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中国软预算约束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时期的中国软预算约束问题研究
本文的研究缘起于对中国经济中两个问题的观察。
问题之一是“为什么中国的国有银行系统存在巨额的不良资产,而政府又为什么愿意投入巨资来将国有银行解救出困境?”问题之二是“为什么中国的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亏损和大面积的债务拖欠,而政府又为什么愿意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投入巨资来帮助其脱困而不是让其破产清算?”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国有银行,它们的预算约束都是软的。
因此,我们可把在中国经济中所观察到的这两个问题归结为一个软预算约束问题。
本文以新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深入探讨了我国软预算约束的形成机制、后果及对其的治理。
文章首先针对中国经济中存在的软预算约束问题提出了三个假说。
这三个假说是:假说(一)中国全能政府所产生的父爱主义与政府官员的代理问题导致软预算约束;假说(二)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与缺乏自生能力导致软预算约束;假说(三)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的外部性与国有银行的消极性导致软预算约束。
基于这三个假说,本文构建了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博弈模型,即政企博弈模型、政银博弈模型和银企博弈模型,分别从政府层面、银行层面、企业层面三个视角来对我国软预算约束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本文的研究显示,软预算约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表现在:(一)软预算约束导致经济体系的低效率,并抑制创新和经济增长;(二)软预算约束导致经济的脆弱性,并引发经济危机;(三)软预算约束引发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加剧通货膨胀。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其的治理。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软预算约束的如下治理对策:(一)推进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消除政府干预;(二)实行财政集权向财政分权转变,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竞争;(三)规范政府经济行为,严格财政金融纪律和破产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