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设置悬念[合集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设置悬念[合集五篇]
第一篇:学会设置悬念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一、小故事导入: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当时有名的才子唐伯虎,酒席间大家请唐伯虎即兴为老太太题一首祝寿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

偷得蟠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同学们看这首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呢?
(1)有创新,不同于传统的祝寿诗(2)有悬念,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同学们说的很对,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二、什么是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我们再来看几则小例子:
世界文学史上的最短
1、最短的言情小说:他死的那天,孩子出生了。

2、
3、
4、最短的武侠小说:高手被豆腐砸死了。

最短的恐怖小说:惊醒,身边躺着自己的尸体。

最短的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5、最短的荒诞小说:有一个面包走在路上,他觉得自己很饿,就把自己吃了。

三、文学创作中的悬念:
虽然说悬念应用于各个艺术门类,但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文学,因为电影、戏剧都在有剧本,所以可以说有时悬念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

古人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就是人们读文章就像观看山景一样,不喜欢看平的山,因为那样就没什么意思了,总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好。

写文章就是这样,如果你在写一件事时一味交代,叙述,而不讲究手法技巧,那别人读起来肯定是索然无味的,所以适当的设置些悬念,就会让情节波澜起伏,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有迫切读下去的欲望。

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所学过的很多课文当中,有很多文章都适如其分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我们试看几例:
(一)课内课文举例:
1、《草船借箭》此文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悬念。

立状设悬念: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诸葛亮却立下了三天完成的军令状,难道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吗?这是不是伸着脖子等着挨宰?这是第一个悬念。

借船设悬念: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鲁肃可着急了。

他于是趁机提出借二十条船,按他的要求装备好,并叮嘱鲁肃保守机密。

这些小船能变出箭来吗?鲁肃一旦向周瑜报告了,诸葛亮岂不是全完了?这是第二个悬念。

取箭设悬念:军令状立了,小船借了,可就是不见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趁着漫天大雾逼近曹军水寨,并且叫军士擂鼓呐喊。

鲁肃固然吓得面如土色,读者也要捏一把汗,如果曹军大举出击,诸葛亮不是要成为俘虏吗?这是第三个悬念。

三个悬念,三层理解,诸葛亮聪敏机智,胆略过人,真是“神机妙算”哪!
2、《我的叔叔于勒》
故事一开始,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归来会改变他们家的境况吗?于勒现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这一连串的问号,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个悬念,它让读者怀着迫切的心情急于看下文。

3、《最后一课》
小说的开篇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又写上课前教室里与以往不同的气氛,这些内容都是在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课外举例:
接下来,我们在来读一篇小短文,来进一步感受悬念的魅力。

20美金的价值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

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

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

后来,他平静下来了。

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

”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 10美金。

”“爸,谢谢你。

”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

”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编译。

选自《深圳青年》)【点拨鉴赏】:
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

本文综合运用巧设悬念法和误会兴波法。

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的吸引着读者。

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

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

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原来如此!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

现代生活快节奏、高速度,人们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往往忽视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所以儿子的言行便显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点烦”,所以他对儿子“发怒”、“生气”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密。

四、我们的作文如何制造悬念?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

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设置悬念,实际上就是平时所说的“故弄玄虚”,特指把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

设置悬念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那么,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只简单地介
绍五种:倒叙法、疑问法、误会法、巧合法、省略法。

1.倒叙法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例如原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羚羊木雕》,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

万芳不但不生“我”的气,还安慰“我”,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这篇文章开篇从故事的后半段写起: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

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

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这就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妈妈的质问,后交代羚羊木雕的由来,以及去向,开成一个矛盾情节——妈妈很重视羚羊木雕,而我却送给了万芳。

这样的开头足够吸引人,让读者迫切地读下去,以了解事件的原委。

2.疑问法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例如《绝品》:常先生卖给刘三爷的画到底是不是假的?这一悬念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最后才交代出来。

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3.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如《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

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

这一次次
的误会便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故事波澜起伏,曲折跌宕,读来趣味横生。

4.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

写记叙性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

”的确,在编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

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

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而主要的有两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与不期而遇的巧合。

例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

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

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

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

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有篇中学生习作《没想到竟是这样》写了这样的情节:内向、文静的女生梅子,以“木梅”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木瓜”的boy。

由于上课时想着“木瓜”,梅子走神了,并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通。

当天放学后,梅子与“木瓜”相约各拿一张卡通画在公园见面。

两人一相见,“木瓜”一脸窘相,而梅子“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喊出一声:…老师好!‟”该文以巧合造成情节
的戏剧性,增加了波折,读来饶有趣味。

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

5.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也是设置悬念的方法之一。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

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读者读到这里也不免要为林冲的处境和命运担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

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五、课堂练笔:
为下面两个作文设计开头,试计出悬念。

《迟到》、《老师今天没来》
六、作

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1、使我__(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第二篇:设置作文悬念的开头
作文开头很巧妙地设置悬念,制造某种气氛,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开头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倒叙法。

采用倒叙手法,把全文中的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头就陷入疑问之中,有了疑问,就有急于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
望。

如:《同志的信任》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文章一开始写鲁迅先生与一个陌生的女青年会面,女青年将一个纸包和一封信交给鲁迅先生。

读罢开头读者自然要问:这个纸包里面藏的什么?这封信写的什么内容?有了这么多的疑问迫使读者产生追究起源的想法,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这样的文章,读者想不说好也难,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对比法。

这种方法往往先写人们已经认定定势的东西,然后提出与之相反的看法。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承认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抓住“这另一方面”大做文章就会使人感到突兀的同时体会到主题的新颖别致。

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一篇作文的开头这样写道:“愚公,早已被称为艰苦创业、持之以恒的楷模,但我却认为愚公确实是愚。

”读了这样的开头,读者会产生疑虑,因此就必须读下去。

三、行为反常法。

文章一开始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引人发思,产生疑问。

初中语文《小小说两篇》就是一例。

这种开头好就好在它能调动读者的思想:这个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张望的这个高大的身影是谁?为何张望他?其妙处就是利用小鞋匠的反常行为。

四、回忆法。


一、文章开头写作者事后对事或人的看法、评价。

《一件小事》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二、文章的开头触目伤怀、睹物思人。

例如有一篇学生作文开头这样写道:每当打开那像集,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我的思绪便回到那孩提时代。

于是读者的思绪也被带到作者的孩提时代。

五、引用寓言法。

如:河水对河道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自由前行呢?”河道说:“没有我的限制,你早枯涸了,你不会见到蔚蓝的大海。


小草对野火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顺利的成长?”野火说:“没有我的烧烤,你早枯萎了,你不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唐僧对佛祖说:“你让我取经,为什么又让我经历九九八十一
难。

”佛祖说:“没有这些妖魔鬼怪的阻碍,你那几个劣徒早就作乌兽散了,你不会取得真经。


以寓言开头,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的道理或事物的兴趣。

以上用三小段寓言故事引出所要讲的道理,这种方法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总之,“文无定法”具体运用那种方法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

但是给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应注意:一是开头悬念的设置要简明扼要,不能啰嗦,与悬念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写,悬念的点要集中。

二是要围绕悬念一步一步地解开谜底,一层一层地解除悬念,慢慢地完成,直到结尾时才让人恍然大悟,这样,既符合读者的阅读思路,又可以使文章曲折多姿,前后呼应。

第三篇:作文如何设置悬念和伏笔
学会设置悬念
学会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念,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

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

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

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

如《渡船》开篇写:
“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嘀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

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

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
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

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 …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

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 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不知
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 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

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

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

作文如何设置悬念和伏笔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悬念?怎样设置悬念?要注意什么?
2、以《神秘的》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正确使用悬念手法。

学会巧设伏笔
伏笔,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做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没有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

怎样设置伏笔呢?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

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

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
“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

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埋下了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设置伏笔。

如《夜莺之歌》一文,开头写小夜莺“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

这就为下文小夜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正因为他的衣服是绿色的,跟树叶差不多,所以钻进树林就不易被发现,便于隐蔽。

③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写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之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
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这就告诉我们:五壮士将面临后有追敌,前是悬崖的绝境,暗示故事结局将是五壮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

如《穷人》一文,开篇讲渔夫的妻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时,写道:
“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划着十字。


这段心理描写,既讲了桑娜一家家境穷困,又讲了她对丈夫十分疼爱。

这就为她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时,所产生的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设置伏笔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伏笔要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埋设事情发展过程的“诱因”、“条件”,或暗示事件结局、为人物安排后路,等等,总之不能节外生枝。

【思考练习】
1、什么是“伏笔”,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巧妙地设置伏笔?
2、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使用设置伏笔的方法。

第四篇:如何设置悬念作文教案
作文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如何“设置悬念”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什么是设置悬念?
2、写出流畅的设置悬念的作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设置悬念与文章情感表达的契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