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文化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
王伟;章胜晖
【摘要】景德镇作为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拥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具有发展陶瓷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然而,陶瓷文化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陶瓷文化旅游的竞争优势.为大力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需整合陶瓷文化资源,挖掘陶瓷文化内涵,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完善特色休闲娱乐,强化国际营销,加强旅行社和导游队伍建设.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5)004
【总页数】4页(P134-137)
【关键词】陶瓷文化;文化旅游;工业旅游;景德镇
【作者】王伟;章胜晖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403;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4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景德镇是因瓷立市、因瓷而兴、驰名中外的千年瓷都。
景德镇作为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者,是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成为世界陶瓷圣地。
瓷器是中国的重大发明,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世界因瓷器而识景德镇,因瓷而识中国。
陶瓷成为景德镇的一张主打名片,也是中国的一张对外交流名片。
景德镇不仅创造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精美瓷器,而且孕育了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以陶瓷文化塑景德镇旅游之魂,发挥独特的品牌优势和丰富的陶瓷文化优势,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旅游,实现文化旅游的互动双赢。
[1]
一、丰富的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资源丰富,既有代表陶瓷历史文化的瓷业古迹和陶瓷博览,也有代表现代陶瓷文化的陶瓷生产工艺、陶瓷制作体验和陶瓷贸易市场。
(一)瓷业古窑古迹
湖田古瓷窑遗址位于市郊南山山麓的竟成镇湖田村,是景德镇古瓷窑遗址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民窑,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范围约40万平方米,兴起于五代,经宋元至明中叶。
五代遗物以白瓷为主,分布在村东;宋元遗物以影
青瓷为主,分布在村南;元明遗物以青花瓷为主,以琵琶山为中心分布。
南市街古瓷窑遗址位于浮梁县寿安镇南市街村,其范围数万平方米,是规模仅次于湖田窑的民窑遗址。
遗物从五代至元初,其中北宋的影青瓷最多,分布在四处:狮
子山黄土岭;东起水库西至南市小学北至马路南到山麓;第二堆积处往南200米的山洞;南市街村底。
柳家湾古瓷窑遗址位于浮梁县寿安镇柳家湾村,其范围万余平方米,兴烧于北宋中晚期,北宋影青瓷分布在匣钵墩、炮台墩、大姑山和八角井等。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位于市区东郊黄泥头小学后山,范围5千余平方米。
窑址始于
五代,兴烧于宋,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最有代表性的窑址。
遗物丰富集中,分东西两堆。
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品种为影青瓷。
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品种为青瓷和白瓷。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位于湘湖街附近,其范围1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受到国内外陶瓷专家的重视。
遗物从五代至南宋,主要堆积于3处:其中五代至宋
初的堆积于白虎湾村后,北宋时期的堆积于村西,南宋时期的堆积于村南公路边。
御窑厂遗址位于市珠山中路,占地45万平方米,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御窑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直至清王朝覆灭,前后500余年。
御窑厂,又称官窑,明、清二代专门为朝廷烧造瓷器的机构,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
(二)瓷业瓷矿古迹
高岭古瓷矿遗址位于浮梁县瑶里镇高岭村。
高岭因出产优质的造瓷原料——高岭
土而闻名于世。
高岭成了高岭土和高岭石矿物的命名地,是我国第一个世界通用矿物的命名地。
高岭开采于元代至明代中期,清乾隆以后虽有开采,但为数不多。
现高岭土早已采尽,但仍存有古矿坑、淘洗坑和尾砂堆等遗迹。
三宝蓬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2公里东郊的一条山谷,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矿石采挖地。
宋代已有瓷石开采,至今在山脚下还有一座加工瓷石的水碓房。
当时,三宝蓬瓷石矿与湖田、杨梅亭窑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陶瓷生产区域,对湖田窑场和杨梅亭窑场产生重要影响。
陈湾瓷石矿遗址位于昌江区鱼山乡陈湾村附近。
开采于明代,是生产传统瓷的原料产地。
建国后该矿区仍有大规模开采,现今保存有制瓷土的水碓作坊。
大洲瓷土矿遗址位于浮梁县黄坛乡境内。
该矿约开采于清代嘉庆期,到清末因开采困难而停止。
民国时曾一度恢复开采,建国后开始大规模开采,是景德镇陶瓷原料中较好的优质高岭土基地之一。
马鞍山制匣土遗址位于市东南约2公里的马鞍山。
马鞍山出产老土和子土,是景
德镇瓷用匣钵原料产地之一,该地制匣生产至上世纪80年代结束。
明清时期,制匣时参合白土、老土和子土。
(三)陶瓷博览
景德镇陶瓷馆位于莲社北路,是国内第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是景德镇千年陶瓷艺术的殿堂,现已成为瓷都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集历代名瓷于一
室,述千年历史于一时”,该馆展示了瓷都制瓷的悠久历史,收藏有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名品佳作2万余件,藏品涵盖了景德镇千
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位于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集明清建筑保护、文物收藏、瓷业习俗研究与展示、旅游接待为一体的园林式国家三级博物馆。
馆内有“明闾”“清园”等明清古建筑群11栋,收藏有一批弥足珍贵的五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民俗文物和古代石质文物。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位于湖田古瓷窑遗址文物保护区内,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不同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史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考古标本等,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20余处遗迹,展示了古代制瓷的现场情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以建国瓷厂为代表的景德镇10大国有瓷厂。
随着改制的推进和完成,10大瓷厂辉煌不再,相继陨落。
为了展现50年来10大瓷厂的陶瓷生产历程,在市风景路组建了景德镇10大瓷
厂陶瓷博物馆,馆内分陶瓷展厅与设备陈列厅部分,展示10大瓷厂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陶瓷博物馆位于市区昌南大道自东向西约2公里处,是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
际陶瓷博览会主场馆。
博物馆“集中国古瓷之精华,汇天下名瓷之大成”,全面展示对比古今中外的陶瓷文化。
另外,该馆还展示蛋形窑、葫芦窑、镇窑等景德镇独创的窑炉以及坯车、制釉、采矿等生产设备。
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历史性再现了御窑遗址文化。
整个御窑遗址博物馆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序列展示,内容大致包括“三馆”“两房”“两人”和“一中心”。
具体而言,“三馆”即景德镇御窑厂历史陈列馆、景德镇御窑工艺博物馆、景德镇官窑博物馆;“两房”即遗址西侧的明代窑炉遗迹保护房和珠山北麓的遗址保护
房;“两人”即明代御窑厂窑工童宾和清代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一中心”即文物修
复中心,展示出土官窑陶瓷修复的全过程。
(四)工业旅游资源
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丰富,将其整合到工业旅游之中,使游客在旅游中更多地了解陶瓷工业知识,领略独特的陶瓷文化魅力。
景德镇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有40多家企业成为省、市级工业旅游点,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多
万人次。
这其中以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景德镇佳洋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业旅游为代表。
(五)现代陶瓷市场
中国陶瓷城位于西客站旁,商铺林立,瓷器为中低档为主,规模最大,是大型陶瓷批发市场。
锦绣昌南·中国瓷园位于迎宾大道北头西面,徽派古建筑风格,有承载着陶瓷历史
文化遗存的古玩市场,有景德镇百年陶瓷精品馆,有中青年名人名作,也有供游客参观并能亲身参与制作的陶吧。
瓷器高中低档均有,是集陶瓷制作、商贸旅游、居住、休闲、物流集散,陶瓷文化研究与交流为一体的4A级景观园区。
金昌利陶瓷大世界位于人民广场边,是一栋三层楼的陶瓷商场,一楼以日用瓷为主,二楼以陈设瓷为主,三楼为大师瓷,产品高中低档均有。
国贸广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与金昌利陶瓷大世界相邻,有中低档各类瓷器,以批发为主、价格相对便宜,以每周一古玩“鬼市”为名。
景翰陶瓷广场位于广场南路,是目前室内最大、陶瓷用途分区最明确的顶尖陶瓷广场,已然成为一座综合式、一站式的陶瓷商城。
广场共四层:负一层主要销售陈设瓷、仿古瓷和装饰瓷;一二层主要经营高档日用瓷;第三层主要销售大师艺术瓷。
陶瓷大世界位于莲社北路,以高档瓷器为主,是大师教授云集之地,附近有景德镇陶瓷馆和艺术、建国、人民、新华瓷厂旧址。
恒业陶瓷文化创意街位于火车站附近通站路南,以高档艺术瓷为主,“一铺一大师,
一街一世界”大师汇是其发展定位,成为2012年度江西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街区。
樊家井仿古瓷一条街位于火车站对面的樊家井,以生产销售仿古瓷为主,“集天下名瓷仿品之大成”。
明清园位于新厂东路,仿明代徽派建筑群修建,是2012年度江西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街区。
园内有乐天陶社、乌托邦、冰蓝公社、慕念瓷等陶艺创作单元,以艺术瓷为主。
在周末,瓷都大学生、刚创业者和小作坊在此摆地摊卖陶瓷成为一大亮点。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尴尬局面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资源丰富,不仅体现在拥有众多的瓷业古迹、陶瓷博览、陶瓷市场和既现代又传统的陶瓷生产,还体现在景德镇市容市貌中镶嵌的陶瓷身影。
但是,丰富的景德镇陶瓷并未转化成陶瓷文化旅游的竞争优势。
(一)丰富独特的陶瓷文化资源优势与不相称的旅游业地位
景德镇拥有悠久的陶瓷历史、精湛的制瓷技艺、众多珍贵的陶瓷遗迹、独特的瓷业习俗和美轮美奂的陶瓷产品,构成了景德镇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景德镇也因此赢得了众多荣誉。
但是,景德镇的旅游业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和地位。
2012年,极具特色的景德镇在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其旅游收入和竞争力处于下游水平。
在江西范围内,无论旅游人次、门票收入和总收入,景德镇均次于上饶。
就入境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而言,景德镇也不如九江。
与同样是“四大古镇”和现代“南国陶都”的佛山相比,同样相差甚远。
(二)世界陶瓷圣地与旅游过境地的反差
在众多陶艺家心中,景德镇是世界陶瓷圣地。
但在众多游客眼中,景德镇却仅是作为过境地。
笔者发现,很多来景德镇旅游的人士,景德镇往往是到周边旅游的中转站,而不是旅游目的地。
在景德镇,游客只是到古窑或瑶里走马观花,作短暂的逗留,根本无法领略景德镇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内涵。
三、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1.整合陶瓷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陶瓷文化内涵
积极整合陶瓷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处处有景点的“大旅游”格局,将整座城市定位为一个大旅游景区。
拥有“千年瓷都”美誉的景德镇,辉煌的历史为其留下了大量古窑址、作坊、窑房、瓷石矿、古民居、水运码头等。
[2]它们星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使整座城市到处弥漫着艺术气息。
深度挖掘陶瓷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各种瓷业古迹、博物馆、陶瓷市场等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发展陶瓷文化遗址观光、陶瓷制作参与、陶瓷生产考察、陶瓷商品购买,展示陶瓷文化魅力,提升旅游价值。
通过设计精品路线,延长旅游路线,如古窑民俗博览区→中国陶艺中心→御窑瓷厂→佳洋陶瓷→陶艺街→湖田古瓷窑遗址。
2.完善交通、住宿、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
景德镇旅游的一大软肋就是交通、住宿和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欠佳。
在对外交通方面,航空直达航线和航班少;铁路交通等级低、速度慢,途径景德镇往返时间不理想,尤其是没有东西走向的火车车次。
在对内交通方面,道路狭窄,车辆众多,红绿灯信号时有损坏,市民遵守交通规则意识不强,导致堵车严重。
而且,市内缺乏完善的旅游交通指示系统。
有些景区离市区远,无直达公交,即使转乘也非常困难。
在住宿方面,景德镇市现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0家和三星级酒店19家,酒店的整体品质品牌和接待能力与游客的需求有差距。
在休闲娱乐方面,主要以浙江路、陶玉路和莲社路的“吃喝唱跳”等娱乐活动为主,缺乏更高层次的精神娱乐。
因此,在交通方面,要增加景德镇机场航线、航班,提高景德镇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加快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东西走向的对接通道;加快建设交通主干线与旅
游区相连的交通支线,开通直达重点景区的旅游巴士,拓展旅游景区公交的通达度;在市内各主要干道和高速、国道、省道路口,树立旅游交通标识牌。
[3]在住宿方面,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酒店,突出陶瓷文化魅力,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质
量;进一步提升现有星级酒店的发展空间,推动“加星、扩容、升级”。
在娱乐方面,开发特色娱乐项目,如可借鉴庐山电影院循环放映《庐山恋》的形式放映景德镇陶瓷题材的电影《青花》《烧郎红》《祭红》等,还比如夜游昌江、游园会、地方戏曲、综艺晚会等。
3.加大推介景德镇旅游力度,强化旅游国际营销
围绕“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古镇、生态家园”的城市形象定位,加大力度推介景德镇旅游。
不断完善静态宣传品策划和动态宣传品策划,全方位展示景德镇独特的旅游形象。
加强客源市场分析,对潜在的客源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战略,设计可选择的产业化的精品旅游路线。
由于景德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要强化针对潜在入境游客的旅游营销,巩固景德镇在入境旅游中的优势。
4.加强旅行社和导游队伍建设
现有的景德镇旅行社规模普遍较小,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存在行为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
如导游的欺客宰客和强行消费行为时有报道。
有的导游甚至是无证上岗,缺乏一支高素质真正懂景德镇和陶瓷的导游队伍。
加强建立旅行社和导游队伍的退出机制。
严格执行旅行社、导游资格的复核年审制度,建立旅行社、导游员管理和诚信体系。
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旅行社和导游人员,要依法吊销其经营资质和从业资格。
对于长期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建立“黑名单”制度。
完善院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体制。
加强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景德镇历史和陶瓷方面的知识培训。
尝试导游派遣制度,规范导游管理。
结语
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我国提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江西省提出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
2012年底以来,景德镇市相继
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
景德镇正加紧整合其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挖掘陶瓷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品味,增强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同时,通过开拓旅游市场,开展区域合作,加大营销力度。
而且,正切实完善“吃住行娱购”旅游配套项目,进一步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背景下,景德镇一定会从陶瓷文化资源大市向陶瓷文化旅游强市迈进。
参考文献:
[1]陈相明,计镇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构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141-142.
[2]王伟,齐皓,周景坤.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江苏陶瓷,2009(4):3-5.
[3]邱敬琳.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