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1(2)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下列各项反应对应的图象错误的是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
B.将稀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偏铝酸钠溶液中
C.将二氧化硫逐渐通入一定量氯水中
D.将铜粉逐渐加入一定量浓硝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注意二氧化硫和氯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硫酸和盐酸,硝酸的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注意根据关系式分析图像的正误。
【详解】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故A正确;
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H++AlO2﹣+H2O=Al(OH)3↓、Al(OH)3+3H+=Al3++3H2O,故图象中上升与下降段对应的横坐标长度之比应为1:3,故B错误;
C.反应的方程式为Cl2+SO2+2H2O=2Cl﹣+4H++SO42﹣,随着二氧化硫的通入,pH会降低,直到氯气反应完全,pH不变,故C正确;
D.铜先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当硝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为定值,故D正确;
答案选B。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够按照(“→”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有
a b c
物质
编号
A.1项B.2项C.3项D.4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中钠与氧气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电解熔融状态氯化钠制备金属钠,故1组能实现相互转化;2、氢氧化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或与氢氧化钠反应均可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故2组可实现相互转化;3、三氧化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或适量盐酸均可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受热分解产物为三氧化二铝,3组可实现相互转化;4、氯化铝与氨水或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4组可实现相互转化;5、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氧化亚铁与硝酸会反应生成硝酸铁,不能生成硝酸亚铁,故5组不能实现相互转化;6、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产物为氧化镁,氧化镁溶于盐酸生成氯化镁;7、氧化铜溶
于硫酸生成硫酸铜,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为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故7组可实现相互转化;8、硅可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能转化为硅酸,故8组不能实现相互转化;9、碳与氧气不充分燃烧产物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产物为氧化镁、单质碳,故9组可实现相互转化;不能实现相互转化的为5、8,;本题选B。
考点:元素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进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SiO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所以SiO2属于两性氧化物
C.AgCl的水溶液不易导电,但AgCl是强电解质
D.烧碱、纯碱、熟石灰均属于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
B. 二氧化硅只能和酸中的HF反应,且和HF反应后生成的不是盐和水,故二氧化硅不是碱性氧化物,即不是两性氧化物,故B错误;
C. 氯化银虽然难溶于水,但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故是强电解质,故C正确;
D. 纯碱为碳酸钠,是盐不是碱,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4.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日照澄洲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
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B.雾属于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玉”的成分是硅酸盐,熔点很高;
D.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详解】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日照澄州江雾开”中,雾属于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玉”的成分是硅酸盐,熔点很高,‘试玉要烧三日满’与硬度无关,故C错误;
D.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酒精不是水解反应,故D 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淀粉的酸性水解液中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然后再滴入少量新制Cu (OH)2悬浊液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可以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否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影响了实验结果,故A错误;
B.NaAlO2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是强酸制取弱酸,不是双水解原理,故B错误;
C.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颜色加深,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移动,则2NO2⇌N2O4的△H<0,故C正确;
D.FeCl3饱和溶液中逐滴滴入足量浓氨水,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得到胶体,应将FeCl3饱和溶液加入沸水中发生水解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碳酸氢根的电离常数比偏铝酸大,碳酸氢根与氢离子的结合能力弱,可以认为是偏铝酸跟夺走了碳酸氢根中的氢离子,偏铝酸跟所需的氢离子是碳酸氢根电离出来的,不是水,所以不是水解,从生成物的角度看,若是水解反应,则碳酸氢根应变成碳酸,再变成二氧化碳,可事实上不是,最终产物是碳酸根,所以从这两方面看该反应都不是水解反应。
6.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
②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
③有六种分别含Na+、Mg2+、Al3+、Fe2+、Fe3+、NH4+阳离子的溶液,不能用NaOH溶液鉴别;
④用稀硝酸清洗做附着在试管表面的Ag单质;
⑤如果皮肤上不慎沾有浓硫酸,应立即用大量的NaOH稀溶液冲洗;
⑥用瓷坩埚高温熔融Fe(CrO2)2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⑦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
⑧某溶液加入NaOH并加热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含NH4+。
A.①⑤⑦B.③④⑦⑧C.①②④⑧D.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石灰水是Ca(OH)2溶液,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①正确;
②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所以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②正确;
③Na+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Mg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l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过量后沉淀溶解,Fe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逐渐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Fe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NH4+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混合后现象不同,可用NaOH溶液鉴别,③错误;
④稀硝酸可与银发生反应,所以可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④正确;
⑤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大量的NaOH稀溶液冲洗,如果皮肤上不慎沾有浓硫酸,先用干抹布抹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3%~5%碳酸氢钠冲洗,⑤错误;
⑥瓷坩埚的成分里含有二氧化硅,高温下会与碳酸钠反应:Na2CO3+SiO2=Na2SiO3+ CO2↑,会腐蚀瓷坩埚,所以不能用瓷坩埚,应用铁坩埚,⑥错误;
⑦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⑦错误;
⑧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所以某溶液中加入NaOH并加热能产生
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是氨气,原溶液中含NH4+,⑧正确,故答案为:C。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都能把 HCl 气体氧化
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C.同温同压下,两份相同质量的锌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相同
D.将 CO2 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 NH3 则有沉淀生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氢实验室制法是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加强热制取氯化氢气体,若浓硫酸能将HCl 气体氧化,就不能用于制备氯化氢,即浓硫酸不能氧化氯化氢气体,故A错误;
B.一氧化碳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多数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多数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故B正确;
C.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铁粉物质的量相同,与足量的酸反应Zn+H2SO4=ZnSO4+H2↑,Zn+2H2SO4(浓)加热ZnSO4+SO2↑+2H2O,故产生气体的体积均相同,故C正确;
D.将 CO2 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二者不反应,不生成沉淀,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形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继续通入NH3 可形成碳酸铵,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D正确;
答案选A。
8.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
A.①B.①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水的分子式为H2O,含有氧元素,所以正确;
②酸分为无氧酸(如盐酸)和含氧酸(如碳酸),前者不含氧元素,后者含有氧元素,所以错误;
③碱除氨水(NH3•H2O)外,一般在组成上都含氢氧根,故一定含氧元素,所以正确;
④盐分为无氧酸盐(如氯化钠)和含氧酸盐(如碳酸钠),前者不含氧元素,后者含有氧元素,所以错误;
⑤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一定含氧元素,所以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知识,透彻理解有关概念,明确物质的分类组成,明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易错点为③根据碱指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来判断。
9.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
A.空气、硫酸铜、硫酸B.水、空气、纯碱
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D.硝酸、食盐水、烧碱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空气属于混合物,硫酸铜属于盐,硫酸属于酸,故A错误;
B.水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纯碱属于盐,故B错误;
C.氧化铁属于氧化物,胆矾属于盐,熟石灰属于碱,故C错误;
D.硝酸属于酸,食盐水属于混合物,烧碱属于碱,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B.离子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C.溶液与分散系属于并列关系
D.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选项A正确;
B.部分置换反应有离子参与属于离子反应,离子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交叉关系,选项B
错误;
C.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直径大小分为浊液、胶体和溶液,溶液包含在分散系中,属于包含关系,选项C错误;
D.凡是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选项D错误;
11.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成语“百炼成钢”“蜡炬成灰”中均包含了化学变化
B.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金属在常温下能溶于浓硝酸
C.谚语“雷雨肥庄稼”,其过程中包含了氧化还原反应
D.制备“陶冶新平肇汉唐,宋明瓷夺宝珠光”中的瓷,主要原料为黏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百炼成钢包含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变化,蜡炬成灰包含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都包含化学变化,故A正确;
B.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金属为铁,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不能溶解,故B错误;
C.雷雨肥田是指氮气和氧气放电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在土壤中形成铵盐被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O2放电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瓷器是利用黏土高温煅烧制得,制备“陶冶新平肇汉唐,宋明瓷夺宝珠光”中的瓷,主要原料为黏土,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2.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
【详解】
A.将一块沾有油污的铜片浸入接近沸腾的碳酸钠溶液中,能除去铜片表面的油污,故A 正确;
B.取少量丙烯醛溶液加入足量溴水,如果溴水褪色,可能是碳碳双键和溴加成,也可能是醛基被氧化,故B错误;
C.制备 Fe(OH)3胶体,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故C错误;
D.取一块铁片,用砂纸擦去铁锈,在铁片上滴1滴含酚酞的食盐水,静置几分钟,铁失电子,氧气得电子,发生吸氧腐蚀,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把握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的检验及制备、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B为易错点,取少量丙烯醛溶液加入足量溴水,如果溴水褪色,可能是碳碳双键和溴发生加成反应,也可能是醛基被氧化。
13.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教授课题组发现一种叫M1的天然病毒(属于蛋白质),其能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该病毒含有C、H、O、N、S等元素,其直径大约为70nm。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1病毒中的C、H、O、N、S原子最有可能以共价键结合
B.M1病毒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M1病毒溶于水形成的液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D.M1病毒在生物体内的水解产物可能是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C、H、O、N、S属于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最有可能形成共价键,A正确;
B.M1病毒属于蛋白质,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所以M1病毒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 错误;
C.M1病毒溶于水形成的液体属于胶体,故具有丁达尔效应,C正确;
D.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B选项注意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类似的还有淀粉和纤维素也是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而油脂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注意区分;本题C选项注意胶体的本质取
决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100nm之间的为胶体。
14.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磷酸铁锂(LiFePO4)是一种锂电池高效正极材料。
它属于
A.酸B.碱C.盐D.单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
磷酸铁锂(LiFePO4)是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所以是盐,
故选:C。
15.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中,都能通过一步实现的是()
①H2S→S→SO3→H2SO4
②Al→Al2O3→NaAlO2→Al(OH)3
③Fe→FeCl2→Fe(OH)2→Fe(OH)3
④Si→SiO2→H2SiO3→Na2SiO3
⑤Na→Na2O→Na2CO3→NaOH
A.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S不能一步转化为SO3,错误;
②Al与氧气反应得到Al2O3,Al2O3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NaAlO2,NaAlO2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得到Al(OH)3,都能通过一步实现,正确;
③Fe与盐酸反应制得FeCl2,FeCl2与氨水反应得到Fe(OH)2,Fe(OH)2与氧气和水反应得到Fe(OH)3,都能通过一步实现,正确;
④SiO2不能一步转化为H2SiO3,错误;
⑤Na与氧气反应得到Na2O,Na2O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Na2CO3,Na2CO3与氢氧化钡反应得到NaOH,都能通过一步实现,正确;
正确为②③⑤,答案选C。
【点睛】
本题重点,掌握物质转化的相应化学方程式,平时要注意梳理,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