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巨头沃尔玛缘何兵败德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锁巨头沃尔玛缘何兵败德国
第一篇:连锁巨头沃尔玛缘何兵败德国
连锁巨头沃尔玛缘何兵败德国
美国《财富》杂志不久前公布的“美国500强”名单里,沃尔玛以高达421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蝉联榜首。

《财富》称,很多美企的海外业务比本土更强劲。

但是,沃尔玛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海外业务的发展与其商业地位而言,似乎并不匹配。

从常理上讲,有着极其先进的物流和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品牌,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零售业运作经验的沃尔玛应该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

事实也证明,沃尔玛确实在加拿大、墨西哥、英国、中国等主要海外市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如果全面考察它的国际化表现,就可以看出,它的国际扩张并非一帆风顺。

沃尔玛在各国的表现差异相当大,尤其是在欧洲最重要的市场德国,它竟然在经营了8年之后,全军溃败,不得不在2006年完全撤出,损失高达10亿美金。

考虑到沃尔玛拥有的种种其他公司难以企及的优势,它在德国遭遇这种彻底的失败实在令人惊讶,同时也令人深思。

沃尔玛这样世界首屈一指的商业巨头为什么会在经济环境类似又文化同源的德国失败?是它的经营策略失误,产品的优越性不强,还是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另外,它的经验教训能够为其他进行国际化的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带来怎样的启示?
兵败德国
沃尔玛在德国的败退并非当代商业史上的一件小事,所以有很多文章分析个中原因。

主要的说法是德国本地零售商很强大,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导致沃尔玛一直举步维艰。

其次,沃尔玛作为外来户,店铺太少,未形成作为沃尔玛传统优势来源的规模经济。

另外,沃尔玛收购的当地零售店的地点不佳,很难赢利。

更主要的是,沃尔玛在美国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如极其丰富的产品类别和细致的人性化服务等,在德国市场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从而无法吸引用户。

但也有人指出,沃尔玛在德国遭遇滑铁卢的真正原因是它根本不
了解德同的当地文化。

在国际商务的范畴里,文化具有广泛的含义,除了语言、宗教、伦理、教育、历史、社会规范外,还包括用户消费心理和习惯、管理惯例和法律条文等。

如果仔细审查沃尔玛在德国八年来的所作所为,确实可以看到它在应对文化问题上具有诸多盲点。

首先,沃尔玛不了解当地的用户心理和习惯。

沃尔玛在本国细致的用户服务,如在店门口热情欢迎前来的顾客,在德国饱受诟病,因为德同人对这种过于做作的方式感到厌烦。

另外,德国人习惯于自己将商品装袋,店员的帮助反而被视为是一种打扰。

同时,美国顾客习惯于一周一次,一次买齐的购物方式,而德国消费者更习惯于一周多次,并在各专卖店买各类产品。

因此,沃尔玛为美国人量身打造的经营模式在德国并不受欢迎。

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沃尔玛惯于出售包装好的冻肉,但德国消费者则习惯于去鲜肉档买鲜肉。

其二,沃尔玛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管理当地雇员。

德同文化崇尚稳定。

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太大就会对内对外造成很不好的印象和影响。

例如,沃尔玛在购买当地的两家零售连锁店后,关闭了其中一家的总部,并计划把其雇员转到新的部门,但很多员工,包括若干高管却为此愤而离职。

在美国,这种重组及员工流动相当普遍,但在德国却行不通。

另外,沃尔玛在美同风行的企业文化,如员工早上工作前一起高呼励志口号等,令德国雇员觉得荒唐而幼稚,最后也被迫取消。

其三,沃尔玛没有处理好和当地工会的关系。

沃尔玛首先不了解德国的工会力量强大,它们和公司的结合密切,对工人的影响力很大。

所以,对工会采取漠视的态度。

在领略到工会的强大之后,根本不想和工会打交道,导致企业内部劳资关系很僵,极大地影响沃尔玛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四,沃尔玛没有处理好和当地法律环境的协调。

沃尔玛对德国的相关法律了解甚少。

德国严格的劳工法禁止企业随意任用和解雇员工及营业时间过长,这与沃尔玛一贯的做法格格不入。

所以,它为了形成竞争优势,明知故犯,多次触犯德国当地法律
条例,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另外,德周的土地开发要求严格,沃尔玛很难建立它在美同的那种超级大店,影响它形成传统的规模优势。

因此,这个巨无霜竟在德国成了小矮人,根本无法和本地零售业巨子争锋。

“文化盲点”溯源
为何一个全球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在它最重要的一个海外市场犯下这么多常识性的错误?原因就是无知和傲慢。

沃尔玛不但不了解德国文化,同时也不想去了解德国文化。

它在德国的首任总裁就是这样的一位美国高管。

当出现问题,替换CEO时,却任用了一个同样对德同一无所知的英周人,从而加速了它在德国的崩溃。

这就是很多全球大企业在其同际化过程中具有的通病,即胡肆病(hubris,过度傲慢和无知)。

也就是说,它们不虚心了解当地文化,缺乏全球观和文化敏感度,并把自身模式强加于当地市场,在出现问题时还傲慢地肆意乱来。

深研国际商务史可以看到,其实大部分全球企业集团在海外失利时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这个层面上找到原因。

不可质疑的是,任何企业无论多强大,如果在其国际化中不能处理好文化问题,就一定会失败。

沃尔玛在德国的溃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那些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持续长期成功的企业都具有处理好这个问题的雄厚能力。

其实,处理好文化问题的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日益成为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技能,和这个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研发技能同样重要。

学会“移情分析”
美德同属盎格鲁萨克斯文化体系,而且经济政治体系接近,沃尔玛仍然在德国遭受惨败。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中往往要进入文化极其不同的国度。

所以,深度了解当地文化,并以此对自身产品,经营方式和理念,甚至企业文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对其国际化的成功极其关键。

沃尔玛德国之败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首先,在心态上要开明,必须要切实认识到海外市场的运作情况和用户心理与习惯和本国会有极大的不同,绝对不能照搬本土模式,而要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地并批判性地检验自身商业模式和产品在当
地文化环境下的合理性。

这就是国际商务运作中很重要的“移情分析”,即从当地各相关利益者的角度深度分析考察批判自身的运作模式和理念,并做出相应的合理调整。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国外和劳工出现不少冲突,在非洲竟升级到枪击雇员的程度,影响很坏。

出现这些冲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照搬国内的运作模式。

在国内,企业习惯于走上层路线。

但在国外,很少有中国这样的政治形态,所以一定要走群众路线才能成功。

同时心态上还要谦虚,杜绝自负,尤其是盲目自负。

中国企业进入欧美发达国家时尚不敢妄自尊大,但对于中亚、非洲、南美、中东等国家是否还能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就很难说了。

但不谦虚就必定失败。

其二,在行动上,要积极学习,杜绝无知愚昧。

而且要进行系统地、深度地和长期地学习。

同时要建立企业的知识储备和共享平台(learning platforn),能够让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不断得到升华,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也就是说,要通过学习让企业真正具备完善的全球观。

韩国三星建立企业全球观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在全球市场上不善于学习和积累的企业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功,更不可能取得长期的成功。

其三,在操作技巧上,要大胆任用当地员工。

沃尔玛的经验说明,任用当地的管理团队是解决文化问题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

另外,要运用智慧找到本土文化和当地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既不能漠视当地文化,也不能被动地迎合当地文化。

一个真正具有实力的全球性大企业,在对待国际化扩张中的文化问题上,一定会经历三个阶段:了解当地文化。

适应当地文化,最终引领当地文化,这需要很高的智慧,也是中国企业需要大力提高的核心技能。

第二篇:兵败祁连山辗转回延安
【作者】卢振国
【标题】兵败祁连山辗转回延安——记西路军失败后的徐向前、陈昌浩【正文】
马家军疯狂围猎西路军惨遭失败
这是红军西路军的西征行动即告失败之日——1937年3月14日。

这一日,西路军残部包括大批伤兵彩号妇女小孩在内的两千余人,已退入祁连山中分散游击。

其中有一支溃散的红军队伍,撤退到黑河上游的黄番寺附近,静悄悄潜伏在一座山林之中。

冰天雪地,饥寒交迫,弹尽力竭,陷入绝境。

急骤的马蹄声中,有一队头戴黑羊皮帽、身穿老羊皮袄、脚蹬毛毡窝窝的骑兵队伍,犹如一阵狂风尾追而至,将这一座山林紧紧围拢起来……杀气正盛的马家军,把每一座可供红军躲藏的高山密林,都当作他们必须包围搜索的猎场,跃马挥刀展开队形,窥伺动静以求一逞。

谁知一阵枪声响过,近在射程之内的山坡松林里,所惊动的只是山鸡的呱呱乱叫,野兔的蹦蹦乱跳,根本就没见红军的踪影。

奇怪的是,正当敌人向山林发起搜索时,白雪皑皑的松林深处,忽然冒出一只体形高大、额头竖着两个角叉的鹿,惊慌失措地从林子里奔逃出来。

这鹿,也是只顾奔命,慌不择路,居然闯入马家军的围猎圈内……
“大鹿!快抓活的……”
“那是马鹿!截住!截住它……” “打死它!打死它!把鹿角砍下……”
枪声中,四下里又响起一片呐喊声、呼叫声、口哨声。

素有冬季围猎习惯的马家军,这时就像一群急红了眼的猎犬,骑在马背上横冲直闯,官与兵各不相让。

依照他们的围猎规矩,所获猎物可以归长官所有,也可以大家共享而食,唯有“光辉”(即荣誉)不可让人。

为了擒获猎物争得“光辉”,不管是山崖沟坎,还是雪窝冰滩,他们都不顾一切地飞马奔驰,勇猛扑上前去,即便落下马来摔死在地,也在所不惜……
这鹿,终于没有逃脱得了,被马家军生擒住了。

毛色淡褐的庞然大物,原是一只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角似鹿非鹿———俗称“四不象”的麋鹿。

那一双形状整齐美观的鹿角,在当时也是很值钱的的最佳珍品。

远在青海西宁的马步芳,当天在看到有关此事的专电报告后,喜出望外大加称赞:“好呀,这是胜利的先兆!徐向前将被活捉,陈昌浩也逃脱不了。

”并指使《青海日报》发布号
外,及时传播。

据说马步芳当时十分得意,说什么河西逐鹿,胜败已定,今日鹿死我手,千里河西走廊,仍是马家的天下!
马步芳部编写的《剿匪纪实》中,亦有这样一笔记载:“三月十四日,匪又分两路逃窜,一股窜入西柳沟,一股窜入黄番寺,适此时有一大鹿由赤匪所驻松林中跑出,直跑入我军阵地,即被我军生擒。

远近闻之咸谓生擒徐向前之先兆……”
有关徐向前的种种传闻,《剿匪纪实》中最为典型的一笔即是:“三月十五日,弥漫五月之河西赤焰,在黄番地方几乎被我根本肃清,匪首徐向前负伤远遁,仅以身免。

”7天之后,即 3月22日《青海日报》第三版,又以“徐匪之成擒或授首亦旦夕间事”为题,发过一则新闻消息:“……徐匪向前,为我军击伤,乃率其总部残匪五六百人,窜入祁连山阴黑河上游,黄番山林绝境中……现时不特匪众全数肃清,徐匪向前之成擒或授首,亦在旦夕间耳!”马步芳对于徐向前的生死情况,据说每天都要追究询问,扬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非要弄个明白不可。

" 月 #$ 日,马家军第一旅旅长马彪,忽然从河西发出这样一则电文:
“西宁军长马鉴:……又据俘匪供称:徐匪向前,确系我军击毙,徐尸正在检寻,俟 1 得获后,再行电闻。


尽管如此,马步芳仍急不可待,即令火速检寻“割取首级”,严加证实。

3月14日,的确是个极其悲痛的日子,当天傍晚,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于祁连山腹地石窝山顶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史称“石窝会议”。

与会者约有二三十名军、师、团领导干部,人人眼圈血红,脸色铁青,个个捶胸顿足,默默垂泪。

最高领导者陈昌浩也在伤心抹泪,泣不成声,他说:“同志们,西路军失败了,我们已经无法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战略任务……”与会者大都失声痛哭起来。

陈昌浩抹着眼泪陈述了有关应急行动方案的三条意见,由于情况紧急,与会者也来不及深思熟虑,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其中之一,就是决定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脱离部队”,返回陕北……
而在陕北方面,中共中央及军委在获悉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
以后,两人究竟是死是活、是被俘还是被害,事实上都一无所知。

因其下落不明,中央及军委领导同志,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二人的命运。

1937年4月3日,毛泽东、朱德等人再次致电在西安的叶剑英,要其向顾祝同进一步交涉,即电马步芳把集中在凉州的红军战俘6000余人,全部转送到平凉,“移至四方面军归队”,并制止马步芳“切勿再有残害与压迫之事“;同时指出:“对徐向前、陈昌浩二同志及其他干部,如为马步芳所虏,应严令马不得加以任何残害行为。


1937年春夏之交,兵败祁连山后的徐向前、陈昌浩,已成为敌我双方极为关注的焦点。

徐向前、陈昌浩脱离部队陈明义、肖永银护送首长
“石窝会议”决定军政主帅离队之事,徐向前因为毫无思想准备,当时也不同意离开部队,他说:“我不能走,部队打了败仗,我们回去干什么?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死到一块嘛!”陈昌浩身为军政委员会主席,事实上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危急关头别无选择。

他根据军委主席团 3 月13日 24时关于西路军行动方针的电报精神,于特殊情况下提出徐、陈脱离部队返回陕北,就是想“达到保存一部分力量之目的”,事先又和别的委员作过酝酿,因此才形成军政委员会的决定。

陈昌浩对徐向前说:“这是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你如果留下,目标太大,个人服从组织,不要再说什么了。

”散会以后,徐向前还想动员陈昌浩不要回陕北,他拉着陈昌浩的手,恳切地说:“昌浩同志,我们的部队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去干什么?我们留下来,至少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我看还是不要走吧!”陈昌浩很激动地说:“不行,我们回去要和中央斗争去!”
48年后,徐向前这样回忆说:“我那时的确不想走,但没有坚持意见坚决留下来。

事实上,李先念他们并不想让我走。

我迁就了陈昌浩的意见,犯了终身抱憾的错误,疚愧良深。


3月16日,徐向前、陈昌浩才由祁连山腹地起身东返,踏上回归陕北的路。

起行之前,西路军总部作战参谋陈明义、警卫连排长肖永银,挑选了二三十名身强力壮的红军战士,组成一支精锐强悍的护送小分队,
护卫两位军政主官东返陕北。

陈明义和肖永银,这一对来自大别山区的战士,都是刚满 20 岁的战斗骨干。

他们从十三四岁的“红小鬼”,就曾跟随在徐、陈两位首长身边,经历过大别山、大巴山、大雪山的风雨雷电,以及河西走廊的喋血苦战,都有一定的实战经验。

这是一次极为艰巨而又光荣的护送任务。

因此,他们都抱着誓死护送首长的决心,即使在危急时刻牺牲自己,也都在所不惜!
这支临时组成的护送队,顶着一弯冷森森的新月,急急奔走在祁连山中。

风雪弥漫的祁连山区,到处都是战败溃散的红军,到处都是围追堵截的敌军。

他们只能“昼伏夜行”,大白天潜伏隐蔽,夜间行动赶路。

护送队每向前奔走一程,不是陈明义在前探路,就是肖 2 永银断后掩护,两人总是一前一后,密切配合,及时照应。

一路上,他们既要防备与马家军的突然遭遇,同时还要回避和自己人的不期而遇,以免泄露军机或惹事招非。

西路军失败后,残部已分成三个支队分散游击,还有许多不成建制的男男女女,都在祁连山中疲于奔命,死里逃生。

尤其是那些垂死挣扎的彩号伤兵,一遇到过往的红军队伍,根本就不问个明白,不是缠着要吃要喝要医要药,就是躺在地上拦住去路,非要你补他一枪不可。

有些尚能走动的伤员,也不管你执行什么任务或轻重缓急,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尾随在后……若要甩掉这些“尾巴”,纠缠起来也是没完没了。

每在这时,那种不绝于耳的哀号呼救之声,以及忍无可忍的怒骂声,谁听了都感到不寒而栗,揪心啊!
整整走了两夜,他们才从祁连山中走了出来。

第三天拂晓,快要出山的时候,因为白天不敢走动,就在一片山林里躲藏起来。

一行二三十人,既不能烧火做饭,也不敢发出声响,都如同老鼠躲着猫儿似的,用积雪拌着青稞炒面,一把一把地填着肚子。

不多会,徐向前、陈昌浩就跟他们的护卫队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在林子里呼呼睡去,养精蓄锐以便赶路。

据肖永银少将回忆,这树林子旁边有条小路,整整一个上午,都无行人路过。

到了中午,突然响起嗒嗒的马蹄声,哨兵发现是马家军一支骑兵,正在从小路上过往,于是,两位首长和卫士们都进入紧急状态,咳都不敢咳上一声,集中精力注视着行进中的敌人。

恰在这时,
那匹拴在首长身边的大青马,由于受到过往马儿的惊动骚扰,居然撒起欢儿喷着响鼻,嗷嗷地嘶叫起来……眼看着一场大祸将要降在头上!
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陈昌浩政委急忙从地上爬了起来,转身用双臂抱住马头,强行给大青马戴上勒口。

可那大青马仍在发疯似地摇头抖鬃,擂鼓般地叩动着四蹄,把一棵缀满枯叶的树木撞得刷刷作响。

这样一来,大家更是紧张万分,都不约而同地举枪瞄准,随时准备与敌人接火……
“骑大马来背长枪,当兵吃粮走四方;马背上捎个大姑娘哎,野花的味道儿香……”敌人一窝蜂似地伏在马背上哼着吼着。

马家军没有队列歌曲,唱的都是些民间花儿小调,只要有人领唱一句,即刻就有许多人跟着哼唱起来。

敌人也许是醉于小曲情调,才没有发觉树林子里面的一场惊险“搏斗”,仍骑在马背上哼哼哈哈朝前奔走……
大青马终于被降服了。

这个毫无敌情观念的家伙,差点儿暴露目标,闯下一场大祸。

敌人过完以后,陈昌浩才舒了口气儿,用手枪对着大青马的脑袋:“他娘的!老子这次饶你一回,下次再敢调皮,就崩了你!”
傍晚时分,大家都在忙着收拾东西,准备继续夜行。

就在这时,徐总指挥将陈明义、肖永银叫在当面,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今晚将要出山,东去的路程很远,沿途的乡镇道路、要塞关口,都有马家部队驻守,盘查必定很严。

我们人多目标大,又是枪又是马的,一路上行动起来十分危险,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根本无法东返。

为了缩小行动目标,便于东返,现在只有化整为零,分开行动。

徐总指挥叫他们二人共同负责带领护卫队,就地在祁连山北麓坚持游击活动,先将敌情地形道路了解清楚,然后采取同样方式分散行动,化装潜返陕北。

对陈明义、肖永银来说,只要跟随在首长身边,似乎更有安全感,心里踏实而又有所依靠。

现在还没有走出祁连山,就要和首长脱离开来,单独行动打游击,他们两个“红小鬼”都思想不通,眼泪汪汪地说:“首长,我们的护送任务没有完成,也不放心首长。


徐总指挥严肃地说:
“你们的护送任务,只能到此为止,再要往前面护送,咱们都得
革命到底,一个也别想回去。


陈昌浩政委接着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有人就有一切,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我们采取分散 3 行动,就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让更多的同志回到陕北。


他讲了就地打游击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东去陕北的方向路线,叫他们采取灵活的潜返方式,争取早日回到党中央的怀抱。

陈昌浩随后又笑着说:
“我看咱们可以来个比赛,看谁的行动快速,最先回到陕北!” “好,就这样定了,我们回到陕北见面!”徐总指挥一锤定音。

可他也不由开了个玩笑:
“我们现在是死里逃生,夹着尾巴逃跑;逃跑决不是赛跑!不要只图快,一头栽到敌人窝里去了,那就倒大霉了!”
大家都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徐总指挥将他随身携带的金戒指拿出来好几个,交给陈明义、肖永银当作活动经费。

陈昌浩把一些无法携带的书本、文件、照片,连同那匹驮载行李的大青马,也都移交给护送队,让他们见机行事灵活处理。

经过一番改装,徐、陈两位首长都是便衣便裤,上身披着光板子老羊皮袄,肩头上还搭着个小褡连,打扮成不伦不类的“牧羊人”、“生意人”、“教书人”,或者是别的什么人,那就看他们如何随机应变了。

当然,他们把随身所带的金戒指和银元,都很严实地缝在衣服里面,以防拦路打劫之徒。

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回忆说:
“陈昌浩、徐向前两位首长带了两个警卫员,还有保卫科长袁立夫,共五个人与我们分开东去。

徐向前和陈昌浩是什么时候分手的,怎么走的,我就不清楚了。


走出祁连山时,徐向前、陈昌浩一行只有五个人。

大马营军政主帅分道扬镳焉支山湖北老乡又结奇缘
徐向前、陈昌浩一行出山时,两名警卫员在侦察道路中先后失踪,保卫科长袁立夫在一天晚上露宿后,为两位首长外出找水时也一去不
返———据说是碰上了马家军,当了俘虏。

最后,就剩下徐、陈两个“光杆司令”,沿着祁连山北麓向东走去。

数日后,他们才走到焉支山下的大马营。

焉支山,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因其山石赭红酷似胭脂,又名胭脂山,当地人叫大黄山。

焉支山麓,乃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为历代封建王朝戍边牧马之地,国民党军政部亦在此设有牧马场。

因此,老百姓称之为“大马营”,即今之亚洲最大的山丹军马场。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徐向前、陈昌浩两个孤家寡人,仍一前一后分开行走,同时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相互照应。

这天傍晚,天将麻黑时,他们来到被当地人叫做沙锅口的沙河滩上,靠着一座背风的土崖烤火取暖,同时也在思量着找个住处歇上一晚……
恰在这时,有个老乡牵着一头毛驴子从河滩上路过。

陈昌浩不由走上前去问道:“老乡,这驴子驮的什么东西,能不能吃呀?”老乡边走边说:“能吃莫能吃,你驾莫吃!你驾瞄瞄,都是些中草药材……”——巧极了,也久违了,多么熟悉而又亲切的鄂东北口音!陈昌浩也操着地道的湖北乡音喊道:“湖北佬,你莫急莫走!托你驾的福,给找个郎中瞄一瞄病哟……”老乡惊异地问:“你驾是从哪来的?听口音…… 唔,你害的是么子病?”这一问一答之间,俩人便拉上了老乡,而且十分亲热。

此人名叫万怀章,原是郎中但复三的妻弟,当地人叫他“万舅”———即“舅子”者也。

就是这个“万舅”,先在沙锅口跟陈昌浩、徐向前不期而遇,即将他们领到家中,让其姐夫但复三为陈昌浩诊脉治病。

陈昌浩在落难之时,能够与但复三相识,可以说是一桩历史奇缘!
但复三,湖北应山县广水镇人氏,当地群众都叫他“但湖北”。

说起“但湖北”的医道医德,人都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但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复三的身世根底,究竟是何年何月因为何故从湖北广水镇,辗转迁徙到山丹县的大马营,并在这一方土地上安家落户。

由老家迁徙而来者,有他的妻弟万怀章、他的义子聂友成(又名聂朝山),以及他的亲生儿子但维朝,还有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儿。

据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