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在新新贸易理论下的分工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在新新贸易理论下的分工问题
作者:王昕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0期
王昕辽宁理工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要:国际贸易是国家间进行经济活动的方式,各国根据自己国家商品的需求程度和优劣
程度来进行贸易往来,并通过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来得到利益。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科技
革命的爆发,以往的那种在一国之内完成的产品的生产活动渐渐被分离开,走出了国家,在不
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生产任务分工,跨国公司也因此应运而生,并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
主要动力。
全球日渐网络化的生产关系使企业理论的思想日趋完善,从而逐渐形成了我们所说
的新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建立在企业理论和企业异性质基础上的贸易理论新发展。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分工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8)015-0169-01
一、新新贸易理论的逐步确立
国际贸易是国家间进行经济活动的方式,各国根据自己国家商品的需求程度和优劣程度来
进行贸易往来,并通过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来得到利益。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
爆发,以往的那种在一国之内完成的产品的生产活动渐渐被分离开,走出了国家,在不同的国
家有着不同的生产任务分工,跨国公司也因此应运而生,并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全球日渐网络化的生产关系使企业理论的思想日趋完善,从而逐渐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新新
贸易理论,主要是指建立在企业理论和企业异性质基础上的贸易理论新发展。
[1]
新新贸易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成熟,连续性为其主要的特点。
但是国内对不断更新的新新
贸易理论的认识扔处于其初生阶段,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所以说充分吸纳新新贸易的最前沿的
理论是尤为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国际分工的模式,与以往的模式区别开来,对
其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新新贸易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国际分工方面的影响。
这对我国
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国际分工在新新贸易理论的影响下已经趋于完备,但是同样
存在着很多问题。
数据样本的统计非常困难,国与国之间贸易数据的积累和取样十分困难,而
且这是一份长期宏达的工程。
关于中国参与的国际分工的统计有着一定的滞后性,只能停留在
相对接近现在的某一个阶段。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二、新新贸易理论体系下的国际分工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各大企业为了应对彼此间愈演愈烈的竞争,纷纷变革了产
业布局和资源的分配,这就导致了国际的分工情况较以往的格局出现了变动,世界的产业结构
也随之开始调整,国际分工的模式和主体都出现了变化。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国际分工这一个概念,国际分工就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顾
名思义,也就是在共同完成一件商品时,每个国家完成这个商品的不同部分,可以说是生产力
发展的必然产物。
不同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社会生产
力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了,科技的运用也就意味着生产的效率的逐步提。
一方面,它推动了国际
分工更好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它直接决定了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同地位。
自然条件、人口及市场的规模也是国际分工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样值得我们去重视。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科技的革新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跨国企
业异军突起,改变了以往国家和政府间的全球分工模式,突破了国家的界限,成为了国际分工
新的主体。
这就引起了国家和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变化,使得二者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传统的贸易理论,以资源来各国间的优劣。
新贸易理论认为市场和经济的规模是基础。
然而,当代的国际分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几类了。
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自宏
观致微观领域杂糅而成的,所以它的基础呈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特性。
那么国际分工的主体从国家到企业的转变,又有哪些推动力呢?生产者和需求者成为了主
要的驱动模式,其中生产者往往是那些发达国家,他们生产商品,通常是科技含量比较多的商品,来输送给欠发达的国家,占据了核心地位,并且分配到了较多的利益。
需求者往往是有着
品牌的连带效应,在其价值形成的每个环节差距明显。
从生产到流通,商品的价值逐步递增。
往往对生产、销售这种一条龙的经济模式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混合式驱动则是二者模式兼而有之,商品价值的增加呈现出一个矮“U”形曲线。
三、中国在新新贸易理论体系下的国际分工
随着世界价值链条分工的转变,中国也不得不做出调整来应对世界的大潮。
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的贸易开始了飞速的发展,而加工贸易处于主导的地位。
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一般贸易的比重逐年增加,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贸易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加工贸易与一
般贸易的比例有了改变,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中国通过加工贸易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的互动,
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中我们欠缺的经验和科技知识,从而发展壮大自身,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从而获得利益上的
增长。
在最开始的国际间贸易中,中国的发展是由于其庞大且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但是经过中国
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的经验积累,我们无论从经验、科技水平还是管理模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改变了只有廉价劳动力的外贸状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大大提升。
最初,中国的企
业在国际贸易中几乎不具有竞争力,仅仅有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的利益也是少的可怜。
但是伴
随着中国的发展,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善,我们已经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国刚开始发展国际贸易,到今天,中国成长速度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
但是在中国参与国际价值链的分工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起步较晚,对市场的把控仍然欠缺经验,专业化和规模化较发达
国家而言有一定的差距。
竞争的优势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领域,没有进一步在其他行业中
拓展开来。
所以,中国的企业参与国际价值链的分工时,要注意整体性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
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中国参与的分工程度仍然不够深入,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再者,中国
参与分工的地位也需要提高,要利用好生产来合理地推动分工。
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外贸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所以加快产业升级和贸易
的转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处理好这两点才能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收益和地位。
不仅
如此,创新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发展新兴贸易,加强与国际间的接轨,从而尽快的
融入国际市场,更好的为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贸易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