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史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
2
【常识了解】
七大古都:(河南)安阳、洛阳、开封;北京、南京;西安、杭州
三大分裂(民族融合)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三大统一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
三个短命王朝:秦(14年)、隋(37年)、元(97年)
【相关章节历年高考题知识点分布】
2
4
【考点预测】
一、政治文明试题特点:
1、试题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日战争等。

2、以材料选择题为主,题型多样。

3、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

试题预测:
1、古代中国的集权政治(如监察制度、行省制度等)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比较;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3、中日、中美关系的发展。

二、经济成长历程试题特点
1.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2.08、09、10年试题的非选择题都考查经济史,11年四道选择题共16分;这体现了历史研究要符合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的要求,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材料类型多样:文本、插图、漫画、图表、地图等。

试题预测:
1.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4.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三、文化史试题特点
1.以选择题为主;
2.以历史文化元素和思想理论为考查的主要对象;
3.所占分值较小;
4
2013年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史学案 5
试题预测:
1.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
2.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等;
【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重要历史事实】
政治史:
经济史:
6
2013年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史学案7
文化史: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重要历史事实】
政治史:
经济史:
8
2013年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史学案9
文化史: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要历史事实】
政治史:
经济史:
10
文化史:
【重点知识归纳】
12
2.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古代科技
16
7.文学
8.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摧残—西汉独尊—宋朝系统—明清受批—近代崩溃—新的曙光
古代: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

这一阶段,儒家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主张: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③提出“有教无类”办学思想,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④编订
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称为儒家“五经”。

(2)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主张: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可以掌握其规律而利用它。

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3.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1)主张: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制度才可以统一;
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代表作《天人三策》。

(2)影响: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
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4.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生发展。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内容: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此外,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1)明清时期,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办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是八股文。

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为一种愚民政策,
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2)早期民主启蒙思潮
李贽:明后期,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指责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18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

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证法思想。

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近现代:
6.戊戌变法期间:
①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③1898年的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的诏书中有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内容,但很快被慈禧废除。

7.19世纪晚期: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②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废除。

10.“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1.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认识:
1.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
①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2.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3.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①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②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③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第二部分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古代希腊和罗马
【历史分期】
1.古希腊
(1)爱琴文化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爱琴文化包括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属于城邦文化(2)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这一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属于军事民主制文化。

(3)早期希腊文化(或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这一时期是希腊城邦形成的时期。

(4)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前期,这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的极盛时期。

(5)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中期,希腊奴隶制城邦衰落,处于马其顿统治之下,最后为罗马所灭。

2.古罗马:
(1)王政时代(BC753——BC510年)军事民主制时期
(2)早期罗马共和国(BC509——BC137年)
(3)后期罗马共和国(BC137——BC27年)内战时代
(4)早期罗马帝国(BC27——283年)
(5)后期罗马帝国(284——395年)
(6)西罗马帝国(395——476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相关章节历年高考题知识点分布】
20
【阶段特征】
(1)经济:古代希腊和罗马均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和古代中国大河文明的根本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的根本不同。


(2).政治:古代雅典和罗马成为近现代民主与法治的源头。

其基本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重点掌握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古代罗马法治建设的演变历程;深刻认识古希腊、古罗马古文明对于世界近现代民主和法治的深远影响。


(3).思想:工商业的发达孕育了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习惯的形成使得政权更加重视个人的基本权利,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在古希腊起源发展。

古希腊雅典起源的人文精神跨越时空,经过一千年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封,在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重放光辉,充分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重点掌握古希腊的雅典人文精神的起源历史,从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人文精神的演变。


【重要历史事实】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22
【历史史观】
1.现代化史观(也称做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2.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3.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4.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5.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主要观点包括①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②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③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6.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三部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确立世界统治【历史分期】
(1)阶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
(2)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
时代特征:欧洲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从整个世界看,统一的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东西方差距开始拉大。

经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

政治: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封建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二、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经济:18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

18世纪末,工业
24
革命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思想: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弊端的逐渐暴露,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的方案。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政治: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

基本线索:
第一条线索: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引起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影响。

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

包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条线索: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内容包括:早期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第三条线索:民族主义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亚非拉地区进行了反抗斗争。

三、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经济: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形成,大企业时代到来,以科技为依据、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标志着工业文明时代向纵深方向发展。

思想:自由主义盛行,自由主义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成熟。

【相关章节历年高考题知识点分布】
26
【阶段特征】
28
【重要历史事实】政治史:
经济史:
30
文化史:
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
概况:1.时间:1840年——1949年
2.内容: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个社会时期: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
两大矛盾:中国人民与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两大任务: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或反帝、反封;
四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发展史。

考试大纲:政治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经济史: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文化史: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历史分期】
1、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
●开始向西方学习,
●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④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⑤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政治:
●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
辛亥革命。

②经济:
●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
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政治上:
●军阀政府专制独裁,对外卖国;
●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
●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4、十年对峙时期
①政治上: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
●国民党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