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推荐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
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
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
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
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

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
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

(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

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

(再指名一生读)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

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

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

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

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

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

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

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

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

全班齐读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

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

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

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第【2】篇〗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再透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个性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

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

这就需要老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透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忙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资料——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忙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
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明白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样明白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

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潜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

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就应捂到手里了,但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

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透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搞笑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搞笑的画面读出来,那里突出一个“趣”字。

]
5.师范读
师:哈哈,这搞笑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
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明白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

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

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必须能找到?
[反思:老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搞笑的事件,生发出“你们明白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自然,富有新意。

]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透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取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

(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

他的爷爷原先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

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透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

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

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

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老师透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

透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到达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述秋天的诗篇。

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

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透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

但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

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就应选取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适宜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述秋天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