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通信终端创新设计二级项目报告--六管收音机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六管收音机设计
1.六管收音机的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天线接收下来的高频信号,被输人调谐回路选出后,如图lA,与收音机本身产生的一个振荡电流(其频率较外来高频信号高一固定中频,我国收音机的中频频率为465千周)一起送入变频级,变频级包括本机振荡器和混频器两个部分。
本机振荡器产生本机振荡信号。
一般在中波段,这个本机振荡信号的频率比输入高频信号离。
这两个信号在混频器中起作用后,会产生一些新的频率的1信号,其中除输入的高频信号(设其频率为f1)及本机振荡信号(设其频率为f2)外,还有频率为f1+f2(叫和频)和f2一f1(叫差频)等的信号。
这些频率经过接在混频器输出端的调谐回路(即我们所说的中频变压器)选择后,只允许某一个频率的信号(即中频信号)通过。
在我国一般都用f2一fl的差频信号。
如图lB处波形所示。
图1波形图及方框图
本机振荡器的振荡回路与输入路的可变电容器是同轴联调的,不用调到何
处,都使本机振荡f
2比f
1
高一个中频。
这样可以做到,不管接收哪一个电台的
信号,经变频器送到中频放大器的信号是一个固定的频率--465千周。
这个固定的中频信号再经过几级中频放大到一定程度后,再送人检波器进检波。
然而由图1可见,外来高频信号(调幅信号)经过变频以后,只是变换了载波的频率,加在它上面的音频信号并没有被改变(即包络线不变),仍然调制在新的中频信号上面,如图lB和C处波形所示。
对于中频信号人耳是听不见的,所以
要经过检波。
才能检出音频信号,如图1D 处波形所示,再送到低频放大级,并最后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
低频部分是和直接放大式收音机相同的。
从以上所介绍的情况可以看出,超外差式只要改调输入回路和本机振荡回路就可以了。
因为它的中频是固定不变的,故所有中频调谐回路(中频变压器)不管收哪一频率的电台,都是固定在465千周不变。
要使一架收音机能收电台多,就要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
灵敏度和噪声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普及型收音机灵敏度愈高时,噪声一般也较大。
选择性好的收音机,其表现是只有需要收听的电台发音而无其他电台发音.甚至杂音也很少。
选择性差的收音机相反:调台时夹音(即窜台)的机会很多,其他外来杂音也很多。
收音机的选择性,主要依靠收音机内的谐振电路来实现。
超外差式收音机中的谐振电路包括输入调谐回路和中频调谐回路。
当谐振电路谐振于某一频率时,谐振电路只允许与谐振频率相等或接近谐振频率的交流电通过,而对远离谐振频率的交流电进行衰减。
离谐振频率愈远的信号,衰减量愈大。
收音机就是依靠调节谐振电路的频率来选择我们所需要收听的电台,并同时分隔(即衰减)其他电台的。
为了给收音机分隔电台创造条件,通常规定一般电台之间最小频率间隔为10千周。
这样,收音机只让需要收听电台信号顺利通过,其他电台信号则在谐振电路中受到很大的衰减。
收音机中波段选择性的测试方法是这样规定的:首先把收音机调谐在1000千周处,测定其灵敏度。
假定为l 毫伏/米。
然后,在不改变调谐频率的条件下,分别外加990千周和1010千周的测试信号,并分别测定其灵敏度。
假定该两处的灵敏度分别为10毫伏/米。
显然,偏离±lO 千周电信号的灵敏度比谐振时电信号的灵敏度降低了10倍,如果降低倍数用电压增益(或电流增益)分贝(db)来表示,那么降低的分贝数是:
)(20/1/10201db g 米毫米米毫米
这台收音机的选择性,就规定为20分贝,即±10千周衰减20db 。
如果这台收音机选择性>20分贝,那么,它对±10KC 外加信号的衰减大于20db ,也就是±10KC 衰减>20db 。
显然,分贝数越大,选择性越好。
为了获得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在获得中频信号以后再加以放大,即中频
放大,这样收音机质量大大提高,这就是“超外差式”电路。
没有中频放大的,则叫“外差式”电路。
概括起来,超外差式收音机有如下几个优点:
(1)由于变频后为固定的中频,频率比较低,所以容易得到比较大的放大量,因此收音机的灵敏度可以做得很高。
(2)由于外来高频信号都变成了一种固定的中频,这样就容易解决不同频率的电台信号放大不均匀的问题。
(3)由于采用“差额”作用,外来信号必须和振相差为预定的差频才能进入电路。
而且选频回路、中频放大谐振回路又是一个良好的滤波器,因此混进收音机的其它干扰信号就被抑制,从而提高了选择性。
(4)由于三极管各极之间存在着一定极间电容,二极管的工作频率越高,极间电容的容抗越小,高频电流通过极间电容形成的正反馈量就越大,因而直放式收音机可能造成三极管的工作不稳定。
而超外差收音机对于465千周的中频可以达到最佳中和,故工作较稳定。
但是,超外差收音机线路较复杂,使用元件较多,特别是由于变频的作用,给它带来了如下特有的干扰。
象频干扰——假定有甲,乙两个电台,当我们接收甲电台时,甲电台的中频(465千周)是由本机振荡频率与甲电台的差频(本机振荡频率一甲电台频率)产生的。
如果乙电台频率恰好又比本机振荡频率高一个中频(465千周),那么乙电台就会对甲电台产生干扰,这种干扰称为象频干扰。
例如:
甲台为640千周,乙台为1570千周,当收音机调在640千周的频率刻度上时,本机振荡频率应为640十465=1105千周,640千周经变频后是465千周,可以进入中放级进行放大;如果很强的1570千周的乙电台这时也进入变频级,那么它和1105千周的差频(1570一1150=465)465千周,同样可以进入中放级。
故甲、乙两电台将同时出现在640千周的频率刻度上。
由此可见:象频干扰频率与所接收电台频率之差等于中频(465千周)的两倍。
如果把本机振荡频率看成是一面镜子,那么所接收的频率电台和象频干扰频率电台将在镜子两边对称出现。
中频干扰——外来465千周的中频信号进入变频级后(或者进入变频级的两个电台的频率正好相差一个中频时)所形成的啸叫称为中频干扰。
中频谐波干扰——465千周的中频信号经检波级检波后,也波(1395千周)。
这两种电磁波正好在中波段频率范围之内,容易被磁性天线所接收。
当接收电台
频率接近于2倍中频(如940千周),或3倍中频(如1400千周)时收音机便可能产生啸叫,这种啸叫声就是中频的二倍(或三倍)谐波造成的,故称为“中频谐波干扰”。
上述干扰信号必须很强,否则易被输入调谐回路所抑制。
对于上述各种干扰信号,各级中频选频回路无抑制能力,因此,为了抑制上述各种干扰信号,只能进一步提高输入回路的选择性。
例如,为了抑制中频干扰,有的收音机在输入调谐回路中设置有中频陷波电路。
2.输入调谐回路
1.1电路分析
输入凋谐回路也称为天线输入回路见图2,图中,B 1中波段输人凋谐回路高
频变压器。
L1是B1初级线圈,L2是B1的次级线圈,L1和L2都绕在中波磁棒上。
C1a 是双连可变电容器的调谐连,Ca 是补偿电容,大多数补偿电容采用小型半可变微调电容器。
其容量的可调范围约为2~25微微法,调整Ca 的电容量,可以使输入回路和振荡回路的高端频率同步(见调整一章)。
从而提高频率高端的灵敏度。
C1a 和L1组成串联谐振回路,由于C1a 的电容量可以调节,故又把这种可随时调节谐振频率的谐振回路称为调谐回路。
C1a 的容量
从最大调到最小,可使谐振频率从最低的535千周到最高的1605千周内连 续变化。
在《谐振电路》里曾讲过:当外来信号的某一电台频率与调谐电路的谐振频率一致时,调谐电路发生谐振,这时L1两端某一电台频率的信号电压最高,并同时衰减了其他频率的电台,这样就达到了选择电台的目的。
凡由线圈L 和电容C 所组成的谐振电路统称槽路。
L 称为槽路电感,C 称为槽路电容。
因此,输入调谐回路又称为输入调谐槽路。
每个槽路有它的固有频率(即槽路的谐振频率),它是由L 和C 的值决定的,即:
LC f π21
=
式中,L 为电感量,C 为电容量(它包括分布电容量和接线间的电容量)。
可见,电感量(或电容量)越大,谐振频率越低。
Ll 不但能与Cla 组成调谐回路,Ll 还与L2组成高频变压器,它具有“隔直”,“传交(即偶合)和“转换阻抗”的作用。
Ll 和信号电压就是通过L2偶合给下一级的,故L2又称为偶合线圈。
我们知道只有下一级的输入阻抗与凋谐电路的阻
抗匹配时,偶合给下一级的信号电压才能最大,灵敏度才能提高。
故LI与L2以的圈数比由下式计算:
Z
谐=n2 Z
入
2
n= Z谐/ Z入
入
谐
Z
Z
n
式中:z
谐为调谐电路的阻抗,z
入
为下一级三极管的输人阻抗,n为LI的圈
数与L2的圈数之比(即NI/N2)。
实验和计算证明:如果完全匹配灵敏度虽然可以提高,但谐振回路Q值下降,选择性变坏。
为了照顾灵敏度和选择性,通常,次级圈数为初级圈数的l/10左右。
次级圈数过少灵敏度变低,次级圈数过多选择性变差。
L1和L2在磁棒的中间位置时,其电感量最大,但Q值略低;在磁棒的两端时,电感量最小但Q 值最高。
为了使电感量较大并同时提高Q值,L1通常采用间绕和分段绕制。
在统调时,如果L1和L2被调在磁棒中间位置,说明电感量不够,应增加线圈的圈数,如果线圈被调到太靠边了,可减少一些线圈圈数。
线圈的骨架(即线圈管,以及股数与灵敏度、选择性也有关。
塑料管的骨架比纸管的好。
如果不用线圈骨架而将线圈直接绕在磁捧上,这样电能的损耗较大,Q值下降,灵敏度也会变差。
股数多的比股数的少的Q值高。
图2 原理图
磁棒的导磁率很高,它能大量地集聚空间的磁力线,使L1感应出较高的外来信号电压。
当磁棒与电台的发射方向垂直时,磁棒聚集磁力线最多,收音机的增益也大。
磁棒的这种方向性,可以利用抗干扰信号和增加音量。
大多数收音机的中波输入调谐回路都采用磁性天线,即有磁棒(或磁芯)的调谐回路。
短波段有采用磁性天线的,有采用磁性天线并附加外接天线的,也有采用磁性天线并附加拉杆天线的。
一般来说,不论短波和中波,磁棒愈长,接收灵敏度愈高,在体积许可的条件下,应尽量选用长磁棒。
2.1故障分析
磁棒断:连接后影响不大,但需重新统调;磁棒缺少一段低端不能同步,音轻,低端灵敏度下降。
L1(或C1a)断开:灵敏度低、音小串台,甚至无声。
L1断股:音量小,可能串台。
L1(或C1a或Ca)短路:无声,或声小但灵敏度极低;L2断:直流和信号回路均被破坏,停振,中波段无声。
L2短路:中波段灵敏度极低,音小,甚至无声,但本机振荡回路声振;Cb失效或开路:高端不能同步,故高端灵敏度低。
3.变频级电路
3.1本机振荡电路
变频级的任务是把调谐回路选出来的某种频率的高频信号转变为一个固定的465千周中频信号,然后把载有音频信号的465千周中频信号偶合到中放级。
为了完成变频级的任务,变频级电路必须具备两部分电路:本机振荡电路和混频电路。
本机振荡电路
图2中,R1、R2和BG1组成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
L2是B1的次线线圈,BG1是变频管。
C1是基极高频旁路电容,其容量通常取0.01~0.047微微法,它构成高频电流的通路。
C2是振荡电路的偶合电容,其容量在6800微微法左右。
B2是振荡线圈,实际上也是高频变压器(L3为初级线圈,L4为次级线圈)。
C1B为双连的振荡连,与L4组成振荡回路。
调节C1b的电容量从最大到最小,可使振荡频率从1000千周(535千周+465千周),连续变化到2070千周(1605千周+465千周)。
因为C1b和C1a是同轴双连,所以振荡回路和输入调谐回路可以统一调节谐振频率(即统一调谐)。
调节振荡线圈的磁芯,可以改变低端的振
荡频率,即C1b旋到容量最大时的振荡频率。
与C1b并联的Cb称为振荡微调电容(俗称“补偿电容”),调节它的电容量可以显著地改变高端的振荡频率,即C1b旋到容量最小位置时的振荡频率,Cb通常采用拉丝微调电容,其电容量的变化范围一般在5~20微微法。
与C1b串联的Cd为垫整电容,中波约300微微法(短波段常用2200微微法)。
这种电容大都采用云母固定电容。
由于在超外差式收音机中,大都采用同轴等容双连来同时调节输入调谐回路的频率和振荡调谐回路的频率,也就是说,输入连的电容量和振荡连的电容量在任何转角位置都是相等的。
所以在振扬回路中串入垫整电容Cd后,可使回路电容量的最大值显著减少,提高振荡回路的最低振荡频率,以利于同步(即保持振荡频率比输入谐振频率高465千周)。
图2中振荡电路起振(即振荡)的过程是这样的:前面曾讲过,变压器初级有一个变化的电流(如稳定直流在接通瞬间),那么在次级上就会感应出一个变化的电压。
在收音机接上电源的那一瞬间,变频管的集电极电流从0增加到一定的数值(如从0增加到0.6mA),在这一瞬间,这个变化的电流便流过L3,通过L3和L4的互感作用,在C1b、Cd、Cb和L4振荡回路中便产生了变化的感应电流,使Cd、Cb、C1b、等电容器充电和放电,导致这个振荡回路产生电振荡,在回路的两端便形成振荡电压。
通过C2和C1的偶合作用,加到三极管BGl的发射结,于是便形成了输入振荡电流Ib。
Ib经过三极管的放大,便在集电极上产生一个放大了的振荡电流Ic。
Ic通过L3时,由于L3和L4的互感作用,又在L4中产生一个振荡电流I’b。
如果通过I3和I4叫电流的方向适宜,就会使I’b原来与的Ib同方向,于是加强原来的高频振荡。
如反馈的能量能够补偿振荡回路的损耗,就会使振荡电路产生等幅振荡。
否则振荡将会停止。
由于图2—3中的振荡回路是接在发射极,因此把这种振荡电路称为调发射极振荡电路。
又由于高频振荡电流的输入回路是发射极和基极回路,输出回路(由极间电容的作用)是基极和集电极回路,基极是公共的,因此,这种振荡电路又称为共基凋发射极振荡电路。
值得注意的是:C2或C1的容量选得过大,可能产生寄生振荡;如果电容量选得过小,可能发生灵敏度不均匀或低端停振的故障。
BG1的lc如果太小,可能出现有时振荡有时停振,Ic如果太大噪声会很久,甚致产生啸叫。
3.2变频电路
用一只(或二只)三极管完成振荡与混频两个任务的电路称为变频电路。
图2—3中就是典型的变频电路。
外来的高频调幅信号经L2以偶合到基极和发射极
回路中,而从集电极和发射极回路输出。
本机振荡回路的高频信号加在发射极和基极回路中,而从集电极和基极回路输出。
结果,在集电极电流中包含外来信号和夺机振荡两种频率。
当这两种不同频率的信号在州·时问从基极进入三极管的
输入回路以后。
就会在集电极中输出f
外、\f
振、\
f
外
+ f
振…….
等多种频率的混合信号。
其中f
振一f
振
=465千周,正是中放级所需要的中频信号。
为了选择出465千周的中频,并同时衰减集电极中的其他率信号,在集电极电路中并联了由第一中频变压器的I、3端和C10组成的谐振电路,调节第一中频变压器的磁芯,使它谐振于465千周,此时l、3两端的阻抗很大,使Ic中465千周的电流在l、3两转换成很高的偕振电压,对于其他频率,由于它们的谐振阻抗极低,几乎没有电压偶合到次级。
这样,就达到了选频的目的。
3.3故障分析
C1b——断路:停振或振荡频率偏离。
超外差式收音机变成自放式收音机,可能无声。
短路:无声或必能收到小地较强电台。
严重漏电:刻度校不准,噪声多,逃台,调谐杂声显著,音小甚至无声。
C1b使用日久可能产生静电噪音。
C2——断路:无声,本机振荡回路停振。
短路:无声。
,漏电:音小振荡弱或局部停振而收台少。
C1一一断路:外来信号和本机振荡信号损失太大,故无声,或者声音极小。
短路:基极对地电压为零,故停振,BG1无放大作用,无声,漏电或容量减小:部分停振,啸叫、噪声人,电台少,音小。
Cb一断路:频率高端无法对刻度,统调破坏,灵敏度低,但有声音。
短路:和C1b短路故障相同。
漏电或电容量减小:高频端灵敏度降低.
B2初级线圈断:集电极无信号输出,故停振无声。
B2次级接地端断开:无声、停振.
B3一一初级1或2端断路:1c=0无声.初级端或次级4端断路:中频调不准,音小,灵敏度低,选择性差。
次级5、6端短路(或断路),BG2无振荡电压输入,故无声。
BG1——击穿:无声。
断极:无声。
衰老:音小,噪声增加。
有时停振而无声,或对某些电台停振而台少。
R1——断:无基极电流。
BG1失去作用,故停振,无声。
R1短路:信号电压被旁路,停振、无声。
4.中频放大级电路
4.1电路分析
图2中是典型的一级单调谐中频放大电路。
图中,BG2是中放管,放大465千周的中频信号。
B3是第一中周,B4是第二中周。
上述二个中周的主要作用有四点:①中周内的线圈L和电容C组成谐振回路,选择465千周的中频信号,并衰减其他频率的信号。
②“隔直”。
③转换阻抗,在前后级的输出与输人回路间进行阻抗匹配。
④传递(即偶合)中频信号。
每一中周的参数和性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第一中周主要考虑中周兼顾通频带的宽度和选择性。
并且各中周的变压比、抽头数不一样,因此,各中周不应随便混用。
BG2集电极中频电流通过B4初级抽头2端接到电源上,这样可使三极管的输出阻抗与中频谐振回路的阻抗近似匹配,而又不会降低谐振回路的电感量和Q 值。
4.2故障分析
BG2——击穿:若发射极和基极击穿,无发射结正向偏压,三极管不导通,集电极电流接近为零,三极管失去放大作用,故无声。
若发射极和集电极击穿,发射结无正向偏压,Ic很大,三极管失去放大作用,同样无声。
断极:发射极或基极或集电极断开,Ic≈0,三极管失去放大作用,无声。
如果中频信号直接窜到检波则音小。
BG2——衰老, 降低,发射结正向电阻增加。
故音小灵敏度下降;同时,Icbo 增加,噪声增大。
B3的4、5断、B4的4、5断失去偶合作用,无声;B3的3端断,B4的3端断所属槽路失去谐振作用,所属中周失去调谐作用,故增益小,选择性变差,音小。
B3初级短路:灵敏度很低,B3次级短路无声。
B4中线圈短路或局部短路:音小或可能无声。
5.检波级电路
5.1电路分析
检波级的任务是把所需要的低频信号从中频信号中取出来,并偶合到低频放大级去放大。
图2—3用晶体三极管检波的典型电路中,BG3为晶体三极管。
C5为检波滤波电容(即检波旁路电容)。
W为音量电位器(也称为检波器的负载电阻),R3为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中的滤波电阻。
C3、C4是自动增益滤波电容,C6为低频耦合电容。
中放级输出的465千周的中频信号,见图2—4(1)的波形,经B4的次级L45
偶合到BG3,由于三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把中频信号的负半周截去了,变成正半周的中频脉动直流信号。
实验证明,中频脉动直流信号中包含如下三种成份:即中频等幅成份、音频成份直流成份。
见图2—4(2)中的波形。
由于C5对中频成分的容抗很小,对音频成分的容抗较大,对直流成分的容抗无限大,因此,中频成分通过电容C5滤掉,其余大部分音频电流降落在W上,在W上形成音频信号电压,由C6耦合到低频放大级。
其波形见图2—4(3)。
检波以后的直流成分的电能在W上被损耗一部分,其余部分被利用到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即AGC电路)中。
(1)检波前的波形
(2)检波后的波形
(3)适波后的波形
图3检波前后的信号波形的变化
5.2故障分析
C4(或C5)——击穿:音频信号被短路掉了,无声。
容量减小
甚至失效或断路:中频信号不能滤掉,可能产生啸叫、音尖,或噪声
增大等故障。
W—C端断:音量调不小,稳定性变差。
A(或B)端断:信号不能偶合到未前级,故无声。
W内部炭膜磨损和动触点B接触不良:可能收的电台减少,调节时出现杂音,震动时出现噪声,有时调至某点收不到电台。
C6——击穿:基极偏压降低,失真,音极小。
漏电:可能音小或
出现噪声。
失效或开路:前者音极小,后者无声。
BG3——断开:无检波作用,信号回路被破坏,故无声。
短路:无检波作用,无声或音极小且失真。
衰老:PN结正向电阻增加,检波效率低,音小,甚至无
声。
6.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6.1电路分析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简称AGC电路)的作用是使收音机接收不同电台的音量相差的幅度减小,并使同一电台的音量不致于明显地忽人忽小地变化。
这是因为,当接收强电台时,它能使收音机的增益自动减低,不致于使后一级过载而失真;当接收弱电台时,它能使收音机的增益自动增高。
这样,当凋谐电台时,各电台的音量相差的幅度就可以减少。
同一电台(特别是远地电台)发出的无线电波(特别是短波时刻在忽大忽小地变化,而影响收音机的音量,AGC电路则能自动地减小这种影响。
图 2中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图中, R3是自动增益滤波
电阻,C3与C4是自动增益滤波电容。
在一定的范围内,三极管的实际放大量随发射结Ueb的大小而变化,即Ueb 大,放大量大,Ueb小,放大量小。
因此,自动增益控制就是利用检波输出的音频脉动直流成分在W上产生的反向压降的人小,来控制BG2发射结正向电压的人小,从而改变BG2的增益的。
AGC电路实际上起了一种负反馈的作用。
检波出米音频脉动直流中的交流成份(如音频及中频成份)加到
BG2的基极后,可能引起自激振荡。
因此,BG2与检波器的通道中,还需经R3、C3、C4组成的滤波器滤波。
6.2故障分析
C3——失效或断路:滤波能力降低,检波交流成份干扰BG2引起失真,并且调谐时发生啸叫;同时,音频脉动直流对BG2发射结电压衰减很大,故灵敏度低。
短路:BG2基极对地无电压,BG2失去放大作用,无声。
漏电:滤波能力变差,由BG1输入BG2的信号电流损失较大,故失真,音小。
R3一一断:AGC电路小起作用,BG2基极对地电压升高,产生啸叫、失真和噪声增加。
短路:BG2 和Ub下降,滤波作用差,出现音极小或无声。
BG3——接反:使BG2的基极对地电压形成反馈,产生自激振荡而啸叫。
7.末前级低频放大电路
由检波器输出的电信号就是收音机中所需要的音频信号。
这种音频信号通过
喇叭音圈,喇叭就能发声。
为了使收音机有足够的音量,需要把这种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通常,把放大音频信号的电路统称为低频放大电路。
7.1电路分析
图2—3中,BG4、R5和B5组成变压器偶合放大电路。
R5是上偏流电阻,B5是输入变压器,其初级直流电阻是BG4的集电极负载电阻。
变压器有“隔直传交”、转换阻抗,在次级形成两档相位相反信号的作用。
当检波器送来的信号,通过电容C6耦合,传送到BG4的基极。
经BG4放大后,由低频变压器B5输送到低频功率放大级。
由于变压器初级在高频时阻抗大,低频时阻抗小,因而使高音
增益高而低音增益低。
为了改善整机的频率特性,在输入变压器,初级两端并联了一个高频旁路电容C7,它可以旁路掉较高的音频频率,使高低音均衡一些,同时还能消除“咝咝”的尖叫声。
另外,由于检波器中未滤净的残余中频信号在电路中产生寄生振荡而发出啸叫声,通过C7也能旁路掉。
中放电路中由于采用了变压器转换阻抗的特性,使后一级的输入阻抗与本级的输出阻抗接近匹配。
从而使后一级获得较大的功率增益。
7.2故障分析
C7——击穿或引线短路:会造成电源短路,因而无声。
漏电:使音频旁路过多而造成音小。
断路或失效:会失去对高频杂音的旁路作用,引起音尖,可能出现“咝咝”噪声。
B5 ——初级短路:造成以BG4集电极无负载电压而无声。
断路:BG4集电极对地无电压,该极不工作而无声。
初级局部短路:音小。
初、次级间短路:无声。
R5——断开:BG4无基极电流,无声。
短路:基极和集电极等电位,Ic很大,无声。
8.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级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的主要任务是将末前级送来的交流电信号放大到有足够的功率输出(即有足够大的信号电压和信号电流输出),从而推动喇叭发音。
目前,收音机中常见的功率放大电路是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8.1电路分析
图2中功放级采用无输出变压器的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它是由特性相同的两只晶体管BG5、BG6组成的对称电路和输入全变压器B5等元件组成的。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