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差生”厌学的因素及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是学生的重要而又基本的任务。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有优劣之分。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良,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人意,越学越厌学,越学越想弃学。
学习成绩的高低是由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互相作用的结果。
然而,当代的科学研究表明,学习上除了智力特别优秀的所谓“天才”和智力有缺陷的“低能儿”外,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排除智力因素探究学生厌学的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那么是哪些非智力因素令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呢?
1.1基础差。
由于学生的成绩差,学生在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活动,不专心听课,上课睡觉,作业欠交,心思不是放在学业上。
即使有时也想努力学习,但鉴于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得慢,忘得也快。
在脑海里没法构成知识链条、知识结构,不少的知识前后脱节,于是差生是学而不会。
随着学科知识不断深入,新的概念、新的原理、新的公式更难理解。
如此一来,天长日久,学习成绩便越来越差,这样,差生就
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产
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2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摇篮。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家庭里,由于家长的原因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令差生也厌学。
不和睦的家庭一般来说体现在五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鸡犬不宁。
学生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离异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么缺乏母爱,要么缺乏父爱,学生的学业没有父亲、或是没有母亲的管教。
当学业成绩不良时,学生得不到关怀。
对于得不到父母重视学习的学生而言,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学习环境,情绪受到压抑,心灵受到损害,在学业上,就是无心学习。
1.3差生常遭受岐视、忽视。
正确的差生观应该是“差生不差”。
然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差生是低能的,是“弱智”的,轻则责怪,重则训斥。
老师如此对待差生,
差生的自尊心受损,造成师生关
系处在一种对立的状况,差生与老师的情感疏远,于是对老师的偏见、成见转移到学业的态度上,表现为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视而不见,对老师在课堂的“传道授业”是听而不闻。
差生内心的反抗,与日俱增,最终是轻者厌学,重者弃学。
1.4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
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学习上除了
要勤奋拼搏之外,更需要是巧学,灵活地探求科学知识,才能取得学业的优良。
一部分差生,有的学习是认真、刻苦,但学业成绩不够理想。
可以说这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形成的,该类学生尽管是经过一番苦读之后,却达不到理想的成绩,从而造成该类学生追求学业的进取信心受到打击,于是就常常怀疑自己是否就是“不可雕也”,无形之中对自我的努力产生怀疑,自我否定,产生一种在求学时的羞愧感,失去了学习应有的恒心和毅力,逐渐地在心底里也就埋藏了“厌学”的种子。
2.1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学生在校求学的重要算途径之一是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讲授。
差生如果遇到一位讲课有水平、语言幽默风趣的老师,那么差生求学的欲望有可能被激发,主动投入到求学。
所以,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该开动脑筋,找到能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启迪差生的心智。
倘若差生在教师的科学方法的点拔下,由浅到深地逐步学习,差生由原来的不想学到“我要学习”的精神状态中,那么,该老师不愧为成功的教学工作者,问题是采取何种教学法才能让差生走出“迷雾”的学习?老师在播洒知
识的种子时,方法是多种多样
的,如“八字”法、目标法、启发法、讲授法、多媒体的教学
1.差生厌学的几个主要因素
2.对症下药,扭转差生厌学的对策探讨
【】【】摘要关键词在排除智力因素探究学生厌学的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主要有以下的一些因素:基础差;家庭因素;差生常遭受岐视、忽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由差生变为优生的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师生关系要和谐;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厌学;因素;教育;策略
南方论刊2008年第8期
教育广角
浅析“差生”厌学的因素及策略
朱茂生
(茂名市第十九中学广东茂名525000)
100
法、逆反法、提纲法、图表法、
故事法、质疑法……教有法,但无定法。
不管是何种教法,只要
一节课下来,差生就是在学业上有收获,有一种学业的成就感。
假如差生对老师抱有一种学习的期待而开展的学习活动,那么老
师在课堂上启发提问、旁征博引,就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
花,从而使差生激发了学习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
差生有了学习动机,随着学业成绩的进步,就会增强自信心,就能从厌学的境界里摆脱出来,追
求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2.2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转化差生除了学校的教育
者责无旁贷之外,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学生
成长的摇篮。
实践证明,文明、
健康、和谐、安定的家庭氛围,
其孩子在校的学业一般是优良的;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多半是在求学的道路上有挫折,甚至有厌学的现象。
因此说,对争吵型的家庭,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把家庭的矛盾由大化小,尽可能地营造出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安静下心来求学。
对单亲型的家庭而言,更应多与学校的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多加关照、管教、体贴,尽可能让孩子减少心灵的创伤,投入到快乐的学习里。
对粗暴型的家庭或是见利忘学的家庭,家长也应好好地自省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求学的机会,过早地步入社会,将来会给孩子留下遗憾。
所以说,当学生学业成绩不佳时,产生了厌学情绪时,作为家长的切忌冷漠对待,不可不闻不问,更不可听任由之,而应该积极地与学校教育工作者配合。
在家庭里以孩子学业为中心,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学习环境,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将来的孩子有可能就是“成龙”、“成凤”。
2.3师生关系要和谐。
别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意思是说教师应用真挚的爱,点燃起差生心灵的火花,焕
起学习的热情。
教师面对差生应
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可用冷
嘲热讽的语句,尤其是对智力水
平较低的差生,应该是真心实意
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扫
除学生在学业中的障碍,尽心尽
责地关怀、照顾差生的学业,了
解差生所思所忧,缩小差生与老
师的心理距离,让差生体验到老
师如同朋友、如同长辈在帮助自
己。
如果差生内心深处感受到老
师的“扶一把”、“帮一帮”是
温暖的,那么差生对老师的爱的
回报就会在该老师任教的科目努
力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差生
就会从老师那里获得宝贵的学习
动力。
同时,老师对差生的表
现,应该是寻找闪光点而不是对
差生冷漠无情,不是对差生指责
训斥,不给差生留下情感伤痛的
裂痕,那么差生的闪光点在老师
的眼里就会成为差生增强求学的
自信法宝。
差生在每取得一个小
小的学习目标实现时,老师就给
予肯定、赞赏。
得到老师表扬、
鼓励的差生就会有不断追求学业
“更上一层楼”的欲望和动机,
差生就会有主动求学、积极进取
的信心。
所以说,老师与学生的
关系是和谐的,师生的情谊是深
厚的,而不是敌对的。
当然,老
师在转化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
注意方法得当,因势利导,让差
生意识到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
等的、亲密合作的关系,有了这
种领悟的差生,他(她)的自卑
心理就会抛在“九霄云雾”之
中,差生就会步入到自强、自励
的求学中。
2.4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众
所周知,人与人的天资虽有程度
上的差异,但决不是影响学习的
主要因素,更不是学生厌学的因
素,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合于自身
的求学方法。
有责任心的老师对
学生的教育不光是“授人于
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于
渔”;不光是教给学生的“金
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
“点金之术”。
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上显得尤为重要。
有了科
学的学习方法就有了开启科学的
知识的金钥匙。
科学的学习访求
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取得:一是
借鉴于古代今中外的学者给我们
留下的宝贵学习经验。
如我国春
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
“四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个
结合”即是:“学与思结合、学
与问结合、学与习结合、学与行
结合”。
二是借鉴于学习成绩佼
佼者经验。
如循环学习法、薄厚
学习法、纵横学习法、比较学习
法、四环式学习法、回想学习
法、直观一概括学习法、自主学
习法……在这里推荐一种自主学
习法,自主学习法包括探究研究
的学习和解决课题的学习。
学习
者要有计划性,要充分利用工
具,要定期反馈,要从心理因素
下功夫,如观察力、持久力、记
忆力、理解力、创造力。
三是自
我实践、自我探索,形成适合自
身求学的方法。
有科学的方法,
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所以在学习
过程中,已经愿意、乐意学习的
差生,就应该不断地总结出自身
的学习套路,掌握了一套科学的
学习方法,就能增强自主学习的
能力,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学习
效果。
差生就会从厌学的情绪里
走出来,找到一条会学、能学、
乐学的学习捷径。
转化差生对教育工作者来
说,任重而道远。
只有家庭、社
会、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
转变差生。
差生通过家长的引
导,教师的谈心等方式的心理疏
导,就一定能调整厌学的情绪,
陶冶性情,向着愉快学习、成功
学习的方向发展。
差生就会获得
生动活泼的自我发展空间,纵然
是达不到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也
可在各自的求学领域内获取自身
的成功。
我们坚信,差生只要扎
下执着追求的求学的根,必然是
一片勃勃生机的绿荫,结出一颗
颗丰硕的“学业”果实。
参考文献:
责编/左明校对/小田
[1]杨宝宏,李凤芹:《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全书》,长城出版
社,2001年3月第2次印刷.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