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三顾茅庐省优获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三顾茅庐省优获奖教案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XXX的贤明与XXX的智慧,研究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XXX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XXX三顾茅庐请XXX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XXX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
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相识作品
XXX,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XXX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XXX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XXX在《新列国志叙》中
形容明代“自XXX《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XXX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XXX 依附于XXX,屯驻在新野,XXX被XXX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XXX:“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XXX又遇到XXX,XXX对XXX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XXX,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XXX 拜见XXX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XXX,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XXX、XXX,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掌控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扼要概括。
明白: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XXX第三次拜访XXX的过程。
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XXX颇为愤怒,第三次适逢XXX正在昼寝,于是XXX立于厅前等待。
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XXX醒后,XXX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
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目标导学三:阐发人物形象,掌控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非常鲜明,请结合课文阐发:XXX、XXX、XXX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XXX:(1)高风亮节。
XXX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XXX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2)仁心爱人。
XXX以天下苍生为念,XXX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3)聪睿过人。
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XXX 之智。
XXX:(1)仁心爱人。
XXX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XXX未应出山时,XXX泣曰“先生不出,如XXX”,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2)诚心求贤。
XXX为见得XXX,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3)虚心求教。
XXX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XXX,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4)待人宽和有耐心。
在XXX表现
出急性子时,XXX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XXX:鲁莽、直爽,直扬言将XXX“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教学提示】
指点学生阐发掌控人物的性格特征,在XXX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还原三顾茅庐情景。
角色表演时注意指点学生表现出角色的共同性格。
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说“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XXX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XXX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XXX“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XXX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XXX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XXX的视线写XXX的相貌?
相貌描写片段:XXX见XXX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白:一方面写出XXX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外一方面更加坚决了XXX对XXX的信任,的确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约请做了铺垫。
3.XXX为XXX阐发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
何帮助XXX阐发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感化。
明确:对XXX,诚不可与争锋。
对XXX,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终究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XXX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盘算性,可指点学生对此战略结构做详细阐发,绘制舆图,感受XXX之智,体会运用军事盘算的趣味。
XXX.课文写XXX听完了XXX对天下大势的阐发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
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XXX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XXX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XXX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XXX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白: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XXX、关、XXX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XXX醒来;XXX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XXX的陪衬、渲染,仿佛XXX现鳞,XXX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如许写的优点。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XXX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XXX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XXX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XXX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XXX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
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
庶民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讲授提醒】
该部分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XXX:求贤若渴志向远大
XXX:才略高超淡泊名利
XXX:言行鲁莽性格直率
可取之处
1.介绍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
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1.由于部分学生对名著本身未进行全文阅读,对“隆中对”中的
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2.对于本文语言特征,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
阐发。
不足之处
10岳阳楼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控重音及节拍并背诵全文。
2.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
3.进修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怀和谈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XXX“天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
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庶民;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XXX、XXX、XXX都是个中的代表。
特别是XXX“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襟怀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XXX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XXX之请而作。
XXX请XXX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XXX根据此图,凭着丰富的设想,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XXX与XXX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
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XXX熟知他的头脑和性格,想安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XXX重修岳阳楼,请XXX代笔记胜,这就给了XXX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表达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XXX就写下了这篇表达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先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XXX的阅兵台。
XXX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XXX登楼赋诗。
后XXX、XXX、XXX、XXX、XXX、XXX等墨客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目标导学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白话征象。
【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至XXX和XXX(和煦)
..
(2)通:XXX(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
(4)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失) ..
(5)一:一碧万顷(数词“一”)长烟一空(全) ..
(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
此乐何极(止境)
.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
(8)或:而或长烟一空(偶然候)
.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
【通假字】
(1)百废俱兴(“具”同“俱”,全、皆)
.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
【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XXX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形容词作状
..
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
【特殊句式】
(1)刻XXX古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2)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目标导学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讲授提醒】
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③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④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
3.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
明白: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2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精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1.文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甚么?说明了甚么?
明白: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根蒂根基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XXX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襟怀胸襟,与普通的“迁客”不同。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作者写出了从岳阳楼看洞庭湖的哪些特点?
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作者为什么忽然写“前人之述备矣”,从写景中跳出来写人?
明白:“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上启下,并回应前文“XXX 古人诗赋”一语。
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全文的主体。
4.第三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白:作者用“淫雨”“阴风”“浊浪”为主景,写就了一幅日星无光,“山岳潜形”,也使商旅不前,而且从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的画面,渲染出极“悲”的气氛。
5.第四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确: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画面,渲染出“喜”的气氛。
6.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探究一: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悲喜立场及忧乐观。
明白: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的悲喜立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忧”时,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天赋下之忧而忧”;在“乐”时,要“后天下之乐而乐”。
探究二:作者在文中说道,“是进亦忧,退亦忧”。
“进”指甚么?“退”指甚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在偏远地区做地方官。
探究三:“微斯人”的“斯人”指甚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和有古仁人之心的人,也暗指XXX,表示对XXX的劝勉和规箴之意。
目标导学二:探究与赏析,把握本文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