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的前世今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窑洞的前世今生
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
今天,我们来欣赏我国传统民居——黄土高原的窑洞。
什么是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从考古发现的50万—60万年前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推断,古人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在黄土高原挖掘洞穴。
他们在天然黄土断崖上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形制相似的窑洞建筑群。
据了解,直至今天,中国窑洞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
窑洞建设的地理背景
广袤的黄土高原,是中国的四大高原之一,它西倚青藏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南连秦巴山地,地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高度在1000米—2000米之间。
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
先民们因地制宜,创制了这种居住方式。
黄土层厚度达百米以上,而且黄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故而在此地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就是这些由黄土层构筑的独特地理环境,成了窑洞天然的建造场。
窑洞这一特殊的传统民居,除了能达到冬暖夏凉的居住效果,还具有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省建筑用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势。
窑洞的挖掘方式
1.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
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
如果要挖地坑院,经济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非常辛苦。
2.打窑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
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
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
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
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
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
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
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
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
3.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
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创造窑洞良好的空气环境。
窑洞的类型
窑洞可分为三大类: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
''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
''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
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
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人们走进陕北,只见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错落着一排排的窑洞。
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就居住和生活在这些窑洞之中,它以成为陕北农民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