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面模型地形指标和地形特征信息的提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实验中心
专业实训实习报告
备注:根据实际要求可加附页。
电子文本与此等效。
1.坡度和坡向的提取
1)坡向的提取:打开ArcGis里面的ArcToolbox,在工具箱中选择3D分析—栅格表面—双击坡向—输入栅格dem2-输出栅格aspect2
图1.1.1
图1.1.2
2)坡度的提取:同上打开坡度对话框输入栅格dem2—输出slope2
图1.2.1
图1.2.3
2.坡度变率的提取
1)对生成的坡度再求坡度,打开坡度对话框—输入上一步生成的坡度slpoe2-输出sos2
图2.1.1
图2.1.2
3.坡向变率的提取
1)先求反地形--Spatial 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为2375-dem2输出fan-保存OK。
2)将反地形加载到窗口中求反地形的坡向,命名为aspect2 fan
3)求原地形的坡向的坡度soa1,求反地形坡向的坡度命名为soa2
4)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为soa =soa (soa1+soa2-Abs(soa1-soa2))/2。
输出结果为soa即为坡向变率.
4.地形起伏度的提取
1)提取最大值:将dem2加载到ArcMap中,启动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工具—邻域分析—焦点统计-输入dem2-输出max,采用矩形窗口大小为11*11,打开统计类型,选中最大值—OK,生成的新的dem与原始dem最小海拔不同,发生了变化,
图4.1.1
2)最小值:邻域分析—矩形邻域大小为为11*11,选中最小值,点击确定生成最小值
3)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最大值dem- 最小值dem—选择存储位置,命名为地形起伏度—OK,地形起伏度提取完成。
5.地面粗糙度的提取
1)求取坡度,启动栅格计算器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2.4739
图5.1.1 图5.1.2 图5.1.3
图5.1.4
6.山脊线的提取,山谷线的提取
1)求出dem2的反地形-栅格计算器—2375-dem2求出反地形为fan2,求出原始dem2坡向—aspect1-在求出坡向的坡度soa1如图,求出反地形的坡向asspect2—对反地形的坡向求坡度为soa2
图6.1.1
图6.1.2
图6.1.3 图6.1.4
图6.1.5
2)选择工具箱中的邻域分析—焦点统计求出dem2的均值,输入栅格dem2-输出mean邻域大小为11*11,再选择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以均值为阈值求出以均值为界限的数据如图
图6.2.1
图6.2.2
图6.2.3 3)求山脊线:利用栅格计算器求出比均值大的山脊线
图6.3.1
4)在工具箱中打开重分类—输入shanji。
因为只提取大于均值的,所以在新值处,0改为nodata,其他不变点击确定输出
图6.4.1
图6.4.2
5)同理求山谷线,在栅格计算器中提取出小于均值的数据,命名为shangu
图6.5.1
图6.5.2
图6.5.3 70 为经验参数
7.地形鞍部的提取
1)求均值dem,在工具箱中选择邻域分析—焦点统计—输入dem2—输出为mean-1点击确定求出dem2的均值。
图7.1.1
2)打开工具箱中的栅格计算器,输入dem2-mean-1
图7.2.1
3)两次重分类,打开工具箱中的重分类,输入上一步生成的zf,点击分类按钮将方法改为手动,类别改为2,因为要将正负分开,所以在右下角中断值处将第一个数值改为0,点击确定按钮回到重分类窗口,将新值改为0和1,0代表负值,1代表正值,输出栅格:zheng,同理新值改为0和1.
图7.3.1 图7.3.2 图7.3.3
图7.3.4
图7.3.5
8.山脊线的提取:
1打开工具箱--空间分析工具--水文工具—洼地填充—输入—dem1—输出filldem--ok
.
图8.1.1
2.水流方向计算—水文工具—流向输入filldem—输出flowdirfill直接ok
图8.2.1
图8.2.2
3汇流累积量输入—水文工具—流量—输入floedrifill--输出flowacc1其他默认—ok
图8.3.1
图8.3.2
4汇流累积量为0的值的提取:工具箱--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flowfacc==0—确定。
图8.4.1
图8.4.2
5.邻域分析—焦点统计—输入facc0—输出neiborfacc0其他默认确定。
值越接近于1越可能是山脊线
图8.5.1
t
图8.5.2
6.数据分级—打开图层属性—左边选择已分类—类别改为2,点击分类按钮分级—方法改为手动,类别改为2,中断值为0.5541点击确定,应用。
图8.6.1
图8.6.2
图8.6.3
7.在工具箱中选择重分类—输入neiborfacc0—字段选择value,新值为0和1,输出栅格命名为reneibor—ok
图8.7.1
图8.7.2
8..获取山脊线—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shanji=reneibor*zheng输出结果shanji,其中zheng 为求出的正地形,求正地形的步骤为先求原始dem-的均值---邻域分析—矩形大小为11*11求均值得到的结果重分类,大于0的为正地形小于0的为负地形
图8.8.1
图8.8.2
9.提取山谷线
1).求反地形为fan
2)选择工具箱中的水文工具—填洼—输入fan—输出filldemfan
图9.2.1
3水流方向计算:工具箱中--水文分析—双击流向--输入filldemfan—输出floedrifan
图9.3.1
4汇流累积量—水文分析—流量--输入flowdrifan输出flowaccfan
图9.4.1
图9.4.2
5.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flowaccfan==0
图9.5.1
图9.5.2
6.打开工具箱--邻域分析—焦点统计—输入faccfan0—输出栅格命名为neiborfan0
图9.6.1
图9.6.2
7分级--打开属性表—选择已分类—类别改为2,点击分类按钮—方法改为手动,中断值改为0.6567
图9.7.1
图9.7.2
图9.7.3
8.重分类—在对话框中输入栅格neiborfan0-字段选择value—为新值赋值为0和1。
图9.8.1
图9.8.2
9.提取山谷线—栅格计算器--shangu0=reneiborfan1*fu输出shangu0,fu为负地形。
图9.9.1
图9.9.2
10.对鞍部的提取
1)打开栅格计算器—输入anbu=facc0*faccfan0*zheng,求出鞍部。
图10.1.1 图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