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滋液润肠,缓通大便
麻子仁丸
津液内竭,肠道干燥
清热润燥,导下通便
蜜煎外导或猪胆汁灌肠灌 肠
【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诊断要点】大便硬、大便难,腹微满。
40
【鉴别诊断】
承气汤证 肠中糟粕内 停致不大便
脾约证
病理
热与燥屎结于肠
津伤肠燥,糟粕内停
证状
腹胀满疼痛拒按,发热濈濈然汗出 不更衣六七日,无所苦
缓,则会急转直下,危象丛生,故在正阳 阳明证候中,有三急下之说。
33
一是从目中不了了,睛不知,推知为燥热劫烁真 阴,不能上注于目,虽然腑实证并不典型,只伴 有大便难,身微热,也应急下以救阴;
二是发热汗多,因肠腑燥实,蒸迫津液外泄,汗 出势急而量多,如不急下以去里实,则汗必不止, 随之而来的必是阴竭阳亡;
31
【重证临床表现】:若热灼神明,谵语如 见鬼状,不识人事,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直视微喘,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里邪 壅实,正气阴液俱伤,危在顷刻,用大承 气汤急下实邪,以存阴液。
若四肢厥逆,而面赤溲赤,脉沉有力,腹 满坚痛,这是腑实重证,火极似水,热极 而厥,亦宜大承气汤攻下。
32
【急下证临床表现】: 正阳阳明,邪气最盛,病情最重,治疗稍
12
【鉴别诊断】
栀子豉汤证
热实结胸证
心中结痛 心下痞硬
病机 症状 治法
无形邪热留扰胸膈 热邪与痰水相结于胸膈胃脘
心烦懊憹,不疼痛,或虽微 痛而不硬满,按之疼痛则减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 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清宣郁热 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或清热涤痰开结
13
【辨证思路】 首辨病因: 次辨病性: 再辨病位: 最后明确审证要点:
阳明有形实热证
水气不利 水走大肠
发热
渴欲饮水
脉浮 心烦失眠 舌质红,少苔
阴虚有热, 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色黄量少 下利
育阴润燥, 清热利水
清热邪,养阴液,利小便之猪苓汤
23
【病因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诊断要点】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
脉浮。 【治疗措施】育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
第三节 阳明病辨证
【概述】 一、阳明病概念: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相
争剧烈,邪热盛极的阶段,其性质多属里、 热、实证。
1
二、阳明生理 (一)阳明的阳气:阳气盛,正气旺,位主里,
又称二阳。 (二)阳明的脏腑: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
功能以降以通为用。 (三)阳明的经络: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与
24
【鉴别诊断】
因气化失常而需自救
五苓散证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 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病理
膀胱气化不行,水蓄于下 津伤热扰,水热互结于下
症状
烦渴,甚则水入即吐,兼恶寒发热 舌苔白,喜热饮而量多
心烦不眠,舌质红少苔喜冷饮而量少
因津气损伤而需补充
治法
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 清热滋阴利水
25
【辨证思路】 1、首辨热盛: 2、次辨津伤: 3、再辨水液停于下焦:
41
【治疗措施】滋液润肠兼清热通便----麻子仁丸。 若患者自觉有大便之意而不能排解时,可用蜜煎
润窍滋燥,导而利之; 若津亏而有热者用猪胆汁灌肠。
42
【辨证思路】 1、首辨疾病形成的原因: 2、次辨与诸承气汤证之不同: 3、最后明确诊断和治疗要点:
43
二、阳明湿热(发黄)证 【概述】 1.概念:阳明湿热证即湿热发黄证,是由于
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相表里。 (四)阳明的功能:阳明属燥土,具有消化水
谷,化生气血的功能。故阳明的生理特点:喜 润恶燥,以降为顺。
2
三、阳明病理 (一)病因
感邪因素
风寒之邪化热入里 温热之邪直犯
素体津亏者
体质因素
素体阳旺者 素体有宿食者
汗法不当
治疗因素
吐、利小便 温燥太过
3
(二)来源:
太阳病 少阳病
14
2)白虎汤证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 口不仁,面垢,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甚则神昏、 谵语,四肢厥冷,遗尿,脉洪大。
15
证候分析:
太阳病不解或治不得法 少阳病不解 素体阳气旺盛,外邪侵袭
邪入阳明外邪内热相合
阳明病
阳明气分 邪热炽盛
邪正相争 邪热熏蒸肌肤 邪热消耗津液 邪热迫津外泄 热壅阳明经脉 阳明热盛耗气 阳明热盛津伤 舌体经脉失养
胃家实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胃家实------单指肠中燥实(屎)而言。

广义胃家实

“胃家”---泛指胃与大肠而言。 无形之邪热。
“实”---即邪气盛实 有形之实滞。
5
(五)阳明病主症
无形邪热证
胃热炽盛 邪热互结
薰蒸肌肤 迫津外泄 津液被耗,不能上承于口
身大热 汗出 口渴
蒸腾气血,脉道扩张,血流加快
口干舌燥,大渴饮引,且渴喜冷饮,伴发热 不恶寒
消渴、烦渴,甚者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伴小便不利
21
4)猪苓汤证 【临床表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
舌质红,少苔,脉浮,或见下利,心烦不 眠。
22
证候分析:
阳明无形邪热证
邪热内盛 热盛津伤
误下 阳明余热犹存,致津伤水热互结
下之 失当
阳热外浮 邪热扰神 热盛津伤
20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阳明无形邪热证
发热 汗出
病机
症状 特点
阳明无形邪热证 太阳蓄水证
口渴
病机 症状
卫阳与邪相争,营阴外泄
阳明里热炽盛 热在肌表,翕翕发热与恶寒并见,脉浮漐漐微似有 汗,汗出量少皮肤潮湿湿润
里热向外蒸腾,蒸蒸发热,不恶寒脉大 邪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连绵不断,量多
内热炽盛,耗伤阴津 膀胱气化不行,津不上承
若发汗,若下,利小便
本经 自病
素有胃热多渴
本有宿食 素为阳热
津液被耗,津亏火旺
感邪
邪热不解 与内热相合
夺津致燥
津液耗伤
胃热炽盛 胃肠热盛
内热炽盛
糟粕内结
三阴病
用辛燥药物过多或阳复太过
热(经)证 实(腑)证
阳明病
耗伤津液,津伤肠燥
4
(三)病性:以里热实证为主,也有虚寒证。
(四)病机:胃家实。(胃家实是仲景对阳明 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
脉大


燥屎结实,阻遏气机
腹满、腹痛、便闭

胃肠热盛 有形邪热证 津伤肠燥
糟粕内结
腑气不通,邪热下 无出路,外蒸肌肤
热盛灼阴而致阴 伤火炽,上扰神明
气机郁遏,血脉不 畅,气血不能外达
日晡潮热,手 足濈然汗出
谵语,烦躁
脉沉而有力
6
(六)证候类型:
栀子豉汤证
上宣
无形邪热证(热证经证) 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证
中清
猪苓汤证
三承气汤证
下泄
有形邪热证(实证腑证) 脾约证
阳明病 湿热证
润导法
灌肠疗法
血热证 虚寒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柏皮汤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7
(七)治疗原则:主要是清、下二法。 (八)、治疗禁忌:发汗、吐、利小便 (九)、阳明病传变预后:
太阳病
痊愈
少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三阴病
死亡
8
一、阳明邪热证
29
证候分析:
阳明腑气不通
阳明经气旺于日 晡邪热炽盛
腹胀满疼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 日晡潮热
邪热与燥实结 于肠中
邪热迫津外泄
手足濈然汗出
热动心神
神昏谵语,如见鬼状,烦躁不寐,循衣摸床
热耗肝肾真阴
两目直视,或视物昏糊不明
腑气不通肺失宣降
喘冒不得安卧
邪热伤津,津不上荣
舌苔多厚黄干燥,或边 尖起刺,甚者焦黑燥裂
26
(二)有形邪热证 【概述】 1、概念:有形邪热证是指邪热内盛与肠中
糟粕相搏而形成的燥屎内结证,又称为 “阳明腑实证”或“阳明病实证”。 2、基本临床表现:发热,腹胀满疼痛,不 大便,舌红苔燥,脉沉有力。
27
3、辨证与治疗(大黄) :
1)、热盛燥实证:临床根据痞满燥实的程 度分为三个证候类型:
湿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出 现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临床特点的病 证。 2.临床特点: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临床基 本表现。
44
【临床表现】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 色,小便黄而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或濡数。或偏于表者见无汗、身痒、起皮 屑;或见腹微满,但头汗出,齐颈而还, 身无汗,渴引水浆或便秘;或见心烦懊憹, 口渴。
热盛于里,阻遏气血
脉沉迟或沉实有力
阳明热盛,燥实内结
通下里实,泄热通便
大承气汤
30
①痞满燥实证-证重势急(大承气汤证):
【一般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谵语,烦 躁,腹部胀满坚硬,疼痛拒按,甚至喘冒 不得卧,腹中矢气频转,大便秘结,或热 结旁流,舌苔老黄,甚则焦燥起刺,脉沉 实或迟滑。
此证为燥屎内结,痞满燥实,四证俱备, 属阳邪亢极,阴津将竭,宜用大承气汤峻 下热结。

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热盛燥实证 痞满实证(小承气汤证);

燥实证(调胃承气汤证)。
28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 胀满疼痛拒按,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神昏谵语,如见鬼状,烦躁不寐,循衣摸 床,两目直视,或视物昏糊不明,喘冒不 得安卧,舌苔多厚黄干燥,或边尖起刺, 甚者焦黑燥裂,脉沉迟或沉实有力。
津液,而致胃津耗伤,胃肠干燥,糟粕内 停的一种病证。脾之功能为胃中燥热约束 所致,故又称为脾约证。 【临床表现】腹微满,或微痛,大便硬或 难,小便多,舌质红苔干。
39
【证候分析】
太阳病发汗过多 阳明热证汗多伤津 胃热致脾阴转属失常
胃津不足
胃肠干燥 津液偏渗 腑气不通 津不上润
大便硬或难 小便多 腹微满痛 舌质红苔干
37
证候分析:
太阳病汗吐下后 太阳邪热内传阳明
亡津液,胃中干燥
邪热上扰心神 阳明里热炽盛 邪热迫津外泄 阳明腑气不通 邪热消耗津液
心烦不安 蒸蒸发热 濈然汗出 腹胀满痛,不大便 舌红苔黄燥
转属阳明 燥实内结
内热津伤,胃肠燥热初结 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概述】本证多为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
(一)无形邪热证 【概述】 1.概念:阳明无形邪热证是指无形邪热炽
盛,而无肠中燥屎结聚的证候。 2.基本临床表现:以心烦不得眠,身热,
汗出,口渴,小便不利,脉大等症状为特 点。
9
3.辨证与治疗: 1)栀子豉汤证 【临床表现】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手足温,饥不能食,头汗出,胸 中窒或心中结痛,苔薄黄。
三是发汗不解,腹满痛,燥结程度十分严重,下 缓则不通,危险之至,所以亦须急下。
34
②痞满实证(小承气汤证) 【临床表现】:潮热,多汗,心烦谵语,
大便硬,小便数?腹胀满,或热结旁流?舌 红苔黄燥,脉来尚流利(脉滑而疾?)。
35
证候分析:
太阳病误用吐下或过汗 阳明无形邪热证汗出过多
津液外泄,伤津化燥成实
6五阳明病主症阳明病无形邪热证有形邪热证胃热炽盛邪热互结薰蒸肌肤迫津外泄蒸腾气血脉道扩张血流加快身大热汗出口渴脉大胃肠热盛津伤肠燥糟粕内结燥屎结实阻遏气机腑气不通邪热下无出路外蒸肌肤热盛灼阴而致阴伤火炽上扰神明气机郁遏血脉不畅气血不能外达腹满腹痛便闭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谵语烦躁脉沉而有力津液被耗不能上承于口7六证候类型阳明病无形邪热证热证经证有形邪热证实证腑证虚寒证栀子豉汤证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上宣中清下泄三承气汤证脾约证润导法灌肠疗法湿热证血热证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8七治疗原则主要是清下二法
胃热熏蒸浊气上泛 邪热内盛上扰神明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邪热蒸腾气血 邪热内盛
壮热 不恶寒,反恶热 口渴引饮 大汗出 腹满 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油腻污浊) 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 遗尿 脉洪大有力 舌红苔黄而干
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辛寒清热
白虎汤
16
【病因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诊断要点】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汗出
口燥渴、欲饮水数升 舌上干燥、小便短少
心烦 背微恶寒、时时恶风
程度轻微, 局部可见, 阵发而作
热盛鼓动血脉,津伤脉 道不充,气伤推动乏力
脉洪大来盛去衰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19
【病因病机】胃热炽盛,气津两伤 【诊断要点】身热,汗出,渴欲饮水数升,
口干舌燥,背微恶寒,时时恶风,脉洪大 来盛去衰。 【治疗措施】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用 白虎汤加人参汤。
热,脉大。 【治疗措施】辛寒清热----白虎汤。
17
3)白虎加人参汤证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口燥渴、欲饮
水数升、舌上干燥而烦、背微恶寒、时时 恶风、小便短少、脉洪大来盛去衰。
18
证候分析:
邪热熏蒸肌肤 邪热迫津外泄
邪热消耗津液
阳明邪热炽盛,
津气两伤
邪热上扰神明
津气受伤 汗出肌疏
身热
10
证候分析:
表证汗吐下失当 邪气入里化热
热扰心神
阳明热证误下后 胃中空虚
邪热郁留胸膈
余热留扰
阳明腑实下后余 热未尽
气机不畅
虚烦不得眠 反复颠倒
手足温,饥不 能食,头汗出
心中懊憹 胸中窒或 心中结痛
11
【病因病机】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 【诊断要点】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治疗措施】 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热结阳明 胃肠痞实
热聚阳明
潮热
热迫液泄
多汗
邪热扰神
心烦,甚则谵语
燥实内结 津液下泄
大便硬 小便数
热实内结 腑气不通
胃肠痞实
腹胀满或热结旁流
热结津伤
舌苔黄燥
热结不重,气血尚能运转 脉尚流利
泄热通便 消滞除满
小承气汤
36
③燥实证(调胃承气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蒸蒸发热)、濈然
汗出、心烦不安,腹胀满痛,不大便,舌 红苔黄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