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文本解读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心的修复
——《岳阳楼记》文本解读
0550liuyang的博客
《小石潭记》精致非常,别有洞天。

《岳阳楼记》又怎样呢?
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它是“回环式”的结构。

这种结构似乎在哪儿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所谓回环式,就是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一路读来,我们能领悟它的第一层意蕴;但是,当我们回到起点、重新审视文章脉络和中心的时候,往往会得出另外一重让人惊讶的认识。

让我们从疑问说起。

这一课也是问题多多。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有点不正常。

按第一段的说法,作者的“记”,当在称述朋友的功德。

这一点学生都懂得。

但他下文没有这样干,说了一堆“有的”“没的”。

从形式上看,则更加可疑——
如果说,这一课在于表达作者对古仁人的崇仰、对友人的劝慰的话,那么,作者把大量笔墨投放在迁客骚人的感受上,而且写得真真切切、令人叹为观止,岂不是头重脚轻?因为这就等于,作者说了老半天,然后告诉你:咱不做这种人!这是不合逻辑的。

这个问题,教书的初年就有了,但不敢提出来,不为别的,因为自己也解释不了。

而这一次读和教,让我注意了几个虚词。

当然,这些虚词从来都重要。

教这些词,不仅要求字面上的理解,还需要放到句中、文中、朗读中,去体验和思考。

也就是把它当作阅读的高端知识去对待。

而它们,恰恰也就成了我灵感的由来,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说,“登斯楼也”的“也”,比如说,“其喜洋洋者矣”的“其”,比如“夫”、“若夫”、“至若”等等,还有这个“然则”。

课本的注释是:“虽然如此,那么”。

但这完全说不通,只能造出一个病句来;理解为“既然如此,那么”,倒还差不多。

其实,联系上下文,并且把它视为一种特殊的表意形式,可能会得出这样一种认识:“然则”,往往用于,引入另一层更为重要的意义和观点。

结构上,是一种承接,也是一种转折。

我们以下面一段文字为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为什么说“前人之述备矣”?——言下之意,这个不用咱多说了,见于各色写岳阳楼的文章。

后面跟着就用了“然则”,其意思似乎是这样的:虽然如此(虽说这样),但是对于这岳阳楼,其实还有你所不知道的;那么,这个你不知道的东西是什么呢?让我告诉你吧……
课本的注释虽然不能算错,但意义上的跳跃实在太大,没法给学生解释。

这种情况,还出现在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不以物喜”一句用了两个分号。

也就意味着,三者结构上的并列和意义上的关联。

后面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进一步的阐释:既然悲喜与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无关,那么,它又与什么有关呢?百姓和国君。

而且连用了两个“则”。

在朝则忧民,在野则忧君;什么样的地方,就有什么样的“忧”。

别无选择。

不同的处境,相同的心境,最后得出结论:“是进亦忧,退亦忧”。

但这个结论,肯定是残缺的。

不足以阐释前面的悲喜两重天。

所以,作者才用了这个“然则”。

其意思是,虽说如此,但人生也需有得意时,那么,“何时而乐”呢?从字面上来讲,的确如此。

但下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解释,却多少有点文不对题。

不是吗?
然而,作者却说得十分肯定——“其必曰”。

其实,我们还是要回头看看这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它用了两个否定词,形成了两个否定句,为什么呢?我们先看它否定的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

而这正是迁客骚人的情感活动!“古仁人”却是与此不同的。

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古仁人的精神实质才慢慢浮现,作者的“尝求”,正有此意。

所以“何哉”的意义,也就应该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或者是“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释“古仁人之心”。

“古仁人之心”是说不尽的,我们很难说它是什么,只能说它不是什么。

同理,“进亦忧,退亦忧”,“忧”的情感既然与进退得失无关,那么它又和什么有关呢?我们暂时还是不知道的。

可以预想,下面作者所要阐释的,是这样一种关于“忧”的终极问题,而不仅仅是告诉
我们,乐在何时。

所以,“然则”此处的正解乃是:虽说如此(与进退无关),但人生的悲喜到底和什么有关呢,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那么,我就一定要说……
这,应该就是作者潜意识里的东西。

于是,作者的这个自问自答才变成了:
何时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问的是“何时而乐”,而他的回答,却既言“悲”又言“喜”,既说“忧”也说“乐”,其原因,正在于此。

终究问题的终极答案,已经浮出水面。

没错,就是两个“天下”,这肯定是作者想要强调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圣先贤悲喜的秘密、古仁人之心的本质,就是“是否心怀天下”“是否以天下为己任”。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知道君与民的各自的乐、各自的忧是什么,才知道他们各自的需要是什么。

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忧他们之所忧,推己及人,付诸行动,这才是“仁”。

而达到这个境界的表现,则是“进亦忧,退亦忧”。

其实是话说半句。

另外半句,不知他的朋友是否懂得,那就是:
“进亦乐,退亦乐”。

“忧”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更是一种改变的动力,是将对自己的爱寄托在对诸事的付出上。

“乐”藏“忧”中,天下无忧,则我必乐。

你想快乐吗?你想知道“何时而乐”吗?那么,先问问天下何时无忧吧!没有这种情怀,你固然少了很多烦忧,但也少了许多快乐。

无论进退。

这应该才是作者的意思。

那么,滕子京到底干得怎样呢?——“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政通,你替君分忧了;人和,你为民着想了。

古仁人的境界,你正在逼近。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你,我有多孤单、无助。

对于滕子京来说,同在贬谪中的老朋友的这篇文章,就是遥遥的慰藉啊!
滕子京确实可以一乐!老调就不重弹了,关键是这个“乃(于是)”字: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为什么是“乃”呢?由此可见,“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和“重修岳阳楼”是有关联的;甚至可以说,“重修岳阳楼”是“百废具兴”的一大标志。

“废”,即是滕子京心里的“忧”,所以,一“废”一“修”。

但废毁的,仅仅是岳阳楼的外观吗?重修的,真的只是岳阳楼本
身吗?其中玄妙,只看下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此句前两字可省,却不省,因为作者要明白地告诉我们,“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是他(“予”)的主观认为。

可是读读这句话,就会发现,作为主观上的判定,这里似乎再添一字更为适当。

是的,为什么是“洞庭一湖”而不是“洞庭湖”呢?后面加了“一”,前面就应该有“尽”“只”种种:“巴陵胜状,尽在洞庭一湖”。

这样意思就更明确了:巴陵郡的盛景,全集中在这儿;到了本地,你哪儿也不用去,直奔洞庭湖好了。

后面,便写洞庭湖怎的怎的。

着字不多,然而一个“衔”“吞”就写出了其摇撼天地的气魄;一个“晖”、一个“阴”,就能让人想到云霞万丈到昏暗无边的种种变幻。

难怪人们会从四面涌来,在此处交汇聚集,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句。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与其说写的是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倒不如说,是写它的影响力所波及的范围。

岳阳楼,也就成了旅游胜地,成了文化名楼;重修岳阳楼,就是重振其雄风、重建其文化。

这时候,我们不能不再提这个“然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意思,前文已有,否则,就不会写“前人之述备矣”,也不会写岳阳楼一带宏伟阔大的景象。

所以,这层意思已经不需要再强调,作者也只是把一个基本的事实复述得更加直接一点,这样一番蓄势之后,他有话要说;所以,“然则”一句所要补述、所要强调、所要拓开一层的意义,完全在于后半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是的,洞庭湖气象阔大、变化万千,吸引了很多的迁客骚人,留下了诸多的诗赋;虽说如此,但你们想过没有,他们观赏这些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其实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且听我说来。

这,才是“然则”的内涵。

当然,他用了一个近乎反问的句子:“怎能不有所不同呢”,作者的实际语气就要强烈得多。

读了下文,我们便可以理解这一点:“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外部的世界与心灵的世界如此同构,自然的现象与人生的遭遇如此相似,外物的好坏与自己的得失如此吻合,“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好一个“得无异乎!”
这是一个个怎样真切动人的瞬息!是的,他们终究摆脱不了那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他们永远也达不到古圣先贤的境界,但是,他们也曾那样真实地生活过,那样执着地追求过,那样毫无防备、毫无抵抗地爱过恨过痛过悲过!他们的世界风起云涌。

范仲淹说的“民”,正是这样的“民”;他说的“君”,正是这样“君”;他说的人,正是这样的人!古仁人之心,不过是推己及人、随着他们的脉搏一起跳动,而绝不是用超然物外的眼光看人世间的遭遇。

这才有了超越他们的深厚的忧乐,以及深度的悲悯。

这时候重新审视“重修岳阳楼”的意义,你会发现什么?
岳阳楼在文人的心中,也占据着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是那些被贬谪之人的情感的寄托。

重修岳阳楼,就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关照,就是重新塑造和重新相信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就是努力打造文人更美好更光耀的精神生活,就是为了实现一个妙不可言的人文理想;同时,也是滕子京在重新修复自己那破损的心,是他发自内心的对于自己的爱。

此之谓“仁”。

在什么地方,就“忧”什么。

既然滕子京来到了岳州,来到了洞庭之畔,那么,他所忧惧的,当然就是岳阳楼文化的散失,当然就是一代文人精神和信仰的崩毁。

古仁人之心,在这里,就转变为因地制宜的忧乐思想。

在这样的忧患意识和实干精神中,我们仿佛窥见了两个人的人生信仰。

最开始的疑问,其实是不解而释了。

范仲淹这个神鬼莫测的家伙,看似写景抒情,其实一直都在给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点赞,哪里只是写迁客骚人的“二者之为”,是在烘托出“古仁人之心”啊!
摘自:/s/blog_52e175f30101ru9w.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