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3份试卷)2018年上海市徐汇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综合测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铁钉生锈B.矿石粉碎C.蜡烛燃烧D.以粮食为原料酿酒
【答案】B
【解析】A、铁钉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矿石粉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以粮食为原料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氮气可用作保护气
C.铜丝可用作导线
D.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答案】B
【详解】A、干冰可用于入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能够吸热,不符合题意;
B、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符合题意;
C、铜丝可用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具有吸附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是
A.石墨
B.氯化钠
C.干冰
D.铜
【答案】B
【详解】A、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B.空气C.食醋D.生铁
【答案】A
【解析】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

A. 冰水,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B. 空气,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 食醋,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 生铁中主要含铁,属于混合物。

故选A。

5.食盐常添加碘酸钾(化学式为KIO3)用于补充碘成分,碘酸钾在化学的物质分类上属于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
【答案】B
【详解】碘酸钾(化学式为KIO3)具有固定的组成,属于纯净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故选B。

6.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化合物的
A.食盐、食醋B.青铜器、空气C.氧气、二氧化碳D.水、铜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故选C
考点:物质的分类
7.下列物质溶解或稀释过程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改变的是()
A.NaOH B.NH4NO3C.浓硫酸D.NaCl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选项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选项B错误;
C、浓硫酸加到水中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选项C错误;
D、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选项D正确。

故选D。

8.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发生两个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 与D 的化学性质相比,稳定性强的是D
B .D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C .左边的第一个反应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
D .物质B 、
E 属于单质
【答案】D
【详解】A 、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C 是氯化氢,D 是次氯酸,常温下,次氯酸易分解,而氯化氢不能,C 与D 的化学性质相比,稳定性强的是C ,选项错误;
B 、D 的化学式为HClO ,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所以D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选项错误;
C 、 由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叫置换反应,左边的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基本类型不是置换反应,选项错误;
D 、物质B 、
E 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选项正确。

故选D 。

9.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客观化学反应事实且书写正确的是()
A .铁粉与稀盐酸混合后有大量气泡产生:322Fe+6HCl=2FeCl +3H ↑
B .稀盐酸洒到大理石表面上有气泡产生:3222CaCO +2HCl=CaCl +H O+CO ↑
C .用盐酸除锈:2332Fe O +HCl=FeCl +H O
D .黑色的氧化铜粉末与稀硫酸混合后,溶液变成蓝色:2442CuO+H SO =CuSO +H ↑
【答案】B
【详解】A 、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2Fe+2HCl=FeCl +H ↑不符合题意;
B 、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222CaCO +2HCl=CaCl +CO +H O ↑符合题意;
C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2332Fe O +6HCl=2FeCl +3H O ,不符合题意;
D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2442=CuO+H SO CuSO +H O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另外,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需要配平。

10.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化学性质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B.石墨有滑腻感,可用作润滑剂
C.CO2和H2O发生反应,可制作碳酸饮料
D.生石灰能和水反应,可用作干燥剂
【答案】A
【详解】A. 一般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才可以做保护气,氧气化学性质活泼,不可用作保护气,说法错误;
B. 石墨有滑腻感,可用作润滑剂,正确;
C. CO2和H2O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可制作碳酸饮料,正确;
D. 生石灰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吸收水分,故可用作干燥剂,正确。

故选:A。

11.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B.水滴石穿C.花香四溢D.钻木取火
【答案】D
【解析】A、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水滴石穿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花香四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钻木取火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2.黄铜是铜锌合金,将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如图所示),是为了比较二者的
A.硬度B.延展性C.密度D.颜色
【答案】A
【解析】将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时,硬度小的材料被划下了痕迹,故该实验是比较他们的硬度,故选A。

13.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镁带燃烧B.海水晒盐C.粉笔折断D.干冰升华
【答案】A
【详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镁带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海水晒盐、粉笔折断、干冰升华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A。

14.菠菜、红萝卜富含铁,这里的“铁”指的是()
A.分子B.原子C.元素D.离子
【答案】C
【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菠菜、红萝卜富含铁,这里的“铁”指的是铁元素。

铁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中。

故选C。

15.下列化学符号中的“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H2:表示两个氢原子
B.2S:表示两种硫元素
C.Mg2+:表示2个镁离子
D.+2CaO: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D
【详解】A、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A错误。

B、表示两个硫原子,B错误。

C、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C错误。

D、表示氧化钙中钙元素为+2价,D正确。

故选:D。

1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纤维、塑料、棉花都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B.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用明矾净水即得软水
C.福尔马林能杀菌消毒,干冰可作制冷剂,都可用于对食品保鲜
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D
【解析】A. 合成纤维、塑料、合成纤维都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属于天然纤维,此选项错误;
B. 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明矾净水并不能软化硬水,此选项错误;
C. 福尔马林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于对食品保鲜,干冰可作制冷剂,可用于对食品保鲜,此选项错误;
D.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7.我国科学家率先用铝合金和石墨烯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烯合金”,该材料有望生产出“一分钟充满电
的电池”。

下列关于“烯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稳定B.是一种混合物C.具有导电性D.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答案】D
【详解】A、烯合金中有石墨烯,石墨烯是碳的单质,常温下性质稳定,故不符合题意;
B、烯合金是一种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石墨烯与铝合金,研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性质,所以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不符合题意;
D、铝合金和石墨烯(一种碳单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烯合金”,所以烯合金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铝元素,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符合题意。

18.“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的归纳与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做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C
【详解】A、根据化学式可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C、用于人工降雨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故符合题意;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混合物属于混合物B.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高分子会变大
C.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D.水电解时所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
【答案】D
【详解】A、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说法错误;
B、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所以水沸腾时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大,故说法错误;
C、水的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
D、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即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0.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转化法:碳酸钙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CO2,推测CO2也能转化为碳酸钙
B.实验法:用红磷燃烧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C.类比法:铜在空气中灼烧与氧气反应,推测金在空气中灼烧也能与氧气反应
D.分类法: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答案】C
【详解】A、转化法:碳酸钙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CO2,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也能转化为碳酸钙,不符合题意;
B、实验法:红磷燃烧可以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且不会产生气体。

可以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不符合题意;
C、类比法:铜能空气中灼烧与氧气反应,但金在空气中灼烧却不能与氧气反应,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符合题意;
D、分类法: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和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21.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化学,回答问题。

(1)用活性炭除去冰箱里的异味,利用活性炭具有_____性。

(2)购买鲜花时,进入花店能闻到花香,体现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

(3)人们常用氮气做灯泡中灯丝的保护气,利用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

【答案】吸附分子是运动的(或运动)稳定
【详解】(1)用活性炭除去冰箱里的异味,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2)购买鲜花时,进入花店能闻到花香,是花香分子在运动,体现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是运动的。

(3)人们常用氮气做灯泡中灯丝的保护气,利用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稳定。

22.在“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铝离子的符号为_____.
(2)若“”表示一个氮原子,则“”表示_____(填化学符号).
(3)金属镁由_____构成,氯化钠由_____构成(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答案】Al3+N2原子离子
【解析】写离子符号时要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电荷数,是“1”时省略,且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多个原子在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值;化学式可以表示一个分子,多个分子在化学式前面加数值;
【详解】(1)铝离子的符号为:Al3+;
(2)由图可知它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可表示一个氮分子
(3)金属镁由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故答案为:(1)Al 3+(2)N 2;(3)原子;离子.
【点睛】
微粒书写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差异,对微粒的书写要注意细微处的准确。

23.请仔细观察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上图中表示的金属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种。

(2) C 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D 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 得到 S 2- A1Cl 3
【分析】A 微粒的原子核中有12个质子,10个电子,A 是镁离子(Mg 2+)。

B 微粒的原子核中有12个质子,12个电子,B 是镁原子(Mg )。

C 微粒的原子核中有16个质子,16个电子,C 是硫原子(S )。

D 微粒的原子核中有17个质子,17个电子,D 是氯原子(Cl )。

【详解】(1)四种元素中,镁是金属元素,硫、氯是非金属元素。

故答案为:一;
(2)C 是硫原子,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两个电子成为8电子稳定结构。

此时是硫离子,带了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故答案为:得到、S 2-;
(3)D 是氯元素,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氯元素和铝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铝。

故答案为:AlCl 3。

24.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1)将浑浊的河水经过小卵石、砂的净化后得到的水属于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鹅卵石、砂在净化过程中起___________作用。

(2)用自来水洗衣服时,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说明该自来水是__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生活中常用_________方法将硬水软化。

(3)实验室中用电解水的方法探究水的组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答案】混合物 过滤 硬水 煮沸 2222H O 2H +O ↑↑通电
【详解】(1)净化后得到的水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鹅卵石、砂在净化过程中去除了浑浊的河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2)硬水含有较多钙镁离子,加入肥皂水后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3)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化学方程式是:2222H O 2H +O ↑↑通电
三、实验题
25.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取棉球的仪器名称为_____;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_____;
(3)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 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 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4)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填“低”或“高”)
(5)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A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C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 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答案】镊子 隔绝氧气 可燃物 乒乓球碎片 低 B
【解析】(1)取棉球的仪器名称为镊子;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
(2)小棉花球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不会燃烧;而小棉花球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发棉花球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3)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木屑的着火点比煤低,故同时加热木屑先发生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
(4)A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B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含有16%的氧气,其他气体为氮气、二氧化碳、水、稀有气体等,共占84%,符合题意;
C 、由图象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到16%时蜡烛就熄灭,这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不符合题意;
D .由图象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反应条件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有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6.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较纯净的氧气,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③④⑤ 石灰石和稀盐酸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试管 ①④⑥⑦⑧ 322MnO 2KCl Δ2KClO +3O
【解析】(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选择的仪器是②③④⑤,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2)纯净的氧气要用排水法收集,题中所给的仪器有酒精灯,所以可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所以选择的仪器是①④⑥⑦⑧,补充的仪器是试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3
22MnO 2KCl Δ2KClO +3O ↑。

【点睛】 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四、计算题
27.异烟肼(化学式C 6H 7N 3O ,相对分子质量:137)是治疗的结核药物的有效成分。

请回答: (1)异烟肼分子中H 、O 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
(2)异烟肼中N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精确到0.1%)。

【答案】(1)7:1;(2)30.7%
【详解】(1)由化学式可知,异烟肼分子中 H 、O 原子个数比为 7:1;故填:7:1;
(2)异烟肼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147
313⨯×100%≈30.7%,故填:30.7%。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干冰、液氧、冰水混合物
B .生铁、黄铜、不锈钢
C .石灰水、牛奶、可燃冰
D .医用酒精、生理盐水、娃哈哈纯净水
【答案】A
【解析】A 、干冰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分子,属于纯净物;液氧中只含有氧分子属于纯净物;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B 、生铁、黄铜、不锈钢都是合金,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 、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牛奶中含有水和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 、医用酒精中含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生理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娃哈哈纯净水中含有水和其他可溶性离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 .NaCl 、CuSO 4
B .CH 4、HCl
C .Si 、CO 2
D .Ar 、Au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 选项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是由离子构成的;B 选项甲烷、氯化氢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 选项硅是由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D 选项氩和金属铜是由原子构成的;故答案选择A 。

考点:构成物质的微粒
3.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氮气可做保护气,所以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氮气
B .物质燃烧时有热量放出,所以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一定是燃烧反应
C .锌与稀硫酸反应后液体质量增加,所以镁、铁、铝与稀硫酸反应后液体质量也增加
D .Na +、Mg 2+、Cl -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答案】C
【详解】A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保护气,但是可做保护气的不一定是氮气,如稀有气体,不符合题意;
B 、物质燃烧时有热量放出,但是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反应,如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但是不属于燃烧反应,不符合题意;
C 、锌与稀硫酸反应2442=Z Zn+H SO SO +H n ↑,65份锌置换出2份的氢气,故反应后液体质量增加,镁与稀硫酸反应2442Mg+H SO MgSO +H =↑,24份镁置换出2份氢气,反应后液体质量增加,铁与稀硫酸
反应2442=F Fe+H SO SO +H e ↑,56份铁置换出2份氢气,反应后液体质量增加,铝与稀硫酸反应2424322Al+3H SO =Al (SO )+3H ↑,54份铝置换出6份氢气,反应后液体质量增加,符合题意; D 、Na +、Mg 2+、Cl -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是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不是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4.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水,然后向试管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U 型管中液面左边明显上升,右边下降( )
A .氯化钠
B .硝酸铵
C .蔗糖
D .氢氧化钠
【答案】B
【解析】U 型管中液面左边明显上升,右边下降,说明向水中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时吸热,使瓶内压强变小。

【详解】A 、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不能使U 型管中的液面有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B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变小,使U 型管液面左高右低,故选项正确。

C 、蔗糖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不能使U 型管中的液面有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D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U 型管液面左低右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

5.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性能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

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 .可作散热材料
C .可用作新型电池材料
D .是一种化合物
【答案】D
【详解】A 、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石墨烯具有导热性好,可作散热材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 、石墨烯具有超强导电性,可用作新型电池材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石墨烯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D。

6.下列化学用语表示离子的是()
①H2O2;②Si;③SO42﹣;④;⑤
+2
Mg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③⑤
【答案】B
【详解】①H2O2表示过氧化氢或1个过氧化氢分子;
②Si表示硅元素或1个硅原子或硅这种物质;
③SO42﹣表示1个硫酸根离子;
④核内质子数为9,核外电子数为10,二者不相等,故表示离子;
⑤+2
Mg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故选B。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B.“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隔绝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C.水基型灭火器灭火原理是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古籍图书、重要档案等着火,最好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答案】D
【解析】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汽车轮胎由于充气太多或者温度过高发生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移走可燃物,故错误;
C.水基型灭火器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灭火,故错误;
D.古籍图书、重要档案等着火,最好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便于进行清理,不会对图书造成二次损坏,故正确。

故选D。

8.N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

NO难溶于水,通常条件下极易与氧气反应。

实验室收集NO的装置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