能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15] 姜淑慧.MOOCs 与 SPOCs——在线课程发展的不同路径与共同问题[J].远程教育杂志,2014(4):106-112
[16]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
[17]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 MOOC 时代 SPOC 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18] 潘淳.新媒体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85-88
[19] 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课题编号: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