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功法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概述
一、推拿练功的概念
练:训练,锻炼,练习。
功:①功能与能力,“功夫”。
②功法,即特定的功能与能力。
练功:锻炼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自我锻炼,使身体的局部和整体机能得到提高和改善的一种方法。
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自我调整”过程,此过程使机体进入到积极的调整、修复状态,从而起到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推拿练功;学习者通过对特定功法的长期、反复的刻苦锻炼,逐渐获得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机体功能和负荷能力的过程。
推拿功法学:研究和阐述如何应用传统功法增强推拿临床工作者的体质,提高其手法的功力技巧,充分发挥推拿疗法的临床医疗效果,并通过自我身心的锻炼激发人体潜能的一门学科。
是手法技能训练的基础,是中医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推拿医师必修的课程之一。
二、推拿功法的起源与发展简史
起源:历史悠久
(一)源于日常劳作(二)源于古代舞式体操(三)源于导引(四)源于角斗(五)源于按摩
三、练习推拿功法的目的及意义
(一)增强推拿医师的身心素质,使其力量、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机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增强手法的功力技巧,增加手法的效益。
(三)医练结合,增强疗效。
第二节推拿功法的基础知识
一、练习功法的基本要素
调身――形松调息――气平调心――心定
二、练习推拿功法的基本要求
静:环境安静,心情平静。
舒:环境-空气新鲜、温度适宜、身体-全身放松,衣着宽松;
恒:运动量(锻炼强度、密度、时间、数量等)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六忌:忌饥饱练功,忌强忍溲便,忌汗出当风,忌劳逸失度,忌纵欲耗精,忌纵口暴饮。
三、功法的命名及分类(选择题)
(一)按所练功法的姿势命名分类
1、站功:自然站式、按球站式、抱球站式、马步或弓步站式。
2、卧功:仰卧式、侧卧式。
3、坐功:平坐式、盘坐式、靠坐式。
4、活步功
(二)按所练功法的方法命名分类
1、形体功:“调身功”
2、呼吸功:调息功、吐纳功、练气功
3、意守功:调心功
(三)按所练功法的动静命名分类
1、静功:肢体不进行运动。
如:静坐功、立功、参禅、定功、易筋经等。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心死神活”。
2、动功:体位、身法按要求不断变化。
如:五禽戏、太极拳、峨嵋功等。
华佗:“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通流,一身动则一身强。
”
3、动静功:静、动融合成一体。
如:少林内功等。
(四)其他
1、以人体部位命名:肩功、目功、腰功等。
2、以练功作用命名:易筋经、延年九转功等。
3、以寺院名称命名:峨嵋功、少林内功等。
4、以姿势多少命名:练功十八法、八段锦、六字决等。
四、练功的作用
(一)中医的观点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强身健体、
养生益智、延年益寿。
(二)现代实验研究的成果(了解)
1、对呼吸系统机能的影响
2、对消化系统机能的影响
3、对血液循环系统机能的影响
4、对人体代谢与内分泌系统机能的影响
五、推拿功法的基本手型与步法(掌握)
(一)基本手型
1、拳法:冲拳、架拳
2、掌法:立掌、仰掌、直掌、俯掌、反掌、瓦楞掌、爪形掌、扇形掌、推掌、亮掌
3、钩手
(二)基本步法
并步,马步,八字步,弓箭步,虚步,丁字步,仆步,歇步
六、练功常用的呼吸锻炼方法(名词解释),(判断)
(一)静呼吸法
精神活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有意识地把呼吸锻炼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的呼吸法。
分类:自然呼吸法、深长呼吸法、数息呼吸法
(二)腹式呼吸法
随着呼气与吸气的运动,有意识地形成一种小腹部一张一缩的呼吸方法。
分类;1、顺腹式呼吸法(正呼吸法)
2、逆腹式呼吸法(逆呼吸法、反呼吸法)
3、停闭呼吸法
(三)意呼吸法
练功者在自己意念的诱导下,结合呼吸运动进行“气息”锻炼的方法。
分类:1、胎息法(脐呼吸法、先天呼吸法)
2、踵息法
3、开合呼吸法、体呼吸法、气孔呼吸法
(四)其他呼吸法
1、读字呼吸法:默读字音进行呼吸锻炼的方法。
《养性延命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 (si ),皆出气也”。
――“祛病延年六字决”、“六字延寿决”。
嘘-肝;呵-心;呼-脾;
呬-肺;吹-肾;唏-三焦。
2、提肛呼吸法:吸气提肛,呼气放松。
常用于治疗气虚下陷的内脏下垂、子宫脱垂等证。
3、内视呼吸法:意念“目光”注视,导引气在体内运动。
要求;(1)随一呼一吸,全身一张一弛地运动。
(2)吸气时,气自下向上运动,同时收腹,提外肾,提肛,配合协调。
(3)呼气时,气由上而下运动,同时全身放松,松腹,驰肛,外肾下垂,配合协调。
七、练功反应与处理
(一)正常反应
1、温热与微汗
2、消化功能调整
3、新陈代谢调节
(二)异常反应(功法偏差)(名词解释)
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离正常反应的现象。
对练功者的身体和精神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使其正常的身心平衡状态发生变化,继而表现出某些特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甚至影响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
1、常见表现:
(1)内气不止
(2)外动不已
(3)走泄(走丹):青壮年男子在练功过程中出现的遗精、滑精现象。
(4)走火:指练功时运用强烈的意念、急重的呼吸导致头目胀痛、气血逆流或外动不已甚至狂躁的一种异常现象。
(5)诱发新症
(6)入魔:练功中产生幻景,并信以为真,导致神昏意乱、躁狂甚至成为精神病患者的现象。
2、主要原因(引起功法偏差的原因,怎样预防功法偏差)
(1)功法选择不当。
(2)违反练功原则和要求锻炼,乱用以意领(引)气。
(3)练功过程中受到意外刺激(外景或内景)。
(4)盲目猎奇,朝学夕改,或对功中出现的景象刻意追求。
(5)以偏盖全,形成错误心理。
(6)违反某些功法禁忌。
3、纠偏方法
(1)停止练功,消除紧张情绪。
(2)手法治疗:局部拍打或拍打肺俞、膏肓、命门等穴。
适用于内气不止者。
(3)用放松功或调息动作收功。
适用于外动不已者。
(4)心理治疗:走火者嘱其多观外景,搅海咽津以息火;入魔者予心理治疗。
(5)中医中药对症处理。
第三节功法的基本理论
推拿功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易筋经
一、易筋经的概念
易:改变、变化、改良。
筋:筋脉。
经:方法、经验、学问。
通过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自我身心的全面锻炼,改变筋骨,使之强健的一套传统功法。
二、易筋经的起源:相传为南北朝时达摩所创。
三、易筋经的特点;动作和呼吸密切配合,始终采用静止性用力。
四、易筋经练习的基本要求;
松静自然准确柔和意守丹田持之以恒
五、易筋经的作用“久练内壮外强”
1、畅通周身血脉,增强人体肌肉力量,使内外俱壮的一种强身保健的锻炼方法。
2、是推拿专业工作人员常用的练功方法之一。
3、仿效劳动人民春谷、载运、进仓、收囤等各种农活姿势演化出来的一套形象的锻炼动作,不受场地限制,锻炼全面,不会出偏差。
六、完整练习概况(原文,功势,要领)
第一势韦驮献杵势
功势;1.预备式 2.两臂展平 3.抱掌合拢 4.旋臂指胸 5.环拱抱球 6.收式
原文;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横胆降魔杵势
功势;1.预备式2.两手下按3.提掌前推4.两手平开5.反掌提踵6.收式
原文;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掌托天门势
功势;1.预备式2.仰掌护腰3.翻掌托举4.提踵上观5.握拳回收6.收式
原文;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功势;1.预备式2.握拳护腰3.丁步钩手4.亩注掌心5.下按呼气6.收式
原文;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中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功势;1.预备式2.握拳护腰3.马步提掌4.左右分推5.弓步拽紧6.收式
原文;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功势;1.预备式2.并步握拳3.提掌前推4.翻掌坐腕5.握拳回收6.收式
原文;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功势;1.预备式2.仰掌护腰3.上举下按4.抱颈按背5.与项争力6.收式
原文;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功势;1.预备式2.双手叉腰3.马步下蹲4.仰掌上托5.翻掌拿紧6.收式
原文;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功势;1.预备式2.仰拳护腰3.探爪伸指4.俯身撑地5.围收过膝6.收式
原文;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功势;1.预备式2.弓步探爪3.撑掌叠足4.后收提臀5.前探偃还6.收式
原文;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功势;1.预备式2.展臂抱枕3.直膝弯腰4.击鸣天鼓5.马步下蹲6.收式
原文;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功势;1.预备式2.握指上托3.左右侧俯4.后仰似弓5.前俯推掌6.收式
原文;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少林内功
一、少林内功的起源
宋代,武术开始重视与气功交融,至明代已有较为具体的实践记载。
清代武术家广泛吸取气功功理和锻炼手段,促进了武术与气功的交融,乃至几乎所有的武术流派都注重运用内功的方法来提高运气、用气的能力。
入清后,嵩山少林寺僧不仅操练拳棒,而且兼习内功。
将《易筋经》、《八段锦》以及《分行内外功》等汇集为《内功图》,逐渐形成目前广为流传的《少林内功》。
少林内功是河南少林派气功的基本功法之一,是以站裆为基础,着重于腰腿(根基)的霸力和上肢运动的锻炼。
二、少林内功的特点
1、以站裆为基础,着重于腰腿(根基)霸力和上肢运动的锻炼。
2、不强调吐纳意守,而讲求以力贯气,所谓“练气不见气,以力带气,气贯四肢”。
3、周身肌肉静止性用力,但呼吸要自然,即所谓“外紧内松”。
三、少林内功的作用
畅通周身血脉,增强人体肌肉力量,是推拿专业工作人员常用的练功方法之一。
久练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功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基本裆势
1.站裆势
【要领】三直:臂直、腰直、腿直
四平:头平、肩平、掌平、脚平
2.马裆势
【要领】沉腰屈膝,膝不过足尖;挺胸收腹,两目平视;呼吸自然或顺腹式呼吸。
3. 磨裆势
右弓步,上身略向前俯,重心下沉,臀部微收。
两手仰掌护腰。
右手仰掌护腰,左手化俯掌屈肘向右上方徐徐推出,掌根及臂外侧运劲徐徐向左方磨出。
同时身体向左转,右弓步随变左弓步。
左右各2—3次。
4.弓箭裆势
【要领】前弓后箭,重心下沉,上肢蓄力,徐徐磨转。
5.亮裆势
右弓步,两手由后向上亮掌,指端相对,掌心朝上,目注掌背。
上身略前俯,重心下沉。
换步时向左转,两手收回由腰部向后,再返上亮掌,左右同之。
【要领】上举亮掌,目注掌背,换步后转,两掌收回。
6.并裆势
(1)两足跟微向外蹬,足尖相拢,五趾着实,霸力站稳。
(2)两上肢成“直臂撑掌”势。
7.大裆势
(1)左足向左分开一大步,双足呈内八字,双膝伸直,霸力站稳。
(2)两上肢成“直臂撑掌”势
8.悬裆势(大马裆)
(1)左足向左跨开一大步,屈膝下蹲,两足距离比马裆势要宽,霸力站稳。
(2)两上肢成“直臂撑掌”势
【要领】沉腰屈膝,膝不过足尖;挺胸收腹,两目平视;呼吸自然或顺腹式呼吸。
9.低裆势
(1)足尖相拢,五趾着地,足跟外蹬,呈内八字。
(2)屈膝下蹲,上身下沉,臀部后坐,但不可以着地,所以有“蹲裆“之称。
两手握拳前举,肘要微曲,拳心相对,目须平视。
【要领】屈膝下蹲,上身下沉,臀不着地,握拳上举,拳心相对,两肘微屈。
10.坐裆势
(1)两腿交叉,盘膝而坐,脚外侧着地,臀部坐于脚跟,上身微前倾,所以又称“坐盘功架”。
(2)肩关节外展,双肘屈曲,肘尖向外,两手掌心朝下,腕背伸,,虎口朝内,身体平衡,两目平视。
【要领】盘膝而坐,脚侧着地,上身微前俯。
五、基本功势
1. 前推八匹马
【要领】指臂蓄力,立掌运气慢推,两目平视,呼吸自然。
2.倒拉九头牛
【要领】立掌前推,劲注掌心,肘腕伸直,力求肩平,再化拳紧紧后拉。
3. 单掌拉金环
【要领】立掌前推,劲注掌心,肘腕伸直,力求肩平,再化拳紧紧后拉。
4.凤凰展翅
【要领】竖掌交叉,用力外展,如飞鸟展翅,肩臂伸直腕背伸,蓄劲内收。
5.霸王举鼎
【要领】仰掌上托,过肩旋腕翻掌,指端相对,挺肘上举;回收时旋腕翻掌,指端朝上,掌侧相对。
6.两手托天
【要领】仰掌上托,掌心朝天,指端运动;松肩挺肘,两目上视。
7.顺水推舟
【要领】立掌运动慢推时,旋腕指尖相对,手掌向外挺肘似推舟状。
8.怀中抱月
【要领】仰掌上提,竖掌交叉,左右外分,掌心朝前,腕肘肩平,指端向下,掌心朝内;上身略向前倾,两臂由下而上徐徐抄起,势如抱月。
9.仙人指路
【要领】仰掌上提,竖掌胸前,手心内凹,形如瓦楞;臂指运劲,用力前推;旋腕握拳后拉。
10.平手托塔
【要领】仰掌运劲前推,大指外旋;肘直掌平托物。
11.运掌合瓦
【要领】瓦楞掌式发力运掌,俯仰反转。
12.风摆荷叶
【要领】仰掌交叉前推,外旋挺肘展开,肩肘腕掌平齐。
13.顶天抱地
【要领】仰掌上托,过肩旋腕翻掌,掌心朝上,指端相对;两手翻掌外分下抄,身向前俯,两掌合拢相迭,势如抱物上提。
14.海底捞月
【要领】仰掌上提,胸上高举,左右分推;旋腕翻掌,腰俯腿直;掌心向上,形如抱月;两臂用劲,指端用力,缓慢抄起。
15.饿虎扑食
【要领】仰掌旋推,腰向前俯;劲注拳心,屈肘紧收。
16.力劈华山
【要领】竖掌交叉,左右分推;用力下劈,两目平视。
17.单凤朝阳
【要领】旋腕化掌,蓄力外展;缓缓下运,形似半圆。
18.乌龙钻洞
【要领】立掌渐化俯掌前推,上身随势前俯;推足渐化立掌,蓄力而收。
19.三起三落
【要领】前臂蓄力,前推下蹲,用劲后收,随之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