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_创新_成功_对成功素质教育等三种素质教育观的理论述评_杨尧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1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30No 12007年02月
Jo ur nal of Y ang tze U niversity(So cial Sciences)
F eb.2007
收稿日期:20060529
作者简介:杨尧忠(1935 ),男,江苏常州人,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与教育关系研究;廖小磊(1981 ),男,湖南邵东人,主
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理性 创新 成功
对成功素质教育等三种素质教育观的理论述评
杨尧忠1 廖小磊2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2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教所,湖北武汉434023)
摘 要:理性素质教育观认为,理性认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素质教育观认为,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创新人格的培育是素质教育论的重点;成功素质教育观认为,成功素质是教育目的和规律的把握。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及其模式是吸纳各家素质教育理论之长而构建成的综合型的素质教育观,是对素质教育理论的新突破。

关键词:素质教育观;理性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成功素质教育
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7)01-0118-03
假定以 素质束 作为素质的特定内涵,那么对多种 素质教育观 至少就可以有两大类型的认识。

第一类认为,在这个素质束中,其某种质的要素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他素质要素则处于被支配地位,笔者则称之为 关键型素质教育观 ;第二类则认为,在素质束的诸多要素中,其中有一种以上若干种要素共同起决定作用,其中由于若干要素的结构不同则将构成不同类型的素质形态,笔者认为这应当是一种 综合型素质教育观 。

对于这两大类型的素质教育观,前者可以以 理性素质教育论 和 创新素质教育论 为代表,而后者则以赵作斌教授提出的 成功素质教育论 为代表。

一、两类有代表性的素质教育观
(一)关键型素质教育观1 理性素质教育观
理性素质教育 [1]是由周之 教授(以下简称 周教授 )提出的。

周教授在其专著 素质论 素质与素质教育 中系统阐述了他对理性素质教育的见解。

周教授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就鲜明地提出了 人的素质就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 的观点。

他认为: 第一,理性认识能力是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惟一条件;第二,它是使人获得其他能力的能力 ,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 , 人的素质的理性认识能力决定、支配、作用于人的一切其他能力 。

这些其他能力可以分为四大类:智力活动能力即智力素质,道德实践活动能力即道德素质,一般性的日常性活动能力即通用素质,心理活动能力即心理素质。

这些就是构成其 素质束 的四大系统。

周教授还论述了 怎样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标 的做法和 素质教育的特征 等问题。

对于前者,他
主张 只有在多科教学(即其他非逻辑学的各种课程)中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才能养成 ;对于后者,他提出鉴别一个学校教学是否反应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方法,必须注重讲概念,注重讲为什么,注重讲运用,以师德感人,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

周教授对素质教育的见解形成了以理性认识能力为关键素质的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2 创新素质教育观
创新素质教育观也是属于关键型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之中最有代表性的见解之一。

对于 创新教育 和 创新素质教育 这两个概念,不少论者认为是相同的,笔者则认为这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层次差别,创新与创造的含义也不同。

笔者支持 创新教育 的内涵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教育 [2]的提法,以及 创新素质教育 则是指学校对 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 [3]的表述。

从字面上看,这两者区别不大,但后者特别提到了 创新人格 的培养,这是两者区别的关键词,其含义在于 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的人格特质 ,之所以把创新素质教育归入关键型素质教育观范畴中,这是因为:第一,几乎所有主张 创新素质 见解的人都认为 创新是人类独有的活动,是人类所进行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一大基本特征 [4],这一 创新素质 和 理性思维能力 类似,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素质;第二,创新作为素质是创新主体的必备关键素质;第三,创新是时代的本质特征,把创新当做人们 素质束 中的关键素质来看待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综合素质教育观 成功素质教育
第30卷第1期杨尧忠等:理性 创新 成功 对成功素质教育等三种素质教育观的理论述评
关于 成功素质教育 的定义,赵作斌教授(以下简称 赵教授 )在其 成功素质教育模式 大学理念与模式新突破 [5]中非常明确地指出: 它是以让学生具备与其人生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优秀素质即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实行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走向培养成功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赵教授对素质、成功、素质教育等予以了全新的界说。

第一,关于素质,他认为 素质就是影响或决定人的言行的内在因素,言行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素质无疑要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但知识和能力不等于素质 ; 除先天素质外,素质不能直接传递,只能通过主体学习,潜移默化,实践训练内化而成。

内化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

第二,关于成功和成功素质理论。

赵教授认为 成功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 成功规律 、 成功要素 定律、 成功素质决定律 和 成功值定律 ,为实施素质教育指出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赵教授认为成功素质具体由五大素质体系构成,即思想政治体系(亦即观念体系)、品格体系、方法体系、能力体系、知识体系。

在上述 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体系 , 创新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 。

实现成功目标的素质构成则可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在某些领域和某些阶段实现成功目标,非专业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 。

同时,成功素质又可以分为 共须 和 特须 素质,前者是所有成功领域都必须具有的,而后者则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必须具有的优秀素质。

赵教授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五大教育观 、 八大办学理念 和 七大实践模式 。

这些绝大部分是对许多高校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吸纳,或者是在教学理论上已得到科学论证但还未被推广的新见解的引入。

二、成功素质教育观的理论评析
科学性是对一种理论见解评价的首要标准,而素质教育观的科学性评价需要通过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才能证明,因此笔者只能对上述三种素质教育观的理论特色亦即其独到的见解从 新 和 深 的角度来作一审视。

首先,对周教授提出的理性素质教育观作分析。

周教授提出的 理性素质教育观 其核心就是以理性思维能力为目标,这既是当代中国现实的需要,也符合 能力 独立化地上升为 素质 的主要要素的客观要求。

他还提出了达到目标 培养和提高理性思维的一整套方法,从而构成了一种素质教育观的理论体系,而且是有代表性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

但是从理论上说,还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周教授把理性认识能力作为人与动物区分的惟一条件,这个 惟一性 就等于说人的素质就是人的能力,这又产生两个理论问题:难道真的人之成为人只有 惟一条件 而无其它?人的素质难道就真的只有 能力 这么 单质 ?第二,周教授把理性认识能力归结为逻辑思维能力,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难道非逻辑思维能力就不是能力?非逻辑思维就没有用?由此可见,周教授的素质教育的系统见解,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尤其是理性认识能力,但对淡化 应试教育 未必能起到积极作用,因为人们热衷于 应试教育 正是人们对教育资源分配上的某种 理性思考 的结果,是经济学上 理性人 在教育领域中的 理性 表现。

其次,关于创新素质教育观。

赵教授的见解有以下诸项理论创新:1)关于成功素质的内涵问题。

赵教授把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大类,并强调了非专业素质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非专业素质在 某些情况下往往起决定作用 ,因为高等教育不是基础教育而是专业教育。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按专业来设置的,而各专业最大的差别是专业课程内容的差别,这形成了学生 知识 积累的专业倾向性。

如果两个人的专业素质水平大体相当,所处环境和面临机遇大体相似,在市场竞争中一方胜了,另一方败了,其成败原因肯定在于非专业素质的差别,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时走出了校门,以后他们的 成功值 大小的差别的原因,肯定也在于非专业素质的差别。

其三,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极快,从而对专业的需求变化也快,专业素质的积累作用很易淡化。

由于对市场变迁的适应能力属于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强就较易生存和发展,因此把成功素质分为专业和非专业素质比将素质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将素质分为专业和非专业素质并强调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非专业素质的重要作用,是赵教授的理论新见。

2)从成功与理性和创新的关系来看,成功必然包容后二者。

凡有目的的行为能取得成功,必以理性为基础,如能有更大成功则必有创新理念和行为。

但反过来说,只有理性的选择未必能成功,因为成功三要素中 机遇 的作用很大,机遇就有 机率 ,机率的把握不一定是理性思维的结果。

同样,创新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主体创新素质的高低,还取决于其它成功要素条件的变化。

因此,成功素质不仅包容其它两者,也是理性认识能力和创新思维和行为是否正确、可靠的最终检验者。

3)只有成功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对应试教育的泛滥起到抑制作用。

如果按照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去教育学生并收到成效,那么肯定会增强这些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对新的工作岗位的适应力,而这正是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最需要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周之钱监.素质论 素质与素质教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王建广,王丽.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05(6).
[3]王惠兰,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4).
[4]阮青.哲学视野中的创新理念[N].学习时报,2006-01-16(3).
[5]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模式 大学理念与模式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
2004-09-02(2).
责任编辑袁丽华
119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月
Reason Foak Su ccess
YANG Yao-zhong1 LIAO Xiao-lei2
(1Co llege o f Eco no mics,Y ang tze U niv ersity,Jing zhou H ubei434020;2Institute of H ig her Educatio n,
W uhan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Zhongnan Branch,Wuhan Hubei430023) Abstract T he view of r easo n-quality-or ient ed educat ion thinks that the reason know ledge ability is t 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 n.T he view of-quality-o riented educatio n-qualit y-or iented education thinks that the qualit y educat ion should focus o n the cultivat ion of innov ation spirit,ability and per so nality.T he view of success-quality-o riented eduatio n thinks that the quality o f success is to ho ld educating pur pose and law.T he theor y and patter n of success-quality-or iented qua lity education is a break-thr ough ag ainst t he theor y o f qualit y educatio n.
Key words the view o f quality-or ient ed education;reason-qualit y-o riented educatio n;inno vation-qualit y-or iented educatio n; success-quality-o riented education
(上接第109页)
their ow n future.A nd blaming A merica fo r it.Why not break that cycle?And could anyone help us do it more ef-
f ectively than the Egyptians?Does President Bush dare to
say that,or are we going to keep lying to ourselves and to them?(一致式:We should break that cycle.Only America as well as Egyptians can do it more eff ectively.President Bush can t promise that,we should not keep lying to themselves and to them)
括号内的黑体部分是括号外黑体部分的一致式表达。

对比作者采用的隐喻式(用于提问的陈述式)和括号内的一致式表达,不难发现,文中的三个修辞性问句的排比较一致式表达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此例中,语气隐喻成为了激发读者和作者之间情感互动、强化语篇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分析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语法隐喻理论的基础上,从情态系统和语气系统两方面探讨人际语法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作用,并认为语篇是交际参与者之间进行社会意义交换的互动过程。

人际语法隐喻通过合理地调配语法资源,使交际参与者在人际意义潜势中做出适宜的选择,从而使语篇准确地传达交际参与者的交际意图。

辨认、解释和分析人际语法隐喻,挖掘出发话者隐含的深层意义和态度,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篇。

此外,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选择语法隐喻形式而不是一致体现形式,还涉及到主位和述位的改变,并影响信息的组织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因此,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建构互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 alli day,M.A.K.A n Int roduction t o Functional Gramm ar(2nd edition)
[M].Londo n:Arnold,1994.
[2]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1994(1).
[4]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5]黄国文.英语动词词组复合体的功能语法分析[J].现代外语,2000(3).
责任编辑强 琛
Interpersonal Metaphor in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JIANG Xia SH U Ba-i mei
(F or eign L ang uage Scho ol,H uazhong N o rmal U niversit y,W uhan H ubei430079)
Abstract I nter per so nal metapho r,as a constituent o f g rammat ical metapho r in sy stemat ic-functional g rammar,is mainly represented by metapho r o f modalit y and metaphor o f mood.In t he co nstr uctio n of discourse,interpersonal met aphor or ganizes discour se in a w ay that confo rms to the interperso nal intent ion of discour se by reg ulating the appro priate assig nment o f g ram-matica l reso ur ces.
Key words inter per so nal metafunctio n;interperso nal metapho r;co nstr uctio n o f disco ur se
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