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陈红英;常学伟;夏艳丽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正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有研究表明,无论肱动脉脉压、主动脉脉压(PP)、主动脉脉压指数(PPI)还是24小时动态脉压,均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且主动脉PP、PPI的预测价值更大[1-2].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11(026)007
【总页数】3页(P602-604)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血压;冠状血管造影术
【作者】陈红英;常学伟;夏艳丽
【作者单位】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河南,洛阳,471000;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河南,洛阳,471000;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河南,洛阳,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正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除此之外,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有研究表明,无论肱动脉脉压、主动脉脉压(PP)、主动脉脉压指数(PPI)还是24小时动态脉压,均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且主动脉PP、PPI的预测价值更大[1-2]。
本研究通过左心导管直接测定主动脉压力的方法试图探讨PPI、P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的相关性。
1.1 病例选择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拟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32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
能亢进、瓣膜病变等疾病。
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两组。
冠状动脉狭窄组(至少有1支血管内径狭窄≥50%)200例,男132例,女68例,年龄39~76岁,平均(58.1±9.7)岁。
体质量指数(BMI)19.2~27.9,冠状动脉
正常组(狭窄<50%或正常者)120例,男74例,女46例,年龄41~78岁,平均(61.0±10.3)岁,BMI 18.6~28.3,两组性别、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清学指标对所有受试者晨起空腹用真空管抽取肘正中静脉血3 ml,3 500
r/min离心5分钟分离出血清,采用日本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2.2 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判
定采用直径法,计算狭窄率=1-[最小狭窄直径狭窄÷近远端平均直径]×l00%,狭窄
≥50%为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Gensini评分标准,无狭窄记0分,狭窄≤25%记1分,26%~50%记2分,5l%~75%记4分,76%~90%记8分,91%~99%记l6分,100%记32分,不同节段评分系数按Gensini评分标准,每例患者冠状
动脉病变程度的最终积分为各积分之和[3]。
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进行有创大动脉血压测量,待造影导管进入升主动脉,观察连续10个稳定主动脉压力波型后,记录主动脉的血压值。
数值计算:按公式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I=PP/ SBP。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各变量间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同时用logistic
逐步回归法分析危险因素。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脂、血压比较两组TC、TG及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
状动脉狭窄组LDL-C、SBP、PP、PPI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1),见表1。
2.2 相关性分析分别以年龄、性别、病史、BMI、SBP、DBP、PP、PPI、LDL-C、HDL-C、TC和TG等为自变量,以Gensini积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年龄、SBP、PP、PPI、LDL-C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见表2。
校正年龄、性别后,偏相关分析亦显示PP、PPI与Gensini积分仍呈正相关(r=0.412、0.395,均P<0.05)。
2.3 无序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性别、年龄、病史、LDL-C、SBP、PP、PPI为自变量,以组别和病变支数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冠心病
组模型的变量有LDL-C、SBP、PP、PPI,进入多支病变组模型的变量PPI、PP,提
示PPI、PP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见表3。
2.4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其他指标为自变量以Gensini积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
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PPI(P<0.05),提示PPI是Gensini积分的危险因素,见表4。
大量研究发现,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
1999年的Framingham研究发现[4],PP增大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无论DBP还是DBP,在预测冠心病的
作用上,皆不如PP。
Verdecchia等[5]的研究发现,平均血压和PP在心脑血管事件
的发生中起着不同的预测作用,PP是主要的独立预测心脏事件的因素,在对年龄、性别、糖尿病、血脂、吸烟等进行校正后,24小时平均PP每增加10mm Hg,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就增加35%。
由于传统的外周动脉血压测量易受多种因素干扰,故中心动脉内血压可以更准确表达实际血压情况,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的严重程度[6]。
本研究通过左心导管直接测定主动脉压力,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组LDL-C、SBP、PP、PPI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DL-C、SBP、PP、PPI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
素,PP、PPI为多支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元逐步回归显示,PPI进入Gensini评分的回归方程。
提示主动脉PP,尤其是PPI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血压的形成与血容量、心脏收缩时的射血量、外周血管的阻力有关。
PP的大小取
决于每搏量、心室射血速率和传输血管的状态,即大动脉壁的弹性及折返波的时间。
如果每搏量及心室射血速率固定,大动脉壁硬度增加导致前向波和折返波传递速度
加快,折返波提前到达中心动脉,使其收缩期压力增大,DBP降低,即PP增大。
因
此,PP的增大是反映大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
PP增高可加快血管壁弹力纤维的退
行性病变及断裂,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7]。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主动脉血压变化才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价值应优于肱动脉血
压变化。
Zakopoulos等[8]评价了11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疾病而
无高血压的患者动脉P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颈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PP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最佳的预测因子。
本研究采用导管直接测定法证明冠状动脉狭窄组主动脉SBP、DBP、PP及PPI与非冠心病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主动脉PP、PPI是冠心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
的预测指标,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总之,主动脉PP、PP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可应用于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对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
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献】
[1] Philippe F,Chemaly E,Blacher J,et al.Aortic pulse pressure and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candidate[J].Am J Hypertens,2002,15(8):672-677.
[2] 田丽晓,李凌,白雪洋,等.脉压、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荟
萃,2009,24(2):96-98.
[3] Gensini G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 (3):606.
[4] Franklin SS,Khan SA,Wong ND,et al.Is pulse pressure useful in predicting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1999,100(4):354-360.
[5] Verdecchia P,Schillaci G,Reboldi G,et al.Different prognostic impact of 24-hour mean blood pressure and pulse pressure on strok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Circulation,2001,l03(21):2579-2584.
[6] Pini R,Cavallini MC,Palmieri V,et al.Central but not brachial blood pressure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n unselected geriatric population:the ICARe Dicomano Study[J].J Am Coil Cardiol,2008,51(25):2432-2439.
[7] Safar ME.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pulse pressure and arterial stiffness[J].J Hypertens,1999,17(5):S37-40.
[8] Zakopoulos NA,Lekakis JP,Papamichael CM,et al.Pulse pressure in normotensives: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 J Hypemens,2001,14(3):1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