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丙酸氟替卡松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将11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单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外喷,对照组单用氯雷他定口服。
观察和比较两组疗效、症状和体征评分、复发率等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P<0.05;治疗后症状和体征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丙酸氟替卡松是一种起效迅速、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鼻用激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丙酸氟替卡松;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1]。
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
临床上有常年性发作和季节性发作之分。
本文通过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鼻腔局部用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笔者医院门诊就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12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31.7岁。
其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病程最长12.6年最短1.5年。
诊断符合2004年兰州会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的标准具有鼻痒、喷嚏、鼻分泌物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常年性者在有症状的日子里每日累计达0.5~1.0h,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治疗组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对照组56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
排除以下各种情况:①近1个月内均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②无糖皮质激素及氯雷他定过敏史;③无糖皮质激素应用的禁忌证;
④无肝肾及心血管疾病史;⑤除外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组别性别[n(%)] 年龄(岁)病程(年)
男女
治疗组(n=56)30 26 12-65(31.3±1.3) 1.5-12.5(3.39±1.07)
对照组(n=56)29 27 13-63(30.8±1.8) 2.0-12.6(3.96±1.13)
1.2方法
治疗组均按照说明应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开始每个鼻孔各1喷,每喷50μg,2次/天。
视症状消失情况,3~10天后减为每个鼻孔各1喷,1次/天,未服任何抗过敏药。
对照组单纯口服氯雷他定,10mg/d。
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每周复诊1次,评价疗效及记录不良反应。
未及时复诊的,以电话随访。
1.3观察指标
嘱咐患者在治疗和随访期间详细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和各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患者的疾病复发情况,治疗前后需检测各项血生化指标。
1.4疗效评价[2]
根据症状和体征记分评定疗效,记分方法:(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66%为显效;65%~26%为有效;≤25%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4.6%)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 56 43 10 3 94.6
对照组 56 29 11 16 71.4
2.2 两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下降(P <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 56 11.09±2.15 3.95±0.26*#
对照组 56 11.65±2.23 5.59±0.89*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鼻腔有刺激感(3例),但随时间延长而减轻;鼻腔干燥感(2例),但未影响用药;对照组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胸闷(1例)、心跳加快(1例)、乏力(2例)、纳差(1例)和恶心(1例)等症状。
上诉不良反应轻微,停药后自行缓解。
3.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其全球发病率10~25%,且患病人数仍在增加。
它可影响患者的睡眠、学习、工作、发声功能、面部发育乃至生活质量[2]。
根据ARIA的推荐,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源、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教育、外科手术。
避免接触过敏源是治疗的第一步,但患者常常不能完全避免过敏源,而药物治疗则能有效的控制AR的症状。
鼻用糖皮质激素作为局部用药,与鼻内用抗组胺药一样,由于其低剂量高浓度、直接作用于靶组织,较全身给药法更加有效、快捷,全身副作用极低甚至微乎其微[3]。
高效的局部抗炎作用和极低的全身生物利用度,现已成为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甚至非变应性鼻炎的第一線药物[3]。
丙酸氟替卡松是近年人工合成的鼻用糖皮质激素之一,具有较强的局部抗炎、抗过敏和消除水肿的作用。
本文通过3个月的临床治疗随访,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治疗组无论是在总有效率及近期不良反应都明显优于口服氯雷他定组。
由于我们的研究观察时间相对较短,未能对丙酸氟替卡松的远期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但Holm等在长达1年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该药物有明显的不良反应[4].有时改变喷鼻方式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
因此,在就诊时告诉病人丙酸氟替卡松正确使用方法:①轻轻摇匀喷瓶;②患者头微低下;③右手拿瓶喷左鼻孔,将喷口刚好伸入鼻腔,稍微转向外侧壁,喷雾1~2次;④左手拿瓶喷右鼻孔,重复上述步骤;⑤喷鼻时避免用力吸气[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丙酸氟替卡松是一种治疗AR的疗效可靠的鼻用激素,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黄选兆,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8~225
[2]孔维佳,许庚,董震.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与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
外科杂志,2009,23(8):376-378.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4]Holm AF,Fokkens WJ,Godthelp T,et al.A 1-year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intranasal fluticasone propionate aqueous nasal spray in patients with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a safety and biopsy study.Clin Otolanyngol Allied Sci,1998,23;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