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以及发掘的历史意义。
2、4“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3、5 “弹歌”及其原始音乐内容。
4、5黄翔鹏关于古代音乐史历史分期的论述。
5、5简述原始社会的典章乐舞。
6、6原始时期出土乐器(鼓、磬、埙)的形制、音乐性能如何?
7、7夏代的《候人歌》。
8、7了解甲骨文中的商代乐器四种。
9、7夏、商时期主要乐人巫、觋(xi)。
10、7西周的雅乐。
11、7六代乐舞
12、8“八音”
13、9西周礼乐制度中“佾”(yi)和“乐悬”的含义如何?
14、9简要评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音乐文化下移现象。
15、10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
16、11五声音阶的由来。
17、11十二律名与“律”、“吕”、“同”。
18、11三分损益法。
19、12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乐器。
20、13从以下词语中熟悉本时期重要的音乐家。
21、13概略评述先秦儒、墨、道家的音乐思想。
22、14洛庄汉墓出土乐器及洛庄汉墓编钟的音乐学性能。
23、15汉代“丝绸之路”—“音乐之路”。
24、15秦汉乐府机构的产生、发展和衰落;音乐家李延年。
25、16相和歌的产生、发展及相和大曲。
26、17清商乐的产生、流播、及吴歌和西曲。
27、17琴曲《广陵散》
28、18蔡琰与琴曲、琴歌《胡笳十八拍》。
29、18琴曲《酒狂》。
30、19简述嵇康和他的《声无哀乐论》。
31、19简述何承天的新律。
32、20琴曲《碣石调.幽兰》。
33、20文字谱。
34、20汉代的“百戏”。
35、21歌舞戏的出现及代表性节目。
36、21苏袛婆及其对中古时期音乐理论发展的贡献。
37、22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题,四个方面)
38、23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箜篌与琵琶。
39、23隋唐时的民间曲子。
40、24最早的说唱本子变文。
41、24隋唐燕乐
42、24简述唐大曲和法曲。
43、25《秦王破阵乐》
44、25唐代有哪些重要的音乐机构?
45、26隋、唐、五代时著名的音乐家唐玄宗。
46、26琴歌《阳关三叠》
47、26琴曲《梅花三弄》
48、27七弦琴减字谱
49、27唐燕乐半字谱
50、27燕乐28调
52、27简述隋唐时中国与日本、高丽的音乐文化交流。
53、28宋代的词调音乐。
54、29南宋词调音乐家姜夔和他的自度曲。
55、30瓦舍、勾栏、社会、书会
56、30简述宋代南戏的产生、发展和音乐特点。
57、30鼓子词
58、31唱赚(缠令、缠达)
59、31诸宫调
60、31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
61、31简述蔡元定的“三分损益十八律”。
62、32陈旸:《乐书》
63、32陈旸:《乐书》
64、32律吕字谱(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
65、33宋代器乐合奏有哪些新发展?
66、33简述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
67、33元杂剧的产生、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及著名作家与他们的代表作。
68、34元代的南戏“荆、刘、拜、杀”和高明的《琵琶记》。
69、34何谓元散曲?它与元杂剧的联系和区别如何?
70、35燕南芝庵:《唱论》
71、36明清时的重要歌舞音乐“十二木卡姆”、“囊玛”。
72、37元代重要说唱曲种“货郎儿”。
73、37明清说唱音乐的发展(弹词、鼓词、牌子曲、道情)。
74、38声腔和明初的“四大声腔”。
昆山腔、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
75、38魏良辅对昆山腔改革的重要贡献。
76、39明.汤显祖和他的“临川四梦”以及清初的“南洪北孔”。
77、39梆子腔与皮黄腔。
78、40福建南音
79、41朱载育及其乐律学的重要发明“新法密率”。
80、41《神奇秘谱》
81、41
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
1,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以及发掘的历史意义。
第4—9页
贾湖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自1983年至1987年进行了六次发掘。
1986年5月初,发掘者首先在M78中清理出2支基本完整的七孔骨笛,在1986年和1987年的两次发掘中总计骨笛出土25件,其中完整器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完整或基本完整或可大部分复原的有11件。
贾湖骨笛的原材料均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自1987年11至1994年5月先后进行了四次测音,最后的结论认为,这支骨笛的音乐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
研究过程成果所达到的水平:第七次发掘时间为2001年4月15日至6月10日,对出土的骨笛中M511:4号骨笛(属贾湖中期)进行的测音研究,该七音孔骨笛可以完整演奏七声音阶,和今日十二平均律相比,各音孔最大音差也仅在25音分左右,采用斜吹法,可以很流畅地在两个八度内演奏乐曲,从而使贾湖骨笛达到今日笛、萧类乐器大致相当的音频效果。
八九千年前的骨笛在河南多处出土,对于中国音乐文明的历史而言,犹如黑暗中的天空升起一缕缕淡红色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思维能力。
2,“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第16页,第15页
葛天氏之乐的内容:
传说中有个远古氏族,叫葛天氏。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八支歌的内容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达帝功》是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是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总禽兽之极》
是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食用不尽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
原始乐舞的特点: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乃是野蛮时代的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3,“弹歌”及其原始音乐内容。
第18页
弹歌:《吴越春秋》记录了一首据传是黄帝时期的古歌谣,词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u)。
”这是一首反映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表现出简洁的节奏形式和原始生活相吻合。
4,黄翔鹏关于古代音乐史历史分期的论述。
第11页
从音乐形态的角度而言,黄翔鹏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
”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
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艺术。
5,简述原始社会的典章乐舞。
第19页
1、黄帝时的《云门》。
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所谓“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云门》就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2、尧时的《咸池》。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咸池》乃是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收。
《咸池》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一部远古
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3、舜时的《萧韶》。
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对后世的影响)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成为《萧韶》;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韶》乐表演后,赞扬它是空前绝后的作品,后来孔子在齐国看到《韶》乐也是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
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6,原始时期出土乐器(鼓、磬、埙)的形制、音乐性能如何?
第23—30页
1、鼓:我国古籍关于鼓的记载相当多。
如《世本》所载“夷作鼓”,《礼记.明堂位》载“土鼓,--桴,苇侖,伊耆氏之乐也”,
“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不但存在于神话传说、文献记载之中,并且多次为考古出土实例而证实。
1978-1985年在山西襄汾县陶寺出土8件____(tu)鼓。
2、石磬:在远古时代,它曾称作“石”或者“鸣球”。
单个的磬称作“特磬”,《世本》载“磬,叔所造”,“叔,舜时人”等等。
《礼记.明堂位》有“叔之离磬”的记载。
所谓离磬,已是将几个能发出不同音高的磬编成一组的编磬。
山西出土的石磬有陶寺文化早期石磬4件。
3 、埙: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
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分无音孔、一音孔和二音孔三类,可以吹奏出合乎乐律的不同音高。
姜寨358号墓陶埙两件,属仰韶文化;半坡陶埙,1954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属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陶埙的音节结构形态远不如骨笛的发展水平,两者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有可能是原始人用以自娱的乐器,兼一种传递信号的工具。
7,夏代的《候人歌》。
第41页
《吕氏春秋〃音初》篇有这样的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这首歌只有四个字,后两个字都是感叹字,可以想象音乐中包含的感情色彩是非常强烈的
8,了解甲骨文中的商代乐器四种。
第52-53页
9,夏、商时期主要乐人巫、觋(xi)。
第55页
在商代,巫觋就是作为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面目出现的。
《说文解字》云:“觋,能斋肃事神明也。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他们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活动,占卜的吉凶体现着神和祖先的意志。
因此,巫觋的地位相当高,是神权通知的直接参与者。
巫又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本身能歌善舞,是职业的音乐舞蹈家。
10,西周的雅乐。
第61页
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所谓雅乐,就是我过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表演的乐舞,在周代实际上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词“典雅纯正”之意,它是隆重而又繁琐的仪式典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六代乐舞
第23页
“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概括起来就是:
《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
崇拜云神的作品,或许是原始先民祈雨活动的乐舞;
《大咸》(尧)祭地神
是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九韶》(舜)祭四望
《萧韶》的美妙曾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大夏》(禹)祭山川
歌颂大禹治水,富于浓郁的劳动气息;
《大濩》(商)祭先妣
歌颂商汤伐桀;
《大舞》(周)祭先祖
歌颂武王伐纣;
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都应是表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具有磅礴的气势。
12,“八音”
第78页,每音至少举一例
一,金类:钟,笙钟,颂钟
二,石类:离磬,玉磬
三,土类:埙,缶
四,革类:土鼓,足鼓,县鼓
五,丝类:琴,颂琴,瑟,筝,筑
六,木类:柷
七,匏类:簧,笙,巢,和,钟笙,竽
八,竹类:萧,言,管,产,仲
13,西周礼乐制度中“佾”(yi)和“乐悬”的含义如何?
第89页
“佾”即乐舞行列。
古代对“佾”有两种解释,一是“八人为行列”,则分别为64人,48人,32人和16人。
一是解释为自乘,即分别为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四四一十六人,二二得四人。
“悬”: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使用的多寡方面记载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14,简要评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音乐文化下移现象。
三个答题要点:1,85—87;2,90—91;3,95—98.
一,西周末年,奴隶制衰落,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出现新的不平衡,有的诸侯国迅速崛起,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同时,各诸侯国文化获得空前发展,出现了一股由“王国文化”向“侯国文化”转化,也即是“文化下移”的潮流。
王子朝是周景王的长庶子,是一位王子,周景王死,王子朝便联合一批丧失官职的旧官、百工,起兵争夺王位。
经过四年战争,王子朝兵败,便率领召氏之族、旧宗族于公元前516年“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这是我国先秦史上一次最大的文化迁徙活动。
文化影响:王子朝奔楚,使周之典籍大量移入楚国,从此,楚国代替东周王朝,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
在这三个中心地区,鲁国孔丘创儒家学派,宋国大夫墨翟创墨家学派,战国时楚国李耳创道家学派。
春秋时期的文化下移不仅表现在王室的百官散到各诸侯国,也反映在各诸侯国之间乐工的迁移交流。
春秋末期鲁哀公执政的时候,众多著名的鲁国乐师走向四面八方。
“文化下移”的时代潮流中,各诸侯国音乐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二,1)春秋时代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
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
2)“八佾舞于庭”,又说明在一些人心目中,“天子之乐”并不是那样神圣不可侵犯,这实在是观念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季桓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敢于冲破礼制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享乐为目的的音乐审美理念,最典型地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
三,“郑卫之音”就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
所谓“郑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一种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它是一种热烈奔放、生动活泼的民间音乐,较多保留了商代音乐优美抒情、色彩华丽的特点,比较富于浪漫气息。
例如:魏文侯“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晏子春秋》记载了齐景公夜听新声而不朝的事。
齐宣王“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
这些自春秋中叶至战国时期对音乐非常爱好的君王,对于郑卫之音做出肯定评价几乎是一致的。
“郑卫之音”的问世,恰恰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的作用。
这股迎合封建时代需要而兴起的文化潮流,在长达四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席卷各诸侯国的宫廷之间,形成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繁荣的景象。
郑卫之音对于雅乐的冲击,不过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中在音乐领域内新、旧势力互相交替的客观现象而已。
15,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
第100—102页
孔子多才多艺,好学不倦,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艺,例如,他会击磬、鼓瑟、弹琴、唱歌、作曲,学习音乐异常刻苦认真。
孔子整理了《诗经》,这应是孔子一生对《诗经》进行讲解.传授和研究的总结,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把《诗》、《书》、《礼》、《乐》等典籍从掌握在史官乐师的手中解放出来,“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从而开创了儒家学派,为我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孔子对于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做出的不可泯没的历史功绩。
孔子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
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把音乐看成是人生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
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主张要使用礼乐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仁就是做人的道德,他主张追求礼乐的实质。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同时,孔子承认音乐是有美感作用的,这是他对民间音乐的高度肯定。
16,五声音阶的由来。
第112--113页
冯文慈认为:“宫、商、角、徵、羽阶名五字,实出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天官’(星座)之名。
”“宫”是二十八宿环绕中心---“中宫”,即北斗七星。
“商”是东方青龙七宿中心的心宿三颗星中的主星,名即曰商。
“角”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角宿。
“徵”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氐宿。
“羽”为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翼宿。
17,十二律名与“律”、“吕”、“同”。
第118页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洗吕宾钟则吕射钟
十二律分别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也叫做“同”,合称为律吕。
18,三分损益法。
第115—119页
一,“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字运算求律的方法。
最初见于距今两千六百余年的春秋时期。
这便是《管子.地员篇》中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
二,内涵: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的纯四度音。
再“三分损一”,即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生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
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
五音。
三,看谱表,第118页。
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为律吕。
依照“三分损益法”产生的徵羽宫商角音列由两个乐学含义,其一,反映了古人重视宫音的历史传统;其二,它包含了雅乐.清乐音阶两种音阶形式。
四,“三分损益法”的优点在于它擅长表现旋律的美感,不是只处在于八度不协合,黄钟不能还原。
19,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乐器。
第131—134页
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墓葬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乃是出土的125件乐器,这是20世纪中国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
墓葬中室几乎成了演奏厅,全套钟、磬架安排了三面,占据了突出的位臵。
恰如典籍所载“诸侯轩悬”的规格。
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
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节名称。
钮钟有可能用于定调(律钟)。
这套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
曾侯乙墓的乐器有:1)编钟65个;2)十弦琴1件;3)二十五瑟12件;4)箎2件;5)笙6件;6)编磬32件;7)五弦琴(均钟)1件;8)鼓4件;9)排箫2件。
曾侯乙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20,从以下词语中熟悉本时期重要的音乐家。
响遏行云:秦青余音绕梁:韩娥高山流水:俞伯牙得心应手:师文
21,概略评述先秦儒、墨、道家的音乐思想。
第156---159页
一、儒家:儒家是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
1,孔子:(与第15题102页对照看)
1)以“仁”为核心的音乐思想
2)孔子对音乐美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尽善尽美,如果将美理解为形式,善理解为内容,可见孔子对音乐美得评价注意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但是
他更强调内容的重要。
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孔子所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都强调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2,孟子:
1)音乐上提倡“王与民同乐”,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2)孟子还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3,荀子:
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着系统总结的意义。
《乐论》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指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二,墨家:
墨子名翟,对于音乐持否定态度。
他反对音乐的理论主要在《墨子.非乐》篇中有系统的阐述。
《非乐》原有上、中、下三篇,中、下两篇在宋以前散失,现仅存上篇。
音乐解决不了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反而极大地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因为:第一,王公贵族爱好音乐,就定会“厚措敛乎万民”,搜刮民脂民膏来臵办乐器;第二,如果提倡音乐,举国上下都热衷于音乐,就会“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从事”;第三,认为音乐根本就靠不住,既不能治天下之乱,又不能抵御敌人入侵。
墨子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利益,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所以对儒家的“倡乐”提出种种批评,指责儒家“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认为音乐不仅劳民伤财,搞多了还要亡国。
以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观点来看待音乐,将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完全否定音乐的作用,其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三,道家:
1,老子:
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为五千字的《道德经》,又称《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的主张。
在音乐思想上也和儒家对立,否定人为的音乐,走向虚无主义的极端,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他的音乐观乃是“大音希声”,是说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它也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这种强调精神修养的音乐思想,虽然包含了一定的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却有着较浓厚的神秘色彩。
2,庄子:
否定人为造作的音乐,他第一次将音响世界分为“天籁”(宇宙的音响)“地籁”(大自然的音响)和“人籁”(人为创作的音乐)三大体系,认为只有“天籁”才无所依持,完全是自发的,是一种自然、神化的音乐。
22,洛庄汉墓出土乐器及洛庄汉墓编钟的音乐学性能。
第175—177页
洛庄位于济南章丘市枣园镇,2000年8月,在14号陪葬坑中发现了乐器,经发掘清理,计有编钟一套共19件(其中钮钟14件,甬钟5件),编磬6套(共107件),錞于、钲、铜铃各1件,串铃一组(由9件圆形小铜铃组成),共计138件。
此外,还有已经腐烂的竹木乐器琴、瑟、鼓、笙等,总数达149件之多。
“洛庄编钟”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工作中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早期编钟,其形制、花纹与战国时期的编钟有着明显差异,音域达四个八度,而且全部是“双音钟”。
据测音资料分析,可以在三个调高上分别构成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正声音阶”、“下徵音阶”和“清商音阶”),且符合“同均三宫”的规律。
23,汉代“丝绸之路”—“音乐之路”。
第184—187页
一,简要描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
西汉建元三年(前138),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约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夹击匈奴,途中两次为匈奴人拘禁,历尽艰难困苦方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国。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又率领三百人的庞大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
此后,汉武帝连年派遣许多使官到奄蔡(今黑
海、咸海北部一带)、安息(古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黎轩(即大秦,今土耳其)、身毒(今印度)等地,随着政治、贸易活动的进行,也促成了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汉文化随着友好使者的足迹传播到遥远的西方。
“丝绸之路”的开辟,开拓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纪元,逐渐形成以华夏音乐与西域音乐互相交流融合为特征的中古时期的音乐文化面貌。
二,主要内容:
1.中亚地区传播记录:汉武帝元封年间,派遣细君公主与乌孙国联姻,后来又以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翁归靡。
乌孙公主则送女儿来京师学鼓琴。
汉元帝派遣王昭君和亲时,曾赐匈奴呼韩邪单于竽、瑟、箜篌等多种乐器。
2.统治者喜好:汉灵帝时,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开始风靡中原,“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板、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3.对汉代宫廷的影响:汉明帝时,印度佛教经由西域传入洛阳,外来的宗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我国。
三,一大批外来的乐器,如竖箜篌、凤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羯鼓、都昙鼓、鸡娄鼓、铜钹、贝、羌笛等等,都从西域传入,加上西域音乐随着歌舞艺人和乐部组织的频繁东来,不仅是爱汉唐音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使得多民族的音乐在古老的中国音乐文化中积淀下来。
24,秦汉乐府机构的产生、发展和衰落;音乐家李延年。
第188—193页
乐府:
乐府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可能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或改建。
汉代正式设立主管俗乐的乐府机构,据记载是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这正是西汉王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
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
这里所说的赵、代、秦、楚,不仅仅指山西、河北、陕西、湖北一带,而是泛指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意思,可见乐府采集民歌规模之大和范围之广。
其中许多都是非常卓越的民间音乐作品,如揭露封建统治罪恶的《战城南》,表现热烈而真挚爱情的《上邪》、《有所思》,清新朴实的《江南》,以及优美动人的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等等,都是抒情气息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