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语言规范与创新》普通话语音的标准与北京话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规范与创新》普通话语音的标准与
北京话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2020.03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清澈/掣肘殷红/湮没瞠目/螳臂当车
B.箴言/斟酌蛊惑/商贾船舷/扣人心弦
C.联袂/抉择整饬/炽烈辍学/风姿绰约
D.徘徊/脚踝戏谑/琐屑惬意/锲而不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谈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这两个字含义极广。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
高风亮节的象征。
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
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
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
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
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
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
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略有删改)
【注】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
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一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2.下面是两个推论旬,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
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3.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
答:
4.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
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二十年以后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
”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
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
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
他俩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
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
“再见,先生。
”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
“不错,你是鲍勃。
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
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
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
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
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
”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
鲍勃接过便条。
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
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
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
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
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
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
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
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
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
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
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
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
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
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
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
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
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
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
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
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
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
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
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
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
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
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
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
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
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
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
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
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
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3.“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6,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7,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
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
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
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
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
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
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
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
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
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
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4.“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
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
D.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污染,还需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
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
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
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
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
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
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
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
“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
三天一催,五天一催。
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
侯菊说:
“不是我稀罕金东西。
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
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
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
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
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
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
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
”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
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
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
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
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
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
陆家人多,众口难调。
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
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
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
行账簿都交给了她。
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
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
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
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
而且喝的是幔酒。
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
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
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案
1, B。
读音分别为:zhēn、gǔ、xián。
A组的读音分别为:chè、y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