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民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境况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当时经济期刊所载文献大都偏重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其中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金融是各期刊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政策是最主要的研究热点,各期刊还促成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学习外国经验以改造中国经济的思想热潮。

(一)基本经济理论的分歧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分为三大派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民生主义经济学。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仍然存在,但它的理论和概念已经没有了独立形态,附属于前面所述三大派。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揭露其矛盾和走向毁灭规律。

陈翰笙、薛暮桥、等组织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主要学术团体。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为代表作。

中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信奉新古典经济学,他们是当时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流派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工业化),如何防止经济波动(反通胀等),马寅初《中国经济改造》为代表作。

主要学术社团为中国经济学社,对学术界以及经济政策都有很大影响。

民生主义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之一,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兴起了建立民生主义经济学的热潮。

信奉民生主义的经济学者主张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理论学理化,建立一个既反对马克思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新经济学。

蒋介石《中国经济学说》被称为民生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该书中心旨在弘扬中国先旨的经济学问,对抗与批驳国内流行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派学说,以“树立独立自由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家祝世康建立了民生主义经济学社,发行《经济论衡》杂志,出版民生主义经济学系列丛书。

主要代表人物有立法院的陈长蘅、楼桐荪、吴尚鹰与陈伯庄等。

民生主义经济学是具有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性质的经济思想。

三派之间你来我往的正面论战少,但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往往批评两种主义。

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

对张五常《佃农理论》的理解及反思对于佃农地租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出了研究。

在以往的佃农理论看来,佃农在分成租佃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收益都会小于其边际产出,因此,这种制度安排是低效率的或无效率的。

但是,在欧洲、亚洲,分成制长期都存在。

台湾1949年开始了土地改革。

在改革中,当局把地主与农民的分成,规定为地主的地租不得超过农产品的37.5%。

但让经济学家难以置信的是,就在当局的这种硬性约束下,台湾农业产量非但没有如斯密和马歇尔理性所预言的那样下降,反而出现了急剧的上升。

张五常对此进行了多方的调查,经过研究在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土地改革》(以下简称“《佃农理论》”)一文中给出了一个模型。

张五常尝试着解释这种情况:首先,土地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劳动力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所以要从私有财产的局限性入手对此进行解释;其次,佃农的分成制是一种合约,它与任何合约一样,其中的条件是由双方议定的;再次,农民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竞争,地主之间也有竞争,因此佃农合约中的条件,是在私有财产竞争的这两种局限下决定的。

所以在分成制下,农民与地主的投资、佃农租种土地面积的大小与耕种劳力的多少以及地主与农民分成的百分比,都是由上述三个理论基础决定的。

这些被决定的项目,就是所谓佃农合约的条件。

从上述理论出发,张五常推断出地主在土地上的分成收入与固定租金、雇用农民、自耕自种等不同形式的收入大致相同。

因为,竞争的局限条件是大体一样的。

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研究了在资源的运用与收入的分配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合约安排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在随后大行其道的合约经济学的研究。

在上述理论做得满意以后,张五常又加入台湾土地改革中的约束地主分成的百分比的想法。

于是,他很快就把台湾土地改革中,当局对地租施加限制,但农产量不降反增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了:这是因为这个约束是在市场决定的地主分成之下,农民的收入会高于他们另谋高就的收入,所以在竞争下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使地主在较低的分成率中因为生产的增加而有点补偿。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问题分析【论文】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问题分析【论文】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问题分析一、民国时期农业的经营方式(一)生产技术方面在生产技术方面,民国时期农业的经营仍然沿用自汉唐以来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持续积累,而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要素群类中,劳动力的价格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是千百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主要原因。

即便地主(或者土地的所有者)拥有大量的劳动剩余,并主要将其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投资,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这些剩余资产并未留作他用,而是投资了新的“地产”,这样一来,那些能够节省劳动的同时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受到了明显的制约。

在20世纪初,比如在1912~1927年的16年间,我国相继在部分地区建立起了超过200家的农业推广试点,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当地的政府也未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持。

[5]不但如此,诸如对种子进行改良,对农业设备进行改进等努力,都在新型农业的开创过程中遭遇了历史性的挫折,长久的一蹶不振。

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种结果的出现,与对劳动力密集投入的过分依靠有关,长此以往的结果必然会产生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的趋势,使农业的生产在“过密化”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二)经营规模方面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方面,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分家析产制”为主,这极大地阻碍了土地的集中经营和管理,“大地产”的设想难以实现。

与此同时,“分家析产制”使土地碎片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甚至严重。

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对河北省定县的200家农户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该地区共有耕地1552块,平均每户7.8块。

[6]如此严重的土地碎化,是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而“大地产”的迟迟不出现也使得那些能够节约劳动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无法得到必要的推广和使用。

而在当时,在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方面,英国、德国等国家一直做得较为出色,之所以我国的农村土地经营未能与其实现同步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环境下对经济效益的考虑不无关联。

[7]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讲,规模化的生产一般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的跨度也将随之扩大,相应的管理成本也会随之上升,由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优势也将因此被抹平。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及其启示意义——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探析之一刘重来美国著名史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论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场规模大、波及面广、参加者众多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后,不无感慨地说,这些乡建运动尽管一时轰轰烈烈,但“最终都遭遇不佳,日本人的入侵则把它们全部清除干净”①。

但费正清并不知道,事实上并没有“全部清除干净”,因为在中国西南部,由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从二十年代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也许这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唯一没有间断的延续之地。

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末,由卢作孚主持的,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由于地处偏僻、相对闭塞,在当时信息不灵的年代,其乡村建设影响,远不如已名满天下的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开展的乡村建设那么显眼和备受关注。

但它却是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持续时间最长(1927~1949),成效突出的一个。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的乡建宗旨和理想目标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建方式,不仅使其乡村建设能够持续不衰,而且也确实使整个嘉陵江三峡地区(以下简称峡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使北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场,在十几年间建设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的重要城镇”②,被陶行知誉为“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③。

1927年2月15日,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又被主政四川的军阀刘湘任命为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负责峡区治安①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70.②梁漱溟. 怀念卢作孚先生[J]. 名人传记,1988(5).③陶行知. 在北碚实验区署纪念周大会上的讲演[A]. 陶行知全集(3)[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11.联防。

所谓峡区,是指嘉陵江由合川至重庆间的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地带,处在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结合部,辖39个乡镇,人口10万,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其地势险峻,交通闭塞、贫穷落后。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民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境况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当时经济期刊所载文献大都偏重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其中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金融是各期刊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政策是最主要的研究热点,各期刊还促成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学习外国经验以改造中国经济的思想热潮。

(一)基本经济理论的分歧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分为三大派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民生主义经济学。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仍然存在,但它的理论和概念已经没有了独立形态,附属于前面所述三大派。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揭露其矛盾和走向毁灭规律。

陈翰笙、薛暮桥、等组织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主要学术团体。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为代表作。

中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信奉新古典经济学,他们是当时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流派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工业化),如何防止经济波动(反通胀等),马寅初《中国经济改造》为代表作。

主要学术社团为中国经济学社,对学术界以及经济政策都有很大影响。

民生主义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之一,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兴起了建立民生主义经济学的热潮。

信奉民生主义的经济学者主张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理论学理化,建立一个既反对马克思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新经济学。

蒋介石《中国经济学说》被称为民生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该书中心旨在弘扬中国先旨的经济学问,对抗与批驳国内流行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派学说,以“树立独立自由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家祝世康建立了民生主义经济学社,发行《经济论衡》杂志,出版民生主义经济学系列丛书。

主要代表人物有立法院的陈长蘅、楼桐荪、吴尚鹰与陈伯庄等。

民生主义经济学是具有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性质的经济思想。

三派之间你来我往的正面论战少,但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往往批评两种主义。

著名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著名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著名经济学论文题目一、最新著名经济学论文选题参考1、鉴人鉴己创品牌——国外著名经济类报纸的成功经验及其主要启示2、对人力资本要恩威并举——访著名经济学家魏杰3、世界工厂与知识产权优势——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访谈4、美日经济比较的启示——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5、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主体──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6、国外著名经济类报纸的成功经验7、民营化与私有企业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吴家骏访谈录8、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卫兴华教授9、走向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10、“九大都市圈”——21世纪中国区域布局的构想——访著名经济学家王建11、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谈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12、发展公有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访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13、"庭院经济":从1984到2004——访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庭院经济"的首倡者于光远14、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探讨--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访谈录15、要抓住经济增长周期性机遇——访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16、经济增长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石——访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17、消费文化要全面地发展──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谈消费文化问题18、搞好社会再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在动员大会上演讲——学习十六大精神发展我国民营经济事业20、匈牙利道路——专访著名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教授二、著名经济学论文题目大全1、关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马洪谈民营经济发展2、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3、几种著名经济评价指数及构造方法4、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几个深层次理论问题——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珏教授5、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卫兴华教授6、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访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7、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卫兴华教授8、民国著名经济学家方显廷的经济发展学说9、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谈——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10、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专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11、国资委,走好政资分开第一步——访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教授12、中国民营经济的地位及其发展走向──著名经济学家晓亮访谈录13、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解体──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14、政经同法,首尊为宪——悼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先生15、国有企业要实行公司制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访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研究员16、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17、跨过逻辑的桥——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18、中国汇率安排的选择:具有弹性的固定中心汇率制度——访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19、开放必然推动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20、如何用新路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访我国著名经济学专家陈淮、陈东琪三、热门著名经济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的十大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分析——访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2、资本流动性过剩:减少还是利用?——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3、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访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杨宜勇4、市场化就业与自然秩序优先──著名经济学家赵履宽教授访谈录5、力主改革的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6、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话. 第6辑7、农民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8、走近“公共事业民营化”——记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博士9、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经验教训的总结——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10、“没有文化支撑企业干不成事”——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谈企业文化11、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魏杰教授说:入世在即应当重新认识市场经济12、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民营企业的发展——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家骏教授13、"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难点与前景--访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教授14、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随笔集》总序15、农民市民化:中国10个著名经济强村实证研究16、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大开发——访著名经济学家陈栋生教授17、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展方式转变之困,源于体制性障碍18、世界著名经济管理类大学发展研究19、关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思考--访著名经济学家艾丰20、千万声的呼唤——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谈国有股减持四、关于著名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1、坚持基本路线必须澄清错误思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与杨承训的对话2、坚持基本路线必须澄清错误思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与杨承训对话3、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探讨--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访著名经济学家张晓山教授5、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同志6、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7、探求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8、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卫兴华教授9、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市场经济需要组织10、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卫兴华教授11、企业文化建设的多维视角透析--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访谈录12、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创新——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杰教授访谈录13、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盛洪专访14、凯恩斯以后的100位著名经济学家15、三英争议“独立董事”——著名经济学家魏杰、钟朋荣、温元凯各执一说16、探求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17、中国真的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和不需要保护耕地吗——与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论"和"保护耕地错误论"相商榷18、“中国适宜采取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教授专访19、推进“中部崛起”的思路与对策——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访谈录20、国外著名经济管理类大学教学模式比较五、比较好写的著名经济学论文题目1、中国市场理论的有益探索——纪念著名经济学家林文益2、我是对中国最乐观的人──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谈入世3、“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交织时期的中国改革——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访谈录4、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访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5、稳定的货币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访著名经济学家蒋硕杰先生6、波兰著名经济学家巴尔采罗维奇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看法7、论明代中期著名经济改革家庞尚鹏8、走出"富饶的贫困"——专访著名经济学家林凌9、平稳有序地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10、经济转轨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府职能研究——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11、评理论经济学四位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创新--读《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话(第五辑)》12、创意产业面面谈——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元畏专访13、创意产业面面谈——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专访14、该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了——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15、中国改革:在"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交织时期的深化--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访谈录16、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及其主要著作介评17、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上海构筑国际大都市——访著名经济学家周振华18、核心竞争力要有制度保障——访著名经济学家魏杰19、著名经济学家陈豹隐的主要学术活动与学术思想20、政府用税的良知——访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

佃农理论浅析

佃农理论浅析
佃 农 理 论
目 錄
壹 佃农理论的选题背景 贰 佃农理论的行文思路及结论 叁 佃农理论的创新之处 肆 我们的启发


农 理


的 选



问题的经济学背景: 在当时,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是,市场机制是资
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任何来自政府的干预都会对 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的实际背景: 在1949年土地改革中,台湾农业政策按照地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地主的 土地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 时的经济均衡条件:
佃农决策:根据机会成本原 理,如果佃农的耕种收入与他在 其他方面可选择的收入一样高或 者更高,那么只要土地的边际生 产力大于0,而且除土地之外所 有的耕作投入保持不变,那么佃 农就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重新安 排土地 使用权
(4)若佃农没有足 够的钱,可以分期 付款,但每年支付 金额不超过地租额
根据台湾相关政策梳理发现,很多农业方面 法律条文规定禁止补偿性合约再安排行为,且根 据权威资料显示,在受到减租影响之后,进行补 偿性合约再安排的地主所占比例不到10%。因此, 张五常认为,在市场中,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和实 施的有效性,以及减租后带来的产量增加弥补了 地租减少带来的收入损失,这两方面的原因解释 了补偿性合约再安排行为的低发生率。
也就是说,张五常认为减租后,地主通过补 偿性合约再安排来弥补自己损失的只是很少一部 分,大部分是通过市场中减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来弥补损失。


减租对资源

配置的影响




集约度理论的三个假设
1
1 不存在任何 类型的补偿 性支付

方显廷论文:方显廷以工立国国防工业工业统制资本筹集

方显廷论文:方显廷以工立国国防工业工业统制资本筹集

方显廷论文:方显廷以工立国国防工业工业统制资本筹集【中文摘要】方显廷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学者,与何廉、马寅初、刘大钧并称为民国四大经济学家。

①一生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研究,写了大量有关工业化方面的文章,并主编了一些与工业化有关的论著。

方显廷工业化思想产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当时时代背景有着一定联系,一方面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时代需要经济学家对工业化问题作出剖析;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工农立国”的争论,加之时局变化,使方显廷认识到重工业的重要性,发展国防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思想逐渐形成。

方显廷对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主张以工立国,尤其是国防工业的思想,对国防工业种类的划分,对国防工业建设途径的意见都有独特见解;工业区位思想,主要是对西南工业区位地位的认识以及对战后工业区位的关注;农业对于工业化的重要,主要包括农业对于工业化的重要,及对农业工业化途径乡村工业的认识。

他对工业化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与同时代的经济学人有相似的主张,同时也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看法。

这主要是工业化管理体制中,他认为应包括工业统制在内的全方位的统制,工业统制的重要性和工业统制的原则及其行政组织;对国营与民营两种经营形式的看法,充分认识到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方显廷对工业资本问题的看法,主要他提出民族资本的筹集途径;与吴景超重视外资思想形成对比。

正文最后一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方显廷工业化思想的特点主要是务实性、发展经济学的特点以及重视政府宏观指导的作用三个方面。

【英文摘要】Fong Xianting is a famous economist between 1930s and 1940s.He is known with the other three economists named separately He Lian, Ma Yinchu, and Liu Dajun. Fong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research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In addition, he wrote a lot of articles and edited some books related industrialization.Fong Xianting’s idea about industrialization produced in the 1930s and 1940s related the background of that time. The need of the Modern Establishment is the true reality the Country face. In other words, the time appeals economists’reflection about Modern Establishment. The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country by “industry” or “agriculture” and the flexibility of the times make Fong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heavy industry, what’s more, his strategic idea about defense industry completed.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tactic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cluding three sides. This side mainly elaborates his ideas about defense industry, which is consisted by the division of defense industry’s types, and the suggestions of defense industry’s approaches. How to choose the industry district, how to treat the Southwest district and his careless for developing district postwar. Finally, the industrialization benefits a lot fromagriculture, which support indus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So Fong thinks how to develop industry in the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issues.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manage mental system of industrialization, mainly explaining the idea about control economy,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y control principle, the thought of government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form to industry control. Fong Xianting’s idea about industry control is a whole plan, no exception of industry. So this part elaborates its importance, principles and governmental structure. In addition, it also elaborates two managing form:state-owned and private.Fong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to run by local people.Such management system is called mixed economy system,which is controlled by government and fully promises market’s function. The fourth part:industry capital issues. Many scholars influenced by Sun Yat-sen claime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Fong also agreed on this point. But Fong analyzed in detail the national capital, then he suggested the approaches of collecting capital. His high value of national capital contrasted sharply with Wu Jingchao’s high value of foreign capital.The last part:Fong’s idea of industry presents such traits:pragmatism, systematization, and much attention to government’s guide.【关键词】方显廷以工立国国防工业工业统制资本筹集【英文关键词】Fong Xianting Establishment by industry Offence industry Industry Control Raising capital【目录】方显廷工业化思想研究摘要4-5ABSTRACT5-6绪论8-18 1 方显廷工业化思想形成的背景18-23 1.1 民国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18-19 1.2 20世纪30—40年代学界对”工农立国”问题的探讨19-23 2 方显廷工业化发展战略23-40 2.1 工业化的概念及影响工业化的几个因素23-28 2.2 国防工业为首要、民生工业次之28-35 2.3 重视内地建设的工业区位主张35-40 3 方显廷工业化的管理体制40-53 3.1 “统制经济”的渊源及实施情况40-42 3.2 工业统制的必要性及遵循的原则42-47 3.3 对工业化经营形式的思考47-53 4 方显廷对工业资本问题的看法53-60 4.1 民族资本筹集途径54-56 4.2 补充民族资本的外资资本56-60 5 方显廷工业化思想的特点60-63 5.1 工业化思想具有较强的务实性60 5.2 工业化思想体现发展经济学的特点60-61 5.3 提倡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领导力量61-63结束语63-64参考资料64-67后记67【索购全文找】1.3.9.9.3.8.8.4.8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

农业经济管理方天堃第三版

农业经济管理方天堃第三版

农业经济管理方天堃第三版摘要: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1.农业经济管理的定义2.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1.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2.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3.农业产业链的优化三、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1.农业经济信息收集与分析2.农业经济预测与规划3.农业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四、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应用1.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2.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3.农业政策执行与效果评估五、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1.信息化与数字化2.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3.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正文:农业经济管理方天堃第三版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首先,在农业经济管理概述部分,作者介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定义,强调农业经济管理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对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

同时,作者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农业产业链的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作者强调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在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方面,作者介绍了农业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核算、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方法;在农业产业链优化方面,作者论述了农业产业链的构成、特点及优化方向。

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部分,作者介绍了农业经济信息收集与分析、农业经济预测与规划、农业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农业经济信息收集与分析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对于制定科学的农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经济预测与规划则是为了确保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业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则是为了引导农业经济活动朝着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一民国时期立国之争的再思考

“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一民国时期立国之争的再思考

第18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12018年1月JournalofNorthwestA&F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18“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民国时期立国之争的再思考禹思恬,周建波,梁银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

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孙倬章则是“以工立国”派的重要拥趸,他们主要着眼于现实,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

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阶级也参与到了论战中,与他们相比,“名流”论战者有着更为宏观、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把握。

传统认为“工农之争”的论战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农立国”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国;以农立国;以工立国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8)01-0146-09收稿日期:2017 05 07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8.01.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JL003)作者简介:禹思恬(1991-),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思想史。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纷乱复杂的形势:传统胼手砥足、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到了顶峰,在丝织业、煤矿业等产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列强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双重入侵,传统农业经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并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民国农村工业化思想中的合作理念及其实践

民国农村工业化思想中的合作理念及其实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即 J .T ye, 国人 , 任 燕京 大 学农 村 经济 系 教 授 。 .B alr英 时 方 显廷 : 中国 之 工 业化 与 乡村 工 业 》 《 国 经 济 研 究》 下 册 )长 沙 : 务 印 书馆 ,9 8年 , 60—6 1页 。 《 ,中 ( , 商 13 第 3 3 参 见方 显廷 :( 《 乡村 织 布工 业 的一 个 研究 > 言》 吴 知 :乡村 织布 工 业 的一 个 研究 》北 京 : 引 , 《 , 商务 印书馆 ,9 6年 ,引言 》 分 第 2—3页 。 13 《 部 即 R. Ta ny 英 国著 名 经 济 学 家 , H. wie , 曾以 国 联 专 家 身 份访 华 。 R.H. wie , adadL brnC i , .15 转 引 自方 显 廷 : 中 国之 工 业化 与 乡村 工 业 》 《 国经 济研 究 》下 册 ) 长 沙 : 务 印 Ta ny L n n ao i hn P 4 . a 《 ,中 ( , 商 有 关 民 国 时期 合 作 思 想 与合 作 运 动 的 研 究 , 来 国内 外 的 成果 非 常丰 富 。仅 20 近 0 0年后 , 有 郑 大 华著 : 民 国 乡 村 建 设 运 动 》 中 国社 就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 村 工 业化 思想 的提 出
大部觉悟矣 。中 国自不应重踏西 欧诸 国之 覆辙 , 盖中
国将永为农 民及 手艺工人组成之 国家 , 吾人 如忽视其
民国学术界 最早 倡议 农 村工业 化 的是 来华 的外
传统经济制度 之改 良而另倡异说 , 必致 陷于重 大 之错
误也 。@ ” 在方显廷 、 吴知 、 张世 文 、 稼 夫等 人后 来 所 韩

民国农业经济学散布思索

民国农业经济学散布思索

民国农业经济学散布思索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农业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在这一时期,大量学者开始对农业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生产、供求、价格、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然而,这些思考和探讨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的不足民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和政治经济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力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面临着严重的落后和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首先,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其次,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科技和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

此外,加强农业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等组织的建设,推动农业的社会化发展和现代化转型。

二、农业市场经济化的问题民国时期,随着经济市场的逐渐发展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农产品市场逐渐朝向市场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和市场价格都存在着种种问题。

很多农民仍然依赖中间商来进行农产品的销售,而中间商往往会在价格上进行欺诈,所以农民的收益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直接销售”、“农民市场”、“固定经销点”等一系列的销售模式,试图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去推进农业市场的发展和优化。

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为农民提供更为合理的销售渠道和更高的收益。

三、土地问题的探讨在民国时期,土地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和农业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方面,土地资源的不足、流转以及安置问题都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土地所有制、权利和使用等问题也面临着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战后中国之工业化中国之工业资本》方显廷读后感

《战后中国之工业化中国之工业资本》方显廷读后感

《战后中国之工业化中国之工业资本》方显廷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战后中国之工业化中国之工业资本》方显廷读后感《战后中国之工业化中国之工业资本》是一部深入剖析战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经典之作。

作者方显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战后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历程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书中,方显廷详细阐述了中国工业资本在战后时期的困境和挑战。

他指出,战后中国工业资本的薄弱主要源于内战的破坏、外部势力的干涉以及国内经济体制的束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方显廷的分析深入透彻,令人信服。

书中还对方显廷对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要想实现中国工业化的突破,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并加大对工业资本的投入。

这些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今天的工业化进程仍具有借鉴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曲折而漫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方显廷在书中的许多观点,如加强对工业资本的投入、引入市场机制等,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战后中国之工业化中国之工业资本》方显廷读后感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战后中国之工业化中国之工业资本》这部著作,不仅是一本剖析战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学术作品,更是一部记录了我国在经济废墟上重建工业体系的珍贵历史文献。

方显廷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社会深刻的理解,为我们展现了战后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工业资本的逐步壮大。

书中,方显廷用独特的视角,将战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放置在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

他提出,战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内经济重建的需要,更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重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种观点,让我们对战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位置。

方显廷在书中对工业资本的分析,既深入又全面。

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现代转型述论

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现代转型述论

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现代转型述论【摘要】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首先从背景概述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现状,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分析了金融制度改革与现代化转型、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金融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以及金融监管与市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现代转型提出了转型效果评估和未来发展展望。

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现代转型,金融制度改革,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技术应用,金融监管,转型效果评估,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概述在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农村金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其农业产出丰富,商业繁荣,金融活动频繁。

但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不断,江南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渐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利率过高、信用不足、金融服务不全等,严重制约了江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引入先进的金融技术,加强金融监管,成为了摆在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现代转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推动江南地区农村金融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意义研究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时期金融发展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域,其金融体系的转型对于推动当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研究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现代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政策建议。

民国时期经济期刊的经济思想文献述评

民国时期经济期刊的经济思想文献述评

民国时期经济期刊的经济思想文献述评∗严清华㊀李㊀詹内容提要:经济期刊是各种经济思想得以展现的一大载体.民国时期的经济期刊多达534种,通过综合统计与取样分析表明,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境况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当时经济期刊所载文献大都偏重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其中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㊁金融是各期刊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政策是最主要的研究热点,各期刊还促成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学习外国经验以改造中国经济的思想热潮.对民国时期经济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认识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㊁本质特征与理论贡献,为今日中国的经济理论发展与经济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历史启示.关键词:民国时期㊀经济期刊㊀经济思想一㊁引言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㊁大变革㊁大转型的时期,各种政治㊁经济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内忧外患导致各种矛盾异常尖锐与复杂,引致一大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注.为了探求矛盾形成之因,问题解决之方,这些知识分子纷纷于此期间创办期刊,发表见解,阐述理论,寻找措施,建言献策.民国时期的许多经济期刊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先后创办和出版发行的.经济期刊是广大知识分子和思想界人士㊁尤其是经济学者展示和传播其经济理论与见解的重要载体. 中国之经济期刊,在中国之经济学界,实占有相当重要之地位,若干专门研究或实地调查之结果,均发表于此等期刊上 (方显廷,1947).对民国时期经济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探寻民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㊁主要内容㊁基本特点及其理论贡献与历史影响,为今日中国的经济理论发展与经济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历史启示.对于民国经济思想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一般作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很少单独进行研究,如胡寄窗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1984)和马伯煌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下册)»(1992)就是如此.近些年来,单独考察民国经济思想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除继续以民国时期重要人物和学者如孙中山㊁马寅初㊁方显廷㊁吴景超等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外,还出现了以某一经济领域或经济专题为内容的研究成果,如严清华㊁邹进文主编的«民国经济思想研究丛书»,已出版«民国产业经济思想研究»(孙智君,2007)㊁«民国财政思想史研究»(邹进文,2008)㊁«民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李蓉丽,2008)㊁«民国会计思想研究»(宋丽智,2009)㊁«民国时期 三农 思想研究»(张霞,2010)等;以及以某一社团或思想群体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如孙大权的«中国经济学的成长 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2006)㊁李翠莲的«留美生与中国经济学»(2009)和邹进文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2010).在经济期刊研究方面,阎书钦的«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 以‹新经济›半月刊为中心»(2010)㊁方小玉的«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2010)㊁高璇的«民国‹经济评论›(1947-1949)研究»(2011)㊁盖鹏的«民国‹合作月刊›(1929-1942)研究»(2012)㊁程垒的«民国‹新经济›半月刊(1938-1945)研究»(2012)㊁郭小兵的«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2012)㊁颜昌盛的«民国‹乡村建设›(1931-1937)研究»(2012),分别对特定经济期刊及其经济251 ∗严清华㊁李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430072,电子邮箱:q h ya n @w h u .e d u .c n .思想进行了研究.以民国时期经济期刊整体状况为考察对象的研究成果至今尚付阙如.不进行这种研究就不能全面了解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整体状况与发展水平,也就不能深刻认识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与理论贡献.二、民国时期经济期刊发展概况1920年代以前的民国,专门的经济期刊发行非常稀少.最为有名的当属1919年, 中国国民党中之学者,创刊«建设杂志»,以发扬中山先生之教义(夏炎德,1948,172页).其中除了分期刊载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外,还有许多关于钱币革命和井田制的经济论文.从19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按照胡寄窗先生的统计,专门性经济杂志,除经济统计期刊外,20年代刊行10种,30年代刊行48种,40年代刊行53种(胡寄窗,1984,392页).由于胡寄窗先生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因此在数量统计上应该不能完全反映民国时期经济期刊的总数.但从其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上世纪30年代,经济期刊处于高速发展期,到了40年代更加繁荣.1.经济期刊在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所占比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相当活跃,各类期刊不断涌现.据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统计,民国时期的综合性刊物1467种,自然科学类刊物920种,社会科学类刊物数量最多,为3584种.在社会科学类刊物中,经济期刊为534种,居于社会科学总论㊁政治㊁文化科学教育体育之后,占全部社会科学刊物的14.90%,排名第四.(详见图1)㊀㊀图1㊀民国时期社会科学类期刊分布2.经济期刊分类占比.民国时期, 中国之经济期刊,一般言之,可分为普通期刊和专门期刊二种.前者为经济学方面一般性质之刊物,而后者则为经济学各专门部分如经济史地㊁人口㊁土地㊁农业㊁工业㊁矿业㊁商业㊁交通㊁金融㊁财政㊁统计㊁物价与物价指数等刊物 (方显廷,1947).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对于经济期刊已有自己的分类,不同类型的期刊所载论文的研究偏向是不一样的.比如«财政评论»是以财政为主题的期刊,因此其中的大多数论文讨论的均是财政理论或者财政问题.但是 一般性质之刊物 就没有明显的主题分类,对于经济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均有论列,编辑在选稿时没有明显的主题偏向,比如«经济学季刊»即是如此.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将搜集的534种民国经济期刊分为13类,在534种经济期刊中,占比重最大的三类期刊分别是中国经济㊁金融管理和贸易经济.(详见图2)㊀㊀图2㊀民国时期经济学期刊分布3.经济期刊中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民国时期的经济期刊中,理论性最强的当属中国经济学社于1930年4月创刊的«经济学季刊», 性质与形式有如哈佛大学所出之«经济学季刊»(T h eQ u a r t e r l y of E c o n o m i c s),所载皆经济专门论文,内容精审,洵为国内经济刊物之代表 (夏炎德,1948,175页).1933年4月由中国经济研究会创刊的«中国经济»月刊也是当时在经济理论界相当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不过这两本期刊都在1937年停刊.抗战时期,由当时一大批后方知识界领袖发起的«新经济»半月刊和由中国经济建设协会创办的«经济建设季刊»皆以提倡中国经济建设为宗旨,作者与作品尚能维持相当水平 ;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辑的«经济汇报»半月刊 所出专号甚多精彩 ;«经济动员»半月刊和在香港刊行的«财政评论»月刊也为 战时崛起之重要刊物 (夏炎德,1948,200页).抗战结束后,1945年创刊的«经济周报»和1947年创刊的«经济评论»周刊坚持发行,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两本期刊上刊载的不少文章对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建国方针做出了探讨.另外,中国政府经济讨论处出版的351 «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中外经济周刊»和中国国际经济协会出版的«国际经济汇报»是民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英文经济刊物.三、经济期刊样本的选取若要进一步探讨民国时期经济期刊所载论文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思想状况,显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534种经济期刊一一罗列,以至毫无遗漏地逐一加以考察.因为相当一部分刊物的原始资料已残缺不齐,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另外,其间有些刊物质量较差,甚至不乏粗制滥造,如果掺和在一起,也恐良莠不齐.因而,本文在众多的民国经济期刊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期刊,以此来探讨民国时期经济期刊所载论文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思想概况.本文选取经济期刊代表性样本的原则如下:1.期刊的权威性.权威性强的期刊,通常会刊载权威作者的权威性文章,这样的文章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㊁现实价值和较大的影响力.因而,这样的期刊也通常会受到读者的特别关注与青睐.民国时期在经济期刊中虽然没有明确区分哪些属于权威期刊,当时也没有确定统一的权威期刊评价标准,但权威性期刊肯定会受到当时学者们的公认和推崇.并且其刊物的主编和主要作者均为当时思想界或者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人士.2.刊行时间的长期性.刊物创刊不久就停刊要么说明刊物的质量不高,要么说明刊物缺乏必要的生存与支撑条件.在胡寄窗先生统计的民国经济期刊中,创刊后在一年内就停办的在半数以上;能维持一㊁二年的,就算不错;维持三年以上的不过10种,而且常有脱期(胡寄窗,1984,393页).由此可见,民国时期期刊刊行时间的长短是衡量期刊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刊行四年以上作为选取样本的标准.3.期刊名称中没有明显的专门研究指向.本文的意图是考察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总体状况,而不是某一 专门 经济思想的发展情形,唯恐一种在名称中有明显专门研究指向的刊物对本文最后的统计结果产生偏离影响,因而,本文将有专门研究指向的刊物未作为样本期刊予以选取.上文所述«财政评论»和1936年起发行的«金融周刊»,在当时虽是颇有影响力的经济期刊,但由于二者在期刊名称上分别冠以 财政 和 金融 ,其所载文章也大都是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因而本文在选取期刊样本时也只有忍痛割爱.基于上述原则,同时考虑到尽可能在时间上覆盖整个民国时期,于是本文选取«经济学季刊»㊁«中国经济»月刊㊁«新经济»半月刊㊁«经济汇报»半月刊和«经济周报»作为考察的样本,这五种期刊的刊行时间基本上覆盖1930年~1949年.遗憾的是,1930年之前的经济期刊符合上述条件㊁且资料至今保存齐全的有如凤毛麟角,无法综合统计,因而本文的统计是从1930年开始的.这五种期刊的基本情况见表1及下述文字说明.表1㊀样本期刊基本情况汇总表㊀㊀(1)«经济学季刊».该刊共出版8卷29期,刊行持续7年有余,编委会是中国经济学社.中国经济学社成立于1923年,由刘大钧和马寅初两位经济学家领衔.1929年中国经济学社在第六届年会中决定推出«经济学季刊»,主编李权时,唐庆增于1934年接任.在发刊词中,李权时将该刊物向西方当时的权威经济学刊物看齐,足见其雄心壮志.(2)«中国经济»月刊.该刊共出版5卷51期,刊行持续4年有余,编委会是中国经济研究会,该研究会成立于1932年10月,邓飞黄任主编.(3)«新经济»半月刊.该刊共出版12卷138期,刊行近7年,编委会为新经济编辑社.根据阎书钦(2010)的研究,该刊创办者大体包括蒋廷黻㊁翁文灏㊁吴景超㊁陈之迈㊁何廉㊁陶希圣等人,吴景超担任编辑.(4)«经济汇报»半月刊.该刊共出版11卷132期,刊行近6年,编委会是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主持人是程绍德,所载文献的主要作者有赵兰坪和杨蔚等.(5)«经济周报».该刊共出版9卷200期,刊行4年有余,编委会是经济周报社,由吴承禧筹办,吴大琨任主编.从上述说明中不难看出,这五种经济期刊的主451编和主要作者均为当时思想界或者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人士,从事的职业一般为大学教授或者政府官员,并且绝大多数具有在国外学习经济学的教育背景.这五种期刊都具有权威性,刊行时间最长者超过7年,最短的也有4年,而且全都没有专门偏向的研究指向,因而本文将这五本期刊作为民国时期经济期刊的代表性样本.四、对经济思想文献的统计分析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考察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因而以下进行统计分析的是经济期刊中反映经济思想内容较为突出的论著㊁研究㊁译述和调查等方面的文章,而其中的经济资料㊁消息和辑要等文献概未列入.为了从整体上考察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概貌,本文将经济期刊所载文献按其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进行了划分.研究主题是指文献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则是指文献在某一研究领域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如许多文献的研究主题在金融领域,而重点研究的是金融市场,那么金融市场就成了这些文献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下将所选样本期刊逐一按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分别进行统计,以便相互比较,彼此验证,概括出其中可以反映当时经济思想发展状况的共同内容与不同特点.1.研究主题分布及其变化.本文借鉴«新经济»第10卷第12期中对第1~10卷论文目录总索引的分类方法㊁«中国经济»第2卷第1期中对第1卷目录的分类方法以及目前国际上通用的J E L分类系统方法,将三者结合起来,并根据民国时期经济文献的内容特点,在分类方法上进行适当微调,对上述五种民国时期经济期刊所载论文的内容做出了16个大类的主题划分.虽然划分为16大类,但每种期刊的研究主题并非都涉及这16大类.于是本文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了各期刊涉及多少主题就统计多少主题的做法.同时,在主题统计中,同样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了主题每出现一次就在统计结果中计入一次的做法.如果一篇文章存在两个主题,则将这两个主题各自分别计入统计一次.毕竟,被讨论次数最多的主题必然是当时最受社会和知识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比如,«中国经济»第4卷第7期文章«新货币政策实施半年来中国经济情况之述评»存在两个主题,即 金融 和 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 ,因此对于这篇文章而言,这两个主题都各自被计入统计一次.具体分类统计结果见图3~图7.图3~图7对各个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在不同年份分别占该期刊刊载文献总数的百分比进行了描述,并且对这些百分比按照每个研究主题进行了叠加,这样的处理有助于把握研究主题分布的总体特征.㊀㊀图3㊀«经济学季刊»研究主题分布占比㊀㊀图4㊀«中国经济»研究主题分布占比㊀㊀图5㊀«新经济»研究主题分布占比根据图3~图7中所展示的状况,在不考虑其他类研究主题的情况下,将每种期刊在图中柱状最高的四个重点研究主题进行汇总,得到表2.在上述五种期刊中,每种期刊的研究主题中都包含了 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 和 金融 ,说明这两551«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㊀㊀图6㊀«经济汇报»研究主题分布占比㊀㊀图7㊀«经济周刊»研究主题分布占比表2㊀样本期刊主要研究主题汇总表个主题是当时研究的重点领域.对于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而言,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研究中都会非常重视的主题.在当时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正式起步不太久,现代金融业刚刚出现,在此前提下,对金融的探讨自然成为每种期刊的重点研究主题,一直贯穿于1930~1949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从经济思想这个层面表明了当时社会各界㊁尤其是经济界对金融业发展的重视.另外, 国际经济 和 产业经济 也是经常被大家思考的主题,这表明民国时期,在谋求发展的浪潮中,人们冀望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找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同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与国外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且振兴实业以兴国的思想也被大多数人所推崇.表3㊀样本期刊研究热点占比情况表4㊀样本期刊主要研究热点汇总表㊀㊀2.研究热点分布状况.在当代文献中,研究热点一般都会通过关键词展示出来,但是,民国时期的经济文献并没有列出关键词,因此本文对民国时期651经济思想热点的搜寻主要依靠其文章题目中所表达的研究信息.经过对上述五种经济期刊所载文献的整体浏览,并参照«新经济»第10卷第12期中对第1~10卷论文目录总索引的分类方法,本文将研究热点归纳为:政治经济学㊁西方经济学㊁世界经济思想㊁中国经济思想㊁西方经济思想㊁经济研究方法㊁国内宏观经济状况㊁农村经济㊁宏观经济政策㊁物资㊁物价㊁农业㊁工矿业㊁传统产业㊁商业㊁产业组织㊁财政状况与政策㊁预算与国库㊁税收与税制㊁国债㊁金融市场状况㊁银行建设㊁货币㊁农村金融㊁金融管理㊁国际贸易㊁经济侵略㊁利用外资㊁世界经济㊁英美经济㊁苏联经济㊁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经济㊁日本经济㊁其他国家地区经济㊁交通运输㊁水利㊁土地㊁城市与农村㊁地区开发㊁劳动与人口㊁企业管理㊁会计㊁战时经济㊁中国经济史㊁外国经济史㊁其他经济热点和其他.在热点统计过程中,采取与研究主题相同的归纳方法,即采用各期刊涉及多少研究热点就统计多少研究热点,研究热点每出现一次就在统计结果中计入一次的做法.按此方法统计得出结果以后,再计算上述五种期刊涉及各个研究热点的文献数量占该期刊刊载文献总数的比例,详见表3.根据表3,将每种期刊研究热点占比最大的五个热点进行汇总,得到表4.从研究热点汇总情况看,各期刊对于 宏观经济政策 的研究最多.上述五种期刊中,除«中国经济»和«经济汇报»外,其他三种期刊的五大主要研究热点中均包含了宏观经济政策.其次讨论最为频繁的热点有:国内宏观经济状况㊁物价㊁农业㊁财政状况与政策㊁金融市场状况㊁货币和战时经济,在上述五种期刊各自的五大主要研究热点中,这些热点均出现两次,也说明它们在当时是备受关注的.另外,这些研究热点均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1930年代初,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于是在当时,对货币问题的讨论受到思想界的高度重视;物价和战时经济在抗战时期成为主要的研究热点;抗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前,美国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和援助力度空前加大,中美联系非常紧密,于是知识界加强了对英美经济的了解和研究.五、结论五四 运动前,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来源于以梁启超㊁张謇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和以孙中山㊁朱执信㊁廖仲恺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家.这些人大都为政治人物,他们的经济思想也大都蕴涵在其政治思想之中. 五四 运动后,大量财经专业留学生的归国促成了近代经济学教育的兴起,以中国经济学社为代表的经济学学术团体先后涌现,各类经济著作和经济期刊纷纷出版刊行,出现了各种经济思想百花齐放㊁空前活跃的繁盛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经济思想的主体逐步从政治人物转变为经济学者,探讨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学术氛围较以前更为浓烈.本文选取的样本期刊正处在这一时期之内.综观这一时期的经济期刊,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经济思想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1.偏重探讨实际经济问题,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在五种样本期刊中,只有«经济学季刊»的主要研究主题包括了经济学总论与教学,«经济学季刊»和«中国经济»的主要研究热点中分别包括了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除此以外,其他样本期刊中的文献,其研究对象较少涉及经济学总论与教学㊁经济思想流派和方法以及经济史这样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研究主题.这些样本期刊的主要研究主题和主要研究热点,绝大多数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比如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㊁金融㊁产业经济㊁物价㊁农业和财政状况等,其探讨实际经济问题和指导经济实践的倾向非常明显.«经济学季刊»和«中国经济»均在抗战前刊行,虽然对理论性问题有一定探讨,但是相比而言,应用性研究仍占主导部分. 抗战七年之中,经济学界之研究侧重实际问题,于理论部分较为忽视,此乃战时环境使然,其他各国亦有类似情形 (夏炎德,1948,189页).抗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前,应用性研究成果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 吾国近年后起经济学者固众,大多倾向于应用方面,如致力财政㊁金融㊁货币㊁银行㊁贸易㊁会计与统计之学,取其与实务有关,堪为个人事业发展之助.其下焉者仅欲博一技之长,以为谋生工具,对于高深学理掉首不顾 , 此种功用主义之倾向,将使经济学之发展大受影响 (夏炎德,1948,188页).2.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和金融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政策是最主要的研究热点.在五种样本期刊中,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和金融均被作为主要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政策是三种期刊的主要研究热点,这些都足以证明它们是民国时期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在 五四 运动以前,孙中山751«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的平均地权㊁节制资本和振兴实业三大经济政策主张,分别对土地㊁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和产业经济进行了研究;朱执信和廖仲恺的钱币革命论是对金融和货币问题的探讨;梁启超的生利分利论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状况的分析,梁启超还对金融货币和财政提出了改革建议;张謇的 棉铁主义 更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可见,在 五四 运动以前,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㊁金融就已开始成为重要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政策就已开始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民国时期的许多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实际上是一脉相承㊁贯穿始终的.当然,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研究主题和热点的侧重点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差别㊁甚至差别很大.比如,在国民政府前期,以罗敦伟为代表的许多官员和学者看到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通过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使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因此建议国民政府也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但是以胡适为代表的秉承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却对统制经济提出了质疑,于是统制经济成为了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讨论热点.抗战开始后,由于国家财政开支巨大㊁物资短缺,物价上涨明显,因而经济状况中的物价问题在抗战期间一直成为讨论的热点问题.此外,上海金融市场在1927年~1937年成长迅速,金融市场特有的财富效应对人们有着强大吸引力,并且对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的稳定作用巨大,因此金融中的金融市场状况受到学者和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3.注重借鉴外国经验,掀起改造中国经济的思想热潮.在五种样本期刊中,以国际经济为主要研究主题的期刊有四种,英美经济作为主要研究热点在«经济周报»的文献中排到了第二的位置.这表明,民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不少学者热衷于对外国经济的了解和探讨,明确表达了希望借鉴外国经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意图.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一直处在现代化探索的浪潮之中,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及其制度的理念逐渐在许多仁人志士中达成共识,并成为推进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同时,民国时期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加以一大批国外留学生先后回国,促使当时的中国学习外国㊁借鉴外国的呼声愈加高涨.学者们力图通过总结外国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与得失,分析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与问题,提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思路,因而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经验以改造中国经济的思想热潮.参考文献:陈炳章,1939:«发刊词»,«经济汇报»第1卷第1期.程垒,2012:«民国‹新经济›半月刊(1938-1945)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邓飞黄,1935:«卷头语»,«中国经济»第3卷第1期.方显廷,1947:«二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研究»,«财政评论»第16卷第1期.方小玉,2010:«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盖鹏,2012:«民国‹合作月刊›(1929-1942)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高璇,2011:«民国‹经济评论›(1947-1949)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郭小兵,2012:«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胡寄窗,1984:«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马伯煌,1992:«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李翠莲,2009:«留美生与中国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李权时,1930:«发刊词»,«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1期.孙大权,2006:«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上海三联书店.夏炎德,1948:«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颜昌盛,2012:«民国‹乡村建设›(1931-1937)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严清华邹进文,2007~2010:«民国经济思想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阎书钦,2010:«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 以‹新经济›半月刊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邹进文,2010:«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责任编辑:钟培华)851。

严家显农业教育思想分析

严家显农业教育思想分析

严家显农业教育思想分析一、务实的高等农业教育理念ﻭ抗战爆发前,福建已有厦门大学、私立福建协和大学等文理科大专院校,而农业方面尚无的高等农业学院,只有一些中等农业学校和“协大"中的农科,与福建对高级农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省府内迁后,主管机关鉴于“本省地处带,物产丰富,祗以农学未修,人守旧习,遂致地不能尽其利,物不能尽其用,欲言建设,必先本根”的考虑[1],经审批,于1940年6月决定成立福建省立农学院,校址设在永XX县黄历村,聘请严家显博士为首任院长。

严家显在富庶的苏南度过青少年时期,后到、攻读学位,继之到留学,先后在、、广西等不同生态类型、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从事昆虫研究、农业管理及高校教育工作,阅历十分丰富。

到福建后又做了许多,对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特点和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如何解决的民生问题,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他在农学院《新农季刊》的发刊词中指出:“近世科学昌明,农学进步,工商原料资以供应,现代文明赖以建立,国之腹富强肇端乎此,吾国夙为农业国家,而过去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地不尽利,物未尽用,驯至衣食所需,犹难自给遑论,是以欲谋吾国农业之振兴,从而改善整个国民经济,捨努力农业科学化之一途更无捷径”[2],认为要改善国民经济,必须振兴农业,要农业,必须实现农业科学化。

显然,要实现农业科学化,就必须高等农业教育.究竟要把农业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学校?针对农业院校的特点,严院长明确地提出福建省立农学院以“研究农业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其治学方针是“大学农学院以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必须兼顾并重,联系进行,其目的为造就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切合需要之人才”[1].这一方针中,突出了科学研究,要求高等学校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大力推广应用,促进国民经济。

同时指出,研究、教学、推广三者要联系进行,不可偏废。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满足需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的急剧变化,农业和农村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农业经济问题成为当时学者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其中,跻身于民国时期四大经济学家(刘大钧、马寅初、方显廷、何廉)之列的方显廷在此领域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

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方显廷经济思想的研究多侧重于其工业化思想分析,而对其农业经济思想的研究则十分薄弱,尚未见专文探讨。

本文拟对其农业经济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年间先后求学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学位论文《英国工厂制度之胜利》(“TheTriumphofFactroySysteminEengland”)创造性地将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结构传统分类法(“个体镀金工、家庭生产制及工厂制度”)拓展为“手工艺工人、商人雇主制及工厂制度”,这一研究成果为《欧洲经济史》教科书所接受111。

1929-1946年执教于南开大学,1947-1968年受聘于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1968-1971年执教于新加坡南洋大学。

方显廷以学术思想精深、治学态度严谨、工作作风扎实闻名于民国时期学术界。

留美期间他主攻经济史,专精于英国工业结构和工业史研究。

上海厚生纱厂学徒出身的他对民国初期的中国工业状况也相当了解121。

他学成回国后致力于中国华北地区工业化问题和东北移民问题研究。

他纯熟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先后发表了大量中英文调查报告和论著。

方显廷在华北工业化问题研究中洞察到了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

当工业化问题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他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国农村。

他认为:中国沿海地区的现代工业都是由西方移植而来,而非基于社会本身的结构性蜕变,中国所谓的工业化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中是无足轻重的;必须致力于健全农业经济体制,否则就没有健全的工业化。

此外,他在东北移民问题研究中发现,华北居民由于匪盗横行、连年内战、苛捐杂税及高利贷逼迫而大量迁徙东北,期冀在东北创造新的生活,然而大量移民仍然处于民不聊生的境况之中。

基于这种认识和体察,方显廷将实际考察的重点转移到农业现实经济问题,尤为关注农业资金筹集以及农村合作事业等问题。

一、方显廷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方显廷关于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主要有《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8)、《中国经济之症结》(1938)等,其研究内容涉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业经济现状分析、制约中国农业经济复兴的因素分析和农业经济复兴的政策建议等。

其农业经济思想既具时代特点又具一定的前瞻性,是一份值得总结的宝贵思想遗产。

1.中国农业经济现状分析方显廷充分肯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我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三,农业所得,至占全国所得五分之四。

农村经济,实为全国经济命脉之所系131163。

”他认为,中国经济要得到真正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农业的状况。

他比较了中外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农业比重的演变趋势,指出“世界各国农村经济之衰落,为农业革命以来之普遍过程,••…•农村经济一经没落,则城市经之自由发展而得生路,不致有流离失所之虞131163”。

他强调世界各国农村经济的“衰落”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现象。

这一思想与现代产业经济学关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演化规律理论十分吻合。

即: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这种“衰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情况却令人忧虑,“然我国情形,则与之迥异。

盖自帝国主义侵入以来,农村经济既遭摧残而衰落,工商经济复同受压迫而难兴,驯至农村过剩人口,无宣洩之闾,农民生计,乃益濒于绝境”13163。

他根据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数据分析指出,从1873年至1933年的60年间,全国人口増加31%而耕地面积仅増加了1%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公顷,“若与国外专家所估计之每人需耕田二点五英亩始能维持最低生活者,彼此一作比较,相去实不啻霄壤矣”131163。

可见,中国的情形是零落的现代工业建立于萧条的农业基础之上,经济循环的结果必然是真正的衰落,这种衰落的状况必须依靠制度安排加以改变。

2中国农村经济复兴的制约因素分析方显廷通过对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复兴的因素分析,将其归纳为农业环境、农业组织与农业技术三类。

(1)农业环境。

农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方显廷侧重于经济环境分析,指出“我国农村经济环境之恶劣,为不可掩饰之事实”131165。

他认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水利失修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他指出:民国二十年之江淮水灾,为罕见之浩劫“因天灾人祸之频仍,衰憊益甚。

……江淮大水己置二千五百万农民于绝境”131165。

他强调筑堤、灌溉、造林等水利兴修工程应成为政府改进农村经济环境的首要工作。

第二,交通闭塞导致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无法调剂和流通。

交通不便导致货流不畅,供求失衡,引发了“甲处聚杀焚毁而同时乙处饿残载道之矛盾现象”131165。

他认为,交通建设是改善农村经济环境刻不容缓的事业。

第三,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不利影响。

他指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世界经济衰落之怒潮,方因英、日、美相继放弃金本位而谊逐波及我国。

故农村经济之衰落,至(2)农业组织。

基于农业组织视角的考察,方显廷认为中国的“中古式的條地制度”和“农业生产规模狭小”两大因素也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他指出:中古时代之经济组织,以地方为单位,此一单位与彼一单位之间虽亦偶有往来,以通有无,然交易究未发展,各经济单位多赖自足自给,以农业为主要收入,而以工商业辅佐之,举凡一切经济活动,鲜有大规模经营者,群以劳力为主体绝无机械之引用131164”。

他认为,以“平均五十亩之田场恒非集中于整块土地”为特征的中古式條地制度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有的甚至“分散至九处不同地点者”13131。

这种分散的條地制度,“其意以为设低田被水,则高田尚可望丰收,若高田被旱则低田或可期无恙”13131。

但该制度忽略了劳动者在利用农地时将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体力,使得到的收益抵补不了付出的劳动力。

再者,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其状况为“资本之利用恒减至最低限度,而劳力之消耗则适得其反”13131,其结果是农产品产量“仅足自给,即使偶有剩余,运销他埠,其交换所得,亦不过以之为购置一二舶来品之用而己”1331。

当然,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思想上不思变通,另一方面也与农民生活贫困,无法扩大规模有关。

(3)农业技术。

方显廷指出,农业技术“以农作物之改良,蚕桑之复兴及牧畜之提倡为首要”131167。

一方面,他总结了国内农业技术改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如: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及岭南大学农学院等教育机关积极致力于农业技术的改良事业,新的农业技术也不断应用于实践;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棉业统制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等主要推动农业技术改进的政府机关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他以农作物的改良为例指出:主要作物如米、麦、高梁、稷米、大豆及棉花等,经过相当时期之育种试验,每亩收获量,咸有十分之三以上之増加,美棉移植成绩,且有超夺过原产地之收获量者,良可欣幸”131167。

从中可见他十分注重农业技术的改良和推广。

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指出,高校设置的农学、农业管理等专业太少,导致农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极度缺乏,而政府研究机构设置重叠又导致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总体情形是‘以往成绩,绳以当前需要,相去尚远”。

3中国农村经济复兴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的分析,方显廷指出:农业环境,农业之主要工作”131167。

他认为,苛捐杂税的豁免、田赋附加的限制、土地的测量、土地的呈报及土地的登记等具体制度建设十分重要,均有助于改善农业环境;除此之外,复兴中国农业经济的应对之策还在于不断推进农业合作制度的完善、农业投入经费的保障及农业人才的培养。

(1)建立合理的农业组织系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方显廷指出:复兴农村经济之首要问题,厥为合理的组织系统之建立”131168。

他认为,农业组织系统建设包括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管理机构两个层面。

他主张在农村创建信用合作社和非信用合作社组织,并且极其强调合作的必要性。

认为合作’二字自广义言之,为任何社会活动之必要条件,换言之,无合作则人类无以形成”131166。

他力主在农村建设农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为农民以共同努力,根据平等原则而増进其全体利益为原则之组织,不独经济利益得藉以増进,即社会、政治、教育、宗教等利益,亦莫不然”131166。

他认为,中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应由信用合作社和非信用合作社构成。

信用合作社专为农民投资提供资金,而非信用合作社则满足办理其他合作事业需要。

他强调非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合作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他对“销售合作社”作了如下的设计:销货处常设于合作社理事家中,各理事轮流值日售货,理事售货,纯系义务;购货对象不限社员,每日交易额由一元至四元不等,交易额之最小者为大铜元二枚;为照顾家境贫困者,合作社可引入物物交换制度,如以鸡卵一枚可换取香油一匙;组建合作社的意义不在于交易额多寡,而在于“有此货店,社员可因购物而得会面,借以孕育合作精神,造成合作环境”13432。

他对合作社进行了归类,分析了合作社运行机制,并深刻指出了合作社运行机制中包含了更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因素(即合作因素),这种精神的力量又将对整个农业发展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方显廷还主张设置全局性的农业管理机构,“以收挈领提纲事功划一之效”13168。

他在对中美农业比较的基础上指出:美国农业调整局每年‘经费数万万元,雇员数千余人,如此庞大之建设事业终赖其组织之严密而有系统,卒能收指臂相助之效,农民莫不沾其实惠”;而中国则是建设机关不仅“叠床架屋”,而且“彼此不谋合作,甚或互相倾轧”,上至中央机关重复设置、毫无章法且“零乱散漫”,下至地方农业管主张,上至中央宜整合各相关机关而组建农业部,下设农业、合作、水利、渔牧四司各司其责,下至各省县也应设立专门的农业管理机关,督导推动和实地办理农业经济事务。

此外,他还主张设置全国性农业合作社管理机构,倡导组建“全国合作社联合会”主其事。

他将该机构的职责定位为:深入了解各地农业合作组织情况;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合作组织的筹建计划与发展规划;督导合作社获取所需资金及其他资源等等。

(2)利用商业银行放贷信用合作社构筑通畅的农业融资渠道。

方显廷主张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约束各商业银行,使之为信用合作社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农业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