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熊秉明的《静夜思变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熊秉明的《静夜思变调》
已故旅法华裔艺术家和学者熊秉明,不仅是著名的雕刻家和书法理论家、书法家、画家、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尽管他从未标榜自己是诗人。

作为一名诗人,他只留下了一部《教中文》的诗集——这是他在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所得,用他的话来说,他无意作诗,而是诗找上门来的。

《教中文》共收二十多首小诗,《静夜思变调》就是其中的一首。

《静夜思变调》是先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组思乡曲。

这组思乡曲由18节段落联接而成。

环绕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静夜思》而展开,反复聚散,反复叠合,反复咏唱,唱出了一个远离故土上万里的留洋游子的怀乡之苦,也唱出了一个阔别父母数十年浪子有家难归的思亲之痛。

其怀乡之苦,其思亲之痛,不亚于千年前的李白,甚至可以说其强烈炽热的相思之情出于蓝而胜于蓝。

熊秉明说,《静夜思》是祖父教他的第一首唐诗,也是他童年时代背诵的第一首中国诗。

祖父叫他背这首诗时也许并无深意宏旨,他背着背着有意无意中却埋下了怀乡思亲的心智钥匙。

他带着这把钥匙,从出生地南京,带到父亲熊庆来在清华任教的北京,又随父服务桑梓,回到故土昆明,再从昆明出洋留学巴黎。

在巴黎他一住数十年,欲归未归,欲归难归,烽火连“五载”,家书抵万金。

离乡越久,思亲越炽越烈,忍无可忍,压无可压,最后,翻江倒海,撞开了记忆的闸门,引发了这首变调的《静夜思》——变调者,跑调者,走调也,串调也,增字调,减字调,不入调……千变万变,却不离其思乡思亲之情。

正如他在第十首诗后注道:“这小诗写于1971年,原来只有前阕(指前十首)。

1972年收入《教中文》。

诗集里,这是我所珍惜的小诗,然后它几乎已经不是诗,然而它只能是诗。

那时父亲受批斗折磨,故世不久,‘抵万金’的家书就是这样的,封封是这样的。

”现在加了后阕(指后九首),编入《静夜思变调》。

这段注文很重要,注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原来这首诗的前十首写于“烽火连五载”的“文革”动乱的第五个年头(1971年),又正是他的父亲——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家受批斗折磨,故世不久。

他想写信询问,可是这些信总是石沉大海,有去无回,偶尔收到一封“抵万金”的家书,也是闪烁其辞,语焉不详。

于是他就借诗发挥,借用大诗人李白的这首千古绝唱,来抒发自己思念父老乡亲的强烈感情。

诗中没有只字提及“烽火连五载”的故土,
没有只字提及父母的磨难受苦。

只是变化着《静夜思》的语言节奏,或扩充,或缩减内容,或增字,或减字,或怀古,或抚今,或追忆幼年随祖父背读情景,或直写已当了祖父的自己教读孙子,教读学生的景象。

“增字《静夜思》”和“减字《静夜思》”,表面上是写他教授外国学生背诵《静夜思》,“有的结结巴巴地背,背多出许多字:有的吞吞吐吐地背,背少许多字”。

实际上结结巴巴,吞吞吐吐,未必只有外国学生如此,他的内心深处何尝不是如此?在朗朗明月下,他翻滚错落地背诵过多少遍增字或减字《静夜思》?!请看第四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望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
床前月光/疑地上霜/举头明月/低头思乡
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
月光/是霜/望月/思乡
月/霜/望/乡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递增或递减的方块汉字,增减得如此精炼而句法紧凑,是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无论如何也背不出来的。

最奇特的是莫过于《第十九首》,这首诗可能写于1982年,也就是他六十花甲之年。

六十岁的诗人写住在巴黎赫德森河畔古稀老人的诗情诗思。

从七十岁逐年写到八十岁(这位住在赫德森河畔的中国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自己。

巧的是他只写到八十岁,八十/不复回不复回/黄河黄河/天上天上不复回,而熊先生终年也正是八十,是巧合,还是一言成谶?)他的诗情诗思都是大诗人李白支离拆散的残句碎片——有关故国故土之情,人生感叹的残句碎片,或借用整句如七十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将整句拆开重新组装词句,如七十三/三川雪满魂能苦/蜀道之难天梯石栈明月相勾连;或采用蒙太奇的电影手法,把不相干的词句或诗句拼接在一起,造成颠倒错乱的意象,如七十六、七十七/拿起电剃刀/断水水更流/长相思白雪间/长相思彩云间。

这首诗已跳出前十八首的《静夜思》的框架,由李白一首诗的意象拓展到李白的诗情诗魂,
也可以说,他是把李白对故国故土之思的诗情诗思打碎,重新融进了自己的诗中,从而把他的诗情诗思尽情宣泄在不和谐的变调的咏唱之中。

他希望这种咏唱能为读者接受,并且一起咏唱朗诵。

诚如他在小引中说:
“我的这首小诗欲是希望能被朗诵的。

朗诵诗,第五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尤应以吟古诗的腔调读出来。

这诗本身不晦涩,是许多李白诗句的碎片,在一个老人衰退的记忆中重新拼接合的花纹,像杜甫《北征》中所描之所以的小女儿的补钉短袄……”
在诗歌语言上,《静夜思变调》继承了《静夜思》的诗风,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既“顺口”,又“顺脑”,不晦涩,不拗口,是可以朗诵的。

这对于一个长期移居在西欧国土上,饱受“欧风美雨”语言环境影响的华裔诗人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