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一高中化学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高一高中化学期末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A.H2和D2互为同位素
B.和互为同分异构体
C.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D.和是同一种物质
2.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CO2的结构式:O—C—O
B.乙烯分子球棍模型:
C.NaCl的电子式:
D.F—的结构示意图
3.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4
②I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
③第2周期IV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④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III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根据反应:2Ag++Cu=Cu2++2Ag,设计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可以是银或石墨
B.Y是硫酸铜溶液
C.电子从铜电极经外电路流向X电极
D.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5.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山西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被困工作在井下靠吃木屑、树皮,喝凉水维持生命。

木屑、树皮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
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应大力推广“乙醇汽油”
C.广为人知的奶粉事件中的罪魁祸首为三聚氰胺(结构如图)其摩尔质量为126g
D.2010年4月支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生活用品中的食醋、纯碱、食盐,其对应的主要化学物质分别属于酸、碱、盐
6.下列化学式不只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3H8B.C4H10C.CHCl3D.CH2Cl2
7.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加入MnO2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B.在金属钠与足量水反应中,增加水的量能加快反应速率
C.2SO2+O22SO3,反应中,SO2不能全部转化为SO3
D.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抽取CO2,用碳酸钙粉末比块状碳酸钙反应要快
8.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通入两种气体后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6A+2C
B.反应进行到6s时υ(B)=υ(C)
C.反应进行到6s时,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1·s-1
D.反应进行到6s时,反应停止了
9.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B.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C.甲烷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说明苯分子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
11.在乙酸、乙醛、甲酸甲酯、2-甲基-1-戊烯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的质量分数为15.3%,则氢的质量分数为()A.84.7%B.72.6%C.12.1%D.6.05%
12.A、B、C三种羧酸同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消耗这三种羧酸的物
质的量之比为3:6:2,则A、B、C三种羧酸分子中羧基数目之比是()
A.3:2:1
B. 2:6:3
C. 3:6:2
D. 2:1:3
二、实验题
1.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会有水蒸气和HCl挥发出来,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根据甲同学的意图,连接相应的装置,接口顺序:b接,接,接。

(2)U形管中所盛试剂的化学式为。

(3)装置③中CCl4的作用是。

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有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
3
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
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装置⑤。

你认为装置⑤应加
3
在之间(填装置序号)。

瓶中可以放入。

(5)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
溶液换成其他溶液。

你认为
3
可将溶液换成,如果观察到现象,则证明制Cl2时有HCl挥发出来。

2.已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某学生为了探究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
时间(min)12345
反应速率最大的(填0~1、1~2、2~3、3~4、4~5min)时间段为。

原因
是。

②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原因是
(2)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
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

A.蒸馏水
B.CuCl2溶液
C.NaCl溶液
你认为他的做法可行的是(填相应字母);做法不可行的是(填相应字母),做法不
可行的理由是。

三、填空题
下列是三个不同短周期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画出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W、X和Y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比为4:3:2,则该化合物属(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存在的化学键是。

写出该化合物与由W、R和X按原子个数比为1:1:1组成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的单质与Y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

四、推断题
已知:①A 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分,A的产量通常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②2CH3CHO+O2 2CH
COOH
3
③已知乳酸F的结构简式为
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及高分子化合物E,其合成路线如④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E的结构简式为。

(2)F分子中含和两种官能团(写名称)。

(3)验证D和F兼有的官能团采用的试剂是,产生的现象为。

(4)写出下列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①④。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 B 。

②A E 。

③F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山东高一高中化学期末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A.H2和D2互为同位素
B.和互为同分异构体
C.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D.和是同一种物质【答案】D
【解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H
2和D
2
不是同位素的关系,A不正确;
选项B中两种的结构完全是相同的,属于同一种物质,B不正确;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混合物,二者不是同分异构
体的关系,C不正确。

选项D中两种的结构完全是相同的,属于同一种物质,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以及同一种物质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属于基础性试题的考查,难度不大。

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以及同一种物质的含义、判断依据,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2.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CO2的结构式:O—C—O
B.乙烯分子球棍模型:
C.NaCl的电子式:
D.F—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D
【解析】CO
2
的结构式是C=O=C,A不正确;选项B中不是乙烯的球棍模型,而是乙炔的,B不正确;氯化钠
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是,选项C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考点】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与重要的考点。

该题基础性强,难易适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常见化学用语的熟悉掌握程度。

该类试题需要明确的是常见的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结构简式以及方程式和各种模型等,需要学生熟练记住,并能灵活运用。

3.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4
②I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
③第2周期IV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④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III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是S元素,最高化合价为+6价,①不正确;同周期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
以I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②正确;第2周期IVA族元素是碳元素,其原子核电荷数一定为6,但中子数不一定是6,③不正确;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是铝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III族,④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也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

试题针对性强,紧扣教材,意在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能力,难度不大。

熟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答题的关键。

4.根据反应:2Ag++Cu=Cu2++2Ag,设计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可以是银或石墨
B.Y是硫酸铜溶液
C.电子从铜电极经外电路流向X电极
D.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答案】B
【解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根据方程式可知,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做原电池的负极。

溶液中的银离子得到电子,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因此根据装置图可知,X是正极,金属性弱于铜的,或用石墨做电极,电解质溶液是硝酸银,A、C、D正确,B不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原电池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灵活运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5.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山西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被困工作在井下靠吃木屑、树皮,喝凉水维持生命。

木屑、树皮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
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应大力推广“乙醇汽油”
C.广为人知的奶粉事件中的罪魁祸首为三聚氰胺(结构如图)其摩尔质量为126g
D.2010年4月支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生活用品中的食醋、纯碱、食盐,其对应的主要化学物质分别属于酸、碱、盐
【答案】A
【解析】木屑、树皮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选项A正确;汽油不是再生能源,选项B不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选项C不正确;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组成、摩尔质量、能源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基础性强,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但很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难度不大。

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易错点是选项B。

6.下列化学式不只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3H8B.C4H10C.CHCl3D.CH2Cl2
【答案】B
【解析】化学式不只表示一种物质,说明该物质存在同分异构体,A中只能不是丙烷,B中是正丁烷,也可能是异丁烷。

C中只能表示三氯甲烷,D中只能是二氯甲烷,因此正确的答案选B。

【考点】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常见有机物化学式以及同分异构体判断的熟悉了解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难度不大。

7.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加入MnO2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B.在金属钠与足量水反应中,增加水的量能加快反应速率
C.2SO2+O22SO3,反应中,SO2不能全部转化为SO3
D.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抽取CO2,用碳酸钙粉末比块状碳酸钙反应要快
【答案】B
【解析】在双氧水的分解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入MnO
2
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A正确;水是纯液体,
增加水的用量,反应速率不变,B不正确;选项C中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反应中,SO
2不能全部转化为SO
3
,C
正确;增加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可逆反应的限度、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可逆反应限度、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了解掌握情况,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效率。

8.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通入两种气体后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6A+2C
B.反应进行到6s时υ(B)=υ(C)
C.反应进行到6s时,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1·s-1
D.反应进行到6s时,反应停止了
【答案】C
【解析】高考图像可知,B、D的物质的量减小,A、C的物质的量增加,因此B、D是反应物,A、C是生成物。

反应进行到6s是,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B和D分别减少了0.6mol、0.8mol,A、C的物质的量分别增加了1.2mol、0.4mol。

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该反应
的方程式是3B+4D6A+2C,选项A不正确;反应进行到6s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2υ(B)=3υ(C),B不正确;反应进行到6s时,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1·s-1,C正确。

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但不为0,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可逆反应方程式的判断、反应速率的计算以及平衡状态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贴近高考,基础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答题时注意根据图中物质的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依据变化量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计算。

9.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蒸馏时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汽的温度,温度计的水银球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出口处,A不正确;乙醇和乙酸互溶,并能通过分液法分离,而是通过蒸馏分离,选项B不正确;实验室制取氯气,利用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但反应需要加热,C不正确。

制取乙酸乙酯时,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发挥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选项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点评: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化学实验的考查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所以该类试题主要是以常见仪器的选用、实验基本操作为中心,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重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B.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C.甲烷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说明苯分子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
【答案】B
,A正确;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类,【解析】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氢钠的,能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
2
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选项B不正确;甲烷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都
是取代反应,C正确;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说明苯分子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D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的正误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试题贴近高考,针对性强,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时学习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并能灵活运用即可。

11.在乙酸、乙醛、甲酸甲酯、2-甲基-1-戊烯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的质量分数为15.3%,则氢的质量分数为()A.84.7%B.72.6%C.12.1%D.6.05%
【答案】C
【解析】乙酸、乙醛、甲酸甲酯、2-甲基-1-戊烯的分子式分别为C 2H 4O 2、C 2H 4O 、C 2H 4O 2、C 6H 12,混合物中C 原子与H 原子数目之比是定值,为1:2,故m (C ):m (H )=12:2=6:1。

如果混合物中O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5.3%,则C 、H 两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1-15.3%=84.7%,因此H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4.7%×1/7=1201%,答案选C 。

【考点】考查有机物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针对性强,侧重对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答题时注意根据分子式判断C 、H 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一定值时关键。

12.A 、B 、C 三种羧酸同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消耗这三种羧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则A 、B 、C 三种羧酸分子中羧基数目之比是( ) A.3:2:1 B. 2:6:3 C. 3:6:2 D. 2:1:3 【答案】D
【解析】根据R-COOH+NaHCO 3RCOONa+CO 2↑+H 2O (R 为烃基)可知,在相同条件下产生体积相同的CO 2,一定物质的量的三种羧酸含有的-COOH 相同,结合物质的量关系判断。

设A 、B 、C 三种羧酸分子中羧基数目分别是a 、b 、c ,则根据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消耗这三种羧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可知,3a =6b =2c ,解得a:b:c=2:1:3,答案选C 。

【考点】考查羧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 2的有关计算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羧酸结构和性质,特别是羧酸与碳酸盐反应放出CO 2的数量关
系的了解掌握情况,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二、实验题
1.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会有水蒸气和HCl 挥发出来,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
答问题:
(1)请根据甲同学的意图,连接相应的装置,接口顺序:b 接 , 接 , 接 。

(2)U 形管中所盛试剂的化学式为 。

(3)装置③中CCl4的作用是 。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有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 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 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装置⑤。

你认为装置⑤应加在 之间(填装置序号)。

瓶中可以放入 。

(5)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 3溶液换成其他溶液。

你认为可将溶液换成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证明制Cl2时有HCl 挥发出来。

【答案】(1)e f d c a (或f e d c a )(2) 无水CuSO 4 (3)吸收Cl 2 (4)③① 淀粉KI 溶液 (5)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退色
【解析】(1)先验证制备的氯气中是否含有水蒸气,然后除去氯气,再检验是否含有氯化氢,所以相应的装置接口连接顺序为b ,e ,f ,d ,c ,a 。

(2)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蓝色五水硫酸铜晶体,可用来检验水,即U 形管中所盛试剂的化学式为CuSO 4。

(3)氯气易溶于四氯化碳溶液,可用来吸收氯气,防止干扰HCl 检验。

(4)①装置用来检验HCl 气体,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应排除氯气的干扰,在③吸收氯气之后要检验氯气是否完全除去,根据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的性质,可用湿润的淀粉KI 试纸检验,如不变色,说明已经完全除去。

(5)HCl 呈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l 2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若只变红不褪色,说明制Cl 2时有HCl 挥发出来。

【考点】考查氯气的准备、性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点评:本题以氯气的制备和性质的检验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评价,题目综合性较强合,难度中等。

答题时关键理清实验原理和目的及各装置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已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某学生为了探究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
气,实验记录如下:
反应速率最大的(填0~1、1~2、2~3、3~4、4~5min )时间段为 。

原因是 。

②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 ,原因是
(2)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

A.蒸馏水
B.CuCl2溶液
C.NaCl 溶液
你认为他的做法可行的是 (填相应字母);做法不可行的是 (填相应字母),做法不可行的理由是 。

【答案】(1)①2~3min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温度高,H+浓度大 ②4~5min 此时H+浓度小
(2)A 、C ; B ; Zn 置换出Cu ,形成Cu —Zn 原电池,使反应更快
【解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离子浓度越小,反应速率越慢;增大固体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NaCl 溶液,相当于加水将硫酸稀释,所以氢离子浓度减小,据此可以解答。

(1)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0~1、l ~2、2~3、3~4、4~5min 各时间段生成氢气的体积分别为30、90、160、70、20,可以看出反应速率最大的是2~3min 。

这是由于锌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随反应的进行,温度越来越高,反应速率加快。

②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4~5min ,这是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氢离子浓度越来越小,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2)选项A 中在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相当于加水将硫酸稀释,所以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A 正确;选项B 中加入氯化铜溶液,锌置换出铜,形成Cu —Zn 原电池,使反应速率更快,B 不正确;选项C 主事先在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NaCl 溶液,相当于加水将硫酸稀释,所以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C 正确。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有关实验探究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该类试题主要是以实验基本操作为中心,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重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填空题
下列是三个不同短周期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画出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W 、X 和Y 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比为4:3:2,则该化合物属 (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存在的化学键是 。

写出该化合物与由W 、R 和X 按原子个数比为1:1:1组成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 的单质与Y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 。

【答案】(1)Na
(2)离子化合物 离子键和共价键 NH 4NO 3+NaOH =NaNO 3+NH 3·H 2O (3)C+4HNO 3(浓)
CO 2↑+4NO 2↑+2H 2O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解析】根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和原子半径大小可知,W 是氢元素,R 是钠元素,X 是氧元素,Y 是氮元素,Z 是碳元素。

(1)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Na ,原子序数是11,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W 、X 和Y 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比为4:3:2,则该化合物是硝酸铵,属于离子化合物,存在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由W 、R 和X 按原子个数比为1:1:1组成化合物是氢氧化钠,所以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 4NO 3+NaOH =NaNO 3+NH 3·H 2O 。

(3)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把碳氧化生成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4HNO 3(浓)
CO 2↑+4NO 2↑+2H 2O ;钠与氧元素形成的个数之比是1:1的化合物是过氧化钠,与碳元素的
最高价氧化物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比较全面考查学生有关元素推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四、推断题
已知:①A 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分,A 的产量通常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②2CH3CHO+O2
2CH 3COOH
③已知乳酸F 的结构简式为
现以A 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及高分子化合物E ,其合成路线如④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E 的结构简式为 。

(2)F 分子中含 和 两种官能团(写名称)。

(3)验证D 和F 兼有的官能团采用的试剂是 ,产生的现象为 。

(4)写出下列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① ④ 。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 B 。

②A E 。

③F 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2)羟基 羧基
(3)紫色的石蕊试液(或碳酸钠溶液)(其他合理答案同样得分) 溶液变红(或有气泡产生) (4)加成反应 酯化(取代)反应 (5)①CH 2=CH 2+H 2O C 2H 5OH ②nCH 2=CH 2

【解析】A 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分,A 的产量通常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所以A 是乙烯。

乙烯含有碳碳双键,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即B 是乙醇。

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生成C ,则C 是乙醛。

乙醛继续被氧化生成乙酸,即D 是乙酸,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即E 是聚乙烯。

(1)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2)根据乳酸F 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羟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