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化修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文化(泰勒)
泰勒的定义是:“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
2、美国文化学家A·克鲁伯认为文化有五个含义,文化的五个特征
含义:
1)行为模式与指导行为的模式;(2)模式不论其内涵或外延,均经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由后天学习而得;(3)模式物化体现于人工制品,从而使制品纳入文化范畴;(4)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原则;(5)文化系统是限制人类活动的方式的原因,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特征:
1、区别于自然物的人类创造
2、普存于一定的社会或群体
3、具有一定的规则、模式与表意系统
4、得自后天并代代积累与继承
5、规范人的行为并因行为变化而得到改造
3、什么是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行政活动的行政精神、行政意识、行政价值和行政心理的总和,是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应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生活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
4、行政文化包含五个因素:
具体包含五个因素:
1、任何行政文化都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
2、行政文化在行政活动中产生、累集并得到改造和发展;
3、行政文化是一种规则的综合体;
4、行政行为的条件既包括精神条件、规则前提,也包括物质设施的特定约束与要求;
5、行政文化包括精神、规范、物质三个层面。
三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精神层面是行政文化的根源和核心;其他两个层面有其表象之下的内在精神含义提供阐释并赋予意义。
5、什么是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成员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规范、共同的情感、心理等。
6、什么是行政思想
行政思想主要指有关行政体系和行政活动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行政思想也被称为行政哲学。
7、什么是行政心理
行政心理:主要包括行政动机、行政情感、行政习俗等。
8、什么是行政意识
行政意识:行政意识是行政人员对行政体系、行政活动和行政关系的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估取向。
9、什么是黄色文化,蓝色文化,红色文化
黄色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一个静态的农业社会中,保守、崇古、自足的系统,遵循“纲常名教”的道德,束缚民主与科学的发展;注重人伦关系与精神生活。
蓝色文化(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在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外向的,“动的文明”,代表民主、科学、注重商品贸易,人权、法制等。
红色文化:以马列主义为基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一整套“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10、行政价值,及其六大类
行政价值主要指人们在行政活动中所包的各种价值观念。
史布兰把价值观分为六类:
(1)理性的价值观,他一知和真理为中心。
(2)美的价值观,他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
(3)政治性的价值观,他以权力地位为中心。
(4)社会性的价值观,他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
(5)经济性的价值观,他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
(6)宗教性的价值观,他以信仰为中心。
11、什么是行政信念
行政信念是行政人员思想上的原则标准和期望状态。
原则信念使原则标准;理想信念是期望状态。
12、什么是行政动机
行政动机是行动的支配思想和原因。
13、什么是规范性行政文化
规范行政文化是指贯穿于整个行政活动中的对行政机构和行政主体的行为产生规范影响的行政文化。
包括行政文化传统、行政习惯、行政道德、行政制度、行政原则。
14.什么是行政道德
行政道德是行政人员所执行的道德观念,主要体现在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上。
15.什么是行政心态
行政心态是人们对具体行政活动所持的情绪、感知方式和态度的总和。
如对既定行政方针和原则的积极响应或消极抵触,对某一行政计划和方案所表现出来的成竹在胸或无所适从,对将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的郑重其事或漫不经心。
行政心态形成于行政活动的起始阶段,并随行政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变化。
16.行政心态的三个特征
一是产生的自发性、非理性;二是表现的不稳定性;三是影响的潜在性或阿在性。
17.什么是行政评价
行政评价是特定意识形态下,人们对社会实际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各种行政行为所作的价值判断,以达到存真去伪、扬善抑恶的目的。
18.评价一般分为哪两种形式
行政评价一般分为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两种形式。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舆论,其中包括一定社会集团和阶级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舆论工具所传播的正式社会舆论,也包括人们白发产生并自然传播的民间舆论。
社会舆论在性质上有进步与落后之分,在作用上有积极与消极之别。
自我评价主要借助于内心信念或主观意志的作用,在评价中,个体自身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
与社会评价相比,自我评价更为深刻、直接、迅速,是形成良好行政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
在行政评价中,自我评价实质上反映着社会对个体行为的一般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自我评价是行政精神构成由较低层次上升至较高层次的层级性行政文化。
19.行政文化的特征
一、群体性与凝聚性
行政文化作为社会化、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一种文化类型,在行政系统内部具有很强的群体
性和凝聚力。
二、综合性与诱导性
由于行政活动范围的宽广以及行政组织的重大作用,决定了行政文化对整个社会产生十分明显而持久地引导和综合效应。
三、抽象性与具体性
行政文化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东西,不能和具体的人、事、物、观念、行为等同,但认识他的时候又是非常现实、具体。
四、理想性与现实性
行政文化有它特定的理想模式,并以特定的规范和原则、经常性的社会暗示来保证行政文化的实行。
现实常常偏离理想,形成机关病。
五、精英性与大众性
行政文化既是行政官员行为的范式以及某种制约因素的一种概括,是精英之中的文化,又渗透于全社会,具有大众性。
20.行政文化的功能
一、控制功能
规定行政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
确定行政组织的明确目标。
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准则。
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聚合功能
通过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在组织成员中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聚合功能包含两方面内在意义:具有团结行政人员的作用;能使行政人员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而努力工作。
发挥行政聚合功能的主要是行政目标文化、行政团体意识、行政价值取向等。
三、运作功能
行政文化保证行政或影响行政的运作。
运作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自身的发展;推动行政系统的发展。
四、导向与调节功能
导向功能,即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的价值、行为取向,使成员目标与整体目标趋于一致;
调节控制功能,即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共同价值准则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思想,调节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
改造更新功能,新的先进的治理理念通过行政文化灌输到成员的思想中,促进成员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推进行政组织更新变革。
21.行政文化的作用
一、影响行政目标
对目标方向的影响;对目标顺序的影响;对目标结构的影响。
二、影响行政组织结构
职位的组合与安排等。
行政文化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权威、地位和作用;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关系;关系到政府系统内部权力的分配、行政方式的选择、职责与作用、人员的关系等,是行政体系的深层要素。
然而在当代中国,由于历史和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行政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比如官本位思想还很严重,依法行政观念还没有完全体现在行政行为中,人情行政和关系行政仍然存在,行政道德还有待加强,主流行政文化尚未完全建立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无疑都在而且将要对我国的行政发展以及政府改革,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和制约。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行政文化的现状,如何寻找正确合理的途径来对我国的行政文化进行创新和重塑,最终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
三、影响行政人员的行为
行政文化对行为的支配。
行政文化对行政人格的塑造
四、影响行政机构行为
对行政决策。
对上级与下级、同级等的沟通与协调行为等。
五、影响行政领导
对领导权威、领导素质、领导主要行为影响作用。
六、影响和制约行政人才开发
对人才开发的诱导作用;对人才开发的心理强制和说服定势
22.行政文化的内容构成和内在联系(简述)
内容构成:1、行政思想。
主要包括行政价值、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理论等要素。
2、行政心理。
主要包括行政动机、行政情感、行政习俗等。
3、行政制度主要表现为由国家确认的行政原则、行政法规、管理规范。
行政制度是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的凝聚和体现,并直接作用于行政管理。
内在联系:1、同一性联系;
行政思想代表行政文化的属性。
行政制度是联系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的中介环节。
行政制度对行政思想、行政心理具有反作用。
行政文化受行政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2、对立性联系。
行政思想和行政心里往往和前旧的制度相对立。
23、中国行政文化的演变的三个阶段、五个时期
1、三个阶段:神权时代行政;君权时代行政;民权时代行政。
2、五个时期:太古时代的全民行政;殷商时代的神权行政;封建时代的宗法行政;专时代的刑罚行政;民治时代的服务行政
24、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
中国政治的低分化;皇帝的政教合一身份;大一统、官僚制的文化特色。
25、君主行政文化(简述)
封建社会君主行政文化。
特征:君权神授;集权原则;刑法原则;官僚制度;差序格局;人治色彩;权威人格;保守取向。
26、传统文化积极精神、消极因素(简述)
积极精神:(1)固有规律的不可缺(2)集体主义的合理内核(3)人本主义思想与现代的吻合(4)天人合一思想借鉴
消极因素:(1)封闭性(2)官本位色彩(3)大一统(4)形式主义(5)依赖性人际关系(6)泛道德论
27、中国传统伦理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
早秋儒家关注的问题有三:
1、伦理:即人伦关系的省思。
2、政治:即家国同治的社会政治之道。
3、做人:即如何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之道。
28、六经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依托及影响(论述)
经典依据:“六经”。
背景:周-——西汉
早秋儒家关注的问题有三:
1、伦理:即人伦关系的省思。
2、政治:即家国同治的社会政治之道。
3、做人:即如何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之道。
形成伦理政治的原因
A.古代中国文明的主流处在黄河流域;
B.三代政治史对儒家伦理政治的致思;
周代走向伦理政治系统化之路,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力量:
一是为自己的统治或发行辩护;
二是夏商礼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加工完善的蓝本。
周礼有九大特征:
等级森严、宗法制度、繁琐礼仪、礼器规制、先祖崇敬、宗庙制度、典礼程式、礼官设置等宗法是其社会基础;等级制是其构成方式;远天近人是其基本取向;制度化是其形式特征;强控的政治要求与弱控的伦理整合是其基本精神。
周公对礼制精神阐发了两点:
一是“敬德保民”;二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敬德保民”的观念奠定了儒家以伦理道德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以民本主义为统治政策导向的大思路。
而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奠定了早期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大思路。
C.三代思想史对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建构的影响。
夏商周的礼制衍生提供了历史背景;
“六经”文献影响深入。
六经是先秦至汉思考伦理政治问题的必然思想依托。
“六经”:
《礼》(《孝经》):提供了将政治与伦理熔于一炉的规范模式。
《书》《春秋》:提供了与伦理与历史人物与事件褒贬之中的思路。
《诗》:提出了兴观民怨的民情观察与意志表达的基本方式。
《乐》:寓教化于规制了的音乐之中的情感控制策略。
《易》:提供了“易”与“不易”的伦理与政治辩证致思的思维框架。
另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礼运》对伦理建构最有意义。
《大学》全篇围绕三纲、八目阐发了伦理政治的理论纲领。
“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柔”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治天下(“格物”是起点.推究事物之理,格除人之物欲,一分物欲在,一分烦恼现,一分智慧隐。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三纲是伦理政治的理论纲领。
他以阐发光明的德行奠基,从而将伦理追求与政治之利结合起来。
八目是伦理政治的行动模式。
他一双向推导,讲伦理政治家以贯通。
《中庸》精神在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精神投射到伦理政治操作上,则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样就使伦理规范与政治统治方式统一于人的活动中。
《礼运》则以“大同”观为伦理政治提供良好的理想模式。
二、伦理政治的挫折与发展
1、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与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战国的霸道与孟子的“善政”论
3、荀子对孔孟反思,以性恶论为依据,提出“隆礼、重法”的伦理政治
4、韩非子“言法不言礼”、李斯“任刑不任德”,使儒家理论陷入自我消解的危机之中。
5、董仲舒举起儒家伦理政治的大旗,提出“法天而治”、“天人合一”的主张,为伦理政治提供“奉天”的保障。
“天人合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A.“天人合一于天”,使伦理政治的价值根源和功能保障具备了。
B. .“天人合一于人”,使伦理政治的行为主体有了明显的自我规范条件。
C.“天人合一于义”,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避免过度的操纵权力,以畏天谴,来保证政治治理的适当方式和控制程度。
天人合一的致思,并非神迷宗教之思,而是对政治根据的终极追向。
29、董仲舒天人合一对伦理政治的意义
A.“天人合一于天”,使伦理政治的价值根源和功能保障具备了。
B. .“天人合一于人”,使伦理政治的行为主体有了明显的自我规范条件。
C.“天人合一于义”,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避免过度的操纵权力,以畏天谴,来保证政治治理的适当方式和控制程度。
天人合一的致思,并非神迷宗教之思,而是对政治根据的终极追向。
30、中庸精神的意义
《中庸》精神在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精神投射到伦理政治操作上,则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样就使伦理规范与政治统治方式统一于人的活动中。
31、荀子提出的政治思想
荀子对孔孟反思,以性恶论为依据,提出“隆礼、重法”的伦理政治
荀子是战国中晚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儒家“礼治”的思想,然而,他并不是照搬儒家原有的“礼治”学说,他对儒家思想采用的是批判继承的态度,“引法入礼”,丰富了儒家的思想学说。
荀子“礼”的思想最终成为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用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要的。
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所说的“礼”指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关于“礼”,荀子继承了儒家先人孔子的思想,孔子说“食色,性也”,宣扬“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见,孔子是承认人欲的。
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孔子又提出“克己复礼为任”的观点,“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存天理,灭人欲”,相反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统一。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关于“礼”和“欲”的认识,荀子和孔子是有一致性的。
等级制是荀子“礼”的核心内容。
荀子明确地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有贵贱的等级,有明确和严格的是非标准;提出“礼有三百,仪有三千”“分莫大于礼”,“礼”应该是完备而且细密的。
这样的“礼”,也就是这样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秩序。
荀子“礼”的等级制是源于他的“人欲”的思想的。
荀子的“隆礼重法”
荀子对儒家先人关于礼的观点,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采用批判的继承态度,不死守“仁”、“礼”,也不排斥法家。
他以“礼”为基础对法家之法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并在吸收中改造了孔孟之礼度。
孔子肯定了人的欲望,所以要“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礼”,其实行必须靠人的自觉性;“ 孔子的礼具有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等多种内含,而孟子的礼则主要是
指礼仪形式”;而荀子并不像孟子一样缩小“礼”的内容,认为“礼”是具有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等多种内容,但是,他并不认为“礼”可以靠人们的自觉可以实现,荀子认为人们必须有“法”的约束。
所以,荀子“引法入礼”,提出“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思想主张。
荀子礼的特点,是“礼”与“法”并重的,两者比较而言,“礼义生而起法度”,荀子认识了“法”在社会政治统治中是不可缺少,肯定了“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在荀子看来,“礼”和“法”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和孔子的看法是不同的。
“这些看法,与孔子说的‘道之以礼,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的后德后法(刑),重礼轻法是不同的。
”
谈及荀子的“礼”,我们不得不说到他的“性恶论”。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荀子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人性是恶的。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是从他的“性恶论”出发的。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的‘礼义’约束和法律制裁,才能使人为善。
古代的圣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性恶》),采取德法并举的手段,就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
”
荀子认为“礼”是国家的根本,认为“礼”事关国家的命运,指出了为人、办事、治国都必须依靠“礼”。
认为是说国家没有礼仪就不能很好的治理,治国的礼法标准既已确定,那就任何人都不能进行欺骗了。
“礼”是养民富民的根本,荀子提出用“礼义”道德节制人欲,从而达到养民富民的最终目的。
“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在强调以德治国时,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注重道德的自律、强调“仁义”,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引礼入法,提出了“重法”“慎罚”的思想,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认为对犯法的人不加以严惩,社会就会发生混乱,民心就不服,国家就不稳定。
虽然荀子提出“重法”,但他另一方面又反对滥用刑罚,因此,他提出了“慎罚”,认为只有合理利用法律的统治者,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治国作用。
32、荀子的政治思想基础是什么(没有找到,请大伙儿帮忙,多谢)
33、伦理本位?
伦理本位就是以伦理为治国根本的行政治理思想。
34、中国古代,五伦思想包括哪5方面的关系?
所谓“五伦”,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五项人际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有亲:“父子有亲”意思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亲密、亲切。
君臣有义:“君臣有义”的字面意思是指君主与臣下之间应该有义理、讲道义。
夫妇有别:所谓“夫妇有别”,是指丈夫和妻子应该有所区别的意思。
长幼有序:所谓“长幼有序”,是指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应该有秩序。
朋友有信:所谓“朋友有信”就是指朋友之间应该有信义、守信誉。
35、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伦理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主要是指个体的行为品格和内心思考。
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一般用伦理;当指称现象、问题的时候,常用道德;伦理是抽象的、共性的、普遍的;道德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
36、伦理行政的特点?
(1)看重等级—等级观念;《汉书〉:“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
(2)注重和谐;建立在人伦基础之上的和谐通过“礼节”来沟通。
(3)以礼治国,形成礼的泛滥。
37、什么是官本位?
官本位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它包含了以官职为本位的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思维、官本位机制、官本位现象、官本位行为等现象,官本位的实质是官职崇拜。
从功能的角度,官本位是一种社会机制;从心理学层面,官本位反映的是一种官职崇拜现象;从思维方面看,官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