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主讲:李成伟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C ONTENTS 第七章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1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2上覆岩层移动规律3工作面底板破坏与突水4岩层移动控制技术5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我国煤矿90%以上是井工垮落法开采。
垮落法采煤,开采以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移动,将造成采动损害及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引起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垮落和来压,需对采取支护措施维护采场与巷道的生产安全。
(2)形成采动裂隙,引起周围煤岩体中的水和瓦斯的流动,导致井下瓦斯与突水事故,需要对此进行控制和利用。
1.煤层开采产生的相关问题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毁坏,当地面潜水位较高时,地表沉陷盆地内大量积水,农田无法耕种村庄被迫搬迁,引发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4)由于开采对围岩的破坏,为了保护矿井生产安全,需要留设大量的煤柱,我国煤炭采出率低。
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2.煤矿绿色开采理念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2016-2030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在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方面提出绿色开发与生态矿山建设,重点在绿色高效充填开采、绿色高效分选、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采动塌陷区治理与利用、保水开采、矿井水综合利用及深度净化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煤炭开采岩层移动排 放 水地表塌陷土地与建筑物损害瓦斯事故排放瓦斯污染环境地下水资源流失与突水事故煤与瓦斯共 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排放矸石煤巷支护矸石井下处 理煤炭地下气 化占用农田污染环境绿色开采●“高效安全、高采出率、环境协调”绿色开采技术体系膏体材料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矸石干式充填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被保护层组保护层地面钻井071421283504080120160200时间/d 抽采量/m 3/m i n20406080100抽采浓度/%抽采瓦斯量抽采瓦斯浓度远距离保护层开采(100~110m )地面钻井抽采法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压缩转运✓瓦斯发电✓瓦斯罐装利用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煤炭地下气化煤炭地下气化是指其不将煤炭采出地面,而将其在地下直接气化,即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
2-3关键层运动对岩层移动与破坏的影响
一、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的基本原理 二、关键层运动对开采沉陷的影响 三、关键层运动对采动裂隙分布的的影响
一、关键层理论的基本原理
传统研究(三个方面)
● 采场矿压——老顶结构模型(力学模型) ● 岩层内部移动——三带论(统计加模型) ● 地表沉陷——数理统计 ● 关键层理论思想——将采动覆岩作为统一的研究整体; 将采动覆岩作为统一的研究整体; 将采动覆岩作为统一的研究整体 抓起控制作用的主要矛盾。 抓起控制作用的主要矛盾。
采场覆岩一般力学模型
关键层复合破断
q
关键层2
关键层2
软岩2
软岩2 关键层1 软岩1 煤层 底板
关键层1 软岩1 煤层 底板
载荷对关键层复合破断影响的数值模型 载荷对关键层复合破断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 载荷大小/MPa 载荷大小/MPa 关键层1破断距/m 关键层1破断距/m 关键层2破断距/m 关键层2破断距/m 0 75 110 0.2 75 90 0.4 75 80 0.6 70 70 0.8 65 65 1.0 60 60 1.2 55 55
实测地表移动变形最大值
曲率 下沉量 下沉 倾斜I 工作面 K W /m 系数q /mm/m /mm/m2 0.100 1022面 1.830 0.732 9.86 Ⅱ1022 0.210 面 0.08 0.88 0.013
浅部与深部开采地表下沉盆地范围对比
采深增加意味: 采深增加意味: 覆岩关键层层数增多; 覆岩关键层层数增多;主关键层位置的改变
表土层
0 -100
-400
关键层3 关键层2 关键层1 煤层
-600
20°
-1000
+36
表土层
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 针对煤矿开采中覆岩复杂的破断与运动特征,阐述了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关键层理论在采场矿压控制、卸压瓦斯抽放、底板突水防治等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 关键词] 关键层理论地表移动底板突水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93-011前言煤层开采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内移动,岩层移动将造成如下采动损害:①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危及井下回采工作面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② 形成采动裂隙,会引起周围岩体中的水与瓦斯的运移,引起井下瓦斯突出与突水等事故。
③岩层移动传递至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掌握整个采动岩体的活动规律,特别是内部岩层的活动规律,是解决采动岩体灾害的关键。
2关键层的概念及特征在采场上覆岩层中存在着多层坚硬岩层时,对岩体活动全部或局部起决定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前者可称为岩层运动的关键层,后者可称为亚关键层。
采场上覆岩层中的关键层有如下特征:①几何特征:相对其它相同岩层厚度较厚;②岩性特征:相对其它岩层较为坚硬,即弹性模量较大,强度较高;③变形特征:在关键层下沉变形时,其上覆全部或局部岩层的下沉量与它是同步协调的;④破断特征: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全部或局部上覆岩层的破断,引起较大范围内的岩层移动;⑤支承特征:关键层破坏前以板(或简化为梁)的结构形式,作为全部岩层或层部岩层的承载主体,断裂后若满足岩块结构的S-R 稳定,则成为砌体梁结构,继续成为承载主体。
3关键层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3.1关键层理论在采场矿压控制中的应用一般情况下,煤层覆岩具有良好的分层性,长壁全部垮落式开采技术就是利用其覆岩随采随垮的特征,使采场支架无需经受剧烈动压而实现高度集中生产。
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覆岩构造情况,例如关键层。
分析其采场覆岩破断与冒落规律,为该类采场矿压控制提供依据。
传统采场矿压理论是以老顶作为采场来压主体,老顶上部覆岩均简化为载荷作用于老顶,而关键层理论是将在整个覆岩活动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作为采场来压的主体,同时考虑关键层的复合效应。
煤矿开采的岩层控制方案 (2)
根据巷道的围岩条件、服务年限 、断面大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 支护方式,如木支架、金属支架
、锚喷支护等。
锚杆支护设计
锚杆的长度、直径、间排距等参数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以确 保锚杆能够有效加固围岩,防止巷 道变形和破坏。
监测与维护
对巷道支护进行定期监测和维护,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巷道安全 可靠。
巷道方向
根据矿体走向和开采顺序,合理确定巷道的方向,以减少巷道掘 进量和采动影响。
巷道间距
根据矿层厚度和开采工艺,合理确定巷道间距,以确保采掘安全 和效率。
采煤工艺选择
落煤方式
根据煤层厚度和硬度,选择合适的落煤方式,如爆破、机械割煤 等。
装煤运输
根据运输距离和运输设备,选择合适的装煤和运输方式,以提高运 输效率。
采空区处理技术
采空区分类
根据采空区的形态、大小、位置 等因素,将其分为不同类型,以
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充填处理
采用砂石、尾砂、废石等材料对 采空区进行充填,以减小顶板下 沉量和下沉速度,防止顶板大面
积冒落。
崩落处理
对于不稳固的围岩,可以采用强 制崩落的方法处理采空区,同时 对崩落的岩石进行适当处理,以
采空区处理
根据采空区的特点和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如自然垮落 、人工充填等。
安全措施制定
瓦斯管理
制定瓦斯检测、抽放、利用等安全措施,确保瓦斯浓 度在安全范围内。
防尘措施
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如喷雾降尘、通风除尘等,降 低粉尘浓度。
防水措施
制定防水措施,如设置防水闸门、排水沟等,以防止 水患对开采的影响。
03
岩层控制方案实施
采场设计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岩层控制领域中的关键层理论。
关键层理论是地质工程学和岩石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岩层的稳定性、预测地质灾害、优化地下工程设计和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关键层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文章将首先阐述关键层的定义和特性,包括关键层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以及其在岩层中的作用。
接着,将回顾关键层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关键层理论在岩层控制中的应用,包括其在地质灾害预测、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本文还将对关键层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关键层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文章将总结关键层理论在岩层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在保障地下工程安全和促进地质工程学科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岩层控制领域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关键层理论在地质工程学和岩石力学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二、关键层理论的基本概念关键层理论是岩层控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关注的是在地下工程中,如何通过对岩层的科学分析和合理控制,实现工程安全、高效和经济的目标。
关键层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关键层的定义、特性以及其在岩层控制中的作用。
关键层是指在地下工程中,对岩层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岩层或岩层组合。
这些岩层或岩层组合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或空间位置,对周围岩层的稳定性和变形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层的存在往往决定了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层具有一些显著的特性。
例如,关键层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和变形;同时,关键层还可能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如层面、节理、断层等,这些结构特征对岩层的稳定性和变形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层在空间位置上往往处于地下工程的关键部位,如巷道顶板、底板、侧帮等,对地下工程的整体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岩层控制理论与工程设计详述
普通直面锚具、球形锚具与斜锚索配合受力状况
普通直面锚具、球形锚具与倾斜顶板垂直锚索配合受力状况
锚索偏载拉力实验装置
α=5°~ 20°时, 装配普通直面锚具的锚索断裂情况
装配球形锚具的锚索断裂情况
KM18直面锚具不垂直度与锚索
破断力试验数据(Φ17.8锚索)
)
外露段与 受拉段间 夹角(°)
基本顶承担部分自身荷重,剩余部分通过直接顶传到支架上 顶板控制——解决工作面支护强度问题(工作面支架失稳问题)。
矿压理论:
研究基本顶岩层的断裂、垮落及作用到支架上的载荷量值。 核心:基本顶岩层的物性、结构、载荷“三大主题”。
库兹涅佐夫铰接岩块矿压假说
(1950~1954 Г.Н.Кузнецов)
岩层控制理论与工程设 计详述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锚固岩层剪胀平衡力学模型
•1. 锚固岩层剪胀平衡力学系统符合R.E.Goodman 试验曲线; •2. 层面法向应力(锚固应力)σ,随岩层剪切位移量的增加而发生改变; •3. 三铰拱块体的抗剪强度τ,随锚固应力和层面滑移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锚固岩层剪胀平衡理论
•岩层层面剪力: •层面平均剪应力 :
•层面法向锚固应 力:
顶板岩层锚固强度计算公式:
•层面剪胀摩擦角 •p=σ+ q
:
•
式中:p——顶板岩层锚固强度;
•
σ——岩层层面锚固应力;
•
q——锚固岩层荷重(锚固岩层容重×厚度=γ ∑h )。
顶板锚固岩层的预应力与自重应力
•取:
•条件 • 顶板预应力为pA;
采场薄板矿压理论的力学模型
•a— 四边固支板; •c— 一边自由,三边固支板;
煤矿开采的岩层控制
通过智能算法和控制系统,自动调整 采煤机、支架等设备的工作参数,实 现岩层控制的最优化。
新型支护材料与技术
新型支护材料
研发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的支护材 料,提高巷道支护效果,降低维护成 本。
新型支护技术
推广锚网索支护、注浆加固等先进支 护技术,提高巷道稳定性,降低事故 风险。
生态友好型采煤技术
岩层破坏机制
研究岩层的破坏机制和演化过程,为制定有效的 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岩层控制设计原理
采场设计
根据矿床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合理设计采场结 构参数,确保采场稳定。
巷道支护
根据巷道的围岩条件和受力状态,选择合适的支护方 式和材料,提高巷道稳定性。
采掘顺序优化
优化采掘顺序,降低对岩层的扰动,减少岩层失稳的 风险。
绿色开采
研究开发低污染、低能耗的采煤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开采。
生态恢复
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对采煤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和治理,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04
巷道岩层控制技术
巷道围岩监测
监测目的
实时监测巷道围岩的应力 状态、位移变化和潜在破 坏区域,为支护设计和施 工提供依据。
监测方法
采用应力计、位移计、声 发射仪等设备,对围岩进 行应力、位移和声发射信 号的监测。
数据处理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 析和处理,绘制围岩应力 、位移变化曲线和声发射 事件分布图。
岩层控制工程实践
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岩层的位移、应力和变形等参数,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应急处理措施
制定应急处理措施,一旦发生岩层失稳事故,能够迅速采取有效 措施进行处置。
矿山岩层控制新理论
摘要煤炭开采后会引起采空区岩层移动和破坏,并导致地表塌陷、煤岩体中水与瓦斯的流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与安全问题,如顶板冒顶事故、地表建筑物和土地的破坏、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和井下突水事故、井下瓦斯事故与瓦斯排放污染大气等。
煤炭开采引起的上述环境与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与采动岩层移动与控制有关,因此,为了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安全和绿色开采,必须建立岩层控制的理论和技术。
然而最切入实际的也被最广泛应用与思考的应当是工程改造补强作用与岩体结构稳定性关联性问题及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基的变形特征与承载能力。
关键词煤炭开采、矿山岩层控制、工程改造补强、岩体结构、岩基的变形特征、承载能力。
矿山岩层控制新理论一、矿山岩层控制的定义 (3)二、矿山岩层控制新理论 (3)三、工程改造补强作用与岩体结构稳定性关联性 (4)(一)工程改造补强作用 (4)(二)与岩体结构稳定性 (4)(三)工程改造补强作用与岩体结构稳定性关联性 (4)四、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基的变形特征与承载能力 (6)(一)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6)(二)岩基的变形特征 (7)(三)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8)矿山岩层控制新理论一、矿山岩层控制的定义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硐室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从而使岩层发生变化,为使矿山压力显现不影响正常的开采工作和保证生产安全,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加以控制,称为岩层控制。
岩层控制是采矿学科的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之一。
二、矿山岩层控制新理论煤炭开采后会引起采空区岩层移动和破坏,并导致地表塌陷、煤岩体中水与瓦斯的流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与安全问题,如顶板冒顶事故、地表建筑物和土地的破坏、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和井下突水事故、井下瓦斯事故与瓦斯排放污染大气等。
煤炭开采引起的上述环境与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与采动岩层移动与控制有关,因此,为了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安全和绿色开采,必须建立岩层控制的理论和技术。
岩层移动的组合岩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移动规律研究、地表沉路控制 以及在矿井瓦斯 防治 中的 用进行 r 深入地分析 组合岩梁模型的建 ,为采场 矿
和 岩层 移动 的研究提供 了一种新的思想和方法 。 关键词 岩层移动 ,组合岩梁摸型,应用
分类号
T 2 D3 5
文赫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0.9 (0 2o .6 40 06 l 2 0 l5 5 .4 0 5 0
一
2 上覆岩层载荷的确定 . 2
假定顶 扳第一层 岩层到 第 n层岩层 为一个岩层 组 合 ,根据材 料力 学的组合 粱原理 ,岩 层组合每 一
关键层破坏前,以梁的形式作为整个岩层组合的承
的研 究 ,寻 求控制 地表沉 陷的途 径 。 由于各个方面 研究 的 出发 点和侧 重点不 同, 方法 和手段也不 相 同,
力学模型。采场覆岩是在特殊的沉积环境 形成 的 层状岩 体,其变形和破 坏过群 与组合板 相似 ,可 将
其 视 为由不 同厚度 、不 同岩 性的岩板有序 叠合而 成 的组合板 。这 种组合板 状岩 体的变形机制 ,可 以抽 象为岩层在采矿 扰动下 发生 的多组组合板 的弯 曲组 合 。由于回采工作面倾 向方 向的 长应远 人于老顶 岩 | 层走 向的悬 露跨距 ,因此 ,也可 以将顶板 岩层 的纽 合扳 模 简化 为组合岩 粱模型 ,见 酗 1 。组合岩 粱 中任一层岩梁及 岩梁上 任意一 点的受力分 析原理 ,
_ 一 - —— —二二 : ・ —。■■ 一
]
. I
2 组 合岩 梁模 型
采场 顶板是 由岩性 、强度和厚度 各异 的岩层 ,
■_ ■ ‘‘ .. . 二・—■■_ B -:
_ ■■ -・ —— ~ . 二— — ■— ■- ■ f
9.(第九章)关键层理论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实践表明,在直接顶上方存在厚度不等,强度不同的多层岩层. 实践表明,在直接顶上方存在厚度不等,强度不同的多层岩层. 其中一层至数层厚硬岩石层在采场上覆岩层活动中起主要的控 制作用. 制作用. 关键层: 关键层: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主 要控制作用的岩层 关键层的特征: 关键层的特征: (1)几何特征:相对其他同类岩层单层厚度较厚; 几何特征: 几何特征 相对其他同类岩层单层厚度较厚; (2)岩性特征:相对其他岩层较为坚硬,即弹性模量较大,强度 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 相对其他岩层较为坚硬,即弹性模量较大, 较高; 较高; (3)变形特征:关键层下沉变形时,其上覆全部或局部岩层的下 变形特征: 变形特征 关键层下沉变形时, 沉量同步协调; 沉量同步协调;
关键层理论在煤层瓦斯抽放中的应用
1)运用关键层破断移动规律 ,建立了卸压瓦斯抽放"O"形圈理论 , 运用关键层破断移动规律 建立了卸压瓦斯抽放 建立了卸压瓦斯抽放" 形圈理论 并已在淮北, 它是指导卸压瓦斯抽放钻孔布置的理论依据 ,并已在淮北,淮南, 并已在淮北 淮南, 阳泉等矿区的卸压瓦斯抽放中得到成功应用 . 2 )理论与实测研究证明 ,覆岩远距离煤层能充分卸压 ,其卸压煤层 理论与实测研究证明 覆岩远距离煤层能充分卸压 其卸压煤层 气可通过" 形圈大面积抽放出来 首次在桃园进行了覆岩远距 气可通过"O"形圈大面积抽放出来 .首次在桃园进行了覆岩远距 离卸压煤层气抽放的工业性试验 ,取得了较好的抽放效果 ,为我国 取得了较好的抽放效果 为我国 低透气性煤田煤层气开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同时 ,该方法扩展了 同时 该方法扩展了 开采下解放层的应用范围 ,为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 为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该方法在我国许多矿区具备推广应用前景 . 3 )试验研究表明 ,邻近开采煤层的下部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对"导气" 邻近开采煤层的下部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对" 试验研究表明 邻近开采煤层的下部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对 导气" 裂隙发育的动态过程起控制作用 .邻近层卸压瓦斯的涌出受控于 邻近层卸压瓦斯的涌出受控于 导气" "导气"裂隙发育的动态过程 ,对阳泉五矿 1 5煤综放面而言 ,在 对阳泉五矿 煤综放面而言 在 初采期 ,其上部邻近层卸压瓦斯涌出呈四阶段特征 . 其上部邻近层卸压瓦斯涌出呈四阶段特征 4)根据"导气"裂隙发育规律 ,上部邻近层卸压瓦斯走向高抽巷布 根据" 根据 导气" 上部邻近层卸压瓦斯走向高抽巷布 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高抽巷沿倾向位置 ,在初采期应位于采空区 高抽巷沿倾向位置 在初采期应位于采空区 应位于" 形圈内 据此提出了阳泉五 中部 ,而在正常回采期间 ,应位于"O"形圈内 .据此提出了阳泉五 而在正常回采期间 应位于 矿 1 5煤综放面邻近层卸压瓦斯走向高抽巷布置的优化方案 . 煤综放面邻近层卸压瓦斯走向高抽巷布置的优化方案
煤矿开采中的岩层控制
结合绿色发展理念,研究绿色开采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煤矿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绿色开采技术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重要性
岩层控制是煤矿开采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采矿作业的安全和效率。有效的岩层控制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采矿作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早期的岩层控制技术主要依靠经验,通过观察和简单工具进行判断和操作。
初期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岩层控制技术逐渐引入了力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形成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煤矿开采中的岩层控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目录
岩层控制技术概述岩层控制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岩层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案例分析结论
01
CHAPTER
岩层控制技术概述
定义
岩层控制技术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采矿过程中岩层的稳定性进行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岩层垮塌、冒顶等事故发生的技术。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冲击地压是一种常见的岩层控制问题,主要涉及应力监测、解压开采和卸压等方面。
详细描述
冲击地压是一种由于地下岩层在高应力状态下突然发生破坏而产生的现象,常常导致巷道变形、破坏和人员伤亡。为了防治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对岩层的应力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应力变化情况;其次,采取解压开采技术,降低应力集中程度;最后,采取卸压措施,释放岩层中的高应力。同时,还需要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和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对冲击地压事故的能力。
03
CHAPTER
岩层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岩层控制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miuxiexing-7
y
=
q1 | n
E1 I1
1 24
x
4
+
1 6
Ml x 5
+
1 4
l2 (1
-
2α)
x2
+
1 6
l3 (1
-
6α) x +
2 ωl
+
1 2
-
α
l2
ω2
( -
l ≤ x ≤n0) ,
1
| y
=
q1 E1
I 1ωn lI22 e -
ω 2
x
2 ωl
+1 I
1 2
- α cos/
ω 2. x
+
α-
1 2
其弯矩为 Mα, 则 Mα = EIy″- l =αq1| nl2 .
当 y″= 0 , 则此时的弯矩值| M | = M max , 其位置 xβ 为
xβ = ω2arc tg[ 2/ ( 2 + ωl - 2αωl) ].
此处弯矩 Mβ 为
式后
ω
| Mβ = - q1 nl 2 e - 2 xβ
ω=2l
+
1 2
- =α siin
ω
xβ 2
+
1 2
- α cos
ω
xβ 2
= 1βq1 | nl2 ,
其中
k,
β=Wei-
ω 2
xβ0/
2 ωl
+
1 2
- α为sin
ω
xβ 2
+
1 2
-, α可 cos
ω
xβ 2
.
312 关键层的初次与周期破断距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
绪论1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的概念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在相关学科中也称为二次应力、或工程扰动力。
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如岩体的变形、破坏、塌落,支护物的变形、破坏、折损,以及在岩体中产生的动力现象。
这些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2 采矿工业要求发展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科2.1 生态环境保护岩层控制理论为实现保水采煤,完善条带开采和充填技术,进行井下矸石处理和有效抽放瓦斯奠定理论基础。
2.2 保证安全和正常生产岩层控制理论和技术为大幅度降低顶板事故做出了突出贡献。
边坡稳定性研究使边坡设计既能达到经济上可采纳的陡度,又足以维持安全的缓度。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和技术为合理支护各种巷道成为可能。
2.3 减少资源损失矿柱是造成地下资源损失的主要根源。
通过对开采引起的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规律的研究,推广无煤拄护巷和跨越巷道开采等技术措施,不仅显著减少资源损失,还有利于消除因矿柱存在引起的灾害和对采矿工作的不利影响。
2.4 改善开采技术自移式液压支架的应用实现了采煤综合机械化。
巷道可缩性金属支架和锚喷支护的应用改变了刚性、被动支护巷道的局面。
同时,采场、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为合理选择支护型式、支护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2.5 提高经济效益围岩结构稳定性分类、稳定性识别、矿压显现预测、支护设计、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信息反馈直至确定最佳设计的一整套理论、方法与技术有助于创造采矿工业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属性与特色3.1 采矿工程岩体结构的本质与地面工程结构不同,地下工程围岩既是一种载荷,也是一种结构,施载体系和承载体系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采场上覆岩层形成结构,结构的形态及稳定性不仅直接影响到采场,也将影响到开采后上覆岩层运动的形态及地表塌陷形状。
《基于关键层理论的采空区残余沉降研究及工程实例分析》范文
《基于关键层理论的采空区残余沉降研究及工程实例分析》篇一一、引言采空区作为矿产资源开采后形成的空间,其稳定性和沉降问题一直是矿山工程关注的重点。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加大,采空区残余沉降问题愈发突出,对矿山安全生产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层理论作为岩体力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为采空区残余沉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基于关键层理论,对采空区残余沉降进行研究,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二、关键层理论概述关键层理论是指在岩体中存在一层或多层具有控制作用的岩层,这些岩层对上覆岩层的运动和变形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采空区中,关键层对上覆岩层的沉降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层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采空区的沉降机制,为残余沉降的预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三、采空区残余沉降研究采空区残余沉降是指矿山开采结束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沉降。
这种沉降不仅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还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基于关键层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采空区残余沉降进行研究:1. 关键层的识别与划分:通过地质勘探、岩体力学试验等手段,识别采空区中的关键层,并对其进行划分。
关键层的厚度、强度、稳定性等参数对上覆岩层的沉降具有重要影响。
2. 沉降机制分析:根据关键层理论,分析采空区上覆岩层的沉降机制。
包括关键层的运动、变形、破裂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上覆岩层沉降的影响。
3. 残余沉降预测:基于关键层理论和岩体力学原理,建立采空区残余沉降预测模型。
通过输入关键层的参数和边界条件,预测采空区的残余沉降量。
四、工程实例分析以某矿山为例,该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了较大的采空区,残余沉降问题严重。
我们基于关键层理论,对该矿山采空区的残余沉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 工程概况:该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深度较大,形成了多个采空区。
采空区上覆岩层发生了明显的沉降,对矿山生产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专业4岩层控制
4.2.2 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计算 依据修正的大采高开采条件下直接顶及基本顶 概念,确定支架载荷的计算方法。 由于大采高工作面直接顶中可能包括较厚而坚 硬的砂岩、石灰岩及砂砾岩层,与中厚煤层工作面 比较,矿压显现发生一些变化,工作面支架工作阻 力计算也更为复杂。
采高增大,直接顶厚度可能大幅度增加,直接
悬顶情况,悬顶长度为L2。
(2) 直接顶顶板压力及载荷估算 如图4.3所示,直接顶关键层以断裂线为支点。 直接顶关键层产生旋转运动的外力是 直接顶关键层的自重Q0; 悬顶部分承担的上位直接顶载荷Q1 基本顶的附加力P'; 阻止其发生旋转运动的是下位直接顶给予直接顶 关键层的阻力P0。
直接顶关键层旋转时,其上层面在点A处向煤壁
工作面推进时老顶板的破断规律(三边固支)
老顶弹性基础梁解: 老顶断裂线在煤壁内破断前后位移变化证明有 反弹现象利用时间差预报老顶来压。
3)采场“支架-围岩”关系 老顶破断后形成的块体结构将成为“支架 -围岩”关系的边界条件: “砌体梁基本结构 的变形与失稳” 煤柱 “支承压力” 直接顶传递
“支架”
L=12m,B=1.75m,h=4.8m,∑h=12.3m,LK=5.145m, β =600。化简得:
式中:l为周期来压步距。 P0由支架及下位直接顶共同提供,当下位直顶有自承 能力时,P=P0-P1,P1为直接顶的自承能力,若直接顶无自 承能力,P0要由支架全部承担,同时需要承担下位直接顶 的重力q3。
液压支架架型的进一步划分
• 普通支架
大采高支架
两柱掩护式支架
两柱掩护式定型
四柱支撑掩护式(较少用)
高位放顶煤支架(已淘汰)
放顶煤支架
中位放顶煤支架(很少用)
低位放顶煤支架(主要架型) 大采高低位放顶煤支架 (主要架型)
9.(第九章)关键层理论
关键层的概念
在采场上覆岩层中存在着多层坚硬岩层时 ,对岩体活动 全部或局部起决定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 前者可称为 岩层运动的关键层 ,后者可称为亚关键层 。
采场上覆岩层的变形、破断、离层和地表沉陷等一系列矿压 显现规律主要由坚硬岩层中的关键层控制 .采场上覆岩层中 的关键层理论将使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等方面的 研究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 . 判断某一岩层是否为关键层 ,需同时满足关键层的刚度判别 条件和强度判别条件 . 当出现与地表沉陷相对应的多层岩层同步协调变形和破坏时 , 其最下部坚硬岩层为主关键层 ,只是岩体内部数层岩层协调 变形与破断 ,并不影响至地表时 ,其下部坚硬岩层为亚关键层 . 关键层在破断前为弹性地基梁 (或板 ) ,用此模型可较为准确 地计算出采场来压步距和岩层移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关键 层破断后将成为砌体梁结构 . 主关键层与亚关键层之间、亚关键层与亚关键层之间的变形 不协调或不整合将形成岩层移动中的离层和各种裂隙分布 .
关键层理论在岩层移动裂隙分布中的应用
在工作面初次采动后 ,采场覆岩中关键层未破 断前 ,关键层将以弹性地基板或梁的结构形式产生 挠曲下沉变形 .此时 ,关键层下部将产生离层 ,离层 的大小取决于采高及软弱岩层的松散系数 .如有亚 关键层 ,则破断后的亚关键层将形成砌体梁结构 , 并也将在主关键层下部产生离层 .亚关键层与主关 键层都破断成砌体梁结构后 ,在覆岩中将形成不整 合性离层 ,这种离层将发生在开采边界的四周 ,而 并非在中部.
关键层理论的应用
关键层理论在采场矿压控制中的应用
关键层理论可对采场矿压控制机理作出更为 系统和准确的分析 ,因而可对传统矿压估算公式作 全面的修正 .传统采场矿压理论是以老顶作为采场 来压主体 ,老顶上部覆岩均简化为载荷作用于老 顶 .而关键层理论是将在整个覆岩活动中起主要控 制作用的岩层作为采场来压的主体 ,同时考虑关键 层的复合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p9,。
09、I。
……。
’“。
}21世圮中圈煤炭工业}{学术研讨会l≮f,pp.pppp,,}。
pp,pps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江苏徐州22t008摘要:介绍了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了两层硬岩层同步破断的条件厦关键层上载荷分布,揭示了关键层破断的复合效应和关键层上载荷的动态与非均布特征:.并就关键层运动对采场矿压显现、覆岩裂隙场分布及地表下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关键层理论在采场矿压控制、卸压瓦斯抽放、底板突水防治、离层注装与建筑物下采煤等方面的-I-程应用情'兄进行了.总结。
最后指出了关键层理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f美鼍词:关键层理论;岩层移动;/卸压瓦斯抽放;离层注浆;“三下一上”采煤^。
一1关键层理论的提出煤层开采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内移动,岩层移动将造成采动损害:(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危及井下回采工作面人员及设备的安全,需要对围岩进行支护;(2)形成采动裂隙,会引起周围岩体中的水与瓦斯的运移,引起井下瓦斯突出与突水等事故,需对此进行控制与利用;(3)岩层移动传递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毁坏,引发一系列环境问脑,需对地表下沉进行预测与控制。
f.述三方面是煤矿采动损害的主要方面,也是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采矿研究工作者对此投入了很大的研究力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和体系,如矿山压力学科和开采沉陷学科。
但是,采场围岩插动和地表沉陷是由于煤炭采出后岩体损伤和破坏变化的结果,掌握整个采动岩体的活动规律,特别是岩体内部岩层的活动规律+才是解决采动岩体灾害的关键一由于成岩时间及矿物成分不同,煤系地层形成了厚度不等、强度不同的多层岩层。
实践表明,其中一层至数层厚硬岩层在岩层移动中起主要的控制作用。
从采场矿山压力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老顶岩层的破断运动为主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砌体梁”理论并研究了坚硬岩层板模型的破断规律-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为了解决岩层控制中更为广泛的问题,课题组又提出了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1。
将对采场上覆岩层活动全部或局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覆岩中的关键层一般为厚度较大的硬岩层,但覆岩中的厚硬岩层不一定都是关键层。
关键层判别的主要依据是其变形和破断特征.即在关键层破断时,其上部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的下沉变形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前者称为岩层活动的主关键层,后着称为亚关键层。
也就是说,关键层的断裂将导致全部或相当部分的上覆岩层产生整体运动。
覆岩中的亚关键层可能不止一层,而主关键层只有一层。
关键层理论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为了并清开采时由下往上传递的岩层移动动态过程,并对岩层移动过程中形成的采场矿压显现、煤岩体中水与瓦斯的流动和地表沉陷等状态的变化进行有效监测与控制.关键在于弄清关键层的变形破断及其运动规律以及在运动过程中与软岩层中围煤炭学会间的相互耦台作用关系。
关键层理论的研究对层状矿体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开采沉陷控制、瓦斯抽放以及突水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自文献[1:建立关键层理论的初步框架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文献[1]基础上,近年来笔者对关键层理论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2.3],内容主要包括:(1)关键层破断的复合效应及其判别;(2)关键层载荷特征与影响因素;(3)关键层运动对采场矿压显现、覆岩移动与地表沉陷及裂隙场动态分布的影响规律;(4)关键层理论在采场围岩控制、卸压瓦斯抽放、开采沉陷控制与突水防治等方面的工程应用。
2关键层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2.1关键屡破断的复合效应采场上覆岩层中的所有岩层都同时具有施载和承载的特性,而关键层是覆岩中承载的主体。
不仅关键层所控岩层组内各岩层间会有载荷的传递与相互作用,各关键层组之间也会有载荷的传递与相互作用。
关键层理论的重要进展之一是研究和揭示了相邻硬岩层间相互作用的复合效应。
如对仅有两层硬岩层条件时,采用离散元软件UDEC3.0模拟研究了两硬岩破断规律及破断顺序。
模拟方案的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软岩层1的厚度∑h,固定为10m,分层厚度为2.5m并划块,硬岩l与硬岩2的岩性相同,硬岩1的厚度^,固定为5m。
各软岩层的岩性一致,第2,3层软岩层组的分层Ji!IIlIlIii:JI—日寰土层三h,工^:硬岩2l∑^21^.爱岩1】E^-{mlE层图1关键层复合效应的数值模拟方案厚度为5m。
模拟方案改变硬岩2厚度h2及硬岩1与硬岩2间距∑h2的值,h2按5.O,7.5,10,12.5,15,17.5,20,30I'YI变化,∑^2按1,2,3,4,5,6,7,8,9,10,11,12,15m变化,共模拟了104个方案:模拟中硬岩层的弹性模量及抗拉强度取值为软岩层的3倍[“,采用摩尔一库仑破坏准则。
将104个方案的模拟结果归纳列于表1。
表1中列出了随硬岩2与硬岩1厚度比^2/^l及两硬岩间距与硬岩1厚度比∑^2/^1的变化,硬岩1与硬岩2的破断距,括号外数字为硬岩1破断距,括号内数字为硬岩2破断距。
裹1关■晨破断曩序的UDEC数值模拟精累图l模型的离散元模拟结果表明,尽管坚硬岩层1厚度hl及岩性固定不变,但随着硬岩2厚度^2及两硬岩层间距∑^2的变化,硬岩1的破断距是变化的。
以∑^2/hl=l为例,由图2可见,随着hz/hI的钱鸣高等: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lnl圈2关键层复合效应值由1.0增大到6.0,硬岩1的破断距由10m增大到501Tt。
可见,当两层关键层相距较近时,往往出现关键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即关键层破断距增大)现象,称之为关键层的复合效应。
关键层的复合效应类似于复合板或复合梁的复合效应.相邻两关键层(硬岩层)的相对厚度h2/ht及间距(即相邻两关键层间软岩厚度)∑h2是影响相邻两关键层间是否产生复合效应的主要因素。
由表l结果,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两层相邻坚硬岩层产生复合效应的条件为:当∑h2/hl>2.2时,即硬岩1与硬岩2间距小于硬岩1厚度的2.2倍时,不论^2朋l如何变化,硬岩1与硬岩2间不产生复合效应;当∑h2/h1≤2.2,且^2/h1≥O.5-I-1.5∑^2肌l时,相邻硬岩层产生复合效应,且∑h2/hl一定,h2/h1越大。
则复合效应越显著。
由表1结果,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两层相邻坚硬岩层同步破断的条件为:当∑^2柏i≤1.2时,即当硬岩1与硬岩2间距小于硬岩1厚度的1.2倍时,且^2/hl≥一0.35+3.252h2m】时,相邻硬岩层同步破断,2.2关羹屡的虢荷动态变化特征对于图l模型随着煤层开挖距的增大,关键层1上载荷分布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可见,随着开挖尺寸增大,关键层上的载荷是动态变化的,并呈非均匀分布特征。
在采空区中部区域,关键层上载荷低于上覆岩层自重并逐步降低;而在采空区两侧一定范围,关键层皇上载荷大于上覆岩层自重并逐渐增大。
由于随着开采尺萎寸增加,关键层破断前其上载荷是动态变化的,而非一成不变。
因此,严格来说,在不同开挖尺寸条件下,应以此开挖尺寸时关键层上载荷来计算破断距。
影响关键层载荷的因素主要包括:相邻关键层的厚度(hz/h,)及两层关键层间的软岩层厚度(∑h2)与弹图3关键层载荷的动态变化1~4——采10.加.30,40m性模量。
表1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图l模型,在硬岩1厚度h1=5m不变条件下,当硬岩2的厚度^2及其距硬岩1的距离∑h2变化时,硬岩1破断距随之改变,这说明硬岩2的厚度及其与硬岩l的问矩对硬岩1上载荷分布有影响。
对∑^2/h1=0.2,1.0,3.0,h2/h1=1.0,2.5,4.0共9个方秉,硬岩1在采空区中部的载荷进行计算的结果如图4所示。
可见,当h2/hl一定时,随∑^2朋t增大,硬岩1在采空区中部区域的载荷呈增大趋势。
即当两硬岩层厚度一定时,两硬岩层间距越小,硬岩1在采空区中部的载荷越小,硬岩l的破断距相对越大。
当∑^2以1一定,随^2朋l增大,硬岩1在采空区中部的载荷呈递减趋势,且∑h2/hI越小,随^2“l增大递减趋势越明显。
即当两硬岩层间距一定时,硬岩2厚度越大,硬岩1在采空区中部的载荷越小,硬岩1的破断距相对越大。
56{:2hz拈1(a)图4卜一3——∑h2/hl=O.2.56l:2∑hi/^l(b)关键层载荷的影响因素1.O,30;4~6_~hz/h1=1.O,2.5.4.0中国煤炭学套2.3燕键层运动对采场矿压显现的影响邻近采场并对采场矿压显现产生影响的关键层习惯上称为老顶。
关键层理论研究表明.相邻硬岩层的复合效应增大了若键层的破断距,当其位置靠近采场时,将引起工作面来fE步距的增大和变化此时不仅第一层硬岩层对采场矿压显现造成影响,与之产生复合效应的邻近硬岩层也对矿压显现产生影响。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当产生复合效应的相邻硬岩层破断距相同时,一一方面关键层破断距增大.另一方面一次破断岩层厚度增大,增大了工作面的来压步距和矿压显现强度;其二,当产牛复合效应的相邻硬岩层破断距不等,工作面来压步距将呈一大一小的周期性变化。
许多回采【作面实测资料都证实了关键层复合效应对采场矿压显现的上述影响20J。
当覆岩中存在典型的主关键层时.由于其一-次破断i宣动的岩层范围太,往往会对采场来压造成影响,尤其当主关键层初次破断时,将引起采场较强烈的来压显现.这在华丰煤矿及王庄煤矿超长综放面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2.4关键层运动对爱岩采动裂隙分布的影响煤层开采会引起上覆岩层的移动与破断,从而在覆岩中形成采动裂隙,覆岩采动裂隙场分布与水体下采煤、卸压瓦斯抽放及离层注浆减沉等工程问题密切相关。
基于关键层理论,采用理论分析、物理与数值模拟实验、实测及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岩层移动中的裂隙分布规律进行了深^研究,其主要成果归纳如F:(1)关键层运动对离层及裂隙的产生、发展与时空分布起控制作用。
覆岩离层主要出现在关键层下当相邻两层关键层复合破断时,尽管上部关键层的厚度与硬度比下部关键层大,其下部也不会出现离层。
图5为相邻两层关键层非复合破断与复合破断条件下,上部关键层下离层的物理模拟结果,两模型除上部关键层的载荷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一致,两关键层的岩性相同,上部关键层的厚度是下部关键层的2倍:由图5可见,模型2由于上部关键层上载荷的变化导致了两关键层的复合破断,上部关键层下未出现模型1所示的离层,图5关键层下离层的模拟结果(2)沿工作面推进方向,随着工作面推进,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分布呈现两阶段发展规律:阶段I,从开切眼开始至关键层初次垮落。
不同推进距时关键层下的最大离层量均位于各自走向采长的中部。
此阶段内关键层下离层发展由离层始动区、离层扩展区、离层闭合区组成。
阶段Ⅱ,关键层初次垮落以后的阶段,此阶段内关键层在采空区中部离层趋于压实,而在采空区两侧仍各自保持一个离层区=切眼侧离层区是固定不动的,而工作面侧的离层区是随着工作面开采而不断前移的,工作面侧离层区的长度相当于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离层区长度的1/3主差120i60撬100150200251采空区描走向长度/m图6采动裂隙分布的“(,形圈图中数字为离层章冉c左右:从平面看,由于关键层破断后形成“砌体粱”结构,在采空区四周存在图6所示一沿层面横向连通的离层发育区,称之为采动裂隙“0”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