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源(讲稿)
第一篇:魏源(讲稿)
唤枫儿
制作
魏源(讲稿)
魏源生平简介: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魏源毅然以振国威、安边疆为己任,投身民族自卫战争。

主张:
主张革新变法、反对侵华活动、主张“以守为战”、推崇民主制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

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

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

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著作:《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其中以《海国图志》影响最为深远。

《海国图志》内容:
《海国图志》是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
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该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世界地理部分,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地理位置、疆域大小,以及物产、风俗和历史沿革。

其二,介绍了西方技艺,其中包括军事技术、船舶的驾驶与制造、铁路以及火器弹药的使用等。

其三,介绍了西方文化,诸如西洋的历法、货币、语言、宗教等等。

最后,检讨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和战之得失,论述中国抵抗西洋的战术战略,倡议建立译馆、船厂、炮局,并训练海军等等。

《海国图志》意义:
《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

因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

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

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海国图志》的划时代意义,还在于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

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

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
唤枫儿
制作
物。

梁启超赞誉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海国图志》在当时国内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在国外,尤其是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海国图志》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海国图志》的核心内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是“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唯有“师夷之长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

要做到“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就不仅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开展对等的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

《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很大影响,推进了日本变革,使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
为什么《海国图志》在当时对中国的影响甚小,对日本却影响颇大?原因:
其一,历史原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自以为是“天朝大国”,民族心理中留下了自傲、自大的消极性。

反之,日本是一个小国,加上自然条件相对艰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素有向外学习的长处和民族忧患意识。

其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长期推行闭关政策,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

清朝严格的文化禁锢政策和愚民政策使知识分子仅有的一点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荡然无存。

反之,日本在长崎允许荷兰人和中国人来通商。

西方自然科学一直影响着日本的知识分子。

其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在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缺少接受西方新思想的主体力量,而日本的经济相对开放,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国,具有接受新事物的主体力量。

所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忍受有限的损失,天下就太平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国内自然曲高和寡了。

因此,中国失去了一个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极好机会。

相反,当《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时,日本正面临着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威胁,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正在探寻救国方法。

因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易被日本接受,引起巨大反响。

魏源名言: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
愈匮。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类别:理想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后人对他的评价: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第二篇:《魏源》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7分)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

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

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

”从之。

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

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

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雨亦旋降,岁大丰。

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

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

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

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

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

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

帝以源有劳,置不问。

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

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

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累月,释还职。

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

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

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

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

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课:赋税
B.俾驰驿之任俾:使,让
C.免逋赋杂役逋:拖欠
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报:上报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

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

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器,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

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平恕,但亦有不当。

例如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就没有上报朝廷。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智以闻,诏两责之。

(4分)
答: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4分)
答:
第三篇:魏源的2000字
中山大学现代历史论文李强 09电子1班 2009358920
魏源—睁眼看世界
魏源,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邵阳县金潭沙洲上(今隆回县金潭乡),作为他的同乡,我也为他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在晴天霹雳的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的清政府的落后与愚昧充分地展现出来,少数爱国、开明之士开始寻找救国之路,魏源便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魏源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是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和与此相联系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

魏源亲自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

战争教育、惊醒了中国人民,也打开了一部分封建阶级知识分子的眼界。

鸦片战争中,魏源有机会从前线抗敌斗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抗敌救国的英勇事迹。

在人民群众抗敌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坚持了民族正义,站在林则徐为首的抵抗派一边,极力主张抗敌救国。

在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中,着心留意军情,尤其注意总结内河防守的经验,努力筹思抗敌的大计。

他称人民抗敌斗争的英勇杀敌精神,和反侵略的壮举,是“揭竿俄报郅支围,呼市同仇数万师”。

魏源极其憎恶穆彰阿、琦善之流的卖国投降言行,指责他们丧失民族大义,不以民族利益为重,误国害民。

说他们是“全凭空气销兵气”。

怒斥他们搜刮民脂民膏,向侵略者赔款乞降的罪恶活动。

投降派厚颜无耻地说,对侵略者要“结以恩德”,报以“仁慈”。

魏源严正地指出,投降派的无耻谰言是“误人家国”。

对于犯我边疆、侵我国土、渔肉我乡里、屠戮我人民的侵略者,绝不能讲“仁慈”、“恩德”,只能“以甲兵止甲兵”。

他不仅揭露了投降派假口仁义、卖国投降的丑恶嘴脸,而且明确地阐明了以正义的武装反抗非正义的武装侵略的原则。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与剧烈变化。

中国从此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深渊。

民族灾难,国家危亡,人民痛苦,
把如何救国救民这个问题提到人们的面前。

思想学术界,人心愤激,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议论抗敌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事。

魏源认为,这是一个“凡有血气者所宜慷慨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的问题。

他呼吁:应当深自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吏好更有效地抵御外侮。

围绕这个中心问题,魏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主张。

首先,魏源总结人民群众自发地抗敌斗争和他在浙江前线筹议、指挥抗敌战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我之长,削敌之短,致敌于死命的思想。

他认为,敌人虽然船坚炮利,武器精良,但是它远离后方,供应不济,我们的火器船舰不如外人,但是有内河内地做凭借,与其战敌人于海上,不如诱敌深入我境内,在海口和内河上同敌人周旋。

这样,就可以使敌之长处无可施其伎,变为不利,我则能发挥长处,避其所长,攻其所短,变不利为有利。

因此,他说:“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同时,人民群众与地方绅商有抗御外敌的积极性,有助我们因地制宜。

因此,他又说:“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

他肯定了广东、台湾、澳门人民抗英斗争成绩,进一步发挥了林则徐“恃民心,用民力”的思想。

其次,魏源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指出,对于外国侵略,一定要坚决抵抗,而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是盲目排斥。

他认为,要抵御西方资
中山大学现代历史论文李强 09电子1班 2009358920
本主义的侵略,首先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这是战胜外敌,富国强兵的重要条件。

他说:“欲制夷患,必筹夷情。

不了解敌情怎能制胜呢?魏源的著名口号是“师夷长技”,其目的是什么呢?他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为我之长技。

”这就是说,第一,是为了对付外敌的侵略;第二,是为我所用,引进外国“长技”,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想法。

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具有初步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要求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以便强国御侮的共同愿望。

它对于闭锁孤处,固守传统偏见,囿于九州而不知“寰瀛之大”的保守势
力、保守思想,起了震惊的作用;对于迂腐可笑的顽固派把西方科学技术看做“奇技淫巧”、“形器之末”的愚妄滥调,是有力的批驳。

再次,魏源认为,为了强国御侮,不仅要学习西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本民族的军事工业,改进中国的国防设施和武器装备,加强国防能力。

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和实施的方法。

例如,西方的战舰、火器,以及“养兵、练兵之法”,都要学习。

在沿海(例如广东)设造船厂、兵工厂,聘请法国和美国技师,传授技术,一方面造船、制作武器,另一方面,培养训练技术人材,包括教练驾驶战舰、“演炮之法”等等。

此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锥、千里秤,等等,“凡有益民用者”,都要积极地学习、引进和制造。

魏源在当时是眼光开放的,也是具有长远理想的。

他希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和国防,保卫国家,供给民需,使中国从落后的闭锁状态下转变为“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的繁荣强大的国家,使落后的东方中国赶上强盛的西方大国。

最后,魏源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特别指出了加强海防、边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他一方面揭露了英国从海上侵华的霸道行径,另一方面,特别揭露了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侵略野心。

正确地指出:各个资本主义大国都想染指中国,事实上是纷至沓来。

中国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难局面。

形势是十分尖锐的,“鄂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

在对付英国从海上东侵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和放松对于从北面侵略中国的俄国扩张主义的警惕,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边防。

魏源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清政府指明了强国的方向,也为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间的付出也可想而知,但付出还是很值的,人生就该去拼去搏,这样才能碰撞出人生的激情火花。

第四篇:《魏源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魏源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小议魏源的改革思想
摘要:魏源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势下,针对财政危机等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改革的主张。

改革漕运、治河、盐政等关系国家命脉的大政,开源节流,以增加财政收入;魏源的改革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就是对改革放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魏源;改革思想;现代
一、魏源的改革思想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

魏源生活的年代,中国清代封建社会已由康乾盛世转入嘉道衰世。

正如魏源所说,当时的封建王朝面临两个危机:一方面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

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大举入侵,自道光以来,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西方国家以海盗行为撞开中国大门。

由于内外两方面的严重挑战,清代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嘉庆以后,更是江河日下,处于‘旧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末世。

魏源目睹了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人的骄横跋扈,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其改革的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针对清政府在漕运、治河、盐政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魏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思想和远见卓识的改革方案。

首先,针对漕运上存在的弊端,魏源提出了海运漕粮的改革方案。

漕运一直备受清政府的重视,是清代“漕、河、盐、兵”四大要政之一。

自隋朝开辟大运河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征收租米供养京城,并为粮荒做储备的漕运体系。

而如此重大的一项命脉工程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在漕粮运输的过程中,把持漕运的官吏层层盘剥,凡有关卡的地方就要交费,而且名目种类繁多;虽然漕运的耗费极高,但效率却极为低下,这就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而大运河又横贯黄淮水系,更因为水患频发,河道淤塞,严重影响了运河的通航。

漕运之弊不但殃及平民,使沿岸众多百姓因此而被迫离家,另谋生路;而且祸及朝廷,使国家的税收大为减少,财政枯竭。

针对这些弊端,魏源提出开辟海运航线,以弥补漕运的不足。

但魏源
又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能马上全部实施海运的方案,那样做必然会受到下至以漕运为生的漕丁水手的阻拦,上至靠漕运牟利的各级官员的反对;加上皇
帝以及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存在以漕运为正统的守旧观念,不愿意变法,更改前制。

鉴于这种情况,魏源十分讲究变通之法,他提出在“江、楚、皖”可以海运为权宜之计。

这样,既缓解了因反对势力阻挠所带来的压力,又使自己的主张切实可行。

同时,他还认为,作为商船集散地的上海和漕粮交兑地的天津是海运能否顺利的两个关键环节,为此,他在主持商船海运的过程中,首先在上海设置海运总局,统一管理海运的各项事务。

海运的开通,大大地减轻了漕运的压力,缓解了清朝政府的财政危机,从而使各地的漕粮能够顺利地运往京城。

其次,针对“黄患”引起的问题,魏源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整改措施。

每遇黄河泛滥,清政府用于治理黄河的开支巨大,几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成为了清政府财政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清政府治理黄河费用的增长,无疑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面对这种局面,魏源仔细研究和分析了黄河的实际情况,根据黄河的地势、河流的自然走向及其水性,提出在一年之中的适当时机人为改道的治河方案。

由于种种原因,虽然魏源的建议未被清政府采纳,但咸丰五年,黄河再次决口并自动改道,由山东利津大清河入海,这一事实证明魏源提出的改道主张是切实可行的。

再次,针对盐政上存在的积弊,魏源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食盐是清朝的重要财源。

当时,淮北的盐课普遍呈现出“商疲、丁困、引积、课悬”的困顿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魏源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改革无疑已势在必行。

为此,他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改纲盐为票盐,变盐业官营为盐业商运。

魏源的“票盐”改革方案,就是要把官营盐业中官吏们层层贪污的私利,转变为商人自由贸易贩运所得的合理利润。

他说:“夫票盐售价,不及纲盐之半,而纲商岸悬课绌,票商云趋鹜赴者,何哉?纲利尽分于中饱蠹弊之人,坝工、捆夫去其二,湖枭、岸私去其二,场、岸官费去其二,厮伙、浮胥去其二,计利之入商者,什不能一。

票盐特尽革中饱蠹弊之利,
以归于纳课请运之商,故价减其半而利尚权其赢也。

”这些措施减轻了官盐的成本,简化了繁杂的销盐手续,废除了盐业的垄断,革除了盐业的陋规,打破了僵化的销售区域规定,保护了盐商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盐课收入,满足了群众对食盐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盐业领域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腐败的清朝统治者们却还未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他们仍然死抱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放,对西方各国的情况一无所知。

而作为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魏源,反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在政治方面,魏源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

尽管魏源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价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但是,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推崇,对于当时中国国民接纳西方文化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在军事方面,魏源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魏源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使中国人掌握西洋的军事技术,扭转那种兵艘、火炮只能从国外购买的局面。

在他看来,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

为此,他主张对兵制进行改革,一方面,削减军队中的冗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以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由政府培养军事人才,提高战斗力。

二、魏源改革思想的特点
魏源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出了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即顺民情、乘时势、实事求是、策略灵活。

“顺民情”。

魏源认为,在社会变革中,“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即变革愈彻底,对人民愈有利。

为此,一方面要“变古愈尽”,即对社会弊端要尽情揭露,坚决革除。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但有公厨总聚擅,断无万载不更弦。

书陈蠢要三薰沐,衣旧蚁顺九洗渝”。

除去书虫要薰香三次,洗净衣垢要烷刷九遍,都是说明除弊务尽,改革要彻底,才有利于人。

另一方面,要“便民愈甚”,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有利于多数人的改革,就应坚持;多数人支持的改革,如同水流入海,势不可挡。

反对改革,违背民情,就像要流水回头,是决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