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合主体性”、“合规律性”原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合主体性”、“合规
律性”原生态
第4卷第3期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2006年6月JournalofthePar—
tySchoolofNancha
—
ngCPCCommittee
V o1.4.No.3
Jun.,2OO6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合主体口工I","合规律,口I干
喻浩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原生态
[摘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合主体性''与"合规律性"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实践理性主
题,而这个"双合"性的积淀与趋势是历史不同于自然史的本质特点,也是马克恩主义科学方法论实
践能动选择的根本法则.
[关键词]历史合主体性;历史合规律性;实践能动选择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硼A[文章编号]1672一a,a,45(2006)06-0007-03
近代社会以前,西方思想家大多是在神学主义
框架中理解和说明历史主体的.他们认为上帝或神
支配着人类历史,主宰着人类命运,人只是实现上帝
意志的工具,历史主体是上帝或神.文艺复兴运动开
启了人文主义史学思潮,人成为考察历史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诸如探寻历史的人学意义,复归历史主体的人学定位成为此后思想家们理论研究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前马克思主义
思想家并未彻底完成使历史主体由神到人的定位转换的任务.
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一切规律都是通过人的活动——实践来实现的.而实践又内在地包含了人的
主体性所具有的双重尺度:认知尺度(即外在尺度)
和价值尺度(即内在尺度1,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就贯
穿着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内在统一.关于这点,马克思曾形象地揭示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
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
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叼=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就内在地统一
于人类的具体实践过程之中了.人们通常把在历史
活动中体现客体尺度的特性称为合规律性,把体现
主体尺度的特性称之为合主体性.因此,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规定是体现合规律性与合主体性的统一. 一
,历史合主体性的经典元素分析
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的主体是人.作为历史主
体,人类定有一个超越动物性需求的目的.正是这个目的使人完全设定人是属人的,并自觉到人作为历
史存在的超限制性和自主性,从而使历史统一为属
人的世界,使感性与理性皆成为历史发展的合理动因和真实展开.历史是一个不可逆的有序结构,时间作为历史的属性,使历史过程具有了因果性,规律性,历史
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体现着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一)一个永恒的命题:"人是历史主体"
历史主体是指历史活动的行为者,承担者和始
发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历史主体蕴涵的
全部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
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
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嘲前一方面的提升是人
[收稿日期]2006—02—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立项课题——"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性贡献"的子课题,项目批准号为
OOCZXO02.
[作者简介]喻浩荣(1962一),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教授,国家2000年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OOCZXO02
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研究.'
团
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完成的,后一方面的提升.个性,而活动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哪在
是人类在改造自我f即社会)的活动中完成的.改造他看来,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个人相
自然和改造自我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基本内容,互间也应该尊重这种权利;如果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自
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就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确立和发由发展以剥夺他人自由发展的权利为前提,社会哪里
展的.还有秩序可言?在这里,他突出"自由发展,,,"独立性"
因此,只有在科学的实践观框架中,才能正确揭与"个性'作为确证人的独特的对象性存在的价值,尤
示历史主体的实质及其人学底蕴,这是马克思主义其是它必须在符合人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出来.
科学方法论考察历史主体视角上的一个根本性转在鲜明的阐述中,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换.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以往思想家历史主会满怀憧憬: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创造出极
体思想的合理成份,在历史主体问题上首先肯定了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满足人的生存需
人是历史主体.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提供现实的基础;随着私有
l,历史的本质"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制和剥削制度的消灭,三大差别也将最终消失,未来
活动而已."Pl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社会将使人们获得平等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消
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灭旧的社会分工,创造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克服自
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这些人"通过每一个人追求发性,增强自主性.
,
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特定社会
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制度,体制不合主体的现象.但这只是暂时的,并不
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是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必然趋势.正如不合规律的现
果,就是历史.'14】cP243--244)'象迟早会被纠正一样,不合主体的现象迟早也会得2,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马克思明确指到纠正.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为了总体主体的发
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展,有时还要以牺牲个体主体的发展为代价.旧式分
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马克思工所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就是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
主义创始人从历史本质论和历史创造论的角度肯定发展所付出的一种必要代价.
通过不合(个别)主体
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对历史主体的这种人学定位,而合(总体)主体,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为他们进一步分析和说明历史主体的实质及内容奠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合主体特性的研究,马克
定了必要的理论逻辑前提.思精辟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线索:即人的本
根据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形式以及个人质,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以及既催化又制约人的依赖
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和自由度,马克思把人类社性和独立性相统一的条件.在人的发展中,对物,对社
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并据此详细分会的依赖性同时也表明人的本质,需要,能力受到的限
析和说明了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三种社会存在形式及制,人正是依靠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在克服依赖和限制
历史境遇:原始社会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本质特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使自己的本质从片面向全面,需
征的社会不可能将所有人造就为个体,只能实现共要和能力从单一到丰富发展,并形成自由个性.
同体的主体性;阶级社会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三)一个基本的趋向:"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
独立性"为本质特征,由于生产资料与大部分人的分个人"
离,使个体主体性的实现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也只能在人是历史主体重要命题中,马克思分析了:
实现部分人的主体性;只有一种生产资料受"联合起"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来的个人支配"的理想社会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和.,1司cl,le~他从更宽广的视域揭示了人和人交往中形
展与独立"的阶段,才能使人的主体性获得普遍实成的完型化,模式化的关系,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
现,这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文化关系以及血(二)一个辩证的过程:不合(个别)主体而合(总缘,职业等具体关系.
体)主体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不是全球各地区,各民
在供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以"每个人的自由族,各国家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相
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批评他所直面的社互依存的整体的历史,使这种"联系''成为可能的正
会现实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是交往."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
)
圈,
阃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于普遍的交往,……
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才'能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
的个人所代替.'17】
由于普遍交往的建立.个人摆脱了地域和民族
的限制,而和整个世界的生产活动发生全面的联系,
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与整个世
界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发展
程度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每
一
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
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
在此,马克思所理解的历史发展过程实际上就
是一个交往形式的序列.一种交往形式之所以为另
一
种交往形式所代替.是因为后一种交往形式更适
应于发展了的个人的自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
思把人的交往的演进的历史也看作是"个人本身力量
发展的历史㈣.显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研究不
能脱离对个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程度和水平的研究. 二,历史合规律性的实践能动选择
与历史发展合主体性相比较,历史发展的合规
律性体现在历史主体创造历史时,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等对于特定时代的人们来说
都是客观的,既定的,外在的,人们不能也无法超越.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
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
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14】cFY3"~更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990(嘲
(一)人的历史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体现在历史规律对人活
动的限制性上,即历史规律给历史主体划定了进行
历史创造的空间,但是历史主体在创造历史时又有
自己的价值,理想和内在需求,这为人们在多种可能
性中进行选择提供了必要性.
可见,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质使人们不能随心
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其中内含的合目的性又
使人们可以能动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言而喻,历史
规律始终内在地包含着合规律和合主体的双重性
质,没有也不可能同时按照历史必然性这一客观尺
度的要求去创造历史.历史必然性对于历史活动的
主体——人来说,尚是一种盲目的力量,自然要求人
囤
们在历史必然性提供的可能性空间内进行的选择,
就常常以随机偶然的状态呈现出来了.
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的历史活动是能动性和受
动性的统一,马克思关于"剧中人与剧作者"的比喻
很好地阐释了这种统一关系;而且人的历史活动中
存在的"交互作用"和"合力作用",使得历史结果可
以被看作是作为整体的,在自觉地和在自由地起着
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人离开狭
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
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
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
合.c一个不断由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即是一
个由缺乏合目的性到越来越多地走向合主体性的过程,是一个由规律盲目地,强制地发生作用到自觉地
符合规律的过程.
(二)历史发展是合期律性和合主体性的统一
尽管人的活动是历史主体进行的每一历史活动
都是根据主体意愿选择的结果,但是人们在黑格尔
那里,历史是合规律性问题;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中,历史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合主体性)的统一.
就社会历史观的变革而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起
点和归宿都旨在说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1"241)他从历史本质论和历史创造论的角度,肯定了人的历史合主体地位.并在实践唯物主义框架中.对历史合主体的本质规定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说明.依据社会
关系及社会形态演变的规律,揭示了人作为历史主体
的社会存在形式,现实历史境遇及未来发展走向.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
此完全脱离的JPJP9同(哪在马克思那里,人类视阈中的自然界总是历史的;人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感性
活动",即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的物质活动存在,以及
由这种历史活动造成的一定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关
系.费尔巴哈的错误恰恰就在于,他在面对我们周围
的感性世界时,以唯心主义的方式使之独立化了,没
有把它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一定的,暂时的,阶段的产
物.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本身就要求不断地客观改变
现存历史.所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新的
唯物主义不是自然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自
己重新规定的人的历史性存在之上的唯物主义,即
历史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新的科学历史话语.
(下转第32页)
应平衡,构成公民与它存在其间的国家和社会之间
关系是否和谐的标准.对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环境
来说,尽快地培育与发展起完善的公民社会是公共
行政和谐社会价值目标实现的必须前提.
当代中国政府公共行政职能的实践,只有在政
府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扬弃其既定僵化的政
治统治职能,谋求现代性的政府公共行政实践方式
和后现代性的公共行政实践精神,在现实性的公共
政策和制度变迁的设计与路径选择中,寻求到自己
确切的职能转变的现实"生长点",实现对人民公共
生活和公共价值的创设,如此,就可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铺就切实可行的实践根基.
[参考文献]
[1][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0.
[2][美]埃尔金,索乌坦.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美】福克期,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5.
[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89. [5】[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洋生】
HarmoniousSociety:TheV alueOrientationofPublicAdministrationandChan~Logic ZHOUXia
(CollegeofAdministrativeAffairs,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65,China) Abstract:Confrontedwiththeimpactsofworld-widemodernistandpost-modernistpublica dministrationpractices,theChinese
governmentsmastconduct8omenecessaryreformsonitspublicadministrationfunctionsfro mthefolowingthreeaspectsSOasto constructasolidfoundationforits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reformingthepre-modemist mixedpublicpowermechanism;holding
onandmakingperfectthegond-govemanceandconstitutional-governance;fosteringthespi ritofpublicadministrationandcivil
society.
KeyWords:publicadministrationpractices",harmonioussociety;reform
(上接第9页)
[参考文献]
【l】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l8一ll9.
【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f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9-410.
【6】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f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9-470.
[8】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李淑兰】Onthe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oftheScientificMethodologyofMarxisminC]llna YUHao—rong'
●
(ThePartySchoolofNanchangCPCCommittee,Nanchang330003,China)
Al~ct:Achoicetosrasptheintegratedsubjectivityandregularityofthehistoricaldevelopmen
tisapracticalrationalitythemeof
thescientificmethodologyofMarxism.Theaccumulationandtendencyofthedoubleintegra tednaturesisanessentialcharacteristic
ofhistory,andalsoapracticalchoiceofthescientificmethodologyofMarxism. KeyWord:integratedsubjectivity;integratedregularity;practicalchoice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