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地基液化处理施工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液化处理施工控制
地基液化是高地震烈度区影响地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引起构筑物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对高速公路必须进行液化地基处理,这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性措施。

因此,如何控制和管理好处理液化地基的施工,做到既经济有效又安全可靠,对保证高速公路建成后的正常运营、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8306-2001),除路线所在区的丰南市为8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第一组。

乐亭、唐海、滦南、昌黎县为7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设计地震第一组。

项目区地下水位大多极浅,饱和亚砂土和砂土发育广泛,极易发生砂土液化。

通过对该区段20米以上的饱和粉细砂、亚砂土进行的判定,结果为全区液化现象较为普遍。

根据判定结果确定了处理方案,对于轻微液化段不再做特殊处理,对于大、中型桥头中等以上液化段,拟采用等能量,等变形挤密碎石桩进行地基处理。

所谓液化是指由于孔隙水压增加及有效应力降低而引起粒状材料(砂土、粉土甚至包括砾石)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

影响液化的因素有:①颗粒级配,包括粘粒、粉粒含量,平均粒径d50;②透水性能;③相对密度;④结构;⑤饱和度;⑥动荷载,包括振幅、持时等。

液化地基处理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和进度。

因此其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

对于高速公路这样大面积处理可液化土而言,强夯法和干振碎石桩法是首选的处理手段。

一强夯法
当全液化地基路段较长,需处理面积大,公路沿线外缘较近范围内无村庄,无重要构造物时,强夯法是比较理想的地基处理方法。

1.强夯施工
1.1强夯的作用机理
强夯法通过重锤自由落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强制压缩、振密、排水固结和预压变形,从而使土颗粒趋于更加稳固的状态,以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2.2强夯施工工艺
a.强夯机械的选用
强夯可采用两种类型的机械,一种是起重能力50t的履带吊配18~20t的铸铁夯锤;另一种是20~25t起重能力的吊机配16~20t的夯锤,这种夯机吊臂顶上须配辅助门架。

因此,每个夯点须移一次吊机,而且移动速度慢,效率较低。

相比较使用大吨位吊移动方便,移一次机可打3~4个夯点,效率要比带辅助门架的夯机高出近1倍。

b.施工步骤
强夯处理,进行主、副夯和满夯3遍夯击。

施工要点如下:
.清理场地
.夯点布置
夯点放样用石灰(或标桩)标明第一遍位置,并测量标高。

夯点采等边用三角形布置。

主、副夯1500、2000与3000 KN.m三种夯击能对应的间距为4m、4.5m、5m(或采用夯锤直径的2.5—3.5倍)。

.夯击就位,进行第一遍夯击(主夯)。

夯机就位后,将夯锤按设计夯击能起吊至预定高度, 脱钩下落,放下钓钩测量锤底倾斜度,当倾斜度大于30°时,应将夯坑填平后再进行夯击。

主夯夯击,每点夯击4锤。

并做好详细记录。

.移动位置(不带门架的夯机,3~4点移动一次),进行下一点夯击。

直至完成第一遍夯击。

. 主夯完成以后,静置72小时,待孔隙水压力消失(75%)以后,推平夯坑,准备副夯。

. 重新测量定位,夯击点位于主夯夯击点之间,按上述要点进行副夯施工。

副夯每个点同样夯击4锤。

夯完以后,间隔72小时,推平夯坑准备满夯。

.进行满夯处理
满夯处理范围为包括进行主、副夯的全幅,夯击能为500—1000KN.m。

满夯时,夯点彼此搭接1/4(锤底面积),每点夯击2锤。

夯后测量标高。

.夯坑若有积水,应排除以后才能推平夯坑。

2 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2.1 施工准备
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经驻地监理组审查,监理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报总监代表审批同意方可施工。

2.2 施工管理
(1)施工单位要按设计图要求编制夯点编号图,编号图要清晰、规范、科学。

(2)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并对施工机械定期作安全检查。

在强夯区四周要设置醒目的危险警告标志和安全管理措施,不允许行人和非施工车辆进入强夯区,以确保操作员、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施工单位要对强夯机械进行编号,每台强夯机械必须持有监理组发放的《施工许可证》方可进行强夯施工。

(4)施工单位除在强夯机械上挂《施工许可证》外,还必须挂有《机械操作主要人员》和《施工技术参数》两块醒目的牌子,进行机械操作的主要人员必须挂牌上岗。

(5)施工单位要制定施工要点供现场人员执行。

(6)铺设垫层前要对原地面进行清表并整平,且要按每20米一个断
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测量清表后标高。

(7)用水准仪测量垫层铺设前、后的对应测点标高,初步确定垫层厚度,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再按每断面挖1处探坑,进一步确定垫层厚度(控坑必须在测点位置上)。

(8)垫层宽度按每20米一处用钢尺丈量。

(9)按设计要求进行夯点布置,夯点定位布置用钢尺按100%的频率丈量。

(10)夯锤必须过磅称重。

夯击能在强夯施工前必须检测,并满足设计要求。

每夯击100次,用钢尺量一次夯锤落距。

(11)施工单位必须及时排出夯坑内积水。

(12)主、副、满夯的间隙时间要根据现场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但间隙时间必须满足72小时。

需要调整间隙时间由现场监理工程师确定。

(13)遇到不需拆迁的高压电线时,施工单位必须安排集中施工的方案,市高指向供电部门申请临时停电。

(14)施工人员要认真做好强夯施工记录,记录要求清楚、真实。

(15)施工人员必须注意观察已处理路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驻地监理组和有关部门。

(16)在强夯区内的构造物必须在强夯完成后,才能进行构造物的下部施工。

3 用强夯法处理砂土液化地基的质量检验评定
3.1 基本要求
强夯施工必须按夯击点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

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
作为施工控制数值。

3.2 外观鉴定
(1)填筑碎石垫层前必须清表、整平,无明显凸凹点。

(2)夯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

(3)夯后场地应平整,无局部隆起。

3.3 检验
静置7天以后进行效果检测。

(1)强夯允许偏差项目:A 夯击点中心位移150mm,抽检按夯击点数5%;B 顶面标高+(-)20mm;C 表面平整度30mm。

(2)静力触探检验1/5000M2
(3)准贯入或重II试验检测桩间土液化消除效果。

二碎石桩
当液化层较深或地表土层强度较低时,常采用碎石桩。

本路通过各种碎石桩的效果、经济及环保等方面的对比,采用等能量、等变形夯扩挤密碎石桩。

1 夯扩桩简介
等能量、等变形夯扩挤密碎石桩是国家专利技术(专利号:ZL 98 1 24827.6),使用专利施工机械(专利号:ZL 98 1 01041.5),利用重锤冲击成孔,在成孔的同时,使桩端及桩身周围土体得到第一次挤密;成孔至设计标高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碎石(每次填入0.10-0.15m3 ),提升重锤到一定高度,令其自由落
体,夯击碎石到松散的软土地基,使桩端及周围的土体得到第二次挤密。

依次填入碎石,夯击碎石,直至夯填至设计标高。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控制填料夯击后的贯入度,了解桩周土体的密实程度,在相同能量夯击下控制相同的贯入变形,可将桩周土体改变为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稳定的加固土体,从而使土体产生根本性变化。

利用此是施工法可有效挤密加固桩周及桩底土层,使松散的土体更加密实,对砂性土的挤密效果尤其显著,可有效消除松散砂土的液化现象,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压缩模量,减少地基土的压缩变形。

2 设计标准
夯扩碎石桩设置位置为桩基构造物两侧30(50)米。

夯扩碎石桩按正三角形布桩,设计桩径为55厘米。

间距自桥头至路基30(50)米范围内采用1.6—1.8—2.0米方式过度。

夯扩碎石桩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对于三种间距时应不低于140Mpa(间距2.0米)、150Mpa(间距1.8米)、160Mpa(间距1.6米),对应工后沉降容许值不大于30、20、10cm。

填料为未风化的干净碎石,粒经宜为20mm—50mm,含泥量不超过5%。

3 施工控制
3 1施工要点
1、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工艺性试桩,数量不小于3根,以确定成孔工艺、填料
量等施工参数;
2、重锤夯击成孔至设计标高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碎石,每次填料量为
0.10—0.15立方米;
3、每次填料夯击实测单击贯入度不大于10cm(重锤落距为6米),孔口以下
3米采用小落距,以免地面隆起不超过15厘米为宜。

重锤提升高度与桩身的关系见下表:
4、碎石桩完成7天后,清表30cm填筑50cm碎石垫层。

3 2 施工工艺
4 质量控制及检验
4 1 质量控制主要指标
质量控制表
4 2检验
静置7天以后采用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进行地基承载力检验,采用标准贯入或重II试验检测桩间土液化消除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