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第一部分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A卷)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ɡuān)还酹.江月(lèi)
樯橹
..(qiánɡ)(lǔ) 暴.霜露(pù)
B.舞榭.歌台(xiè) 金戈.铁马(ɡē)
逦迤
..(zī)(zhū)
..(lǐ)(yǐ) 锱铢
C.六国互丧.(sànɡ) 胜负之数.(shù)
突兀.(wù) 囷.囷(qūn)
D.或未易量.(liànɡ) 廊腰缦.回(màn)
剽.掠(piāo) 辇.(niǎn)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序倒置现象的一句是()
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②数.见不鲜
B.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暴.秦之欲无厌
C.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D.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按要求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③燕赵之收藏
..④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韩魏之经营
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①/②④/③⑥/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④/③/⑤/⑥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埃及人认为,人生有如白驹过隙,毫无意义。

相反,他们非常注重让高尚的德行成为死者留在活人中间的长久记忆。

因此,他们把活人的居所视为________躯体的驿站,而把死者________的陵墓叫做永恒的家园。

所以,国王对修建宫殿显得________,营造陵寝却________。

A.寄居安息漠不关心倾尽财力
B.寄居休息漠不关心倾尽财力
C.寄托安息心不在焉竭尽所能
D.寄托休息心不在焉竭尽所能
二、阅读理解(62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6~7题。

(6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善于以诗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情怀。

7.这两首词都是怀古之作,请指出它们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23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非兵.不利兵:兵器
B.或.曰:六国互丧或:或者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此言得之.之:适宜、得当
9.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之因的?主要是针对哪三个国家而言的?运用了哪几组对比?哪些论证方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据文意,“古人云”中“薪不尽”“火不灭”各比喻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8分)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都不.同的是(3分)()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奈何取之.尽锱铢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杳不知其所之.也
14.下列与“秦人不暇自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D.句读之不知
15.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

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

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之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5分)
李清照新传(节选)
陈祖美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

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

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

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

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
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

“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

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

”“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

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金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

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

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

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

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

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

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

”“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

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

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

”“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

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

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

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

”“(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

‘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

”“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

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
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

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

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

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

”“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E.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18.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前人对李清照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3分)
21.同是豪放派词人,不同的人生遭遇,不同的时代背景,使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风格迥异。

下面一段文字对他们进行了比较评价,请补写空缺的内容,要求句式与画横线的句子保持一致。

(4分)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乐观、旷达,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沉郁。

如果说苏轼是儒雅旷达的学者,辛弃疾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说苏轼是潇洒出尘的白鹤,辛弃疾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3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

”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

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

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__①__。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__②__。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

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

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__③__。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选取苏洵《六国论》中提及的历史人物经历,填充下面的文段,使材料更加丰富,更具有说服力。

(3分)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为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

24.有人主张花巨资重修阿房宫,重现杜牧《阿房宫赋》中其宏伟壮美的形象,请对此进行评论。

(不少于80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5.阅读苏轼、辛弃疾、杜牧的作品,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根据本单元所学文本,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发挥想象,写一篇和古人对话的文化散文。

标题自定,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导学号68860000]解析:选D。

“量”应读liánɡ。

2.解析:选B。

A.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

C.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D.烽火扬州路—扬州路烽火。

3.解析:选C。

C项都读sànɡ。

A.shù/shuò。

B.pù/bào。

D.shí/sì。

4.解析:选D。

①数词用作动词;②④名词作状语;③动词用作名词;⑤名词用作动词;⑥名词的意动用法。

5.[导学号68860001]解析:选A。

寄居:住在他乡或别人家里。

寄托: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

休息: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对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倾尽财力:用尽所有的财力。

竭尽所能:用尽所有的能力。

6.解析:选D。

“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情怀”说法不对。

不应是“直抒”,应为“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

7.[导学号68860002]解析:两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均可以从篇末一句得出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同:都表达了壮志未酬、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异:苏词侧重抒发个人的惆怅和忧闷的情感;辛词侧重抒发对国事的忧虑和悲愤的情感。

8.解析:选B。

或:有的人。

9.[导学号68860003]解析:选D。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

A项中的“以”释为“凭借”。

B项中的“以”表结果,释为“以致”。

C项中的“以”为承接连词。

10.(1)那么,秦国最想得到的,诸侯最怕失去的,原本就不取决于战争了。

(2)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厉害。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

(3)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11.解析:《六国论》观点清晰,结构呈总—分—总。

第二段其实就是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的。

答案: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楚、魏。

对比一,秦攻取所得与受贿所得对比;对比二,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对比三,祖辈父辈创业之难与子孙奉送之易对比;对比四,诸侯有限的土地与暴秦无限的贪欲对比;对比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对比。

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12.解析:分清本体和喻体。

本体指国土,喻体指“薪”“火”。

答案:比喻赂秦之土地没有送光。

比喻秦国的贪欲没有满足。

13.解析:选D。

D项为动词,到,往。

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14.解析:选A。

例句与B、C、D三项同为宾语前置。

15.解析:选A。

不暇,字面意思是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也是来不及的意思。

但这里不是没有来得及反思就被推翻了,而是秦朝统治者没有以民为本,不约束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16.(1)轱辘轱辘的车声越听越远,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

(2)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3)戍卒们一声叫喊,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就把秦朝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

17.解析:选BE。

A项,不是那样的时代使李清照“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而是在那个社会中,作为一个上层妇女而不能做。

C项,表述欠妥。

一是三人成就突出,所以后人这样评价,不能说“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原文第二段中说“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

”就说明作者对前人的评论并非十分肯定,即使是肯定“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也只能是就某一方面而论。

D项,原文是从“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上来赞赏李词,认为其他男性词人不及她,而没有说男性词人“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的意思。

18.解析:结合文章第二段内容可以看出,文章从三个方面引述别人的评论,谈论李清照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地位。

答案:①她的词形式上具有声律谐协、字句美妙的特点,体现了词的形体美;②能够运用娴熟的技巧,不露痕迹,自然地表达意境情感;③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的词最能代表女性的优美情调,超越了其他男性词人所写的“闺情”代“妇人语”等离情闺怨的作品。

19.解析: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评价李清照诗词的社会价值和地位的,注意文章谈论的层次,选取关键词句概括即可。

答案:①作为女词人,她的杰出成就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②她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20.[导学号68860004]解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照:精神价值方面,李清照身处乱世,敢于争取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难能可贵的;文学创作方面,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宋代及以前的词人都不及她,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等等。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入手,都要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答案:(示例1)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李清照的价值更主要体现在一种精神价值:①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年代,做出了一个妇女能做出的最大奉献,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一个妇女的才能,其精神是不可磨灭的。

②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现实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女子,而李清照敢于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在那个时代发出女性的声音,争取女性的价值,这是对传统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是女性勇敢精神的体现。

(示例2)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李清照更主要的成就在创作方面:①李清照能够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追求能够表现自己胸中襟韵的神思情致,这在一般的男性文学家中也属难得。

②李清照以自己的创作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她创作的词,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的诗,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21.解析:首先要弄清楚语段的中心主旨是比较评价苏轼与辛弃疾;然后要分析语境,要补写的语句须和上一句句式以及修辞保持一致才行。

答案:(示例)心系家园的英雄志高念远的苍鹰
22.解析: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尽管没有得到考古证实。

再研读下面文段的内容,这是一段表述更严谨的论述类文字,是材料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

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23.解析:苏洵的《六国论》中提到的具体人物有燕太子丹、荆轲、李牧,而根据前后文的中心内容可以判断只有李牧符合要求。

答案:(示例)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连却秦兵,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也断送了赵国的大好江山。

24.[导学号68860005]如果阿房宫没有毁于战火,而是得以保全至今,应该是建筑史上的奇观,可这奇观的背后是秦代百姓的血汗与生命。

“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是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的。

劳师动众,再建阿房宫,不是有劳民伤财的嫌疑吗?阿房宫的价值是告诫后人“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如让其同《阿房宫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