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贺光启:把一人小火锅做到了全国连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呷哺呷哺贺光启:把一人小火锅做到了全国
连锁
淘金,是每个人的梦想。

90年代初,北京音乐家王启明与妻子郭燕,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来到了神往以久的美国。

然而,一切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一样美好。

通过奋斗,王启明终于成为一位富翁,但却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是1993年在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故事情节,也在这一年,台湾桃园县人贺光启与妻子踏上了北京的土地,成为“京漂”一族,开始了创业的生活。

当贺光启与妻子乘坐的班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时,他们心里的喜悦难以言表。

在赶往市区的路上,贺光启并没有看到他想象当中那个繁华的北京,街上满地跑着天津大发的面包车,高档的五星级酒店也非常少。

当时,在很多到国内发展的台湾人中,贺光启应该算是“另类”,那时大部分的台商都会选择到广州、深圳、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发展,而贺光启选择的却是北京。

“最终在北京发展,其实是有一点阴错阳差,误打误撞的情况。

”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光启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

最初,贺光启是打算在北京投资做首饰,然后出口外销。

正是看到当时低廉的劳动力和廉价的生产成本优势,贺光启才从台湾来到内地。

在进行一年多的筹备和考察后,1994年,终于拿到了企业经营执照的贺光启喜形于色。

贺光启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到处跑手续的那些经历:去十八里店报关;去各处采购材料等等,虽然有些辛苦,但他却觉得很有奔头。

当时首饰在内地非常畅销,对外出口更是供不应求。

几年中,贺光启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贺光启也曾在国外赚过不少钱,但他更难忘回到内地后赚到的第一桶金。

从卖首饰到搞餐饮,行业跨度显然很大,一个不起眼的项目,却让贺光启找到了财富的秘密。

如今,贺光启每天都忙着察看新店铺的选址,他每天的工作日程一般是:上午在办公室处理公司事务性的工作,下午回到北京城里视察各个店铺的营业情况,与供应商交流。

商机
1996年,北京珠宝市场开始逐步萧条,大量的首饰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而贺光启正头疼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他偶然发现北京速食业的市场似乎不错。

于是,贺光启开始考察速食市场,当时的速食市场基本上是由麦当劳和肯德基一统天下。

一次,贺光启应朋友之邀吃火锅,他发现北京的火锅还是以木碳为燃料的铜火锅或者
煤气火锅为主,几个人围坐一起吃。

而台湾已经流行用电磁炉加热的吧台式分餐火锅,贺光启觉得出于环保和安全的需求,政府在未来一定会鼓励使用清洁燃料。

如果能开家吧台式火锅店,应该受欢迎。

随后,贺光启以每台700台币的价格从台湾购进几十台电磁炉,以此为卖点,在北京的西单开起了第一家“呷哺呷哺”的店面。

在台湾,只要看到“呷哺”,人们就知道是吃的。

因为越难念,顾客越容易记住。

本来他想给店取名“呷哺呷哺呷哺呷哺”,但太长了显得繁琐,而“呷哺”又太短了,“呷哺呷哺”四个字,不长不短,很容易记住。

最初,贺光启想从台湾招聘人才负责经营,但由于两岸没有直航,人员来往很不方便,而且成本很高,况且呷哺呷哺总有一天要本土化。

贺光启在北京选好人才后,开始设计中央厨房,所有器具、食材都由中央厨房直接配送到店。

早期,贺光启认为营业额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自己的妙点子加上先进设备,还怕大众不抢着来尝鲜吗?不料他失算了。

火锅店在刚成立时,一天竟卖不出去三锅,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贺光启的火锅店一直都没有火起来。

北方人习惯大家围在一起吃火锅,针对这种新兴的速食业的分餐,很多人不接受,因观念不同而导致难于理解和认
同。

此外,贺光启开始是直接从台湾采购调料再运到北京,可到了北京之后,发现不合本地食客的口味。

第1页第2页第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